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Enlightener专访|黄茹: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一种幸运

这是光 是光诗歌 2020-01-18

用诗歌实现乡村孩子自由的情感表达 | 第 391 期



小茹是个土生土长的东北姑娘。出生在鹤岗,现在正在佳木斯读大三。与她交谈时,她常常提起东北寒冷刺骨、出不了门的冬天。但成长在这里的她,却有颗火热的心。


“是光”是我的幸运


关于如何了解到“是光”,小茹已不记得。“太久远了。”她说,“大概是去年的时候,我先加入了微信群。后来看到熙雯姐在招公众号小编,我就立即报了名。”


之所以选择做公众号小编,是因为小茹已经有两年经营公众号的经验。在此之前对诗歌知之甚少的她,幸运地撞上一个能够让自己在“是光”发光发热的机会。“我读的诗不多,如果让我做别的工作,我反而会没有底气。”她笑着说。


这份原本驾轻就熟的工作,在“是光”做起来却面临更多坎坷。起初,小茹和同组的杨佩梅共同负责月刊的整理,但由于人手足够,这份工作就交给了杨佩梅,小茹转而在志愿者群组里负责整理大家提出的新奇点子,同时整理筛选每季度志愿者投稿的诗歌朗读。“有天熙雯姐说,有这么多志愿者音频,感觉我们没有好好的利用起来。于是大家一起头脑风暴,就产生了《留声》这个栏目。”


“是光”公众号的《留声》栏目每周推送,是将优秀的志愿者投稿的朗读诗歌展示给更多读者的平台。栏目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志愿者读诗的音频、诗歌和诗人的介绍、同类诗歌以及志愿者自己对诗歌的一些理解。现在,这个栏目由小茹全权负责。


《留声》周一推送,所以周五之前,小茹要完成筛选诗歌、整理初稿的工作。周六将初稿审核完毕后,周天发出预览检查有无问题,没有问题就在次日推送。随后立即进入下一轮的工作,周而复始。


看似重复而无甚新意的工作,却让小茹觉得有趣。在整理、筛选音频的过程中,小茹发现,有的志愿者是专业的播音员,他们用很好的设备去录音,用字正腔圆的声音去朗诵,效果非常好。也有的志愿者是普通人,他们的设备和声音也许没有那么专业,但同样地饱含感情和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不同的人对诗歌有不同的理解,就会用不同的声音去表达。这对于我一个读诗比较少的人来说,是很新鲜的。”她解释道,“比如最近推送的《深秋的故事(←此处有链接)。”一位声音温柔的女士以柔和舒缓的语调朗诵出这首诗的浪漫与哀愁。


公众号读者对《留声(←此处有链接)栏目的肯定也使小茹感到快乐。这快乐并不仅是来自他人对自己工作的认可,也包括读者和志愿者关于诗歌的交流。小茹常常在后台看到读者留言“声音好美”、“仿佛说出读出我的心声”。“尽管读者和读诗人没有直接的对话,但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交流。”小茹认为,通过表达对诗歌和声音的理解,读者和读诗人之间实现了情感上的共鸣。


“我的工作就是架起这座桥梁。”既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也是人与诗歌之间的桥梁。小茹认为,这样的工作带给她满满的自我认同感。


“但我还是觉得自己做的很少。”在她看来,自己的工作简单又轻松,从筛选诗歌到整理发布,大部分工作内容其实是“复制粘贴”。“我也会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发挥了力量。有很多‘是光’的朋友都做很多努力,我也想向大家看齐。”她不无遗憾地表示。提及除了公众号小编还想要做的事时,小茹首先想到的事是录诗歌朗诵的音频。但她立即又否决了这一想法。“因为音频的名额是有限的。如果我占用了一个名额,就意味着会有人失去这个机会。”她解释道,“我能做公众号小编已经很幸运了。有许多志愿者还没有这个机会呀!” 


