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实现乡村孩子自由的情感表达 | 第 1280 期诗歌是浪漫的起源,它承载着人类的充沛情感。为分享诗歌的温情,栏目「留声」与您见面。
在本栏目的每期推送中,我们都将会与您分享一首由是光诗歌的读诗志愿者朗读的动人诗歌,以及他们录制朗读音频背后的小故事。这些朗读音频将用于是光诗歌的课程教学。截至目前,已有110000多名孩子在晨读课上听到了他们的声音。
今天为大家读诗的是志愿者王一伊,所朗读的诗歌叫做《送儿子到美国》,来自诗人王家新。让我们一同聆听,愿温柔的诗歌流进你的心里,为你带来柔软与爱。
王家新(1957-)诗人、诗歌评论家、教授。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第一次听到王一伊的声音,觉得是那么有辨识度,那么让人印象深刻,又那么干净,一听就是少年的声音,十分美好。就像她眼中的儿童诗,很天真,很纯粹,每个人都能看懂,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来。在一次网上搜索儿童诗的过程中,她无意间发现了是光诗歌,于是,她发现了原来大山里面也有诗。王一伊自己本身就是云南人,突然发现云南也有诗,感慨道:云南真的是一个很棒的地方!受访者供图
十五岁真是一个美好的年纪,刚刚上高一的她还处于升学的兴奋中,压力固然也有一些,但更多的是对新生活的期待,还需要慢慢适应。而她自己依然经营着有关于诗、有关于生活的公众号,现在要住校所以每周双休回来她都会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更新一篇自己写的小诗,还配上自己画的图。诗歌对于王一伊是自己喜欢的事,是她从六七岁开始就保持的爱好,喜欢读别人的诗,喜欢写自己的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从来不怕会出错,这是写诗的意义,也是生活的意义。一个人可以无数次被同一首诗感动,生活很忙,人也会长大,即便是不能一直写诗,但王一伊在回看自己写的东西时,还是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事。所以她觉得,“我们要永远有激情,有希望,有热爱,日子才能永远有盼头。”“是光诗歌会一直做下去吗?”答案是——它会的,因为岁月会老,但诗不会老,只要有热爱,那么就会未来可期。受访者供图
音频 | 王一伊 采访人 | 宋迪
封面 | 宛虹 编辑 | 可馨 校对 | 王伉
昆明市呈贡区是光四季诗歌青少年服务中心(简称“是光诗歌”)是国内首家且规模最大的乡村诗歌教育公益组织。从2016年10月开始,“是光”通过为当地教师提供诗歌课程包和培训,解决乡村孩子缺乏心灵关注和情感表达渠道的问题。截至2021年9月,“是光”已经服务中小学1200余所,110000余名孩子有了人生的第一堂诗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