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 建了一座赛博茶馆
最近沉迷王笛教授关于茶馆的研究,做了一个gameboy风格的游戏demo(链接在文末)。在复杂动荡的历史背景下,20世纪上半叶成都的茶馆成为大众重要的空间媒介,茶馆包容丰富灵活的商业业态与空间设计,既体现出浪漫的社会诗性,也展示游击式的日常抵抗。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在当时茶馆几乎成为空间生产的「最大公约数」,是观察社会关系、经济生产与空间设计的特殊样本。同时,由于茶馆的公共性、业态的复合型以及使用者的多样性。茶馆也成为折射社会网络如何运行与社区经济生态如何建立的重要节点。
空间形态
Spatial Form
区位和选址
由于茶水消费单价低廉、顾客停留时间长、消费频次高,茶馆更容易嵌入其他休闲消费业态,成为综合性的消闲设施。茶馆偏好的选址条件包括成熟的周边商业氛围、文化氛围浓厚的公共空间以及公园、河边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点。依据茶馆的选址偏好大致分为商业型、公园型和街头型。
单店规模有多大
茶馆的准入门槛较低,「只要有桌椅、茶具、灶和一间屋便可开办」。因此茶馆的单店规模种类多样,可以是临时性场域,也包括多层的大型建筑,茶铺、茶摊、茶社、茶楼等空间形态构成了广义的茶馆概念。
商业型茶馆主要面向当时的社会精英阶层,常设置曲艺、杂耍、木偶戏等表演业态,是地区的综合娱乐中心,因此空间规模通常较大。最大的茶馆座位定额达400座,多数设有戏院的茶馆座位在100~200座之间。
公园型和街头型茶馆大多是单间店面,它们作为社区商业的重要据点,同时也是社区的信息传播枢纽。公园和街边茶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渗透程度更高,经营灵活且容易逃避监管。街头型茶馆通常仅设有5~10张茶座。公园型和街头型茶馆均以中小店面为主,数量庞大共同形成了「长尾市场」;公园型茶馆规模相对较大,可为公共集会、行业聚会等活动提供场地。
形态与边界
茶馆极少使用实体建筑围合的形态,内部空间可以是民居、会馆、合院、园林、露天摊档等。随着业态越来越复合多元,内外部边界逐渐瓦解。通过灰空间,蔓延渗透进入城市公共街道,从而提升了可参与性,形成临时性的「公共生活舞台」。总体上茶馆的空间形态表现出开放性、展示性、文化性和易达性的特征。
经济参数
Parameters
规模
根据统计,20世纪上半叶成都茶馆总数在600张左右,数量最多时可达到1000张,茶桌总数在10000张左右,平均每家茶馆提供约15张茶桌。按照1914年水平,成都茶馆的消费市场规模在10万人左右,占城市总人口的约1/4,每千人拥有2~3家茶馆。根据全部茶馆每天接待茶客约8万人次,每桌每次接待4名茶客,则平均翻台率在2左右。
茶馆业产生的直接就业规模4000人。由于茶馆业对其他休闲消费业态的带动效应突出,受茶馆辐射带动的服务业包括戏班、挑水夫、水烟等等,总体就业人口约6万人,「平均每间茶馆可直接或间接养活百人左右」。
根据书中援引1947年数据,656家茶馆中,日销量千碗以上的大型茶馆约40家,即占总数1/10左右的头部茶馆消化了半数以上的市场容量。约600家的总体市场规模中,大型茶馆60家,每天售出约300碗茶;中型茶馆约300家,平均每天售出200碗茶;小型茶馆约200家,平均每天售出100碗茶。公会还依据茶馆规模将登记在册的茶馆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1940年甲等33家、乙等348家、丙等150家、丁等87家。
成本与开销
1940年茶馆资本规模在22万元左右(约合1570石米),平均每家茶馆资本规模372元。其中绝大部分茶馆的启动投资额处于最低水平,即300元,接近当时工薪阶层的全年收入。根据1945年甲等茶馆统计,煤、木炭等燃料开销通常占成本的50%左右,茶叶采购占20%左右,工资开销占10%,其余部分为租金、修理费、利息、缴税、茶具损耗折旧、捐献、利息等。
收入
根据1945年数据,甲等茶馆日销500碗茶,茶的销售收入7500元,占比85%左右;脸帕、热水销售收入占比15%。
然而在只考虑茶水销售的前提下,绝大部分茶馆难以实现盈利,且茶水销售越多,亏本越多。经营者不得不拓展更多副业或分包出更多衍生业务以填补经营缺口,通常副业收入可占50%以上。
关于经营模式
茶馆通常投资低、回笼快,小型茶馆一般采用独资形式。部分大中型茶馆实行合伙人制度,多人合伙制的茶馆通常配置有经理、账房、堂倌和选自股东的监事。经理扶额所有经营业务且不取薪水。账房与堂倌分别负责财务和日常经营。茶馆「每年年终净利润的20%作为红利分发给股东」,大型茶馆的投资回报率在20%~30%水平。茶馆经理扮演者接近于现代独立商业主理人的角色,既是茶馆的经营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茶馆通过外包方式与其他服务建立合作关系。采耳、理发、擦鞋等衍生副业以「包租」或「每日分账」方式结算,每碗茶分10%~20%。建立起松散联系的利益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分工的碎片化,促进小商业的繁荣发展。
生产要素
Elements
经营者
堂倌和「茶博士」是茶馆经营的中坚力量。通常大型茶馆雇工数量在30人以上;中型茶馆在10人左右;小型茶馆仅有3~5人。堂倌的业务不仅需要周到照顾客人,也必须深谙本地社区的社会关系。普通堂倌几乎不需经过专门的业务训练,但成为「茶博士」则需要长期的工作经验。
