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全球化创业的趋势和实践 Trends of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在6月1日举行的2023 EqualOcean全球化峰会(ESG2023)主会场“出海全球化跨界对话”圆桌讨论中,ZIBS院长贲圣林围绕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探索展开分享。
On June 1, ZIBS Dean BEN Shenglin shared his perspectives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companies in a roundtable discussion of the 2023 EqualOcean Summit for Globalization (ESG2023).
本文转自EqualOcean公众号:
2023年6月1日-2日,2023 EqualOcean全球化峰会(ESG2023)在深圳成功举办。2500多人报名,两天的峰会超过2000人次到场,有超过60%的为总监级以上负责人;加上峰会现场出海全球化方向最头部的创业者、投资人、学者到场,共同把2023 EqualOcean全球化峰会(ESG2023)打造成了2023年上半年最顶级的出海全球化峰会。
在6月1日的主会场“出海全球化跨界对话”圆桌讨论中,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贲圣林、纳斯达克中国区首席代表郝毓盛先生、谷歌中国区副总裁毛熠星先生三位带来了精彩分享,EqualOcean合伙人、高级副总裁蒋秋榕女士主持本场论坛,以下为圆桌讨论速记(有删减):
蒋秋榕:大家好,我是EqualOcean合伙人蒋秋榕。今天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三位在各领域非常有代表性的嘉宾。现在整个宏观环境多层叠加,国际形势也是复杂多变,在这个时候,非常需要企业家跳出单一的商业思维,从多个角度认识公司的发展,所以,今天的跨界对话就显得非常有意义。首先,有请我们的嘉宾跟在场观众认识一下,有请贲院长。
贲圣林:我姓贲,我读过三个大学,工作过三个金融机构,过去十年在浙江大学从事金融科技与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与实践,目前担任国际联合商学院的院长。
郝毓盛:大家好,我是郝毓盛,是纳斯达克交易所中国区的负责人。纳斯达克交易所大家比较耳熟能详,它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交易所,也是过去30年全球新经济的发动机,支持和帮助了非常多中国企业利用国际资本来发展自身的业务。中国企业相对早期的时候,2000年左右,新浪、搜狐、网易在纳斯达克上市,过了几年是携程、百度,又过了几年就是微博、京东、拼多多,最近几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比较成功的是国内的理想汽车和BOSS直聘等公司,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取得了成功。纳斯达克是2007年12月份在中国正式设立代表处,也是全球第一个外资交易所在国内设立的代表机构,我个人是2011年加入纳斯达克的,到现在12年多的时间,见证了过去十几年国际资本市场周期以及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周期。
毛熠星:我是毛熠星,最早在朗讯科技做通讯,后面到思科,9年时间做通讯和协作产品,后面在Salesforce,最近7年在谷歌,主要是帮助中国各行各业的品牌客户出海,服务了非常多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客户,跟很多客户都是朋友,大家其实平时的交流非常多,谢谢大家。
蒋秋榕:感谢三位。贲院长可以说是不断创造第一的超级院长,曾是荷兰银行培养的第一名中国籍高级副总裁,汇丰(中国)工商金融的第一个中国籍掌门人,以及全球最负盛名的摩根大通银行中国区行长。2014年加入浙江大学,转到学术界,更多关注中国企业,并创建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是兼具国际视野和企业视角的金融、教育领域大拿;郝总在全球顶级的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从业十多年,见证了一批批中国创新企业赴美上市;毛总一直深度服务和引领企业的智慧发展,和一线优秀的公司打交道,目前在谷歌这样一家全球顶级的科技公司。从三位不同的身份和角度,你们怎么看这轮出海全球化的趋势和热潮,这背后的机会和挑战是什么?
