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印象】上海校园建筑遗存探秘:复旦大学玖园
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是对“复我震旦”和“复兴中华”坚定信念的诠释,作为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在建校之初便肩负起重要的历史使命。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从最初的几栋校舍发展至今,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综合性大学,始终坚守着教育和科研的使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复旦大学校园内遍布了前人奋发的足迹,追寻着这些遗迹,本期“上海校园建筑遗存探秘系列”从复旦玖园里的优秀历史建筑出发,翻开独属于复旦校园的历史长卷......
复旦大学玖园
01
玖园概述
复旦大学玖园,国顺路650弄的复旦大学第九宿舍的雅称。这里曾居住过诸多名师大家,从《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陈望道老校长,到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陈建功,新中国遗传科学的主要奠基人谈家桢、著名政治经济学家蒋学模、《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等,可谓名家云集,群星闪烁。
玖园区位
玖园环境静谧,绿树成荫,其间藏有三幢特色洋房,精巧雅致。南侧是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班牙式洋房,曾为陈望道校长的故居,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北侧两幢红瓦黄墙的小楼建于1956年,一幢为苏步青院士旧居,另一幢曾居住过陈建功、谈家桢两院士,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2018年7月,陈望道旧居作为玖园一期项目修缮完成,以“信仰之源”为主题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陈列馆,向公众开放。
修缮后的陈望道旧居
2020年11月,玖园二期苏步青旧居、谈家桢(陈建功)旧居及周边环境的修缮和改造工作启动。秉承“历史的建筑、自然的环境、艺术的生活”的设计理念,修缮设计致力于完整地还原三位院士历史生活场所,重塑一个可以呈现复旦人文精神、继承复旦深厚传统的展示空间。
02
历史溯源
建造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陈建功、苏步青等教授齐聚复旦,充实了师资力量。为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1956年9月,经报请上海市委同意,由中央特批的教授宿舍开始动工兴建。
1958年建成后影像
这两幢教授宿舍位于复旦教师第九宿舍东南侧,紧邻陈望道教授的寓所,现今的门牌号为国顺路650弄61号、65号。两幢建筑空间形制相同,红瓦坡式屋顶与黄色水泥外墙相得益彰,简朴的木质门窗整齐有序地开设在房屋四个立面,彰显出优雅而庄重的风格。
谈家桢(左二)、苏步青(左三)与陈望道(右三)在复旦大学
陈建功是我国现代数学的拓荒人之一,教授宿舍建成后,65号为陈建功先生所居住。1971年,陈建功先生去世。之后,这栋小楼又曾入住过著名的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家桢先生。苏步青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首创了独具特色的微分几何学科,填补了我国高校学科的一个空白,他在61号寓所居住了近半个世纪,直至去世。
03
风貌特征
苏步青旧居和谈家桢(陈建功)旧居由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设计,上海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建筑形式简洁,装饰朴素,体现了“实用、经济、美观”的建设理念。
苏步青旧居历史照片
这两幢教授宿舍空间形制相同,均为独立式砖混结构,带有折衷主义风格特征。其中颇具艺术价值的是其拱形门廊、室内走廊、带有中式装饰元素的楼梯栏杆扶手和非对称的双坡“人”字形屋面。
复旦大学教授宿舍立面图与剖面图历史图纸
(1956年)
复旦大学档案馆编著的《桃李灿灿,黉宫悠悠—复旦上医老校舍寻踪》这样描述这两幢别致的住宅:“建筑红色平瓦坡式屋顶,黄色水泥拉毛外墙,简朴的木质门窗整齐有序地开设在房屋四面,房屋的前面设一座‘人’字形坡式门洞,体现出设计者独具的匠心,楼前建有一绿茵草坪,四周分别栽种水杉、桂花等树木。室内的楼梯、过道等部位,均采用中式的木装修工艺,楼层地板采用杉木铺设。”
04
修缮焕新
外立面
修缮前的玖园尽管保留了原花园及道路的居住区格局,但经历岁月的洗礼,建筑表面破损严重,部分区域被植被覆盖,内部环境出现返潮等问题,花园内也因无人打理杂草丛生,枝藤纵横。
