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代云锋:成长股投资要落脚到企业内在的价值判断,这是投资中最重要的锚

第二期科技主题1 基煜研究 2023-01-04



近年来,5G、新能源车等产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发展,也涌现出一批耀眼的中国本土科技公司,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项。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集中介绍一批擅长科技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近距离观察这些投资专家在科技领域的思索,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专业的分析视角和工具选项。





导  读



华宝基金的代云锋是一位基于 “三好学生”标准来选择个股的基金经理。具体而言,就是好行业、好公司和好价格,其中最重要的是好公司。


代云锋认为,最坚信的理念就是要基于公司内在价值去做投资,这是投资中的锚。市场风格、K线形态、流动性等要素都不应该对投资决策产生影响。


代云锋在成长股投资能够坚持基于公司内在价值,保持稳定的投资风格,坚守能力圈并不断学习拓展,是一位很值得关注的基金经理。



观点集锦

1、成长股投资要结合产业趋势和流动性,但是大的方向还是看产业趋势。


2、温和的市场环境更有利于选股型选手,但是基于企业内在价值的方法在极端市场环境下也不会落后。


3、我选股票标准是“三好学生”:好行业、好公司和好价格,最看重好的公司。好的公司第一要看管理层,管理层要专注、务实。


4、先假设公司发展最乐观的情形,这就是他目前合理市值的上限。


5、不会做主题轮动进行板块集聚,做好风险敞口控制,基于企业内在价值进行投资。




科技板块相对宽基指数超额收益明显。例如中证科技龙头指数发布以来(2012年6月29日以来),相对宽基指数超额收益明显,中证科技龙头指数年复合增速为33.29%,同期沪深300指数年化复合增速为12.87%。尤其在2013年-2015年6月、2019年6月至今这两个时间段产生了明显的超额收益。


科技龙头指数涨幅VS沪深300指数涨幅


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120629-20200904



基金经理管理产品以来获得105.94%的涨幅,相对产品基准指数(中证800指数收益率*80%+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20%)产生90.51%的超额收益,超额收益能力明显。


基金经理代表产品管理以来累计净值增长率VS基准指数收益


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171017-20200904



申万一级行业层面,基金经理整体持续偏好电子、传媒、计算机等。


代表产品管理以来半年报、年报报告期申万一级行业分布



在过去10期的前十大重仓股中,基金经理较长时间重仓了东山精密、三七互娱、亿纬锂能、芒果超媒等公司。


前10期部分重仓股(%)


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180331-20200630



1

市场洞察


产业趋势是驱动成长股最重要的因素,需要落实到具体产业链去观察 


    您做科技成长股较多,什么时候适合投科技成长股呢?

这个要结合产业趋势和流动性来看,但是大的方向还是产业趋势。举个例子,2018年年底到2019年年初的时候,我当时判断整个信息技术产业链的拐点将要到来。从产业层面看,它的发展顺序是从基站建设到硬件创新,再到软件和应用创新。在2018年Q3-Q4的时候,有些公司上游的业绩拐点已经出现,例如滤波器制造企业在那个时候的利润已经显现出来,然后再结合产业终端观察到一些信息,例如运营商基站建设、5G的发展规划等积极信号。产业拐点对一些公司有较强的基本面支撑。如果观察到产业拐点,这个时候就应该做相应的布局。


第二个就是流动性的拐点。要自上而下地去判断,可能会更合适一点,但这个难度太高了,很难有人做得好,这就是胜率的问题。




    如何跟踪产业趋势?

肯定要落实到具体的行业里面,这个可能每个行业的情况不太一样。行业的话我首选上市公司的渠道,一个行业里面很多上市公司,观察上市公司业务、财务报表、管理层的想法等。第二就是行业专家,比如通信这个行业可以去跟工信部规划研究院的专家沟通,跟三大运营商他们基站规划事业部的人沟通,所以产业里面有很多的专家,还有很多行业数据,包括一些公开的数据都可以去判断。例如手机有那种第三方咨询机构,它月度数据都是有的,比如说看到手机的数据环比增速不断的往上走,如果能持续两三个月,这个时候可能要重视。




    管理以来您经历了多种市场风格,在什么情况下您更容易产生超额收益?

