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人开讲 | 如何引领孩子写诗(下)

朵渔 是光诗歌 2020-01-19
11月25日晚,
朵渔老师在CC TALK 上为我们开讲
——如何引导孩子写诗。
上次已经和大家分享了一半,
诗人开讲 | 如何引领孩子写诗(上)
现在,我们继续。


诗背后的真相


当老师

朵朵|五岁

现在我是郑老师

现在我们休息五分钟

喝水的喝水尿尿的尿尿

然后我们继续读书

现在我是张老师

下课后我要去一趟北京

我走后让张正管着

一定要把同学们管得严严的


这是一个还在上幼稚园的5岁小朋友写的一首诗,我不知道他的家长是不是今天也在听。我说它是一首诗,并非因为它是分行的,它不分行,也可以成为一首诗


作者才五岁,相信她不会写这么多汉字,也就是说,这首诗可能不是她手写的,也许是她口述的,然后由她的爸爸妈妈记下来的。这都没关系,哪怕是她口述的,这首诗的作者也是她,她是原创者。我们从文字表面上来看,这位朵朵同学无非是在做一种过家家的游戏,她所扮演的角色,是她的幼稚园老师,她无非是在讲述她在幼儿园听到的老师的一些话。

 

“现在我是郑老师”,她马上进入了郑老师这个角色。郑老师都干了些什么?郑老师说:现在我们休息五分钟/喝水的喝水尿尿的尿尿/然后我们继续读书。你看她上来就是休息五分钟,而不是读书写字,是喝水上厕所。说明她对休息五分钟很看重,印象最深刻,也最渴望,如果她来当郑老师,他首先就是休息五分钟再说。


当然最后还是很无奈,“然后我们继续读书”。关于郑老师的角色扮演就到这里,继续读书这件事对她来说看来是没什么可讲的了,她感兴趣的都已经说完了。然后就是角色迅速转换,“现在我是张老师”,张老师干些什么呢,关于上课的事她一个字都没提,直接就说“下课后我要去一趟北京”。她不提张老师上课的事,说明她对张老师上课这件事也毫无兴趣。她上来就说张老师要去趟北京,至于说去北京干什么,她没有讲,也可能她不感兴趣,也可能张老师也没有讲过。


关键是下面这两句,“我走后让张正管着/一定要把同学们管得严严的”。这可能是张老师的原话,也可能对于管人这件事,已经深入到朵朵这幼小的心灵深处。她觉得作为一个老师,管人这件事很重要,所以走之前要把这件事交代好,让张正管着,而且要管得严严的。张正是谁呢?作者没有交代,估计可能是班干部。我们现在干部很普遍啊,幼儿园就有了干部。


如果我们从文字表面来接受这几句话,那么就很平淡了,她无非就是复述了自己的老师在幼儿园讲的几句话,很是稀松平常。但是,如果我们透过这普普通通的几句话去仔细体味,就会发现,在这几句普通的话语后面,隐藏着非常惊人的真相。


首先,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做游戏,“当老师”这首诗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过家家的游戏。孩子天生对课堂学习这件事没那么有兴趣。这是郑老师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或说真相;其次,从张老师身上,我们发现,孩子们对于“管人”这件事,已经习以为常。很难说这是出于天性,还是受教育的结果。


张老师临走前交代,要让张正把大家管起来,而且要管得严严的。对于张老师来说,管人是很自然的事情,不管就会乱了,乱了怎么能行。那么我们从小就要接受这种被管理的教育,慢慢就会习惯,就会把它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接收下来。这是这首小诗所透露出的第二个真相


还有就是她说话的语气,她爱用“现在”如何如何,这是一种不容置疑的、下命令的语气,就像上帝说的话,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不讲道理。一种权威话语,这是老师们传递给学生的一种无意识的东西。我不能说它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但总归是一个现象,大家可以讨论。


现在好了,我们再联系我刚才说的,诗就是你说出的那个东西之外的东西,叙述文字之外的真相,这就是诗人所召唤出来的诗意。因为有了这一层诗意的存在,一首诗才成立。

 


