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思考 | 夯实数据驱动的基石,筑起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大厦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现代化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治理的数字化,是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数字化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在实施大数据战略时,明确提出要“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在现阶段的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过程中,尤是如此。各类应用,唯有基于数据才有现实意义。十年之后,当下的各类应用大浪淘沙十不存一,唯有数据,依然有其价值。生态环境领域的数据资源极为丰富,有深厚的数据积累。
就环境数据而言
已积累大量气、水、声等方面的自动、手动监测数据,主要汇集在监测条线,在线、走航等监测方式有力支持了重点时段、日常监管中的管理、执法需要。
就污染源数据而言
环评、排污许可证、危废、辐射、执法、监测、信访投诉、环统、污普等各个条线,都有自生态环境部以下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开发使用的信息系统,每个系统都累计了大量的污染源基础数据。随着在线监测技术的不断成熟,污染源的环境数据量更是飞速增长。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这些污染源数据是关键要素的重要积累。但同时,存在于各个独立系统中的污染源数据须经清洗整合,形成污染源基础数据库,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管理应用。这就需要对各个业务条线信息系统中最基础的数据、字段、标签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数据字典,确认信息交互规则,进而以一企一档为纽带,串联起各个独立系统中的污染源信息,打破信息孤岛,建立污染源基础数据库,并以之为核心构建环境数据中心,实现数据整合,支持上层应用,逐步推动整体数字化转型。
数据整合的过程无疑是需要“统一思想下苦功”的,而且是所有条线所有人的“统一思想下苦功”才能做成功,信息部门在其中的牵头推进作用非常重要,但仅靠信息部门远远不够。统一所有条线对数字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破除不同系统间的藩篱,尽可能的提供条线内现有的基础数据,配合信息部门确认本条线所需要的字段、标签、功能,必要的时候人工参与数据的清洗整合确认,这些工作的推动须自上而下,全局一盘棋。
而这个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各个业务条线相互对表统一的过程。生态环境部门对污染源的管理应该是从初始到灭失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各个业务条线所涉及的是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或不同方面。开展一次这样的对表统一,本身就是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对已开展的管理行为进行自检,查缺补漏、互通有无的良机。
当来自于各个条线的污染源基础数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在实际工作需要的催生下,孕育诞生出新的应用。而源自于实际工作需要,业务部门想要、肯用的应用,往往才是实用有效的应用。这一类应用通常不是来自于信息部门,而是来自于一线的业务部门,信息部门只是协助业务部门将管理需求变成了现实的应用。所以好的应用大多是结合具体的工作场景和实际需要,自下而上产生的。这也再次说明了,数字化是所有人的数字化,与业务条线紧密结合的数字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数字化。
静安区在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方面做了一些初步尝试,将各类环境数据进行初步整合,建立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区域环境数据中心及GIS系统,基本实现日常管理工作数字化,并结合部分业务工作开展应用场景探索。
对环境质量数据
将区域内水气声等各类监测点位数据集成在GIS地图中,形成环境质量一张图。
对污染源数据
集成了1992年以来区批建设项目、2009年以来信访投诉、2012年以来移动执法、以及历次污染源普查、历年环统年报、行政处罚等各类数据信息,通过清洗、比对、整合等过程后,最终形成2万余条记录的区污染源基础数据库,各类信息数据数以亿计。以此为基础,在市局信息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构建了区域环境数据中心,对各类环境数据进行归集、管理。并且,打通与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交互渠道,每一件审批、每一次执法、每一个信访都成为一次对基础数据库的更新,使得区数据中心常用常新,是有活力的数据中心。区数据中心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对数据进行管理:
一是基于管理需要的标签动态管理。