出海这个词,作为教授,我总是在想,究竟是哪方面的出海?刚刚攀峰总讲了一些东西,出海包括产品、资本走出去,还有人员、生产能力、研发,甚至是公司总部。当然到海外上市,也是一种出海,它是另一个方向。我自己做了很多观察,关于中国的企业走出去的驱动力,我感觉有几个方面。
首先是地缘政治的考量,这涉及到供应链的韧性问题,所谓西方的去风险、脱钩,跟这些方面有关。当然也有本身国内的成本问题,不具备优势,以及市场没有太多的上升空间。而反过来,更多的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今天上午也有教授讲到,我们要看全球的50亿人,我一直也说,我们不仅要看中国的14亿人,要看全球其他的66亿人,这个视野和格局非常重要。我和我的同事过去一直在做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研究,给大家分享几个数据。
我们跟全国工商联以及浙江省工商联一起做了民营经济国际化百强企业的研究,给大家分享几个数据。前100家国际化比较强的企业当中,最低的海外资产总量是48亿,而百强企业的平均海外资产是254亿,占他们总资产规模的17.68%;从营业收入的角度,百强企业差不多有2.3万亿的海外营收,海外营收占25%左右,所以你要想入这个榜,差不多平均需要有225亿的海外销售;境外员工的人数,平均是4972人,占总员工的17%;从行业分布来讲,前100强非常令人欣喜,71家是制造业,这是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数据;从地域来看,浙江排第一,这是由于浙商走出去比较早等各种原因,广东省有20家,江苏省13家,北京市8家,全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有企业在百强国际化榜单里。
蒋秋榕:贲院长说到,我们制造出海的实力已经非常强了,而且民营经济国际化百强企业里,不管是营收还是员工人数,数值也不小的。您怎么看未来的变化?如果以现在为起点,再过五年,国际化百强民营企业的行业分布,如何参与世界分工,您是否有一个大概的预测?
贲圣林:制造业肯定还会比较重要,本身中国是制造强国。同时,全球供应链要求现在很多的西方国家,或者从企业自身发展来讲,供应链应该是“中国+”的,从中国进口,同时希望你在另外一个地方做,因为过去三年的疫情,决定了大家会有企业供应链韧性的考虑。除此以外,整个新能源板块、电商、数字经济、数字金融,应该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势头。
郝毓盛: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工作平台能让我们接触到很多国内有意向到海外的,无论是美国,甚至还有一些是考虑到香港上市的企业,我们平常的接触比较多。但是放在全国范围内来讲,我们接触的企业样本其实并没有那么大,但这些企业基本都是新经济行业的代表。从我们与这些企业的交流及观察来看,我个人观察到一些趋势。
以前大家对出海的印象,可能更多是把国内生产、制造的产品卖到国外,现在这个部分是有所变化的。以前是“中国制造”,现在逐渐都转变为“中国智造”了。国内的科技和工业水平,经过过去这些年的长足发展,确实让国内企业有了更强的实力。从过去几年在美国上市的企业里,我们可以看到,硬科技领域做得非常好的企业越来越多,他们把产品、服务销售到了全球。
另外,从商业模式来看,将国内产品或服务搬到海外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很多早年赴美上市的公司都是拷贝美国的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到中国,在中国做大做强,最终做到上市。但现在,我们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国内走出了一套美国那边没有的模式,而且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得到了验证之后,把这样的服务/产品复制到其他国家,一个一个去复制,然后在全球做的规模越来越大。这样的出海,相比以往越来越多。而且,以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他们的主营业务基本都在中国,因为中国市场的天花板非常高。未来我们可以见到越来越多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是植根于中国的,但业务都是全球化的公司。
最后,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说,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原本植根于国内的VC或PE,他们过去这些年的投资非常成功,现在大家也把这个触角扩展到海外,以东南亚为主,包括欧洲、美国甚至拉丁美洲,我们都见到了这样的趋势。所以企业端和资本市场端跟以前相比,有这样的一些变化,这是我们观察到的。
蒋秋榕:中国人才和能力的外溢,同时在资本市场里,国际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我们听听毛总从企业运营角度的分享。
毛熠星:可能我接触的客户和企业比较多,所以我从微观的角度谈谈现在看到的出海全球化的五个趋势。
