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大山到纽约时代广场,一首小诗背后的力量
全球所有人都是比邻的话,这场疫情显得过于漫长。
“是光诗歌”一直在想着,可以做点什么。疫情发生后,我们发起了“星星口袋”诗歌快闪,让大山孩子在这些必须待在家的特别日子里,可以慢慢写出过去的快乐、自由、真实,感受现在的害怕、勇气,然后把这些像星星一样的诗句装在口袋里,等以后遇到艰难的日子,可以拿出来再看看。
公益机构是天然具有社会使命的,“是光”也一直在想,对于山外的大人们呢?对于同样经受考验的其他肤色的人呢?是不是也可以做点什么?
这些大山孩子的诗句里,天然带有生命最初的勇敢、真诚和祝福。这样的力量是珍贵且具有强大穿透力的。“是光”希望把曾经感受到的美好和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正在经历艰难的人,可以感受到大山里星星点点的光。
“当你全力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发现整个宇宙都在帮你。”
4月底,《赢在中国》总策划、人大师兄高强老师联系我,可以选一首孩子的诗放在纽约时代广场迪士尼大屏,所有费用由他个人来支持。那一刻,我想,就是小小愿望成真的时候吧!
除了说谢谢谢谢,不知道再如何去表达。第二秒我已经激动地想象着,在纽约时代广场中心1344平方英尺的大屏上,这首充满力量的诗歌要如何绽放。
放在以往,我想象结束的下一秒,可能就是发愁:如何找到插画?文字和画的力量才足够直接和美好。但是现在不同了,在漫画家阮筠庭老师成为“是光”创造美的后盾之后。
于是迅速地找到了阮老师。她又一次爽快答应。
我们开始一首首挑选诗歌,现在“是光”累积了很多首或纯真、或美好的小诗,但要让它能够承载大多数人当下的情绪、并给到光亮,对一首孩子的小诗要求太高。最后,我们选择了《黑夜》。
《黑夜》
李玲 14岁 云南
我信奉黑夜
因为它能覆盖一切
就像是爱
除了这首诗本身文字的力量外,今天也想把写这首诗的小诗人介绍给大家。读完后,或许我们就完全能理解,为什么会从几百首小诗里挑选它上屏。
小李玲是我第一次当乡村老师时候的学生。那个时候,她瘦瘦小小的一只,坐在角落里,不怎么说话。
记得有一次让大家写新年心愿。当别的孩子大部分都在写希望有新衣服、新鞋子的时候,李玲写给我:我希望新年有更多的零花钱,这样可以送给比自己更贫穷的孩子。拿到心愿纸条的时候,抬头看这个特别的小姑娘,那一刻,觉得她发着光。
开始上诗歌课后,孩子们陆陆续续把自己的故事放在诗歌里表达。那时我才知道,原来她是孤儿,她的妈妈在生下她不久后离开,再也没回来。又过了两年,她的爸爸去世了。
“老师你不要难过,我不觉得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养父母一家都很爱我。”说完她的故事后,反倒是她在安慰我。
班上调皮的孩子并没有因为小李玲的善良、可爱,而减少对她的“欺负”。大概是每次我发现后,站出来保护她。她对我也多了一份依赖。她在诗歌心事里写着:
“有一次,他们又来欺负我,还是康老师来帮我的,她告诉我,‘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值得被爱和尊重的。’我一直记得这句话。那个时候,我忘记了自己是孤儿,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也忘记了没有亲生父母陪在身边的难过。我觉得,我是个幸福而又普通的孩子。”
我试图努力保护着她,但她远比我想象得更坚强、勇敢和宽广。这些美好如金子般的内核,也在她的小诗里溢了出来。其中,就包括这首《黑夜》—— “我信奉黑夜/ 因为它能带来一切/ 就像是爱”。
后来,我不再是老师,离开了小李玲。之后,但凡有一些诗歌活动、可以走出大山,我都会先想到她。并不是因为她的处境,而是因为金子般的她,值得更多的掌声。我也期待着能带给她多一点点的改变。
去年,录制广东卫视的《少年中国说》。小李玲刚中考完,我们带她去了北京,还有她现在的妈妈。她妈妈对她特别好,是一位特别热情、质朴的人。
回去一个月后,她妈妈发信息给我,说李玲考到了县城最好的高中。她说,李玲和她讲,以后也要像康老师一样,教山里的孩子写诗。
写一首诗难,翻译一首诗可能更难,尤其是孩子的诗。
选好诗的下午,我们便一致决定,把这份难题给出去吧。“是光”有那么多可爱又优秀的关注者和支持者们,试试把重要的东西给出去,信任他们会好好接住它并呵护它。
发出征集信号→ 是光 | 寻找诗歌《黑夜》的最佳翻译! 的一瞬间,就收到了海内外“是光”朋友们发来的翻译表单。每一份都非常用心,甚至有朋友投稿了很多个版本和很多种语言的翻译。这样的用心,共有271份。
原本计划从中直接选择一份最佳翻译,看完之后,发现这是一个更难的难题!然后我们继续决定把难题抛出去。我们邀请了五位评委(王师傅、刘伊文、饱和、廖浩天、Mario),先选择了10首诗歌入围最终票选环节,然后邀请所有人做最后审核人。
