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理 | 艺术介入:中国美术馆&隆福寺

乔尔事务所 乔尔事务所 2023-11-15

隆福寺地区位于北京东二环内,由于火灾和和城市发展等因素由盛转衰。在凋敝多年后,隆福寺通过引入拍卖中心、书店、画廊、小型美术馆等艺术机构介入片区城市更新,进化成为北京的「城市书房」。


隆福寺


Longfu Temple

隆福寺始建于1452年,1901年在大火中焚毁,1952年重建成为小商品市场,1988年隆福大厦建成营业,是当时北京最大的百货商场。1993年隆福大厦发生火灾导致建筑结构焚毁。尽管1998年经过扩建修复重新营业,但由于经营不善,于2004年进入停业状态,隆福寺地区商业开始由盛转衰。两次大火、长期停业以及产权分散等问题使得隆福寺地区面临文脉断裂和功能缺失的问题。

2011年,隆福寺地区被列为北京东城区文化发展重点项目。在新一轮的东城区规划中,隆福寺地区定位为「融合城市书房、美术馆、艺术社区、文化中心、特色餐饮、共享办公等多种业态的全新文创生态圈」



中国美术馆


National Art Museum


 公共性 

中国美术馆位于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于1963年竣工开馆,美术馆占地约2.2万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约 18000 平方米 ,一至五层楼共有 17 个展览厅,展览总面积 8300 平方米,展线总长 2110 米。

中国美术馆在街区中主要体现其公共性公益性。2003年中国美术馆一期扩建工程完成,硬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中国美术馆每年获得1200万左右由国家拨款的运营经费以及其他专项资金补助。此后中国美术馆开始更加侧重独立运作展览,并强化公共教育的功能。

中国美术馆所在的五四大街及美术馆东街街区原本以居住作为主要功能,周边文化历史遗存较多,包括北大红楼遗址、中南大学遗址、皇城根遗址等。中国美术馆以其巨大的空间尺度介入街区肌理,显著改变了原有的街区形态和结构,将居住功能与文化功能剥离,建立了以中国美术馆为街区中心的新空间秩序。中国美术馆占地面积占据所在街区面积的25%左右,成为隆福寺地区的产业资源与地方精神的中心,确立了区域的产业基础和形象定位


 艺术引擎 

中国美术馆属于国家事业性单位,享有国家的行政费用和发展补助。在运营早期,由于受到体制约束,中国美术馆的收入仍主要由事业收入以及场地租金构成,难以通过展览、学术、教育以及其他新业务获得较高收益。

「国家性质」赋予中国美术馆更多承担民族文化形象表征的角色。因此,中国美术馆需要着重考量如何平衡专业观众与普通观众的需求,兼顾学术的前瞻性与公众教育的亲民性。

/ 图片来源网络

为了应对免费开放带来的财务挑战,中国美术馆借鉴国外美术馆的运营模式,通过专场、预展和常设展结合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为专业观众设置专场,同时对重要学术展览开设预展,并最大程度保证常设展览向公众免费开放。根据2018年中国美术馆年度报告,当年中国美术馆共举办各类展览将近100个,其中自主策划展览27个。

 文创模块 

和故宫、国家博物馆等IP相比,中国美术馆的受众相对局限,藏品曝光较少。同时,馆藏的差异决定中国美术馆的文创衍生品开发需要探索新的模式。中国美术馆的策略是选择逐渐剥离出咖啡馆和衍生品零售功能,并作为中国美术馆文创中心独立运营。

国美术馆文创中心于2016年底搬迁到美术馆东侧的独立空间进行运营。文创中心面积约3000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衍生品零售、艺术书店、咖啡店、文创活动等。文创中心被定义为「艺术衍生品品牌集合地、美术馆文创设计开发实验基地、文创设计品牌展示中心以及艺术衍生品人才培养中心」。截止2018年10月份,中国美术馆艺术衍生品部分收益增长约20%,咖啡区收益翻番。

文创模块推动整个街区开始重新梳理文化艺术产业资源,激活街区的产业活力。东西向五四大街以及南北向的美术馆东路聚集了美术用品商店、书店、画廊、出版服务等业态,形成良好的艺术产业聚集效应

