查看原文
其他

艺常分享第28期 | 王子月:探索艺术与日常、社会连接的更多可能性


▷ 艺常分享第28期


王子月

Wang Ziyue

本期艺常分享,多媒体艺术家王子月将分享个人艺术实践计划“问题剧场”,探索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社会连接的更多可能性。

01

我的剧场作品,必须是民众参与


“我的剧场作品,必须是民众参与

大家聚集在一起,表达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

不仅提供语言表述上的经验,还有行为动作

用集体的、艺术的转化呈现出来给大家看 


我不满足剧场作品到场观众的数量

多屏录像在媒介形式上跟剧场有相通点

让剧场表演依然生效又不损失要表达的内容”

“问题剧场”计划是一个长期围绕全球化影响下的当代社会问题面向不同地域开展的艺术实践计划。王子月在2018年定下这个计划的名称,重点在“提对问题”,并将“剧场”作为社会艺术实践的方法论,通过在不同城市的田野调研、采集民众生活经验作为样本,去探寻作为“主体”的人在发展中的社会如何自处。




【成都站】

「 疫情时代,我们的附近是否可以重构?」

   LUXELAKES·A4 Art Museum, 2020


▲ 从不,有时,经常,总是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剧场表演 performance | 35'


【北京站】

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氛围和政治环境下产生的集体无意识状态

Tabularasa Gallery, 2019


▲ 第六天 The Sixth Day | 剧场表演 performance | 25'


【京都站】

「 你希望自己的人生是诗,还是小说?」

   Kyoto Art Center, Japan, 2018


▲ 小说?诗?Novel? Poem? | 5-channel video | 5'





02

你希望你的人生是诗还是小说?


2018年王子月在京都围绕“你希望你的人生是诗还是小说?”这个问题进行创作并展示日本现状下民众的精神面貌


在京都艺术中心两个月驻地期间,她联合了当地招募的五名工作坊参与者创作了一场在地表演《依り代(よりしろ)》和一组展厅内的录像装置作品《小说?诗?》。


▲ 2018年问题剧场京都站《小说?诗?》展览现场



2019年,王子月在北京结合当时发生的实事,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个议题。对于现代社会,大家经常只强调对立的立场,而忽略了彼此的诉求,因此总造成矛盾与争执。在北京的两个月她围绕这个议题做了三件作品,分别是现场表演《第六天》、三频录像装置《镜子》、以及机械装置《呼吸》。


▲ 2019年问题剧场北京站《第六天》表演宣传片



成都 - 附近的消失:



今年年初,社会学家项飚提出的“附近的消失”一说法,引起了网络上的共鸣,也引起了王子月的思考。


这个词大致是源自于我们越来越少地去关注生活周边的事物场景,更多的注意力朝向超越当前的生活或者更个人化的情感表达。“附近”意味着个人与世界的连接,个人能够将自己的情绪、想法投射并切实地收到反馈。同时,“附近的消失”也意味着人们对社区的关注减少。


在去成都之前王子月就已经和几位相关专业的朋友多次讨论,成都与这个主题有着极强的契合度,“它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当中,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相对安逸舒适、居民联系较紧密的城市,但其实当你把视线从老城区扩散出去,就会发现成都在城市化进程中,依然有一些共性的‘时代问题’显现出来。所以我在成都确立了围绕‘附近是否在改变,以及附近是否可以重构?’这个问题来进行创作。”


▲ 问题剧场成都站《从不,有时,经常,总是》作品截图


▲ 问题剧场成都站《从不,有时,经常,总是》宣传片



关于工作方法和参与者反馈:



去每个城市做“问题剧场”项目之前,王子月会先有一个大概的问题方向,通过合作机构的平台公开招募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当地民众参与工作坊是到达每一个城市后必需的工作,他们需不间断地参与到两个月内的每周六全天的剧场工作坊中,一共大概七八天的工作量。