说实话,到最后环节,每一首都有足够专业的英文表达和独特的用词,十选一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于是,我们和所有人说,投票的时候,就直接带着你的爱和直觉吧。很多时候看起来不标准的度量,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最后,第五位译者作品以高票胜出:
同步进行的,还有整个版面的插画和设计。它几乎要承担起搭载甚至延伸整个诗歌画面的作用。这幅插画正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漫画家阮筠庭老师,我也想不出有谁会比她更合适、创造得更好。
今年疫情期间,不知道是哪里的力量,连接起了“是光”、我和阮老师,之后就是我们“毫不客气”地找阮老师参与到了今年很多次诗歌与画结合的重要时刻。
阮老师无条件信任我和“是光”,我们也充分依赖她。很多时候我是挑剔的,即使是改到半夜,也会因为大小、颜色的小问题拖着伙伴们一直改。但在阮老师那里,我很少会提出。她总是可以迅速站到小诗人那里,甚至对孩子诗歌的感受要比我深刻。
这次特意邀请阮老师来讲述。其实最终呈现的插画是很多手稿中的一个版本。相信背后的创作故事,可以给大家温柔的力量。文章很长,如果你愿意,可以选择一段安静的时间,再来慢慢读这些文字。相信它会给到文字、画面之外的力量和启发。
(接下来的讲述人是阮筠庭老师)
当康瑜拿给我众多备选的小诗时,几乎是第一直觉,我感到是这首诗。它曾给我留下过很深的印象,在第一次读到康瑜的故事的时候,它就打动了我。
把诗一字一句的抄下来,用自己的笔触再去触摸一遍,然后把手写版的纸片放在灯下,开始画草图:
在插图的时候,文本背后的故事,对我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去理解这个孩子的生活,接通她的感受,才有可能找到点去表达。
首先进入我的脑海的,是“窗”这个意向。刚刚够到窗沿的孩子,正望向外面的世界。相对于室内的黑暗,晦涩,窗外广阔的世界中,光正在升起,如同心灵的世界,艺术之美对灵魂的召唤,又如同爱。
稚嫩的孩子,凝望大山
在黑夜中的温暖,应该怎么样呈现呢……怎样呈现爱和黑夜这个主题,有很多种可能。在插图中,我们可以用人物之间、人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去讲故事:
黑夜、爱和关系
更为强烈的情感和故事性
我自己很喜欢上面的这个方向:孤独的孩子和孤单的小动物,彼此的偎依和温暖,爱在黑暗中照亮彼此的心。同时,比起风景中的小人,放大的人物和紧密的关系也更容易抓住人们的注意力。但是,同时我也想到,在纽约的大广场上,仰望广告牌的人是对“是光”毫无了解的,他们会不会以为这是一张宣传保护流浪动物的招贴呢?
漫画的长期训练教给我,如果会造成误读,那么即使画面再美,也要放弃。
然后,继续发散这首诗……来到灯下这个主题。
读书,带给我们黑暗中的光。画到这一张,很自然的,希望工程那张经典的图像,女孩睁大双眼的图像进入我的脑海,确实,这是表达“纯真”、“孩子”、“知识带来希望”的非常强烈有效的画面方式。如果以这个方向进入的话,我将会强调光影、温暖、和聚拢这些元素。
画完这些,和康瑜讨论了草图,最后我决定发展这个方向:
这让我想起自己非常喜欢的德国画家大卫·弗里德里希的一张画,它反映了我们与世界、我们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人类,我们的可能性。
云端的旅行者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1774—1840)
为了避免被过多的影响,我没敢看这张画,而是怀着它曾对我的触动和记忆来面对这首诗。这张表达爱与信仰的插图,是向这张伟大绘画的致敬之作。
站在山巅的孩子,是独自一人,然而却不孤独。面对群山,他既不渺小,也不可怜。他不是大山的主人,不是命运的征服者,他只是站在一个人类应该处于的、和自然相应的位置上。他正登上山顶,俯瞰着在渐渐沉入黑夜的村庄。
一边画,我一边感到压力。事实上,为了消化这种压力,我之前已经去旅行了好几天。上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对于每个插画师,都是一生难求的梦幻工作吧。尽管,很有可能(99.9%的可能)是个商业工作,你要画手机、电脑,或者用尽才华为某个上市品牌吹嘘一下……但是于我,这竟然是一个甲方没有任何要求的工作。
想起在几个月前,有一天正在跑步的时候,忽然想到画了那么久的独立创作,我想画点插图了……为什么而作插图呢?我没有任何灵感,如果是插图一本书,一定会有掺杂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和出版社的想法,我这么为人着想,一定又会紧张,而无法完全自由舒展地去进行艺术探索。那么,可不可以有一个插图工作,是对我没有任何要求、可以完全自由的呢?
