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郝淼的投资观:医药行业分化发展,首要是选择好公司

第一期医药主题 基煜研究 2023-01-04



导  读



宝盈基金的郝淼坚持自下而上选择基本面优质的公司,研究好的细分赛道和公司,在估值相对合理的时候买入。


郝淼认为应该对公司的估值进行动态考察,估值的标准是随着产业环境和公司本身的变化而动态调整,不能静态地看估值,也要警惕公司是否处于过于亢奋的状态。


郝淼希望未来继续深挖更多的赛道和公司,积极选股,偏左侧买入来获取更好的超额收益,赚取认知差的回报。




观点集锦

1、基于公司基本面,而不是基于主题概念,逐步形成了稳定的投资理念。


2、研究标的时努力想得更深一些,挖掘的时机更早一些,这也是基金经理的价值所在。


3、坚持自下而上选股,而不是从板块的角度,最终要落实到产业逻辑和公司层面。


4、首先需要在好的公司里选,其次尽量不在市场特别追捧的时候持有。


5、经济增速下移,医药行业增长变慢,行业延续结构分化。


6、除了投资理念,极端因素冲击下的交易操作也是基金经理业绩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十年以来,医药生物行业指数相对宽基指数超额收益明显,医药生物(申万一级行业指数)年复合增速为7.8%,同期沪深300指数年化复合增速为3.5%。尤其在2012年-2014年10月、2015年-2016年中、2018年上半年和2019年12月至今这三个时间段产生了明显超额收益。


近十年申万医药生物指数涨幅VS沪深300指数涨幅


数据区间:20100731-20200731



基金经理管理代表产品以来获得231.75%的涨幅,相对产品基准指数产生144.58%的超额收益,超额收益能力明显。


管理代表产品以来累计净值增长率VS基准指数表现


代表产品基准指数:申银万国医药生物行业指数收益率*70%+恒生综合指数收益率*20%+中证综合债券指数收益率*10%;数据截至日:20200731



申万二级行业层面,基金经理整体持续偏好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和化学制药等。


管理代表产品以来半年报、年报报告期申万二级行业分布



在过去6期的前十大重仓股中,基金经理较长时间重仓了长春高新、安图生物、泰格医药、健帆生物等标的。其中,在报告期区间内,长春高新、安图生物、泰格医药涨幅超过130%。


前6期重仓期区间涨跌幅排行榜(%)


数据区间:20190331-20200630



1

行业洞察


结构分化容易产生超额收益 


    公募医药主题基金为什么这两年取得了明显的超额收益?

这有产业背景的原因。本世纪初以来是蛋糕飞速做大的过程,医药行业是以2倍GDP增速快速增长。后来经济增速下移,医药行业也下移,行业蛋糕增长变慢以后,更多体现出结构分化,有些细分行业还是能保持增长,有些龙头企业增速没有变缓,但许多中小企业增速变缓。产业分化背景下,公募基金的主动管理能力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就可以跑赢指数。可以看到,现在有许多中小医药公司都没有人覆盖和跟踪,恰恰龙头企业受到资金追捧,估值明显抬升。


这两年,有些细分方向虽然公司市值不大,但是产业和公司变化向好,股价表现也很好。所以现在不是风格的因素,还是落实到产业上。另外,医药行业整体上看,从2011年以来,除非流动性泛滥的大牛市,医药在结构性市场或者熊市中大都可以跑赢市场,在大部分市场环境里医药行业都可以产生超额收益。




    从申万二级行业来看,您跟踪的核心变量是什么?

创新药主要关注产品线,在研产品的进展是最重要的指标,对于企业已经上线的品种,就会跟踪销售数据。其他的更多关注公司的财务指标,如收入、利润增速等指标,板块共性的方法主要看景气度、业绩增速的数据情况。需要经常和行业内专家、一线人员等交流跟踪,形成对未来的展望。有的板块内部没有太大区别,例如药店连锁行业,目前来看几家大型药店还没有看到本质的区别。



2

理念方法


选股落实到公司和基本面 


    请介绍下您的从业经历。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具有9年证券从业经历。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就职于中国科学院,任助理研究员,从事生物医学领域科研工作;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就职于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综合研究所任医药行业研究员;2013年6月加入宝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专户投资部投资经理。2019年1月开始管理公募基金。




    目前的投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

这个历程是动态变化的。我刚开始会去研究许多有题材、有想象空间的中小市值公司。但经过2015-2016年股灾的洗礼后,我慢慢反思到底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总结下来,投资不能基于概念,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公司基本面去选股。另外,以前做专户的时候对回撤要求更高,所以比较谨慎,在刚开始做公募的时候估值偏好也比较低,当时选择的公司没有很出彩但是估值很便宜,这些方法都在不断反思和进化。现在慢慢固定下来,集中到好的细分赛道,研究好的公司,在估值相对合理的时候买入。




    如何控制组合整体风险?