对每一个污染源从行业属性、污染物属性、管理属性三方面赋予标签。行业属性标签主要针对医疗、汽修、印刷、餐饮等行业分类;污染物属性标签主要针对辐射、危废、重金属等污染因子分类;管理属性主要针对投诉、处罚、责令改正等环境管理行为。三个方面共计30余项标签,由系统根据每个污染源的数据情况加以赋予,形成对污染源数据的标签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标签可以根据管理需要编辑增删,每一个标签背后都有其定义或者算法,每一个标签都带有可编辑的定量分值,每一个标签都有精确到日的时间属性。通过这套标签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动态调整标签的组合以及分值,从而实现对污染源数据的精准管理。
例如上图,是通过管理标签的组合,筛选出汽修行业中受到过责令改正、信访投诉、行政处罚的企业合集。将每一个标签所代表的分值进行加权运算,最终形成针对每个污染源的定量环保管理指数。对这个环保管理指数的排序,是把这些污染源根据过往环境管理的优劣情况自动量化筛选,分值越高说明过往数据中反应出的问题越多,在日后的监管中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根据环保管理指数分值,对每个污染源动态赋予不同颜色的“环保二维码”,更直观的反映该污染源的环境管理情况。实际上,这是基于对污染源过往环境数据的整合,通过标签体系的动态组合,实现对污染源的定量排序,为分类分级管理、预警分析、信用管理等提供条件。
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中明确要求对固定污染源实现全覆盖,对量大面广的各行各业污染源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势在必行。由于不同行业的污染排放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差别巨大,通过对行业标签的灵活调用,既可以将不同行业的污染源合并筛选,找到需要重点关注的行业类别;也可以先分类、再分级,对某特定行业的污染源进行排序分级,找到需要重点关注的具体污染源。而基于过往数据筛选出来的重点污染源,就是对下一步工作的提前预警,变“救火队”为“治未病”,通过提前关注,将可能的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降低环境隐患的出现概率。
在对《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进行解读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明确提出“企业环境信用监管的基本内涵,是指环保部门基于企业的环境守法表现,特别是根据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尤其是包括因为违法受到的处罚的信息,环保部门对这些企业的环境信息进行评判,评定一定的等级,然后将这些信息分享给有关部门,实施相关部门共同的奖励或者约束,对环境守信的企业,予以适当褒奖、便利,对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目的是推动形成一种环境守法诚信企业处处便利,失信企业处处不便、处处受阻,形成这样一种良性的机制。”通过标签体系对污染源过往环境管理情况进行定量排序并分级,与上述环境信用监管的本质内核完全一致,现有的长三角地区企业环境行为评价标准,即五色评价等级体系,也完全有条件通过对污染源标签体系的合理设置调用,由数据中心自动计算,动态更新。
二是基于时间轴的污染源动态管理。
区数据中心整合的2万余条污染源记录,来自不同系统、不同年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沉淀在数据湖底的非活跃数据。通过基于时间轴的污染源动态管理,可以从整个数据湖中,将对当下管理有用的污染源记录筛选出来。污染源的每个标签都是有时间属性的,当在时间轴上指定所需区间,则可以根据管理需要筛选出所需污染源。静安现行的筛选规则是:三年内有多次信访标签、三年内有行政处罚标签、一年内有责令改正,三个集合取并集。
通过这样的筛选机制,环保管理正常,不受到投诉、处罚、责令改正的企业会随着时间轴的推移逐步沉向数据湖底,淡出一线监管的视线,直到其再次被投诉、处罚或责令改正,才会又一次被筛选出来,浮现在管理视线内。由于污染源标签的时间属性是精确到日的,所以这样的筛选计算每天都会进行一次,理论上每天都会从整个数据湖中计算生成一张全新的污染源管理名单,再辅以动态标签体系,可以支持对污染源动态、精细的环境管理需要。
如上图所示,是静安区环境数据中心筛选出来的2021年3月1日的污染源管理名单,共937家污染源浮上湖面,进入建议管理的视野,并且每个污染源根据其历史环境管理的数据情况,还进行了量化打分之后的自动排序,为进一步管理提供支持。
静安现行的筛选规则非常简单初步。筛选规则可以根据管理需要进行调整,只要业务部门有明确可程序化的管理意向,就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设定规则,从而根据实际管理能力和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静安根据自身执法监管能力以及街镇协作配合情况,在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之外,目前以每二周筛选更新一次管理名单的频率,会同街镇根据动态更新的管理名单开展有针对性的预警检查。
三是基于跨业务系统的动态分析。
数据的量变会引起质变,跨业务系统的数据放到一起时尤其如此。并且无论在哪个业务系统中,坐标经纬度都是必备的基础信息,故而GIS系统更是在跨业务系统的数据碰撞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平台作用。通过GIS系统与标签体系的共同作用,获得指定地块内重金属企业的历史环境信息,可以辅助地块土壤环境安全情况调查;获得分流制区域内水质监测点位及汽修等污染源的信息,可以辅助河道水环境治理;获得区域内锅炉使用企业分布信息,可以辅助大气环境治理等。环境基础数据的整合,使得跨系统的数据综合分析得以实现,为管理方式的变革新增提供了无数可能,上述场景仅仅是常见管理应用中的凤毛麟角。静安区基于餐饮企业分布信息的历史数据,通过GIS系统绘制覆盖全区范围、细化到每栋建筑的《静安区餐饮选址图层》,为餐饮企业依法合规正确选址提供便利,有力支持对餐饮行业这一中心城区热点环境问题的管理。