当时只是想想,结果居然这么快就梦想成真了!虽然这是一份没有钱的工作,但是因为康瑜和“是光”对我的绝对信任,也没有任何要求。
和很多插画师一样,在很多年来,我也是希望和大品牌合作的,也希望有一些酷炫的商业工作来找我,但是大概我的品牌缘不好,鲜有商业项目找我。以前我会问“为什么呢?”但后来,我渐渐地放松了下来。其实,为商业而工作很辛苦,那种辛苦未必是我喜欢的,很有可能,我会一边做,一边觉得自己在浪费生命。
然而从世俗来说,作为一个现代、“国际化”的插画家的履历是否完美,人生巅峰似乎就是和谁谁谁合作过,画没画过苹果和《纽约客》。我想,一定有很多人在以此要求自己,也因此而心生失望吧……然后,我们可以回看,想想自己的人生中,有多少时间和精力,都是在为了证明自己而浪费的呢?
其实若我们能摆脱世俗对成功的概念,就会发现每个创作者的天性不同,路不同,适合去做的工作也不同。
经过这些年的思考,我发现,对自己来说,只要可以维生,把有限的时间用来探究生命和绘画之巅,写出独特而深刻的故事,对自己来说不是更好吗?同时,我这样遵循自己的天性,不是比我画个IPHONE广告,对于世界的贡献更大吗?
好,做完心理建设,换了一天,喘口气,定定神。开始画线稿。
打开最大、最好的水彩纸,开始我最讨厌的工作:计算画幅大小。因为是广告屏幕,尺寸要求和一般有所不同。我动用了九年义务教育仅存下来的数学功底,计算了这个比例和我的画纸之间的关系,来回算了两遍……然后一边画一边想,这个宽荧幕怎么这么狭长啊,构图有点难。
要知道,把草图誊到正稿上,绝对不只是去拷贝台copy这么简单,图像的变大,再加上比例的改变,小图上的完美会被证明行不通,很多东西要被重新审视,找到新的解决之道。
终于,反复修改,差不多了,开始为上色做准备。首先,重新回到这首诗,进入它的氛围,酝酿情感,然后先抛下形体,试着用色彩捕捉到它……什么是这首诗情感的色彩氛围呢?
和之前形态的部分同理,即不同的画家对一首诗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这其实不可能),在色彩上它也有很多表达的不同可能性,同时非常之个人化,每个画家找到的解决之道都会完全不同,甚至每一刻也会不同。所以我们需要反复推敲,寻找到对于主题自己最合适的表达。这是我在那一晚灵感迸发,找到的解决之道:
我并没有去画任何形体,然而当色彩在虚空当中降临的时候,特别是第二张,我忽然有一种强烈的感动,我看见了一位光之天使,又如同一个巨大的神,站在群山环绕的山谷之中,他就那样伫立着,和山顶的孩子,静静相望。
在这一刻,我心中感到一种非常非常大的爱,它势不可挡,倾覆而下,将我包围。我不禁泪如雨下……
这种爱,也许只能用这首歌来表达:
我能做的,只有闭上双眼,为这位小作者、这首诗背后的孩子祈祷,也为所有、所有的孩子祈祷,为我们每个人曾是的孩子,祈祷……愿每个在黑暗中的心灵,都可以看见光明。
同时,我感到,当我和更大的存有相连接时,当我融化在爱的海洋里,所有的恐惧、焦虑都消失了。
在这一切结束后,我写下了这一刻的感受:
愿神的慈爱
照亮每个暗夜里的灵魂
也照亮我的心灵
愿神的力量
帮助我超越个人的得失,荣誉与恐惧
神啊,请你使用我
这是我的祈祷
我愿把一切都献给你
我属于你
愿我自己永远都记得这一刻。
在这里说明,我个人并不属于任何宗教。这里所说的神,对我来说是一种直接的体验,是超越我们更大的存在,是万物中的神性。
好,现在大概是画这张画的最佳状态了。我默默祈愿明天早上起床,自己就不再焦虑了……然后,在第二天早上,万事俱备,准备上色的时候,我忽然发现……之前的画幅尺寸计算错了!
