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威胁正在进入三体时代
距离核武器第一次被用于实战已经整整77年了,“在历经大半个世纪之后,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从1945年笼罩在这座城市上空的蘑菇云当中学到了什么?……人类正在玩弄一把上了膛的枪。”8月6日在广岛参加纪念仪式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如是说。
与叠遇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的60年代初相比,现在大家的核焦虑减轻了很多。我的父辈、祖辈,以及那个年代的美国人,都在自己家附近挖过防空洞。现在这些地方有的成了“人防商场”兼“避暑胜地”,有的则成了旅游景点。
但事实是:我们在未来极有可能度过一段比美苏对抗更加惊心动魄的核武时代。在今后的十余年内,世界上的核大国很可能会从冷战时代以来的两强对峙,变成美国、俄国和中国三峰耸立。与此同时,反弹道导弹条约、中导条约等等冷战时代美苏管控核武危机的“基石”早已陆续崩解。
今年年初,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发表声明:核战争“打不得”。这似乎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安全,但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再看,这更像是“五大流氓”在预见世道崩坏时先商量好一个底线。
众所周知,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战略核平衡建立在“相互确保毁灭”(MAD)的基础之上。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疯狂”(Mad),美苏签订了一系列后来被称为“冷和平”基石的协定。
就像两个运动的球体总能形成某种平衡一样,在明白难有最终胜利者的情况下,与唯一的对手达成某种战略平衡是相对容易的事情。
如果将这场“地球毁灭游戏”的玩家增加到三人,会出现什么情况?有可能,它们之间的力量平衡会像三体运动一样永远无法形成稳定态。
首先,这会增加任意两个核大国签订双边核裁军协定的难度。道理很明显,在第三方具有毁灭性打击能力的情况下,双边协议的意义大幅下降,一国难以通过它获得安全,反而还可能被捆住手脚。
必须强调一下,这里说的双边适用于任意两国,因为在“一击致命”和“核捆绑”可能性存在的情况下,核超级大国之间不可能有真正“背靠背”的同盟。
其次,由于需要跨越数倍于双边协议的“信任鸿沟”,事实上使得达成三边协议变得更加不可能。如果借用以冷战逻辑为底色的小说《三体》里的概念,三边协商会增加“猜疑链”的分支。因为任何核力量的首要目的都是威慑,而威慑是一个基于实力的心理问题。比如,中国研制出了新型的核武器载具,则不仅要思考美国会怎么研判(如果达成协议,中方是否可能在这方面自我限制),还要同时思考俄国会如何研判,以及俄国会如何分析美国对此事的研判。
只要三方“猜疑链”的任何一个分支上无法实现信任(哪怕是有限信任,即“信任,但要核验”),即无法构建三边协议。
在理论模型里,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解释了为什么两个理性的人在无法沟通的情形下,会陷入到对双方都不利的“纳什均衡”之中。
如果我们稍微调整一下这个思维实验的前提(使其更贴近现实),假设囚犯之间有较深的了解并且具备有限的沟通渠道,会如何?那么两名囚徒通过合作共同保持沉默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然后,如果还有第三名入狱的同伙时,又会怎样?
这时候,每一名囚犯都保持沉默的可能性显然会降低,因为风险都大大增加了,另外两个同伙中只要有一人选择背叛“集体安全”,自己就将受重罚。你信得过张三,信得过李四吗?
换句话说,出现新“纳什均衡”可能性又增大了。
再次,同样与信任稀薄有关:误判的可能性会成倍增加。
美苏冷战时代,对双方而言核战争的对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确定的,美苏相互间对彼此的行动习惯相对熟悉。饶是如此,据BBC的介绍,“自核武出现以来,人类至少22次曾与核大战擦肩而过。”其中包括古巴导弹危机期间(1962年10月25日晚),一头黑熊摸进了美国沃尔克空军基地,直接导致一名过度紧张的值守人员在慌乱之间触发了“末日警报”——只是因为反应够快的军官将卡车开上跑道,才阻止了装载弹的轰炸机起飞。
而现在则增加了新的排列组合,出现了更多可能导致冲突的理由和事态。人类还从来没有建立过核危机的三方沟通机制。如前所述,多边互信是最大的难关。在危机时刻,甚至主动沟通的尝试也会暴露己方的一部分想法,影响己方的威慑强度。
各国已针对这一新形势进行了思考。比如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 ”( New American Security,CNAS) 在5月份的报告《长影:多极核时代的威慑》即审视了美国及其三个主要核对手:中国、俄罗斯和朝鲜的核政策和态势。