中国美术馆街区产业资源分布

 /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及周边街区整合研究》



嘉德艺术中心


Gurdian Art Center

 文化发生器 

嘉德艺术中心位于王府井大街与五四大街路口西南角,是内地首家艺术拍卖行「中国嘉德」的总部,同时包含博物馆、活动空间和酒店零售等功能。

嘉德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约56,000平方米,地上共9层,高度32.85米。由奥雷·舍人(Ole Scheeren)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嘉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建筑于2017年投入使用,被设计成为文化和艺术活动的发生器

嘉德艺术中心建筑1层主要功能为展览、酒店大堂以及拍卖厅;2、3层主要功能为展厅及展厅配套空间;5~8层为酒店和会所。另外,地下5层主要作为办公、库房、车库以及设备用房。

由于嘉德艺术中心在一年中拍卖档期仅占30%,在拍卖空档期间则承接展览、讲座等文化艺术活动。不同活动对于场地需求不尽相同,因此灵活性成为嘉德艺术中心的重要考量因素。

艺术中心内部提供了独立空间,如艺术中心的餐厅、行政办公室和书店,不同功能相互联通且共享空间。对于多样性的强调反映了嘉德艺术中心作为一个多元包容的「发生器」的职责。作为嘉德艺术中心的核心,1700平方米的无柱展示空间赋予空间最大的灵活性,通过快速组建配合多种用途,为展览、拍卖及其他活动创造相应的环境。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 图片来源:archdaily

在收益方面,传统的美术馆经营模式不能直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但能大大促进周边其他产业的消费提升,比如艺术零售商业、文化艺术地产、艺术酒店等。嘉德艺术中心在高层设置约120间酒店客房,既可以作为拍卖活动的配套设施,也在其他时段提供了收益来源。

嘉德艺术中心将展览、拍卖、教育、仓储、艺术出版等艺术产业各个环节打通,通过建立「一站式」的艺术品流通枢纽,将传统的节点化服务整合成为平台。依靠相关艺术环节和资源的收入弥补常规美术馆业态的「负盈利」,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资本连接 

嘉德艺术中心的实践代表了资本力量在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的探索。拍卖和展览作为嘉德艺术中心最核心的功能,通过资本力量串联起产业上下游环节与街区功能。

嘉德艺术中心拍卖行面积1305平方米,位于地下一层,每年举行6场拍卖会。嘉德中国通过举办「嘉德典亚GFAA艺术周」来吸引更多藏家和客户,在保证自身运营的同时为艺术中心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图片来源:cguardianart



木木艺术社区


M Woods Art Community

 新物种 

木木艺术社区位于五四大街和美术馆东街路口东侧的钱粮胡同,是隆福寺核心地区。木木艺术社区占地面积大约1.5万平方米,由木木美术馆、wework办公空间和独栋的户外用品商店及餐厅等构成。

由青山周平设计的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作为艺术社区的核心,撬动整个隆福寺地区复苏的支点。美术馆前身是机关食堂,改造后的新馆建筑面积将近4000平米,包含由原人防工事改造的地下一层展览空间。

了美术馆外,木木艺术社区还包括餐厅零售、共享办公空间、独立工作室等业态。通过不同功能的互补,木木艺术社区得以在美术馆业态盈利能力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保持整个社区的健康运营。

为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的新物种,木木艺术社区以美术馆为核心载体,具备同时捆绑多个「超级IP」的能力。隆福寺区域带来的地缘优势使木木艺术社区能够更加容易地嫁接合作伙伴的资源,以弥补其空间体量小、藏品较少的问题。以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为例,青山周平+大卫霍克尼+%Arabica的流量足以使木木艺术社区在北京市场中成为焦点。

木艺术社区将商业和艺术结合得更加紧密,以当代艺术和潮流艺术的逻辑来介入城市空间。尽管「网红展」的标签存在一定争议,但对于视觉传播的友好以及艺术商业化的运营逻辑拓宽了美术馆的受众,创造了更大的流量入口。


 新生态 

同于中国美术馆和嘉德艺术中心,在隆福寺地区,木木艺术社区的难题在于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与公立美术馆和大型艺术机构相比,私人美术馆由于资金体量较小,在收藏、学术研究、策展、公共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传统的私人美术馆运营模式面临收入少、收入构成单一等问题,缺乏盈利能力。根据《雅昌私人美术馆报告》,中国私人美术馆的运营资金中95%来自于创始人投资。