第一,这个趋势最明显,也是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品牌出海。但是大家有时候讲品牌出海,有点太高大上,我转换成大家可以更好理解的角度,就是高客单价。过往中国更习惯的是性价比出海或做外贸,但这两年大家开始尝试做高客单价,这背后的原因,有主动和被动两个方面。我先谈主动的原因,用一个词来讲,就是企业家的不甘心。渊普早上也讲了,中国有底气说“我想做世界第一”,这股气很重要。我接触了大量的客户,有一类客户是说,我今天在中国的产品做得越来越好,凭什么要卖低价?那天我也跟很多客户在聊,为什么中国一直要用性价比的优势往外去走?因为过往中国就是一个世界工厂,我们每次都是代加工出去的,每一次开广交会,都是国外的采购商到中国来采购,你更多是被采购权,而且很多经销商和代理商过来之后跟你讲的就是功能、性能、价格。正因为有这么多被选择以及代加工的过程,大家更习惯讲我的产品功能有多好,性能有多好,价格有多便宜。
现在新一代创业者的不甘心来自于几个方面。首先,有很多人是国外回来的,我接触到大量的创业者,是读品牌营销和工业设计回来的,他们就想做一个品牌。第二,很多是大企业出来的人去做。第三,厂二代。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个温州的客户,是做电焊机和电焊帽的,他以前在全世界各个地方推销,非常不甘心,他觉得凭什么要做低价?所以做了一个品牌,前两天他发了一个朋友圈,Youtube的粉丝数达到了10万。另一个例子,前两天我刚刚去佛山一个客户那边,他们做的是供应链,做了二十多年的户外露营椅,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女儿在港科大读环保工程,另一个女儿在上海读设计,他就说希望两个女儿做品牌,他会赋能供应链资源给他的女儿。还有一家企业,在上海几十年做丝绸服装的,苏州有几十个绣娘,但是设计比较传统、比较中式。女儿和女婿都是牛津、剑桥回来的,他们进行技术创新,解决“丝难打理”的问题,现在做的丝产品可以机洗,设计更加年轻化、时尚化。
第二个趋势,国内品牌出海。2020年之前,大部分都是纯外贸转型的客户,不管是大卖还是其他的品类。2020年之后,我们看到大量的国内品牌往外走,这是很明显的一个趋势。大家当然有商业上的诉求,但同时,我一直在讲,国内品牌出海,不应该只把海外和国内作为两个割裂的市场,应该把出海变成第二次创业,把品牌升级当成是第二次创业的事情。因为你出海了之后,对消费者、品牌的认知跟国内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更多是二次创业、二次品牌的机会。
第三个趋势,智能制造。中国有最强的制造能力、互联网科技技术能力,并且中国有大量的工程人员从大学毕业,有人,有制造,有数据,有应用,这就是智能制造的能力。另一个角度,智能制造在创建新的应用场景。举两个例子,首先,以前有很多的产品是不带电的,现在把这些不带电的产品变成带电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今天有多少产品还在用电池?这些产品是不是可以完全被颠覆,重新再做一遍?第二个角度,这两年户外储能特别火,但户外储能代表的是户外新的可能性。以前的户外很简单,可能是帐篷、露营车,现在露营车可以是电动的,可以是助力的。户外如果有储能的话,就有灯,你可以过夜,场景跟以前是完全不一样的。前两天我还跟朋友开玩笑,室内有软装、硬装,其实在室外的帐篷、露营也有硬装、软装,像烤炉、智能家居等,整个场景和想象力是完全不一样的,智能制造代表的是可以创造出新的机会。
第四个部分,全渠道。我在谷歌七年,过往这么多年,全是电商为主,因为电商是最便携的途径,人都不用出去,我有支付、物流、图片,货就出去了。这两年,我们明显看到全渠道模式,有线下门店、快闪店、海外分销商/零售商。大家以前会觉得进线下渠道非常难,但为什么现在美国以及很多大的分销商愿意做中国的产品?本质上就是两件事情。首先是品牌,线下渠道是有限货架,每一个货架放什么产品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是一个品牌,它不愿意让你进去,品牌对于线下非常重要。第二是独特而创新的品类,对于线下的有限货仓来讲,这个品类是否足够独特?像美容仪、脱毛仪、高速吹风机、泳池机器人等等,都是一些非常创新的独特品类,品牌跟全渠道是相辅相成的。
最后一个大的趋势,本土化。以前大家真的不出去,就像今天早上有位嘉宾讲的,我们是空军的模式,现在我们的客户,欧洲,美国、东南亚到处去跑,他们做了大量跟消费者互动的活动,不仅仅只是线上活动,线下也会做展示、交流,越来越接近消费者,越来越跟消费者进行非常实际的互动。这里面有挑战,但团队也确实在全球化,各个地方都在布局。
以上五个方向是这两年很明显的趋势。我有一点跟渊普一样,我们两个都属于特别乐观的,这两年就算有各种各样的消息,包括地缘政治等情况,我从来都说“没有问题”,我一直非常正面去看出海,因为你能够看到底层的东西是什么。就像渊普讲的,大家多看历史,回看以前的东西,看历史会让你更平淡,更能感受到未来的东西。谢谢大家。
蒋秋榕:毛总帮助我们切入了一个特别好的点,当中国的企业不甘心在国内卷,一方面他要出海做全球化布局,另一方面他要做品牌。昨天我们跟攀峰老师约局就提到,做品牌这件事情道阻且长,对于一个组织的能力和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个点再展开聊聊?贲院长有非常多的学生,您是否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思考?