其结论是,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危险的多极核时代,美国需要针对不同国家的挑战制定不同的战略。俄罗斯仍是唯一能与美国匹敌的核大国,但其军备控制制度正在瓦解。中国核武库的规模和复杂程度都在不断扩大,这可能使中国能够在其核盾牌背后发动常规攻击。美国应与中俄开展战略对话,建立沟通联系和危机机制,避免误解和无意升级。同时美国国防部必须研究与中国、俄罗斯和朝鲜的一系列常规和冲突情景中的升级风险,以了解可能的爆发点和红线。朝鲜部署的核武器数量虽小但数量不断增加,并且正在改进其导弹技术。与应对中俄不同,美国应采取措施加强对朝鲜的威慑和危机稳定。
该文认为,美国政府应维持现行的核战略,并实施现有的美国核三位一体和核基础设施现代化计划。而评估任何突然改变其核政策和姿态的做法的潜在影响,都必须意识到现在的世界处于多极核时代之中。
上文讲得比较抽象,让我们代入具体的国家:
俄罗斯本来就极为依仗从苏联继承下来的核武库,俄乌战争爆发后更是如此。一方面用以威慑北约国家不要直接参与战争,另一方面——这一点较少有人提及——其远东地区的常规武装力量已被大量抽调到乌克兰战场,其东方边境的安全如果不想完全依靠邻国的善意,就必须以核武器作为最后的威慑力量。
俄罗斯如此倚重核武器,美国就不可能不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核武器上的优势。美国军界有句行话:(在讨论重大军备方案时)“敌人也有投票权”。而且,即使美俄在未来有意再次达成某种谅解(这种趋势在俄乌战争之前其实出现过几次),考虑到中美之间的敌意在不断上升,美国也不会让自己被束缚于双边协议之中。
这就是核武进入三体时代的困境:只要一方启动,所有的双边谅解都脆弱无比。而任何一方的“跟进”,又会将局面推向新的未知。
就核武而言,中国是全世界安全态势最恶劣的国家——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如此之多的拥核邻国(以及处于核门槛状态的周边国家及地区)。
美国的核威胁,在近年来中国经济水平有所提升和全球安全局势急剧恶化的背景下,必然导致中国扩充核武库。中国的核三位一体(陆基、空基、海基)和二次核打击能力与美、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海基核力量公认生存能力最强,但中国目前还缺乏特别好的战略核潜艇巡航地(渤海浅如淹水的草原,穿越岛链则易受监控)。倘若中国为了改善自己的战略态势而增强威慑,无论是在南海建立排他性水域,还是经营台湾以东海域,在最终达成目的前均会持续推动局势紧张。
综上,未来数年内,剧烈的核军备竞赛恐怕已无法避免。70年代的那种核裁军则暂时完全看不到希望。
那么是否能有一种“安全声明”,在保证自身核反击权利和能力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防止擦枪走火?
制定一个清晰有效的核政策,比普通人想象得要难得多。
举个最显著的例子。中国关于核战略原则有五条,最核心的一条是:“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除了占据道德制高点之外,这句话是核对峙中相对弱势的一方避免对方出现误判的一个声明。
在普通人听来,这句话斩钉截铁,已经讲得足够清楚了。但在军事专家看来,依旧有模糊不清的地方。
该原则说中国无论如何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反过来说,就是中国只有在遭受核打击的情况下才会发动核反击。那么,是不是说,中国的核反击只会等到中国领土上腾起蘑菇云时才开始?
还是说,只要敌国核弹头进入了中国领空,中国就开始核反击?
还是说,只要敌国弹道核弹已从抛物线顶点下坠,通过计算可识别其落点在中国领土上,就开始核反击?
还是说,中国与敌国在交战时,只要敌国的核武器一发射,中国就可以开始核反击?
还是说,如果中国从情治渠道获得确切消息,敌方领导人已经下定决心马上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中国就可以开始核反击?
…… 这个推理链条还可以继续下去,但就此打住,相信我要表达的意思已经清楚:从纯军事的角度看,中国的表态尚不明确,依然有相当大的模糊地带。
这个推理链条越向前延伸,中国的威慑力就越强,但同时出现误判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如果为了减小误判发生的可能性,给予核反击以更加严格的条件,又会让敌视中国且意欲对中国实施核打击者有更多空子可钻。
一切都处在动态平衡之中。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乎看不到中、美、俄三方一致达成核裁军协定的可能性。即使达成,还有朝鲜这个高度不确定的核力量。
关于核武器,我们普通人也插不上话。所能做的,无非是学习一些基本的三防知识,同时警惕民族主义情绪遭到滥用,明白兵者凶器,不要轻易支持开启战争这个大赌局。在这个新的时代,“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似乎并不显得过时。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上膛的枪,也握在号称智慧生物的人类手里。
核武危机只是症候,缓解危机的根本途径唯有降低敌意,阻止“地球村”分裂为相互敌对的集团。核武器诞生之初,这场游戏的终极奥义即已公诸于世:“一个世界,或没有世界”。
【关于核战略研究,我是外行,仅能依据常识进行一点推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陈波老师、詹欣老师对美苏核战略,以及梁志老师对韩国核力量发展历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