和嘉德艺术中心类似,「产业复合」是木木艺术社区以私人美术馆的角色应对财务挑战的策略。不同的是,木木艺术社区发挥了整合艺术产业资源的能力,通过横向拓宽业态类来丰富社区内部生态。社会效益方面,木木艺术社区通过艺术教育推动周边的社区参与。同时在大型展览期间呼吁对于周边风貌区的保护。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造血系统 

木木艺术社区跳出了对于美术馆「非盈利」属性的限制,通过业态重构、衍生品销售和会员制度等方式实现健康运营,并激发了街区的文化活力,构建了独立的「输血」和「造血」系统。

/ 数据来源:

《中国私人美术馆资金获取模式初探—以木木美术馆为例》

目前,国内大部分私人美术馆收入来源主要由赞助收入、展示展览收入、财政补贴及门票收入等组成。在成本端,支出主要集中在运营、项目与展览费用、场地租金和物业、宣传营销等。与已有成熟藏品体系与品牌价值的美术馆/博物馆相比,在架构上,木木艺术社区更加侧重营销与运营。因此,尽管价格高昂的门票收入仍不足以覆盖顶级展览的运营成本,但凭借会员制度和线上线下推广营销,周边衍生品销售成为木木美术馆收入增长最快的环节,且线上收入占比超过线下实体商店。此外,通过风投基金的融资动作,木木艺术社区对于城市空间的介入正在慢慢标准

健康的财务情况使得木木美术馆无需迫于运营压力切割空间作为其他功能。同时,合作伙伴所带来的巨大流量足以将展期拉长至半年左右,将现象级展览所带来门票收益和口碑传播最大化。



隆福文化中心


Longfu Center

 场所精神 

隆福大厦是隆福寺地区最大的既存建筑体量,占据隆福寺原址区域。隆福大厦楼顶的一组仿古建筑是隆福地区场所精神和文脉的象征。

经历两次大火后,在解决土地权属问题的前提下,北京国资公司和北京市东方文化资产经营公司出资组建的北京新隆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开始介入隆福大厦的改造复兴项目。改造后的隆福大厦保留了位于顶层的仿古建筑,并作为隆福文化中心进行运营。隆福文化中心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四个仿古大殿、三个室外庭院以及东西两侧的观景台组成。

除了建筑风貌以外,隆福大厦还针对内部的传统业态进行更新,将传统商业置换成为文创孵化功能与文化体验功能,重点引入了共享办公、设计工作室、公共书社等文化和配套设施,从而完成了从百货商场到文创地标的转变。



 共生 

隆福寺文化中心并不只做为空中花园独立存在,开放运营后的隆福文化中心举行了「大卫霍克尼:大水花」个展的开幕式,与隆福寺北里、嘉德艺术中心等现有文化艺术元素联动共生。

共生的生态中,隆福寺与木木艺术社区被绑定成为一个区域文化IP。品牌赞助的方式给隆福文化中心提供了更多外部资本的渠道,使其摆脱了对于单一功能的依赖,分散资金风险。



如何介入


Intervention

中国美术馆、嘉德文化艺术中心和木木艺术社区体现了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美术馆奠定了城市空间的场所精神,嘉德文化艺术中心通过资本力量打通艺术产业的上下游环节,而木木美术馆则将跨界业态有机整合,形成以艺术为中心的城市综合空间。

在隆福寺地区的艺术介入实践中,政府将对于私人美术馆的扶持作为推动艺术产业发展的杠杆。中国美术馆、嘉德文化艺术中心以及木木艺术社区均具备相当的正外部性,它们分别代表了公立美术馆、民营艺术资本以及民间私人文化资源的角色。通过小尺度街区的联系编织,在隆福寺地区共同构成了一个「放大文化价值的场域」,并同时保持了空间功能与风貌的协调。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 End - 


Reference List

 《雅昌私人美术馆报告》 


 《多维进化——隆福寺地区城市更新研究》 


 《中国美术馆及周边街区整合研究》 


《悬浮的“环”  北京嘉德艺术中心》


《_中国私人美术馆资金获取模式初探—以木木美术馆为例》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欢迎后台留言!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