从市场风格上来看的话,熊市想做特别突出比较难,因为我还是偏乐观,不太去择时。2018年其实我基本上都高仓位。在市场特别差的时候,像我这种选股型选手,因为总是觉得公司是精挑细选的,未来看3-5年都是有非常好的成长空间,公司质量非常优秀,就会一直持有。熊市的时候估值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估值处于低位,反而觉得很便宜,然后公司不断验证还是觉得很好,所以熊市仓位较高可能不会特别好,但是我也做到了行业排名中位数以上。2017年属于价值的大牛市,而我主要投资方向是偏成长多一点,但是2017年排名中位数以上。另外,如果是大牛市泡沫阶段,我可能也不占优,因为我对估值有要求,泡沫阶段应该是会卖出。


2019-2020年成长股有机会,我选择的股票表现还不错,整体也跑在市场相对比较靠前的位置。在一个相对比较温和的市场,我作为一个选股型的选手,可能会表现得相对会好一点,但如果是在大熊市,历史上看,通过选股也可以做到中位数以上。




    您刚才说了一个场景叫泡沫的时候,这个场景我们经历过吗?

2015年我没有经历,但是如果在2015年,我觉得可能那些公司我不会买太多。我自己的体系里面,我对于估值这些价值指标判断是比较看重的。如果到了说“市梦率”的时候,我觉得我可能不会抓得特别好,就像电子的某些细分板块,我在2019年年底、2020年年初的时候做了减仓,但是今年又涨了,这个细分领域在今年在某些月份泡沫化比较明显,有些标的超出我的价值判断,这部分的收益我可能会赚不到。




    您判断公司价值空间的依据是什么?

首先我们假设这个公司能做成,在能做成的基础上算它远期的空间。以某个公司为例,如果这个公司能做成的话,我预估应该能够往10%-15%的市场份额去提升,所以假设他远期有15%的市占率。这个时候可以把这个行业比较合理的行业增速算下来,比如说假如他五年之后做到15%的市占率,这个时候可以把它收入排出来,参考其他公司的盈利状况,那么利润就算出来了,在五年之后它达到天花板的时候,再给一个合理的市盈率,这样就能大概算出一个合理的市值天花板。如果现在突破了,可能就是泡沫了




    您判断泡沫的时候,会算一下他的未来的可能性?

对,公司未来最优的可能性。例如,某个公司是我的重仓股,虽然现在的市盈率很贵,但是去算它的可能性,天花板空间还是比较大,它实现的概率还很高,所以这种公司可以按照它中远期的市值进行折现来算它现有的市值,类似于创新药折现一样。而我之前提到的那个公司就违背了两个准则,第一,大幅超出了最乐观的市值,第二,实现的概率很低。所以,我就不会投他了




    您刚才说在价值风格里面,可能也不是很占优?

如果后续再经历这种风格,会做得更好。2017年这种市场阶段的我可能不太占优,我那个时候能力圈还是偏大制造多一点,所以像2017年食品饮料可能就不在我的能力圈里面。但我相信如果现在我去做的话,我应该能做的还不错,因为其实是符合价值判断的,只不过因为那个阶段我的能力圈没有扩到那个程度,但是现在我的能力圈再去做2017年,我应该也能做得很好。如果后续再经历这种风格,会做得更好




    今年消费其实也很好,您也没有配,出于什么考虑?