《静安区餐饮选址图层》(局部)
除GIS系统提供了地理坐标维度外,时间、行政区划、污染因子、浓度数值、处罚金额等等都可以作为跨系统数据综合分析的维度参数,其中组合变化无穷。甚至可以通过对多个系统经办人员的综合分析统计,实现对内的工作量考核。就现阶段而言,大多数的管理应用场景,都可以通过数据中心(包括GIS系统)+业务平台+移动终端做到功能实现。
如上图所示,通过对跨多系统字段的动态组合,查询出指定行政区划中,所有罚款金额大于5000元的污染源记录。
当生态环境部门内部的数据整合初步完成,就具备了向其他条线部门、社会公众、第三方企业等方面进行数据交互的能力。
静安在对接一网统管方面
将各类生态环境质量数据、环境管理数据经数据中心整合后,全面接入区一网统管大平台,深入各街镇城市运行分中心,为城市综合管理提供助力。
在条块结合方面
通过开发绿盾通app,一是打通部门、街镇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将区域内污染源的基础信息、环境管理历史情况、综合量化评分及相应的污染源“环保二维码”实时共享给属地街镇;二是将需要条块联勤联动开展的环境管理工作数字化,为具体工作的切实开展提供支持;三是形成管理闭环,街镇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在线向生态环境部门发起联合检查要求,条块间的环境管理可互动、可留痕、可追溯。
在第三方管理方面
静安以数据中心为基础,开发区级油烟在线平台,明确区域内提供油烟在线监测服务的第三方,需按照平台规定的字段、数据规范,将油烟在线监测数据接入平台。随着餐饮企业更替,平台现餐饮企业数量400余家,历年累计接入餐饮企业千余家次,显著提升对餐饮集中的商业聚集区的管理能力,有力支持对各类餐饮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及投诉矛盾调处。
整个社会数字化重构的步伐已经启动并将无法阻挡的不断加速,直至整个重构全部完成,进入下一个瓶颈期。在此过程中,将极大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彻底的改变现有的社会生活方式,诞生无数全新的生产关系,迸发出巨大的社会发展前行的动力。同时,也将对社会治理方式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造,最终形成与整个社会发展程度相匹配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
就生态环境治理而言,通过数字化,推进精细化,实现现代化,是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必经之路。
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是对生态环境现有管理内容的数字化,是在已有数据积累的基础上,实现数据融通——一套数、图层融汇——一张图、系统融合——一个系统,使得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质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必定还会有新的应用场景根据管理需要不断产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最终实现涵盖生态环境治理各阶段各领域的整体数字化。我们应不断加速这个过程,使得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在整个城市治理数字化的进程中走在前列,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社会的数字化重构。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社会数字化重构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正是整个社会的生活、经济运作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是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从工业生产的角度,是以工业4.0为发端的生产效率提升;从环境资源的角度,是以碳中和为代表的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将来维持一个城市的正常运作,一定人口的正常生活,基于数字化所实现的现代治理、技术革新、有效配置等,所需要的环境资源可能只是现在的很小一部分,人与自然环境可以更和谐的持续共存。
静安区生态环境治理精细化将继续坚持通过管理内容数字化去实现:
· 1 ·
系统基于对污染源过往环境数据的整合,通过标签体系的动态组合,实现对污染源的定量排序,为分类分级管理、预警分析、信用管理等提供条件。
· 2 ·
静安根据自身执法监管能力以及街镇协作配合情况,在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之外,以每二周筛选更新一次管理名单的频率,会同街镇根据动态更新的管理名单开展有针对性的预警检查。
· 3 ·
静安区生态环境部门将积极探索将生态环境执法监督等应用场景,进一步融入区一网统管大平台,不断推进城市综合治理的数字化水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上述所有的数字化都要从原始的数据积累起步。我们现在正处于生态环境治理数据积累的关键阶段,重视数据这一关键要素,统一思想下苦功,做好数据整合,为生态环境治理广阔的数字化前景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静安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大队长 林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