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印象】中山东一路金融建筑巡礼
外滩作为上海乃至全国金融业和进出口贸易业的重要聚集地,其历史演变和发展轨迹伴随着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崛起和变迁。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外滩就成为了金融和贸易的中心。这一地位的形成,与当时上海开埠、国际贸易的兴起以及外资银行的进驻密切相关,也为外滩赢得了“东方华尔街”的美誉。1949年上海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分行等国资银行的进驻,标志着外滩金融格局的新变化。1979年改革开放后,上海在外滩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和创新措施。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清算所新建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要素市场的落户,以及外资银行的回归,进一步巩固了外滩作为全国乃至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时,外滩的十栋建筑作为上海独特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外滩3号
外滩3号,也称为“联合大楼”,建成于1915年,是公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座采用钢框架结构的建筑。
▲1916年的“联合大楼”
大楼为折衷主义风格,东、北立面都做了三段式的处理,外墙以花岗石、水刷石饰面,檐口、壁柱、券顶等饰有巴洛克式装饰,整体简约优雅。大楼顶层东北角伫立着高达150英尺的塔亭,四面配饰双柱,塔顶设伊斯兰式葫芦尖塔。转角入口设巴洛克拱券和多立克柱,四层和六层各设挑阳台,使得整个转角切面成为大楼展开面的中轴线。
▲转角入口
▲屋顶露台
▲室内高端餐饮
外滩12号
外滩12号建成于1923年,由当时的著名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设计,这幢建筑是外滩立面最宽、占地最多、体量最大的建筑,建成时被称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
大楼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采用横三段、纵五段的构图,比例和谐。基座采用粗犷的大块花岗石墙面及拱门,中部采用贯通二、三、四层的科林斯巨柱支撑,檐部比例得体,顶部突出穹顶,高低起伏,层次分明。
▲外滩12号历史照片
▲八角厅及其穹顶马赛克壁画
▲一层营业厅
外滩15号
外滩15号建成于1902年,是上海第一幢用瓷砖贴面的建筑,精致的装饰体现了当时建筑工艺的精湛水平。
建筑外立面以法国凡尔赛宫花园内的小特里阿农宫为原型,整体端庄雄伟,为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外立面采用横三纵三的构图手法,底层以大理石为饰面,二、三层镶贴大理石与乳白色釉面砖。入口两侧各有一对塔司干式双柱,门柱上原有一对铸铜雕像(现已不存),爱奥尼克圆柱及壁柱贯通两层,顶部饰有装饰性人面雕刻。
▲1949年中央银行门前
▲原入口铸铜雕像
外滩16号
外滩16号建成于1927年,是上海独一无二的“希腊神庙式”建筑。
▲1928年的外滩16号
建筑为希腊古典复兴风格,同时融合东、西方多种建筑风格元素。外立面为花岗石饰面,正立面有4根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圆柱,柱头涡卷采用直线构成的回纹作为装饰,檐口线脚简洁,顶部为简化的三角山花造型,门窗楣采用平拱,整体庄重挺拔。
▲直线回纹柱头涡卷
外滩16号原由台湾银行使用。1995年,上海外滩房屋置换,招商银行上海分行迁入办公至今。
其他金融建筑鉴赏
·外滩6号·
·外滩14号·
·外滩18号·
·外滩23号·
·外滩24号·
·外滩29号·
///
✦
•
✦
中山东一路的金融建筑群,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曾被一些学者称为是近代上海的“眼睛”和“窗口”。如今,它们以新的姿态屹立在外滩之滨,静静诉说着与上海这座城市风云跌宕的金融故事。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不断提升,这些建筑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它们也将继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成为展示上海魅力的城市舞台。
✦
•
✦
– END –
供稿:市历保中心、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辑:王思琲
责任编辑:施伟华
来稿请投:zjwxwxczx@163.com
往期精选
对标一流,持续优化!本市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7.0版方案出台
【解民忧 惠民生 暖民心】乡村美丽庭院、共享充电桩示范小区、中医药特色巡诊服务……这些实事项目最新进展来了
【城市更新案例选析】综合区域整体焕新 | 黄浦区外滩“第二立面”区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