之前也想过组合估值整体偏高的时候买一些底部的标的来降低风险,但是后来发现这些公司还是有一些瑕疵。所以,除非市场到了非常极端的时候,不然还是要选择未来有上升空间的优质的股票。当一些个股涨了很多时候,可能新申购的资金就会加到涨的比较少的标的上,尤其是被主题因素影响而短期被追捧时候,我就考虑减持。


我还是自下而上挖掘个股。不会因为某个板块很热门就买入,因为一般很热门的时候市场已经认识到投资逻辑,估值已经提升,买入后对估值无法把握,持有不是真正看好的标的要是波动起来会有焦虑感,而且一般很热门的时候买入容易买在高点,投资是反人性的工作。



3

超越平均


观点鲜明,言行一致,深入思考 


    不同的行业之间的估值的定义不同,根据哪些维度来定义估值的合理性?

如果上市的时间较长,那么根据历史估值区间来估值。例如某个标的上市以来较长时间一直处于一个估值区间,那么如果突破上限太多,说明估值不便宜。另外,有些产业上变化导致估值变化,例如医药配送、仿制药经历了估值下移的阶段,这和大家对产业的理解发生变化有关。




    优秀赛道估值过高,估值较低的公司可能存在一些瑕疵,您在操作的时候是如何平衡这些问题的?

首先需要在好的公司里边去选,可能一些基本面不那么优质的公司估值比较低,但是跟踪下来发展或多或少会低于预期。其次,不能在市场特别追捧的时候、估值特别贵的时候去买,还是要在相对便宜的时候去持有,相对偏左侧提前一些。但是估值高低要说清楚也很难,估值也是动态变化的,市场有时候就是水涨船高,普遍变贵,但会大概知道有些公司处在明显亢奋的状态。




    要把公募基金做得好,您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看好什么,不看好什么,要观点鲜明,言行一致。要怎么才能获得更好的相对排名,短期来看有一定偶然因素,但长期来看是能不能够在某些标的上想得比别人更深一些,挖掘的时机更早。


今年会发现,除了一些龙头白马股表现得不错之外,还有一些细分方向的代表性企业表现非常好但是之前被忽视了。比如某公司就是这个细分领域的龙头,今年表现得特别好。虽然今年我买了,但是没有买很多。我有时候也在反思,是不是我某些地方想得还不够细致。




    您之前重仓了某医疗设备公司,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下您的配置思路?

2018年底带量采购的政策出来以后,医药股跌了很多,基于这个原因,对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我会选那些不太受政策影响的医疗赛道,比如医疗设备。国家又在鼓励进口替代,所以医疗设备是在不断做大做强的状态。这个公司是这块的龙头企业,而且当时估值很便宜,叠加这只股票后来民营化的积极影响,基于以上原因,我当时就选择了这只股票。后来股价跌回来了,反思总结一方面是医疗设备和财政采购的周期相关性较大,迎来了采购的小年,另外就是内部管理理念磨合的问题,我当时忽视了这些重要的因素。




    在获取超额收益上,您觉得需要在哪些方面可以改进?

如果能多一些人一起来研究会更好,因为医药细分行业和公司差异很大,错过机会是大概率事件,所以更多的人一起研究可以避免一些遗漏。目前我们团队配了两个专门看医药的研究员,努力覆盖得更全面一些。




    您认为医药基金经理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个人认为,投资理念和操作可能有一些区别。比如某个行业出现短期利空如何操作,有的人卖出了可能就卖在最底部,这种差异慢慢累积起来业绩表现就会很大。



4

展望未来


看好医药生物、大消费 


    您对未来市场怎么看?

海外疫情呈加速蔓延态势,国内面临境外输入的反弹风险。医药板块作为防御性板块,需求刚性;疫情使得部分细分领域会受到主题风格拉动,所以医药板块全年会相对比较活跃,医药板块全年可能都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相对收益。




    您未来偏好哪些细分领域,港股会加大配置吗?

我未来的目标还是医疗+大消费产品。因为比较熟悉医药,另一方面消费和医药比较类似,之前做专户也学习了消费的相关的内容,所以从医药走向大消费是比较自然的事情。TMT和纯周期的板块暂时还是不会花很多精力去覆盖,要保持研究重点聚焦。管理的产品中可以投港股,目前投得也比较少,主要因为合同对港股投资范围约束,对港股整体市场属性也没有A股了解,短时间不会加大配置。



风险提示

基金投资有风险,在进行投资前请参阅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本资料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保证,以及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作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同时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投资者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并不等于将基金作为存款存放在银行或者存款类金融机构。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