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事| 苏州“出圈”

倪方方 北京西路瞭望 2021-09-28

6月,国内大型金融机构纷至沓来、落子苏州,助攻“最强地级市”金融业做大做强。


同样是6月,苏州在一天内召开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会和金融工作会,高调提出“早日成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良好协同增强效应的功能性金融中心”。


苏州以制造业起家,全速推进金融业,这次“出圈”不禁让人耳目一新。



01



6月6日,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访苏州相城,调研新经济产业;


6月8日,苏州与国开行深化全方位金融合作;


6月11日,苏州市政府与中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步签约落地10个子项目;


6月15日,苏州市与平安集团集中签约……


看重苏州、深化合作,是这些金融界翘楚的出发点。国开行是全球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也是我国最大的中长期信贷银行和债券银行。“十四五”期间,国开行将重点支持重大国家战略在苏州落地。中信银行合作很重要的一点是面向恒力集团、沙钢集团、盛虹集团、亨通集团等千亿级民企,开展综合金融服务合作。姑苏区政府与平安建设将开发建设“中国平安·数字金融港”项目,重点导入金融服务、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


与业界频频牵手的背后,是苏州抬高金融业发展的标杆。“加快打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标杆城市、数字金融创新标杆城市、产业资本集聚标杆城市、金融开放合作标杆城市,早日成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良好协同增强效应的功能性金融中心。”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提出“四标杆一中心”新目标,清晰勾勒苏州发展的新战场。


苏州列出一连串关键数字:力争到2025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持牌法人金融机构增加到20家以上,境内外上市公司超300家、千亿市值上市公司总数超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5万亿元,备案私募基金超2500支,管理规模力争比2020年翻一番、超7000亿元。


尽管苏州这次提出的金融发展新目标,看似只是一个领域的谋划与追求,对苏州而言却具有全局性影响。因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如果金融行业活力强,金融机构的生命力旺盛,企业利用金融手段的热情高,那么,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就一定十分活跃。


备受关注的是,苏州全力打造的功能性金融中心突出“功能”二字:一方面,它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与本地经济相匹配的特色功能性金融体系


业内人士认为,苏州在金融领域的谋篇布局,凸显苏州推进转型升级、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考量。特别是,针对上市公司和持牌金融机构领域的要求,反映出苏州在新的战场打硬仗的决心。


“瞭望君”从一连串动作看出苏州突破金融业的雄心。今年以来,农行数字人民币创新实验室等12个总部项目落地,新设持牌金融机构9家,全市首家消费金融公司苏银凯基开业。举办苏州国际股权投资高峰论坛,高瓴资本、中金公司等在苏设立项目。苏州国发集团完成100亿元增资,东吴人寿等启动增资扩股。



02


苏州,从不缺耀眼光环。拿去年来说,苏州迈上GDP两万亿新台阶,排名全国第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排名更靠前,工业总产值紧追深圳、上海居全国第三。


开局“十四五”,苏州表现依旧不俗。今年前5个月,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74亿元、同比增长18.8%,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9.4%,进出口总额1472亿美元、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2亿元、增长30.3%。可以说,“最强地级市”的硬核实力更强了。


苏州金融业家底,其实相当可观。来自苏州市金融监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苏州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77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8%。全市金融机构总数897家,法人银行上市数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2。截至今年5月底,苏州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4万亿元、3.8万亿元,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0;保费收入434.6亿元、增长7.7%。境内上市公司达156家、居全国第5,其中科创板30家、居全国第3。


“苏州的目标不是保持地级市第一位,而是应该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6月5日,许昆林在央视《对话》节目中,谈到苏州的发展定位时道出这座城市的追求。


突破路径依赖,苏州选择“出圈”,在补短板中支撑锻长板,让区域发展的优势更全面、特色更加鲜明。


要“出圈”,必须把“圈”研究透。去年国内大中城市金融业占比,深圳15.1%、杭州12.6%、南京12.4%,与这些城市相比,苏州占比不算高,与经济总量全国第6、工业总产值全国前3的雄厚实力不匹配,金融业这一相对短板亟待拉长。