这张画根本没有那么窄、没有那么窄…………好懊恼啊!鲜有画这么大的正稿,却要重来,非常不爽。
坐在那里难过了一分钟,忽然想到:在人生中的许多时刻,当你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其实有可能是一件好事……?
如果我继续上色,画下去,岂不是要白费更多力气?而且,截稿逼近,我已经没有失败的时间了,如果是在最后跑去印刷厂电分扫描完发给康瑜的时候,才被发现尺寸错了,那不是才叫悲惨吗?现在让我发现,难道不是一种仁慈?希望,下次自己心急火燎、气急败坏的时候,也能看到,其实,这可能是一种幸运呢。
深吸了一口气,耐下心来,重新面对。擦掉大部分,从哪里摔倒再从哪里爬起来。把风景重新安排,孩子也重画了,在比例中变得更大,在天地中更有“主人”的感觉了:
画完退远,重新审视,再一次修改线稿。因为发现山与景物的“势”,这些比例,线条,和倾向,并没有最好地传达画面所要需要的精神。再改: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以画“人”见长,以前二十年的作品里根本不出现什么风景,无论遇到有什么主题,一概以“人物”、“关系”搞定!
但是透过这两年对绘画的学习,现在我对风景,对“空间”这件事有了更深的认识。未来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总之,在这幅画里,山、山谷的线条、近处的山峰,云,同样是这幅画的“人物”,这些角色也同样在表达着情感,彼此呼唤着。
完成一张绘画,我们不可以只是去“利用”风景,像积木一样摆放它们,而是把它当作自己肢体和精神的延续,去表达心中的情感。事实上,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绘画中皆是如此,而在插图中我们很少这样去思考。这张插图里包含着我对绘画的新的理解。
然后我选了过程中的几张图,让大家可以看到它是怎样一步步不断地自我平衡。这个过程,我画得很小心,因为时间非常紧迫,已经没有机会可以犯错了,所以作为画家也会失去一些勇猛,只能用自己的技巧和经验尽可能地去推进它,让画面趋于圆满。
最后,是送去印刷厂扫描正稿:
在此,我分享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想大家看到,在一幅插图背后的历程,和一种工作方式的可能性。当我们看见一幅插画的时候,也许只看到了它表面是否悦目,也许觉得插图不过一种小轻松,小确幸,是生活中的装饰和点缀,然而,它也有另一种可能,也可能在背后怀有深意。
即使读者看不出来,即使在纽约时代广场忙碌的人群中没有几个人真的仰起头,仔细地看一看这张画,作为创作者,我们仍然可以自己选择,如何去面对一个工作,以何种深度投入一个创作,这也同时,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走向和工作的结果。
最后,就到了设计的部分。我自己是学习设计出身,因此非常了解设计对最终呈现的重要性。所以这次我咬紧牙关坚持,一定要找到非常专业的设计师来排布这些讯息,不能浪费了这个难得的机会、捐助人的善心。
因为是呈现在广场的大屏幕上,设计需要考虑到在这个空间中的感受,距离,周围的喧闹,光色的变化(不光有白天,还有夜晚),还有最好对西方的都市和文化环境有一些了解。
于是我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求助于我的同事、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视觉传达设计的好友赵晨音老师来帮忙。正旅居瑞典的她,不管时差,放下手边一切,第一时间答应帮助我们,于是在二十四小时之内,经过反复修改,她和“是光”的设计志愿者小树,最终完成了下面这样图景的呈现:
最终海报为了在周围喧嚣的都市环境中把文字凸显出来,将画面的色彩做了调整。所以,我们的画并不只为艺术家的标准而存在,何为最“恰当”,永远和观看的场景有关。
以及,又经过很多人的努力,有了下面的图景:
2020年6月1日,《黑夜》最终登上纽约时代广场
在我正在创作的漫画《春晖》当中,有这样的一页:
在我和“是光”合作的短短的几个月中,发现自己实现了许多过去的愿望……比如说,终于做出了好些年来心心念念想做的文件夹(之后会和大家分享),还有自己的画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十五年前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我曾希望自己能在纽约“有所作为”),还有那个愿望:“有没有人可以请我画插画,但是又对我没有任何要求呢?”
在一次聊天中,康瑜说道:“许多人说我付出了很多,其实,我才是得到最多的那个人啊……”我相信这不是客气,纯真如她,是真真实实这样感觉的。而我自己,也确实感受到,当我们给出去的时候,想要的东西,真的会流过来。
所以,在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鼓励自己,即使在感到最匮乏的时候,即使在害怕紧缩的时候,不要因为恐惧,而停止给予。无论是你心中的爱,你的才华,无论对世界的赞美与感谢,其实都是越用越有。
所以在此,我也想鼓励大家,勇敢地、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给出来吧!
最后,借这幅图,祝福你我,都能自如地给出和得到爱。
↓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是光”月捐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