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Enlightener专访|杨佩梅:我愿是光

这是光 是光诗歌 2020-01-18


点击关注“是光诗歌”,发现大山孩子手里的光


这是是光诗歌  第 332 次  与你的动人分享



梨花的梨,耳朵的耳。杨佩梅说,梨花用来表达美,耳朵用来倾听;这二者是她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故以此为名加入“是光”家庭。笔名如此温婉的她,却给自己起了个不为人知的霸气别称:“骁匪”——人如其名,这个黄河水哺育出的西北女孩儿,生来有一股豪气。

 

新学期开始后,杨佩梅就要升大四了。与同龄人一样,她也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因面临种种选择而常有不安之感。但是,杨佩梅心里有一股劲儿,她告诉自己:无论方向如何,最重要的都是往前走。


01 我在同“是光”一起成长


遇见“是光”仿佛是冥冥中自有天意。


杨佩梅还记得刷朋友圈时,偶然看到康瑜的采访,她不由得惊呼一声:“这女孩好酷!”翻遍所有和“是光”有关的资料,她越发感到,“他们在做我想做的事”。恰逢“是光”正在进行音频收集,学新闻出身的她立即投出自己精心制作的读诗音频——就此,走进了“是光”。


现在,杨佩梅独立承担起“是光”双月刊的制作工作。她常常把“没做多少事”挂在嘴上,但实际上这项工作非常繁琐——需要负责人将两个月里所有的公众号内容进行整理、编辑、校对、排版以及推送。看似两月一轮的工作,实则需要投入日复一日的专注、耐心和谨慎。


杨佩梅自认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因此刚开始的时候,她制作的双月刊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小错误。为了能够避免自己性格中的小缺点造成工作上的失误,她很快探索出一个有点笨但却管用的方法——手抄公众号。



在整理公众号文章的阶段,杨佩梅会趁着某堂无聊的公共课将公众号上的文章按照时间、分类一篇篇抄写整理。太长的文章只抄标题,小诗人的诗歌要抄好作者、时间和指导老师……抄好之后再全部输进电脑,编出一条“目录”,日后慢慢将内容填进去。杨佩梅发现,这样“动手”的方式使错误明显减少了许多。


在这件小事中蕴涵着杨佩梅面对生活的的态度——不怕犯错,但是犯了错,一定要探索解决方法;哪怕事情琐碎复杂,也要沉下心来一点点做好。出于这点,杨佩梅感到“是光”是适合自己的地方。“因为‘是光’允许犯错。但无论我还是大家,都在从错误中一点点摸索出通向正确的道路。所以,我们在一同成长。”



02 要有“光”


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光”的意义,是因为亲身经历告诉杨佩梅,“光”对于孩子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出生在西北农村,杨佩梅从小经历了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的稀缺。特别是她在一所寒假补习班兼职时,这种体会尤为强烈。


这所补习班开在兰州郊区的乡镇,学生多是当地农村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担忧孩子假期没人管就送到这里来,“多少有个去处”。


当时还在读大二的杨佩梅有着一张稚气未脱的脸,却成为孩子们依赖的“大人”。她要负责三四年级的英语课、七八年级的数学课;要一大早赶到教室生炉子;要陪孩子们聊天、谈心事……这里的孩子基础很差,分给新任老师杨佩梅的三四年级班尤甚。杨佩梅索性放下课程,从零教起,一对一地教每个孩子读写字母;从最基础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一个学年过去,孩子们的精神状态有明显的改观。



“面对成绩不好的孩子,有的老师久而久之就会有放弃的心思。但是……如果你坚持一下,再多一点点耐心,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教授、交流,你会发现他们真的愿意学习,他们只是需要有耐心的老师。”


谁听说都会觉得艰苦的工作,却在杨佩梅心里燃起一把火。在她讲课获得孩子们的回应时、在她握着孩子的手一笔一划地写字母时;在孩子与她分享自己的小零食(从洗好的土豆到融化的奶糖无奇不有)、在她拿出在国旗班拍得军装照吓唬调皮的小男孩时……这把火熊熊燃烧着。


“虽然我的力量很微弱,但是哪怕我的一句话能够影响一个孩子,能够令他的生活出现一些不同,我就能够感到自我的实现。”杨佩梅认为,一定是因为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幸运的遇到许多几句话点醒她的师长,才会心怀这样的愿望——去成为“光”。


这光未必明如骄阳普照或灿若群星闪烁,可能只是莹莹烛火,给予人一丝暖意、一丝希望、一丝启发,就已足够。


“因为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作为‘教师’的身份。”在补习班,曾经有一对姐弟偷窃办公室的奖品被老师抓住。杨佩梅认为这不是小事,应该联系家长。但这两个学生所在班级的老师却决定不了了之。她因此气愤许久,有一天却突然意识到:“我的想法一定是对的吗?我怎么知道,如何做是对一个人‘好’的呢?”她进一步反思:“我只是简单地做到了‘教’,离‘育’还有很远。”


这样的困惑没有令杨佩梅局限于无力之感,反而激发起她的斗志——面对孩子时要更谨慎,想要成为老师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前进。一如既往地,她不沉溺在问题带来的迷惑中,而是立即去“做”


03 诗歌是在表达生活


在今年的“发光大会”上,杨佩梅见到了许多出现在自己编辑的双月刊中的人。“真不敢相信,我竟然能和他们坐在一起。”坐在优秀的人中间,杨佩梅感到自己也在被激励着:必须步履不停地向前走。



优秀的伙伴、向前的动力、成就感……这些不是“是光”带给她的全部收获。加入“是光”的这一年来,杨佩梅感到自己也像个小孩子一样重头开始学诗,开始理解诗歌在人的生命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最近,杨佩梅因身体不适接受了一场手术。而在这过程中,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令她这个从小习惯了处处让着弟弟的姐姐感到有些不习惯。


“我一直以为,爸爸妈妈最爱弟弟。弟弟身体不好,从小他们都围着弟弟转。”小诗人蔡丹艳的诗《生病的小树》,一度被杨佩梅视为心声。“我就是那棵小树,我在掉叶子,可是没有人发现我的难过。”



然而真的生了病,才发现爸爸妈妈一直守护在自己身边。


现在的杨佩梅最喜欢小诗人胡志平的《爱》,“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是‘背影’。因为爸爸的爱就是这样,他可能是不善表达的,但却是一直默默守护的。”13岁的小诗人怎么会写出这样懂事到令人心疼的诗句?杨佩梅不知道。但她坚信,这就是“是光”的价值所在。


↑  声音:佩梅



往期热文:

Enlightener专访 :


顾佳文麻小树丨欢欢和梦露丨张熙雯丨卜一丨

肖华丨丨章玲琍丨王庆丨张田田丨倩倩和秋麟丨

丨沐沐&郑琦&南诗懿丨荷三丨丨赵霞&彭海燕

张湲婧王璐丨程雪&黎晓蓉丨王皓月&小马老师

嘉敏&王优&王悦丨



人物|杨佩梅

撰文|程雪

本期编辑|左凯

校对|石玉群&田田&欧阳逸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