贲圣林:我们有来自62个国家的学生,刚刚讲到人才,如果各位需要各类本土化的人才,欢迎跟我们浙大联系。我想补充一下刚刚说到的趋势。今天的全球化其实门槛很低,因为前面已经有像华为这样的公司给你至少撕开了一些切入口,让大家对中国的制造/质量/技术,已经有较好的认知了。2014年10月份,我在伦敦商学院给他们做演讲,当时我的题目就是《我的梦想——中国企业的崛起》,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人知道中国企业的品牌。短短的十年,中国母品牌的含金量在不断释放,我们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一带一路”政策也提出十年了,再加上“海创”,原来就是主要指海归回到中国来创业。现在我看到更多的是,海归又会到海外去创业,这些人可以说是中国最优秀、最有国际视野,而且又有中国实践的群体,我在这些人身上看到了非常多的希望,很受鼓励。
数字化时代,全球化门槛太低了,刚刚攀峰总也提到小微跨国企业、微型跨国企业,只要你愿意选择做全球化,从第一天开始,你就是天生的全球化,这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视野,有没有这个想法。其实语言没那么重要,AI现在可以帮你做,主要是你自己想与否。究竟是在国内躺平,还是让自己的商业模式,包括企业的经验、能力、才华,去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那就是80亿人。当我们说中国社会老龄化的时候,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早就老龄化了,我们只不过刚刚进入这个门槛。但是在广大的南亚、东南亚、中东、西亚、非洲及拉丁美洲,人口都还在快速增长,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如果我们要做一个特别大的大国、强国,为人类做多点贡献,如果你要做一个更大的企业,你一定不能只盯着国内14亿人。
举两个数字的例子。苹果60%的营收是海外的,谷歌差不多50%的营收是海外的,微软也差不多50%以上的营收是海外的,而腾讯只有5%、6%,阿里巴巴也只有5%、6%。因为我们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显然有局限。Facebook有30亿全球用户,微信在这方面不能比,我们要跳去另一个角度,升维看看我们究竟应该站在什么高度来布局自己。谢谢。
中国企业未来出海,如果想把品牌做大做强,资本市场上可以利用的就是投资人的资源,绝大部分出海的创业公司,背后都有人民币、美元风投或私募投资人在其中,大家未来选择投资人的时候,如果做出海业务,可以多多考虑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基金,例如我有个朋友就在一家欧洲比较老牌的基金,在那边会有非常多的奢侈品牌资源。他们有一家以色列的公司,两三年前在纳斯达克上市,其实那家公司就很好地利用了他们投资人在国际品牌上的资源。所以我们国内公司在遇到这样的投资人的时候,其实也可以充分利用,这是国际上的投资人。
另外,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投资人走出去,他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在国外建立的资源,以及他们投资的中国出海的企业,以及国际品牌的经验、教训和自然人脉,都可以为公司所利用。我们在过往观察到,无论是美国公司还是其他国家的企业,上市的目的多种多样。有的公司上市是为了募集资金来支持业务的发展,有的公司可能就因为需要一个强大的品牌,因为你在交易所,尤其是在美国的交易所上市,你在其他国家发展业务的时候,大家很天然地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国际化的品牌,这对未来拓展业务来说,无论是在客户面前,还是在供应商面前,都是很好的背书。这是我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给大家的建议。
蒋秋榕:这个建议特别重要,抓住一切可以支持你的资源,以及你可以获得的品牌背书,这个很重要。毛总讲讲如何修内功?