我还是从能力圈的角度去解释。在2018年年底、2019年年初的时候,从大的产业拐点上判断的话,TMT是大的产业拐点,未来三年可能是非常好,进一步向上会有很多细分子行业的机会,作为我的能力圈,我肯定会优先考虑这类机会。第二,新能源我也看到是大的拐点,所以你看我新能源发现的个股也比较多,这批股票在2018年年底、2019年初的时候非常便宜,所以那个时候我抓紧能力圈里的领域,胜率会更高。我其实也可以去投食品饮料,但是对比行业板块或者公司,前面说的领域比任何的资产都要好。



2

投资理念


落脚到企业的内在价值判断,赚取价值回归和价值增长的收益 


    请介绍您的投研履历。

是2012年7月加入华宝基金,从事行业研究工作,研究范围覆盖了TMT、新能源汽车等领域。2015年7月起担任基金经理助理的职务,2017年10月开始管理公募基金。




    在您投资理念中您最坚信、认为最靠谱的方法是什么?

最坚信的就是所有的投资都是要落脚到企业内在价值判断。市场风格、k线形态、资金变化等这些因素对投资应该都不构成影响,唯一影响投资决策的就是对公司内在价值判断,所以我所有的工作的重心都是要通过深刻的行业研究和个股研究,以求达到对企业内在价值尽可能准确的一个评估,如果对企业内在价值评估准确了,投资就非常简单




    您会用同一个衡量标准来衡量价值股和成长股吗?

所有的公司都可以用内在价值去判断。我选股票标准就是三好学生:好的行业、好公司和好的价格。先研究行业和公司,判断这个公司本身的价值,然后再通过价值和价格之间的比较,等待一个好的价格。投资获得两部分收益:第一部分就是价格向价值回归的收益,例如行业出现系统性利空,价格出现低于价值,这个时候投资随着短期偏差消除之后,它的价格会往价值回归。但是还有一部分更重要的收益,就是价值不断增长的收益,这就体现公司的成长性。我们是在一个合理的价格买未来内在价值成长性比较好的公司。我觉得没有绝对的成长股、价值股区分,这个只是市场狭义的理解。无非在这个过程中,是抓什么样的投资机会,这可能要叠加一个能力圈。我偏重胜率更高、信心更足的板块




    您其实对成长性要求更高一点吗?

对,我喜欢在这种偏成长型的行业里面去做研究。因为我对比了投资大师费雪、巴菲特、彼得林奇等大师的投资方法,其实我比较喜欢费雪。我肯定是希望找到那种成长性好,在比较合适的价格,买长期来看优质的公司





    关于产业趋势的拐点和公司的拐点,您更看重哪个?

我是结合的,这是在过去几年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是在自下而上的基础上叠加一个终端框架。我研究一个公司,我一定要研究他所在的产业,然后研究完产业之后,对公司的判断和价值评价更加准确,两方面结合的研究准确率会更高。第二,先选了一个好的行业,然后再到好的行业里面去做研究,效率更高,胜率也会更高




    例举好公司的重要特征?

第一个是好的管理层。管理层足够的专注,足够的务实,足够的经验。因为公司是管理层来领导的,管理层决定这个公司到底跑得快不快,或者跑得稳不稳。第二就是好的商业模式。我们其实对于赛道要求更高,比如说一定要高增长,最好是加速的行业。好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护城河有多高,护城河是决定这个企业的久期,也就是它的生命周期,它持续获得比较好的收益率的时间长度




    如何分析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的驱动因素?

新能源汽车内在因素是整个碳排放的要求,所以很多欧洲的整车厂是有硬性指标要求去发展新能源车。第二,这个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产品的成本已经降到具备性价比了,具备批量产业化的阶段。第三,这个行业有领头的公司,它在创造革命,推动这个行业往前发展。所以结合这三方面原因,可以发现这个行业发展是必然的结果。再往下延伸,还可以发现新造车势力。可能有的人认知得早,有些人认知得晚,认知得早的人他可能在比较合适的位置买到股票,认知晚的人他可能就要去追踪,所以其实就是研究的深度和前瞻性。


消费电子所在的整个信息产业是有个大的脉络,基站建设、硬件创新应用和软件创新。如果看到基站建设开始普及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想到硬件创新是不是要来了,然后这个时候就去跟踪这些手机制造厂商,他们的新机型的规划,大概是什么样子



3

知行合一


最重要的是好公司,好公司成功的概率更大

    刚才投资理念形成过程中有什么盈利或者亏损案例可以分享吗?