诗的逻辑


并非叙述事实才能召唤出一个真相。诗意的产生,也可以来自想象,甚至是异想天开。


回到地面

朵朵|五岁

要是笑过了头

你就会飞到天上去

要想回到地面

你必须做一件伤心事


我们再简单来看看朵朵同学的另一首小诗,回到地面。


要是笑过了头/你就会飞到天上去。为什么说笑过了头,就会飞到天上去?这个没什么道理好讲,这是作者的异想天开,她觉得能飞就是能飞。它的合理性是由后面的两句话来保证的,也不是毫无道理,在诗歌的意义上,它是成立的


要想回到地面/你必须做一件伤心事。这里面有两个相关性,一个是笑和伤心的相关性;另一个是天上和地面的相关性,这两个相关性保证了这首诗在逻辑上的自洽,是成立的,而不是胡乱想的。如果没有后面两句,你也可以随便说,要是哭过了头,你就会飞到天上去。但这毫无意义。这首小诗说明,合理的想象,也会召唤出诗意来。


诗意首先建立在逻辑自洽上,建立在合理性上,而不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上。你要有呼应,要前后有逻辑,这是诗的逻辑,不是现实逻辑。诗只需要它自己的逻辑,它可以不管不顾现实逻辑,现实中不能实现的东西,诗里是可以实现的。



诗意建立在真实上


是不是诗意的产生必须是正能量的呢,也不是,真正具有诗意的东西,是建立在真实性上的,上面那首诗是建立在逻辑合理性上,下面这首小诗《打仗》,如果让你写一首关于“打仗”的诗,你会怎么写?很多人可能会很正能量地去强调打仗要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或者打仗多么残酷残忍等等。这是正常的思维。


大家还记得我们的大诗人田间是怎么写打仗的吗,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但石薇拉这个作者,你看她是怎么写的,“假如我/生活在战争的年代/别人冲在前线/我就只能在旁边/喊加油”。她没有强调战争的英勇顽强残酷激烈,她把战争看作一场游戏,就像大家在操场玩战争游戏一样,她自己不敢加入进去,估计是掂量了一下自己的胆量,就只能在旁边喊加油。



这首诗写得非常可爱,她把战争这个事完全给解构了,把它视为一个童年的游戏。什么正能量,什么勇敢残酷等等那些大词,在她的诗里统统失效了。它把我们所接受的那些传统的教育思想全部抛弃掉了。这就是这首小诗的意义,这就是这首小诗所展示出的文字的力量。



如何引导孩子写诗?


我们上面几个例子,都是从诗的内容入手,来讲解一首诗背后所隐含的诗意,或者说一首诗得以成立的理由,来自于它所揭示的真相,召唤出来的诗意。


大家可以对诗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然后才能指导孩子们写诗、读诗。如果对诗歌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会把孩子原有的诗心也给泯灭掉。


我们“读诗吧,孩子”公益项目今年做了一次以河流为主题词的征文比赛,我读过全部来稿,就有一些感想。我发现很多孩子的作品想象力非常之丰富,他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缺陷,但一些闪光的东西足以让他成立。有些作品一看就是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因为他显得不那么规整,总有一种斜逸旁出的感觉。有些作品,特别是标着有指导老师的作品,全部都是四平八稳的,字词句都没问题,但是,闪光点都没了。


这是个很尴尬的事情。我觉得问题还是出在指导老师身上,也就是说,到底该如何指导孩子写诗,该如何帮助孩子修改作品。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首先就是,你不要轻易改动孩子们的诗,你可以做为一个记录者和整理者,但千万不要轻易改动他,很可能你所改的东西,正是他闪光的东西;修改不是剪枝,老师不是园丁,园丁一般会要求自己的园艺整齐划一,但诗正是那种旁逸斜出的东西,充满个性的东西。你把他的个性修剪去掉,那就没有诗了,只剩下貌似漂亮的语言,句子,修辞。但这不是诗。


第二,不要教孩子写什么正能量的东西,一定要有一个高大上的主题和正能量的、光明的尾巴,那不叫诗,那是做表态文章的东西。诗不是正能量,诗是溢出正常生活之外的东西,它不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它上天入地。不要用生活的道德去要求诗,也不要用成人的道德去要求小诗人。