建筑凝聚着社会文化、社会习尚,是历史记忆的载体。“玖园”的教授宿舍及其院落则是饱含人文底蕴、镌刻着复旦个性与历史的固化载体。完整地还原三位院士历史生活场所,重塑一个可以呈现复旦人文精神、继承复旦深厚传统的展示空间,是本次修缮设计的目标。
建筑南立面修缮前后对比
建筑北立面修缮前后对比
根据保护要求,玖园的各个立面、居住区整体格局及屋顶形式为外部重点保护部位,空间格局、门厅、楼梯间以及其他原有特色装饰等为内部重点保护部位。
修缮以历史图纸和现状查勘为依据,采用传统工艺和做法恢复建筑外立面的历史材质与肌理。为更好地还原历史风貌,充分展示建筑特征,本次修缮对外立面木门窗扇按照原形式工艺及色彩进行修缮和替换。
室内
修缮前室内楼梯间的扶手、踏板、踢脚线,以及室内的拼花木地板、条形木地板、马赛克地砖等均为历史原物。通过修缮修复替换损坏构件,采用原样式、原材料、原工艺,力求真实、完整地恢复其历史风貌。
61号卧室(今一层展厅)修缮前后对比
61号卧室(今二层展厅)修缮前后对比
两幢住宅的建筑外观、空间形制虽基本一致,但在历年使用中平面格局略有变化,故修缮设计策略稍有不同。
苏步青的工作场景
苏步青曾长期居住在61号寓所,直到近些年才迁出,故设计更突出苏步青在此居住生活的场景,同时突出其教书育人的学术态度,以及为中国数学科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修缮设计保留了底层现有南侧房间空间格局,主要还原了东侧被封堵的门廊。
陈建功生活过的空间场景,家具由其家人捐赠
65号小楼先后由陈建功、谈家桢两位教授居住生活,并在此接见重要客人、培育莘莘学子,故展品内容不仅围绕人文精神,更突出科学贡献。修缮设计拆除了谈家桢(陈建功)旧居西侧入口房间后期加建的隔墙,将空间用作展览序厅。另外,设计还将首层的原客厅和餐厅联通为一个大展厅空间,作为“科教兴国”主题的主要展陈空间。二层则保持现有的空间格局,三个展厅分别展出陈建功、谈家桢的生活和工作场景。
谈家桢的工作场景
焕新成果
2021年7月3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苏步青旧居、谈家桢(陈建功)旧居经过8个月的设计施工后修缮一新,并正式对外开放。两幢旧居分别以“爱国”“科学”为主题,与以“信仰”为主题的陈望道纪念馆交相辉映,将信仰、爱国、科学融为一体,构成“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集中展现百年复旦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成为上海和全国开展理想信念和科学人文教育的新地标。
05
周边建筑打卡
在复旦大学这座历史悠久的学府中,除了著名的玖园外,还藏匿着诸多充满故事的建筑。复旦校门淳朴典雅,见证了复旦筚路蓝缕的创业和发展历程。奕柱堂,不仅见证了学校发展的沧桑历程,还承载了从办公楼、图书馆到现今校史馆的多重功能变迁。相辉堂,则依然保持着其作为礼堂的庄重与典雅,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青春与梦想。而子彬院,这座昔日传道授业的殿堂,曾经是数学系的所在地。它见证了无数数学家和学者的智慧碰撞,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在数学领域的探索与成长。漫步于这些建筑之间,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变与不变,品味着岁月留下的痕迹与智慧。
线路:复旦大学校门—奕柱堂(校史馆)—相辉堂—子彬院—玖园
行走线路图
校门
奕柱堂
参观信息:8:30-11:30,13:30-16:30
(16:00停止入馆)法定节假日闭馆
相辉堂
子彬院
《共产党宣言》展示陈列馆—陈望道旧居参观信息:
周一至周五9:00-11:30,13:30-16:30(16:00停止入馆),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闭馆
结
束
语
*本文建筑历史照片来源于复旦大学,部分历史人物照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历史图纸来源于上海城建档案馆;修缮后航拍由许一凡拍摄,人视照片由林山拍摄,周边建筑照片来源于复旦大学官网。
– END –
编辑:何清扬
责任编辑:施伟华
来稿请投:zjwxwxczx@163.com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新闻宣传中心往期精选
@小朋友们,你们的建议我们收到啦~这份“一江一河”儿童友好空间画报分段图请查收
最大规模体量、首个交通枢纽——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站房工程通过超低能耗建筑方案评审
【市重大工程】杨浦滨江又一新地标上线!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完成竣工验收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微博、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