在这几天的剧场工作坊中,会用到“感觉重塑-肢体游戏、个人地形图示、日常物的感知训练、一分钟关键词故事和身体创作实践…本质上,剧场工作坊就是提供给参与者一个可以通过游戏、对话、肢体等方式进行自由交流、表达自我、释放情感的空间,同时它也是一个用来回应自己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的场所。


03

艺术之所以迷人,在于他是被感受的



关于观众是否能懂作品:


 “懂”或“不懂”很难衡量,每个人感受不一样。王子月认为,“艺术作品不是计算机程序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生产出的东西,可被程式化的讲解。艺术之所以迷人,在于他是被感受的。”


面对一件作品,能够产生从个人角度出发的感受与体会才是重要的,“问题剧场”希望参与者、观众们能够跳出原有的生活框架,从新的或者其他的角度去重新认识一个现象、思考一个问题,从而获得一些启发性、刺激性或其他的感受。


▲ 问题剧场京都站《小说?诗?》展览现场


我希望对于作品能有自己更多样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更开放性的展示。它可以现场表演也可以录像装置呈现。同样的素材,现场表演是一种呈现,美术馆内录像装置是另外的呈现。这个也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尝试,就是如何把表演现场的作品,再转以录像装置的形式放进展厅内呈现,而不只是展示表演现场的记录录像。”


▲ 问题剧场北京站《第六天》表演现场



好的艺术作品的定义是什么:


王子月认为,好的艺术作品是能够让参与者重新思考,提对问题,将知识与集体行动、道德与实践重新统一起来,并能对观者有启发的艺术作品。


关于“问题剧场”的未来计划:


“我希望可以面向更多样的社会形态和问题现象。比如我一直对欧洲的难民问题有一些思考、对于像哥伦比亚这样的南美国家的现状也很感兴趣,还有对长期驻扎在肯尼亚贫民窟的NGO机构我也是很好奇的,在我没有到达这些地方之前的想象和提出的疑问也许在去过之后会完全改观。”


▲ 问题剧场京都站《小说?诗?》展览现场

关于艺术家


    王子月   


王子月(b.1988)是一名关注当下社会问题和社会现实的多媒体艺术家,多以剧场表演、录像装置为媒介进行创作。


曾举办个展/个人项目:“从不,又是,经常,总是”(2020,成都A4美术馆)、“第六天”( 2019,北京Tabula Rasa画廊)、“诗?小说?”(2018,日本京都艺术中心)、“破碎的偶像”(2016,广州风眠艺术中心)、“没事,隐形的存在在后腰顶你”(2015,北京Tabula Rasa画廊);


其创作受邀参加深港城市 / 建筑双城双年展(2019, 深圳盐田)、第十届上海双年展(2014,上海 PSA)、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特别项目中山公园之《回声》展(2013,上海PSA)等群展;


作为剧场创作者曾参与创作第一届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开幕演出、第十五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开幕演出等;


作为策展人策划展览有“实验剧场 30 年”(2015,上海明当代美术馆),这也是中国实验剧场自出现以来的第一次总结文献展, 同时关注地域拆迁和城市化进程问题所策划的“转塘拆迁区驻地创作计划”共七期活动 (2012-2014)等 ;


作为Capsule Mall剧团(成立于2016年)的创始人,她试图重建一套“跨媒介游戏剧场”的实践方法论和教学理论,并于2019年受邀为“浙江省教育厅艺术委员会全省优秀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计划”设计授课课程和创作实践。


大学艺术中心艺常分享项目组

出品人丨Dorothy Wong (UAC)

策划丨Christine Wang (UAC)

协调丨Christine Wang (UAC)


 (图片、文字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排版 | 王诗滢 2019级经管学院 祥波书院

编辑 | Sylvia Lin (UAC)

拉近学生与文化艺术之间的距离

让“梦·想”实现

To bring students closer to culture and art

To make the"DREAM" come tr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