第三,孩子在某一个年龄段,他天然就是个诗人,他说的很多话,记下来就是诗,因为他的心灵是敞开的,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是初次的,他在感受和命名这个世界,这就是诗人干的事情。等他长大了,他的这个能力会消失,消失的原因有几点,一是他对世界的那种敞开的心灵状态会被知识、被生活的经验所遮蔽,他的人生阅历越多,他对世界的那种初感受越模糊,对于这个世界,他已经不再天真了;而正如史蒂文斯所说,诗歌是呈现给天真的人的。第二,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已经越来越不习惯,或不好意思对别人敞开自己的心灵世界了,他不再好意思倾诉自己,他会有意地掩藏,会害羞,而诗必须是坦诚的。第三,他对诗歌的认识或知识渐渐增多,但还并没有完全理解诗到底是什么东西,他在成长和发育,还没有真正长大,貌似理解了诗,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理解,而童年的那种天真也不复存在。他处在一种两不靠的地步,这是大部分中学生诗人的尴尬。正像西川有一句诗,大意是,还没有长大的女孩是多么难看,大意如此。这是个诗人成长的关卡,大部分小诗人基本就到此止步了,闯过去是极少数,闯过去了,很大概率就可以继续写下去了。


所以我要说,第四,童诗只是一个开端,它只是诗的一个下限。作诗很难,作诗人很苦,不必强迫孩子做诗人,想写就写,想停就停。诗人都是无可挽回地要做一个诗人的,拉都拉不回来的,不是强迫的。让孩子们接触诗,是为了让他们对语言敏感,对心灵是一种丰富,包括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对人生的体验,都会不一样。这也是艺术的作用。

 


具体指导孩子写诗的Q&A


问:如何引导刚入门的孩子写诗?


通过具体例子引导,讲明好在哪里。找出几个闪光点,讲给孩子们听,不需要讲解太多,要引导孩子,提起兴趣。讲过多技巧,会让大多数孩子产生畏难情绪。


小学阶段不是培养诗人,而是培养他们真诚地表达自己,能通过诗歌倾诉自己的情感。诗人需要经历一生的创作才能成为诗人,因此没有大小诗人之分。

 

问:教诗歌需要将格式说得很清楚吗?让他们进行模仿,还是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比较好?


模仿是入门的一部分,诗歌有一些固定的模式可以模仿,但要降低形式的要求,降低诗歌的神秘感,鼓励孩子真诚地面对自己,表达自己,让他们自由地创造。而形式的指导是在写诗完成之后,并非在写诗之前。

 

问:在再次指导,需要学生进行二次,三次创作时,如何让学生尝试放弃自己过多的表达,将其精简?


孩子们都有倾诉的欲望,把想说的都写进诗里去,这是孩子的特点。我们应该用鼓励的方式去肯定他们。在形式上,把一首作品改成两首,甚至更多。不要像指导孩子写作文那样写诗,尽量以鼓励为主,降低孩子写诗的畏难情绪。

 

 

问:班级人员多时,对于完全抓不住意象点的学生,是否可以直接给出参考?


对于班里人数多的情况,课堂是群体参与,普及教育的一个驱动途径。但真正喜欢写作的孩子,随时都会写,上课下课都会。

班上的孩子,有的很积极,有的消极,甚至有的孩子会有挫败感。不要让孩子感受到挫败,这需要老师们做一些引导,要让孩子们从最简单的阶梯开始攀爬。在课堂上,对有才能的孩子的要求可以高一些;而在这方面有困难的孩子,只要但凡能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就要去鼓励他。其实,不建议直接给参考答案,这样对孩子也是一种限制。


我们教孩子写诗是为了培养心灵,不是为了培养诗人。

 

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没办法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讲完整讲全面,同时还要照顾各个身份的听者,所以今天我只能把话题引到这里,希望以后我们有机会再继续探讨



点击关键词,查看有惊喜。


孩子的诗河水|燕子|生病|河流

 时光故事肖华:感谢生命里的每次遇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