茶馆为小商业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安全的生态环境。小商业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茶馆招揽更多人流量,也为顾客带来便利,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循环。
消费者
「坐茶馆」和「吃闲茶」是茶馆最主要的消费方式,尽管茶馆消费者阶级与职业各异,但有闲阶级(leisure class)是他们的共同标签。消费群体与消费行为的多样性使茶馆成为被集体选择的公共空间。同业同行以及社会组织的集聚使茶馆的消费行为具有了社交属性,并导致茶馆的消费客群越来越细分化、垂直化,形成以职业、兴趣、阶层等因素为导向的社交空间。
管理者
茶社业公会是茶馆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主要职能包括制定行业规章、调控价格减少同业竞争、传达行业诉求、保护行业利益等。公会运营经费来自茶馆缴纳的会费。
警察机构是另一主要的管理角色,其职能不仅包括维护公共安全秩序,也需要向茶馆经营者征收税款。由于茶桌税在当时是警察机构重要的经费来源,警察厅更倾向采取强硬的管理手段。例如对营业时间进行管理、对临时摊档的经营范围进行管理等。由于茶馆经营的灵活程度高、社会包容性强,因此常常成为管理者控制大众文化的实体空间。
行为
茶馆高度复合的业态催化出独特的社会行为:
【共享办公】社会组织将茶馆作为行业集会、办公和交流的场所,茶馆扮演了贸易和信息枢纽的角色。
【社区自治】在茶馆中解决民间纠纷被称为「吃讲茶」,通常代表矛盾有调停空间。吃讲茶是社区自治的表征,推动社区认同的形成,茶馆在权力监管的缝隙中建立起自主运行的矛盾调和机制。
【互助网络】在茶馆内「因茶聚会的团体」成为「茶轮」,茶轮成员们定期聚会轮流坐庄,建立起紧密的社会网络,交换信息并寻求支撑,形成小团体内守望相助的机制。
【加密通信】袍哥组织中,为了探明他人身份与目的,通过茶具的不同放置方式和饮茶先后顺序进行沟通。加密方式被记载在袍哥组织的内部典籍《海底》中。除暗语外,《海底》还记载旗帜、纹样、口令、手势等信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来源:《茶之江湖-茶碗阵》)
消费和休闲如何成为文化
Consumption & Culture
「消费文化」是否成立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窗口时期,追求「消极自由」使不同阶层成为有机结合的社会共同体。茶馆作为公共舞台,承载丰富、包容的日常剧目,常常催化出意料之外的社会诗性。
《茶馆》中还提出,坐茶馆成为了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又促进了茶馆的繁荣,「这种繁荣是能够适应社会、文化、经济生活变化的能力」。
因此,茶馆中消费文化的土壤是角色权力、生产关系以及空间使用衍生出相互交错的混沌联系。通过非生产性的休闲行为产生的社会诗性、日常抵抗与经济韧性是茶馆消费文化的内涵。
关于日常抵抗的经济意义
在20世纪上半叶,茶馆作为各方权力博弈的媒介空间,通过消费文化展示出强烈的抵抗属性。引用法国哲学家乔治巴塔耶的「耗费」理论,不同社会群体在茶馆中的消闲行为是抵抗日常生活的武器,人们从「积极地虚度时间」中获得主体性。
开放灵活的经济系统为日常抵抗创造出有效且安全的实体空间。碎片化的社会分工体系使以社区为单位的抵抗机制更加牢固。
一些联想
Ideas
由于当时茶馆业的进入门槛并不高,如何建立差异化、可持续的经济生态成为茶馆经营者考量的关键。在以茶馆为纽带的社区生态中,热水、擦鞋、采耳等等小商业可以通过购买股份权益或以创造商品、提供服务等方式成为茶馆经济的参与者,建立起去中心化的社区经济体系,也许100年前的茶馆是分布式自治组织在原子世界中的映射。
有趣的是,尽管很难在当代城市空间中找到等同于20世纪上半叶成都茶馆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但仍然可以发现某些关联。例如城市综合体、社区商业、舆论广场、共享经济等等。当下城市空间景观、经济关系与治理手段开始迈向「后现代」,媒介化空间正在介入原真的社会诗性与公共舞台。如何建立灵活包容的城市空间并保护社区的抵抗性是值得思考的命题。
- End -
游戏demo链接贴在这里👉https://yzhu1015.itch.io/teahouse,或点击阅读原文跳转。
对了游戏中设置了一个小谜题,如果你打开游戏,会在路口遇到一位袍哥,可以试试帮他找到在茶馆接头的另一位袍哥,取回《江湖海底》。文章和延伸阅读的链接中有一些线索,have fun。(还没有测试过兼容性,另外由于游戏引擎还不支持中文对话,只能通过表情气泡交流,如果遇到bug或者成功拿到《海底》欢迎在后台留言)
延伸阅读: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茶之江湖-茶碗阵》
https://mp.weixin.qq.com/s/oX14ExIwiawMpH9W16FNYw
《媒介空间中的“耗费”式抵抗》
《探思茶馆文化与城市生活的互动》
《公共空间的社会诗学》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欢迎后台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