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印象】上海校园建筑遗存探秘:同济大学西南一楼
同济大学西南一楼
四平路1239号
— 修旧如故,与古为新 —
校园鸟瞰
历史溯源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是1946年从四川李庄迁回上海后开始建设发展的。建国初期,西南一楼因院系调整的使用需求扩充而建设,是整个校园东西向中轴往西延伸的重要节点建筑,由中国著名建筑师吴景祥教授与同济大学1953届建筑学学生朱亚新联合设计,设计中带有和平广场及和平鸽元素。西南一楼自建成70年以来,一直作为学生宿舍使用,承载了一代代同济学子美好的学生生活记忆,成为同济人共同记忆的精神锚固,见证同济大学发展建设历史。
吴景祥作品
总平面历史图纸
历史照片
风貌特征
#1
建筑风格与特色
西南一楼建于1954年,建筑面积约11700㎡。建筑整体呈E字形布局,三层砖木结构,局部四层。西南宿舍楼作为同济校园里唯一采用大屋顶的建筑,在细部设计上,借鉴了北方官式大屋顶的形制,并在檐口、屋脊、漏窗、花栅和入口等处,运用了删繁就简、部分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处理手法。历史照片
#2
建筑布局
建筑布局为“山”字形东西向中轴对称式,三条与东西轴线平行的翼楼巧妙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一个半包围的绿化草坪广场,面向东侧为建筑的主立面,庄重大气。两个主入口分别位于翼楼之间,方便师生的日常出入。主入口及翼楼的建筑底层入口处分别设有传统垂花门头,三翼楼东端室外设有弧形砖砌水泥粉光景观花坛,美化了校园环境。鸟瞰图
#3
建筑立面
建筑立面设计手法带有“统一”“对比”“比例”“尺度”等古典建筑设计的构图法则,为横三段式。翼楼三层高体量,上覆通长庑殿顶,主入口部分局部四层高体量,采用中国传统屋顶式样——四角攒尖顶。外立面修缮前实景
西部装饰修缮前
修旧如故,以古为新
作为同济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经过精心地保护性修缮,西南一楼焕发出新的活力。本次修缮涉及内容主要有:外立面、屋面、正吻和平鸽、须弥座、门窗、室内修缮等。
#1
外立面修缮后
根据原始图纸及做法,修补上部水泥砂浆外墙
#2
屋面修缮后
对屋面腐朽严重的木制构件进行更换并进行防腐、防蛀、防潮、阻燃处理。正脊采用原始设计的蝴蝶瓦屋脊修缮
#3
正吻和平鸽修缮后
根据历史图纸采用灰塑工艺复原和平鸽正吻
#4
外立面修缮后
经过木方分割条、 手工结浆、手工面层、喷糊等流程实现须弥座保护性修缮
#5
门窗修缮后
将所有室内门窗按原始图纸样式定制
原实木门窗扇、窗套及相关的木质装修按原样保护、修缮
#6
室内修缮后
根据原始图纸考证了原始设计资料及施工工艺等,重点保护部位严格按原式样、原材质、原工艺、原色彩进行修缮
实木扶手修缮后
主入口门厅修缮后
叠级吊顶实际效果
内廊托梁修缮后
风貌成果
校园参观
#路线推荐:校门 → 羽毛球馆 → “一二九”大楼 → 测量馆 → 西南一楼 → 同济大礼堂 → 机电楼 → 工程试验楼 → 图书馆 → 北楼 → 文远楼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平面图
羽毛球馆
“一二九”大楼
测量馆
西南一楼
同济大礼堂
机电楼
工程试验楼
图书馆
北楼
文远楼
●●○
作为建筑领域的知名院校,同济大学校园内各时期建筑风格的演进过程,仿若中国建筑近当代设计发展的缩影,修旧如故的校园优秀历史建筑,清新隽永,为城市形态和建筑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和灵感。漫步古典雅致的校园,体会到百年校史的波澜壮阔,也可以感受到同济学子“自强不息”的青春风貌和“同舟共济”的同济精神。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同济大学档案室、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END –
编辑:何清扬
责任编辑:施伟华
来稿请投:zjwxwxczx@163.com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新闻宣传中心往期精选
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召开住建领域重点工作调度会
进一步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停放!本市发布出台《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和停放场所设计标准》
提升建筑务工人员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这个文件印发→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微博、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