毛熠星:我觉得做什么事情都难,但如果看出海这个事情,我觉得分两方面。一是做事难,二是改变自己难。做事难不用多讲,你为什么要出海?大家都在谈出海,但我看到一大部分的人是跟风的,是因为大家都要出海,所以我也要出海,但是你根本没有想清楚你的战略路径,我还是鼓励大家都想清楚再去干。但是能不能想清楚,能不能想长远,能不能想到更大的场景,这是很难的。
第二个是战略路径的问题,你想清楚要出海了,今天一堆人跟你讲东南亚、亚非拉、欧美、拉美和印度,所有的人都在讲所有的故事,你到底去哪里以及去某一个市场,是完全不一样的,或者说你先去哪个、后去哪个,以及你的战略规划是什么?包括你现在进了这个国家,再进另一个国家,进前者的国家对你后期有帮助吗?都要想清楚。
另外,电商、线下的渠道。电商有独立站、亚马逊、平台,线下也有各种各样的,你到底走哪条途径?要想清楚。想清楚这些之后,最难的是团队和人才,大家天天在叫,找不到好的人,以及找到好的人之后,天天被人挖走。这是做事难的三个方面。
你还需要改变自己,大家都在讲Global Chinese很难,因为你的教育背景,决定了你看待事情的认知。比如国内很成功了,你可能会依赖你国内的路径去走。但出海其实就是二次创业,在国外你谁都不是。有很多品牌在国内很成功,我经常在讲,很多产品以及很多的SKU,当他出去的时候,他会说,我是一个品牌,所有的产品全部都出海,但对不起,在国外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你是谁,因为你当初在国内成名的时候,也是打某一个爆款产品的,这个心态要调整。第二,海外的人消费习惯认知跟国内差异非常大,到底什么叫环保,什么叫ESG,为什么大家会看待这些事情?你对于消费者的认知和了解,是否能放下你的心态重新去调整?第三,改变自己的习惯。我经常会看到,不管是在海外跟品牌商还是渠道的合作,很多时候拖欠账期,天天谈价格,所有这些一点一滴的行为变化,在海外是非常规范的,是非常流程化、标准化的,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对于自己的认知、行为、思想以及所有的改变,都是很难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怎么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认知,真正出去?我一直在讲,大家今天出海做的每一件事情,能不能为中国加分?这样的话大家整体出海,中国的品牌才能越来越强。我觉得这是“难”的两个方面。
蒋秋榕:确实很难。贲院长是做教育的,又接触了这么多公司,身边的很多大公司、传统公司在转型,在做国际化的升级,就您观察,有一些什么样的抓手?
贲圣林:浙江的制造业这块确实做得还不错,包括我最近刚从泰国回来,泰国有一个泰中罗勇工业园区,那边有200多家以中国企业为主的制造业公司,工业园区就是浙商华立集团开发的。这让我想到差不多30年前,中国苏州有新加坡工业园区,外资企业到中国,他们摸不清中国的水电煤等方方面面运营问题,所以有了这样的地方。今天,中国的企业已经是抱团出海了,所以有平台在外面运营,你不必担心出去两眼一抹黑。有一家浙江企业,根本不懂外语,他们照样做了,现在在海外工业园区的子公司有70多名员工。
上午嘉宾讲到全世界的品牌,我原来在汇丰工作过,汇丰是1865年两个苏格兰人在他们家乡万里之遥的香港和上海建设分行的。1853年,另外几个英国人跑到印度去建了渣打银行,以前这根本就不能算是英国机构,但现在他们都属于英资。我们今天已经看到了一些中国企业是这样的,像SHEIN,做的业务就是全球的。像传音,咱们中国企业做的手机,在国内你基本没听到它的声音,他们在非洲做得很好,多年以后他们自然会站在全球视野为人类做贡献。我相信会有更多这样的企业。最近在美国我看到除了TikTok、SHEIN之外,还有TEMU、CapCut,都是源自中国,我觉得非常令人欣喜。
不光是亚非拉,我还希望中国企业主动拥抱欧美,从他们那儿去学习一些好的理念。比如ESG,它现在确实是企业界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与最佳实践。从哪里起来的?从欧盟喊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用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我们做55亿亚非拉市场的过程当中,不要忘记剩下10亿的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我们以前是copy to China,模仿欧美那些比较好的地方,现在是copy from China到海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国际、国内的大循环,也要放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来看,不能因为西方说要脱钩、去风险,我们就只看亚非拉,我们还要占据一些制高点。
郝毓盛:首先我说一下我们纳斯达克交易所作为国外交易所在中国的定位。其实我觉得全球每家公司基本都是以本土上市为主,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国内,中国企业还是在A股上市的居多。我们作为A股和港股之外,是众多企业的有益补充,因为我们的上市门槛以及投资人的包容度都还是不错的,所以新经济企业在我们这边的上市比较多。我们一直以来的定位都是辅助、协助中国企业能有更好的发展。