我之前买钢铁相应的个股没有去判断它的内在价值,或者说我也没有能力去判断,只是当时基于宏观、中观这样自上而下的思路判断这个板块可能有机会,我就买了一点。但是我发现但凡我去做这些投资的话就会亏钱。


第二个就是基于判断企业内在价值,但是价值判断错了,这是第二种亏损的方式。以前我更重视好行业和好价格。我可能对于估值的要求更高一点,估值较高且涨很多的,我就觉得很贵了。但现在我这三个方面排序最重要的是好公司,第二位是好行业,第三位是好的价格。只有好的公司它兑现业绩的概率更高,坏公司价值增长的概率更低,因为公司增长是复利,不断增长。只有优秀的公司和管理层实现增长的概率才更高。只要价格相对合理,我就赚取公司长期持有的收益,所以这是我的一个观念的转变。




    如果做这种转变的话,我们的持股时间会不会偏长?

我每次买入的时候都想着拿三年,就是说三年在估值不扩张的基础上,我能赚一倍。但是,我现有的科技板块的一些公司可见度没有那么高。我的初衷还是想去赚企业长期价值增长的钱。所以你看我的前十大其实变化不是特别大,不会说我看好某个行业我就快速全换掉,我的重仓股组合的调整,都是慢慢渐进的,逐渐优化




    有哪些不完美的地方是您觉得是很难避免的?

无法避免的就是现阶段组合的波动性,想要降低波动达到像狭义价值股那样是比较困难的。有些狭义的价值股波动率比我现有组合工具要小。所以同时要求高收益,又想要低波动,这个事很难两全其美




    理想状态下的投研环境是什么样的?

大家价值观比较一致。第一就是真心想做研究和投资,在这个工作能找到成就感;第二,世界观比较一致。我研究这个公司,要追求一种真知,要追求把这个事物的本质发掘出来。所以,我觉得第一就是大家都很敬业,大家是希望把工作做好。第二,大家还是要有追求,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我们这个行业的光环就是为基民赚钱,帮他们实现了财富的增值,就是给社会做贡献,这是我们职业的光荣,把这些工作实现了才能心安理得。




    规模增长是否会对投资风格产生明显影响?

目前规模增长的过程中我的投资行为没有发生变化,因为我管一个亿的时候,买一个股票也是几周到一个月去建仓。所以,规模增长的过程中,我的投资行为和操作方法不会因为规模变化而变化。我还是一个渐进的、不断的去找好公司、好行业、好价格,不断的去判断企业的价值。关于能力圈,我组合不是单纯的TMT,还有新能源车,还有光伏以及一些新兴消费。未来可能大制造再加新兴服务,包括医药和消费里面一些优秀公司,这些公司我早就选出来了,我只是在等一个好的价格




    您认为擅长科技成长投资的基金经理之间差异在哪里?

我们相同点是投资行业重复度比较高,比如新能源、TMT等。但是其实大家差异比较很大,比如说我是看企业内在价值,然后希望做中长期投资,选符合标准的“三好学生”,但是有的选手更偏重选赛道,比如看好一个赛道后配置比较重。还有就是对公司的质地要求不太一样,比如有的公司不符合我的“三好学生”标准,我就不会买,我也不做主题轮动,这些是风险偏好上的区别




风险提示

基金投资有风险,在进行投资前请参阅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本资料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保证,以及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作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同时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投资者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并不等于将基金作为存款存放在银行或者存款类金融机构。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