我想要“发光”


▲图片由小茹  提供  


还在读大三的小茹,已将自己的日程安排的满满当当。这学期她要完成24堂课程,包括本专业生物科学课程和日语辅修。同时,还要兼顾辩论队、辩论培训、两个商业公众号的运营以及“是光”的工作。此外,在受访当天,她刚刚考完驾照科目二。


“我舍友也常常问我,你才是一个大学生,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么忙呢?”她笑了笑,“但我觉得也还好,有很多身边的朋友比我还忙的。”


小茹从大一开始经营社团公众号,随后接手了两个商业性质的公众号。到如今,这项工作已做了三年,“都有了感情”。今年夏天,小茹应邀参加了一家互联网企业夏令营,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事聚在一起交流学习。回忆起那次经历,她说:“真实的感受到了自己和同龄人的差距。”同样是大三的学生,同辈人就线下活动等话题侃侃而谈时,小茹沉默地坐在他们中间。“感觉自己就是个小白。”她有些含羞地说。


谈到辩论时,小茹的声音明显轻快热情了许多。大一加入辩论队,大二成为主力队员,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小茹计划放弃一些辩论相关的活动,将对辩论的热爱投入到看比赛中。


“见到在电视里闪闪发光的辩手,我都觉得好不同。”她说。“比起上场打辩论,我现在更喜欢坐在台下看。能让我和辩手们一起思考,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


“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师范专业的小茹计划去支教,为未来的就业方向提供参考并做一些准备。同时,她也很希望有机会能去大城市,在大媒体学习运营公众号。“机会都是一个套一个的。”她说。即将进入大四,小茹也在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她已经开始筹备考研究生,计划毕业后和家人一起生活在广西,“当老师或者公务员。有必要的话,可能会读博士。”


“我不觉得辛苦。如果以后有其他喜欢的事,还是会去做。”她说,语气坚定。


这样年轻的女孩,本应享受无忧无虑的闲暇与欢乐。小茹却给自己的生活施加诸多压力。针对这个疑问,她说:“我当然想要成为‘发光的人’。但我觉得我或许做不到吧……”小茹的声音有些低落。在她看来,习惯于将自己的弱项与他人的强项比较的思维方式能够鞭策自己进步、防止自己偷懒,但同时,也使自己常常感到自卑。


“所以我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说这话时,她像是在鼓舞自己,“我读书的二本学校本身就没什么竞争力。如果我再庸庸碌碌,就无法过上更好的生活。” 


“如果有机会重来,大一时我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在采访的最后,小茹这样总结。被问及是怎样不同的选择时,她回答:“好好学习,去读自己喜欢的专业。”


▲图片由小茹  提供  


在繁忙的追逐中,“是光”反而成为一个出口。“读诗时,我感到很放松。”小茹最喜欢读孩子们写的诗。她坦承诗人的诗过于晦涩,反而能在孩子们写的诗中读出真挚的情感和妙趣横生的思考。在“是光”小诗人的诗中,小茹最喜欢《星星》。“我一直记得‘等星星说话’那一句。读这首诗时,觉得自己被触动了。我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孤独。”





人物 |黄茹

撰文 | 程雪

本期编辑 | Halona

校对 | 宋迪&逸雯&田田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如需转载或使用文章

欢迎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



Read More

[ 孩子的诗 ]  《藕》|《为什么树要向上长》 [ 孩子的诗 ]  《打架》|《换牙》|《村子里的诗》[ 他山之石 ]   人们为什么需要诗歌?(二)[ 是光留声 ]   小山上的风 | 深秋故事[ 是光专访 ]   程雨晴:一路远游,腾挪坚持[ 最新活动 ]   山海回信 | @光粉,你的评论上墙啦!


关于我们昆明市呈贡区是光四季诗歌青少年服务中心,于2018年7月3日注册,是国内首家且规模最大的乡村诗歌教育公益组织。从2016年10月开始服务于流动/留守儿童,通过为三至八年级当地教师提供系统诗歌课程,让偏远地区学生获得平等的诗歌教育和自由的情感表达。


“四季诗歌”以一年为一个周期,每年分设“春光课”、“夏影课”、“秋日课”和“冬阳课”四期,每期课程共三个课时并配套以每日5-10分钟的晨读课程,营造专业、自由的诗歌学习环境。


截止2019年9月,“是光”已经服务包含云南、贵州、广西、河南等偏远地区中小学763所,64700余名孩子有了人生的第一堂诗歌课。Slogan: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


加入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帮助大山里的孩子拥有他们自己的诗歌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