过去两年因为大环境的原因,无论是监管层面,还是国际政治、经济的原因,造成202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数量逐渐变少,但这个情况现在也在逐渐恢复,从去年8月开始,美国监管层面通过香港审查一些已经上市的企业情况,在美国这方面的监管层面障碍,其实已经完全没有了,这条路还是非常通畅的。所以我们也观察到,今年春节之后,有非常多的中国企业在重新启动或开始启动他们赴美上市的进程。尽管现在很多企业非常踊跃,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市场迅速回来,主要的原因并不是来自监管层面,而是美国资本市场,或者说全球资本市场,现在还没有恢复以前正常的水准。不光是中国公司,美国本土公司今年上市的也少。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如果大家发展到了能上市的阶段,准备工作可以先做起来,可以考虑一些启动或软启动的上市进程。等企业发展到这个阶段,把监管层面的流程都走完,最终无论是美国的监管机构,还是中国的监管机构,都已经批准了中国企业上市的需求或申请,那接下来就等上市的窗口就可以了。因为资本市场上市窗口的恢复,可能非常短暂。如果你的准备工作做好了,一下子抓住这个窗口,就能够完成比较漂亮的上市。
另外,我觉得很多企业还处在相对早期的阶段,最重要、最核心的还是公司的基本面要扎实,业务的成长性要好。无论你是在A股、港股还是美股上市,这都是投资人最看重的。只有把内功做好了,未来才能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对于相对早期的公司,离上市还有一定距离的公司,除了业务要加强之外,公司的内部治理,现在也可以考虑加强和完善。因为很多公司在业务早期高速成长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是野蛮成长,可能在公司治理上有做得不够好,以及有漏洞的地方,在你准备上市的阶段,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弥补。如果早期有这种准备的话,对未来还是比较有帮助的。这是我的建议。
蒋秋榕:下面是给毛总的问题,最近特别火的AIGC,会给出海全球化的营销带来哪些改变?
毛熠星:太火了,朋友圈50%以上都是大模型、AIGC和AI,群里都是讲这个的。我觉得,首先它肯定是很大的帮助,AIGC可以帮助大家生成当地的语言、环境表达和文案,包括素材,它可以提升质量和效率,这是毫无疑问的。我想提三件事情,是不一样的角度。
首先,AIGC再强,它还是一个工具,取决于你的输入是什么,才会有这个输出。输入取决于你的认知,你对这件事情的想象力、表达力,才决定了这个模型出来的东西是否ok。但是你的想象力跟认知是怎么来的?踏踏实实地走到市场上,没有捷径地跟消费者、其他人去聊,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取决于用的人。
第二,AIGC叠加现有的产品,会导致行业发展,今天中午我们跟客户吃饭聊到一个行业,AIGC叠加3D打印机。以前你的设计方案做得好,才能打印出来3D的东西,但现在AI可以让你更好地完成这个设计,把你的想象力转换成一个设计的作品,再通过3D打印出来,会加速这个行业的快速普及和快速应用,又会叠加出很多新的应用场景,这是一个例子,AI叠加原来的产品导致新的行业变革。
第三,大家不要仅仅关注AIGC产生素材和文案,我特别想关注的事情是,AIGC怎么改变你跟消费者的互动模式?现在我们大量地把AIGC当成工具,在内部产生东西,但你可以把它外化出去,让你的消费者跟你进行互动和共创,让他把对你的品牌的想象力,以及你对产品的应用场景,通过AIGC共创出来。你所拿到的洞察,远远不是你的成交数据、网站数据、流量数据所能给你的,它突破的是你对自己品牌的认知,以及你对自己产品使用的认知。我一直跟很多伙伴说,谁能够把AIGC应用到与消费者的互动里,并产生深度的洞察,我觉得这是将来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不仅仅只是效率的提升以及素材和文案产生的工具。
举个例子,你想象一下,你觉得我这个品牌是什么样的,你输入之后,可以产生一个AIGC的图片,以及你觉得这个储能还可以用在什么其他场景里,有很多这样的互动,让消费者觉得我在跟你共创。如果今天你有1万个消费者,就可以给你1万个想象力。很多时候品牌受制于自己的认知和想象力,自己认为的受众是谁,自己认为的产品使用场景,那你怎么破圈?我觉得这个价值远远大过于效率工具。
蒋秋榕:谢谢毛总。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对话就到这里,感谢贲院长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角度,以及郝总的中观角度,以及毛总的微观角度,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再次掌声感谢三位嘉宾。
相关新闻:
• 媒体聚焦丨贲圣林:中国已经准备好了 China is Ready for Business
• 媒体聚焦丨打造中国开放合作新动能 New Dynamics of China's Opening and Cooperation
推荐阅读
2023年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申请正式开启!ZIBS Summer Camp is Opening
院长之声丨新加坡的闪耀
ZIBSer风采丨从浙里开启对中国的全新认知 Update My Perception of China @ZIBS
发现“分享”和“收藏”了吗,戳我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