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Enlightener专访|因为“是光”,我也成为自带背光的人

这是光 是光诗歌 2020-01-18

点击关注“是光诗歌”,发现大山孩子手里的光!



这是 是光诗歌  第 220 次  与你的动人分享



--“是光”采诗组成员 赵霞、彭海燕

海燕姐  “遇见是光,我的不惑之年有了实质的‘不惑’。”

(霞姐和女儿妍苏)


 霞姐 和女儿 妍苏 常常因为孩子的诗歌捧腹大笑,也为诗歌中透露的不该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伤痛而揪心。诗歌单纯、有趣,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大城市孩子的表达,是属于山村孩子独有的魅力。此时此刻,这些孩子不再是新闻媒体上的一个案例,一个客观的报道,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趣的小诗人。


妍苏因为非常喜欢这些诗歌,在学校成立诗社,将孩子的诗翻译成其他语言供同学们传阅。山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因为一篇篇真诚的诗歌有了这种独特的联结。


或许未来还会发生更多这样美丽的反应。 


与是光相遇的方式有千万种


去年暑假,霞姐刚读高一的女儿妍苏在哈峰夏校主修了一门Slam Poetry课程,由此对诗歌产生了兴趣。她在网上浏览了大量与诗歌有关的内容,“是光”就在这时进入了妍苏的视线。震惊、感动这些情绪充斥着妍苏的内心,她搜索了大量关于康瑜和是光的新闻。越了解“是光”,越觉得自己需要做点什么。

 

彼时妍苏课业繁重,又有着强烈想加入“是光”的意愿。小妍苏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妈妈。

 

霞姐那时刚好全职在家,跟着女儿一起了解“是光”。看到是光的项目觉得很受感动,她也在新闻报道里看到了不少关于乡村教育的现状报道,除了捐赠,我们到底还能做什么?

 

在和康瑜沟通后,她对这个项目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认同“是光”的价值观:这些山村孩子不是需要物质上的捐赠,不是需要一个书包,一双鞋,一套衣服,他们需要精神粮食。

 

霞姐特别认同  “会写诗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在沟通过程中,康瑜的热情、善良以及情怀都深刻感染着霞姐,她不禁想:女儿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康瑜这样一个榜样,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霞姐就做起了“是光”的志愿者,负责采诗的工作。


不同于霞姐和妍苏,海燕是在“为你读诗”的公众号上发现“是光”的。热爱诗歌与朗诵的她看到了“是光”征集诗歌音频的消息,心中一动,报着试一试的心态,点进链接报了名。


不期竟入选成为音频征集志愿者,刚开始加入的她在志愿者群里看着大家热火朝天地讨论怎么使用各种软件录制、编辑,颇有些跃跃欲试。


很快她开始尝试着录制分配给自己的第一首诗---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后诗歌入选。想着自己读的诗歌能被千里之外的小孩子听到,这种奇妙的联结让人欣喜。


这之后就是两首、三首……每一期的征集活动都会习惯性地参与,也高兴地看到志愿者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诗歌教育爱好者们渐渐汇聚在“是光”周围,成为一个个散发着诗歌之光的光源。


后来,第一次音频征集结束后,当时的志愿者管理组负责人肖华(华仔)在群里发了个信息,征集音频审核志愿者。彼时已是寒假,时间宽裕了不少,看到消息后他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了目前12人的音频审核志愿者小组的一员,和组里的小伙伴们一起负责审核征集来的音频。每次的审核,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享受,享受着诗歌的美、享受着志愿者们悦耳的声音、享受着“是光”传递的温度……


再后来,华仔告诉海燕,项目落地学校的老师指导孩子们创作了很多诗歌,需要对老师们每日的小打卡进行统计,同时把发布的诗歌整理出来,工作量很大,也很有趣。海燕考虑了一下,就接下了这份工作。

 


在是光收获相似的欢乐


采诗的工作量强度有些大,尤其是老师们刚拿到诗歌课程包的时候,诗歌课程非常密集,每天要把各地老师们打卡的诗歌照片收集好整理出来。 

  

霞姐忙不过来的时候,妍苏就来帮忙整理。母女俩常常因为孩子的诗歌捧腹大笑,也为诗歌中透露的不该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伤痛而揪心。


这个时候,山村孩子的现状不再是新闻里一篇客观的报道,不再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趣的“小诗人”。


妍苏特别喜欢这些诗歌,在和康瑜沟通后,她在学校诗社把这些诗歌翻译成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德语等一系列语种,介绍给学校的同学们,让大家一起来欣赏这些孩子的诗歌。


采诗的工作的有趣还体现在总能看到孩子们上诗歌课的场景,以及乡村教育最真实的样子。项目地的老师们会在群里分享跟诗歌有关的信息,你会看到学生们的课堂状态,老师们的教学状态。一个孩子因为家境生计实在艰难要退学,老师们会走几个小时山路去反反复复的家访。有时候遇上大雨,老师们就穿着雨靴,泥浆打湿了裤腿,也仍然坚持进行家访。


这个时候老师已经不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凭着良心在做的事业。


海燕自己是一个高校老师,对教育现状自然非常的关注。


“我知道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但真正看到这些真实的情况依然非常震撼,很难无动于衷。” 海燕的儿子当时在备考中考,工作和家庭都让她处于一个心里压力极大的状态,但她克服了这些困难。



三个月过去后,当海燕把最后一批整理好的诗歌发给玲琍时,心中是满是满足获得感。她看到了乡村教育背后老师们的辛苦和坚持,更看到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仍然心怀诗意。


如果这些孩子们的诗意能被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教育的未来会不会更好一些?


每一天,当键盘敲击出一首首稚嫩的小诗时,孩子们在学校生活的额画卷就在她面前一幅幅铺陈开来,生动又鲜活。她沉浸在诗歌的悲喜里。



孩子天然具有诗性。



获得与回馈


去年腾讯99公益日,妍苏把“是光”项目的线上募捐活动介绍给了学校的同学们,霞姐自然大力支持。



这次宣传活动为80多个孩子送去了一年的诗歌课。


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环境里的大山里的孩子和大城市里的孩子,因为这些足够真诚的美丽的诗歌,有了奇妙的联结。


也许未来会发生一些更美丽的反应,比如一个群体消除对另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他们相互欣赏,由内而外的改变中国乡村的面貌。


“当一个孩子观察这个世界的内在视角改变,未来才会有更大的力量改变外部世界。”这句话适用于山里的孩子,也适用于妍苏,更适用于每一个是光人。


--2018年也是海燕的不惑之年。


不惑,不被困惑。这一年海燕的收获有很多,但和“是光”的相遇仍然是最奇异的遇见。


因为“是光”,海燕的不惑之年有了“不惑”的实质含义: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活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我们从世界得到了什么,更在于我们能为这个世界带去什么。


 海燕觉得自己足够幸运,因为遇见“是光”,自己也活成了自带背光的人!


 在与“是光”共同成长的这一年多时间里,她们在这个由志愿者组成的大家庭中认识了很多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年轻、阳光、友爱和坚持,他们让人看到“是光”未来的希望!

 


Enlightener专访往期人物:


| 顾佳文 |  | 麻小树 |  | 欢欢和梦露| | 张熙雯 |

|卜一 |    | 肖华 |   | 荷三 |

 |章玲琍|  |王 庆|

李兰&紫薇:“是光”啄木鸟

张田田:我绝对不能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倩倩&秋麟:用心中的诗意为是光保驾护航


人物|赵霞&彭海燕

撰文|Geri

本期编辑|Halona 

校对|陈生&逸雯&田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