与此同时,苏州法人金融机构规模相对偏小,缺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法人金融机构,缺少公募基金、财产险等持牌金融机构。“服务机构或者监管机构如果不能到位的话,实际的发展效率将会降低,而这样的机构长期缺位,就不可避免地对地区发展造成障碍。”许昆林点出苏州高端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作为制造业强市,苏州长期以来形成适应制造业大规模发展的产业结构,在适应金融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中心品牌等方面,相比国内金融先进城市还有不小差距。


放眼全国,金融业作为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大多数一二线城市的支柱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竞争非常激烈。“苏州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金融应有作用。”许昆林在3月4日苏州金融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这一点。


当前,苏州全力打好“苏州制造”这张王牌。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苏州尤需健全的金融组织体系和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因为,活跃的研发创新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而研发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失败概率大,需要能承受高风险的金融体系支撑。


更为广阔的背景是,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上海正在全力建设全球金融中心,客观上需要苏州提供更加有力的腹地支撑,以承接全球金融中心的金融资源溢出、金融功能辐射。


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金融资源供求的结构均衡,苏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当然,发展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苏州作为长三角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的重要城市,以金融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金融产业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苏州数字金融发展势头迅猛,迎来金融业发展弯道超车机遇。



03


许昆林曾形象地将沪苏两城关系形容为“血脉相连”,“沪苏同城化,相当于上海人多了一个金鸡湖和阳澄湖,苏州人多了一个陆家嘴和外滩”。


与沪共舞,苏州需要更加精准地读懂自身优势,为陆家嘴加分,为金鸡湖赋能,在推动一体化发展中“办好自己的事”。


《苏州市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以推进沪苏同城化为核心,对标伦敦-爱丁堡、纽约-波士顿等领先金融中心错位发展经验,全力塑造宜居宜业最强比较优势,聚焦数字金融、私募股权等重点细分领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更好的腹地支撑和错位互补作用,加快打造与上海协同增强的功能性金融中心。


做大做强金融组织体系,是苏州发展金融产业的根基。苏州将做强做优法人金融机构,提升机构规模、深化市场化改革并做大做强地方金控平台;争取新设一批持牌金融机构,加快填补金融牌照业务空白;加快提升一批金融分支机构、培育发展一批地方金融组织、引进壮大一批金融中介机构。


具体支持措施上,苏州将大力支持新设金融企业总部,单一企业一次性落户奖励最高达5000万元,对金融企业总部发展壮大、新设金融企业一级分支机构、新设金融企业专营机构或专业子公司、新设金融控股公司和私募投资机构等,也给予相应奖励。


立足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企业融资畅通,苏州将引导银行机构以线上审批形式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且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的信用贷款。此外,苏州还将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在金融人才引育等方面给予支持。


纵观全国主要城市金融竞争力,北京、上海、深圳已成三足鼎立格局,杭州、广州等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则构成第二梯队。即便身处长三角,苏州要打造功能性金融中心依然强邻环伺。


“瞭望君”注意到,作为长三角地区特大城市、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南京提出建设东部重要金融中心,与上海互补、协同、错位发展。目前,南京已聚集各类金融相关市场主体超1000家,基本形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导,各种新型金融业态并举的现代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对周边市场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加强。南京正研究制定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金融产业政策,将从企业落户、高端人才引进、办公用房购租、金融项目创新、经济贡献奖励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全链条的系统政策扶持。


杭州则致力于建设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榜单里,杭州排到第7,超越新加坡和芝加哥。另有研究表明,杭州金融科技应用体验全球第1,金融科技使用者占比93.7%,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移动支付第一城。目前的杭州,不仅拥有世界级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集团,还拥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超50家上市科技企业,为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个区域内,金融中心是不是只能有一个呢?其实也未必。深圳毗邻香港,但二者同样是金融业的重镇。


专家认为,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定会崛起一批与区域经济布局相适应、各具鲜明特色、服务不同方向的金融中心城市。作为全国最具经济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贡献全国近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完全有实力支撑形成多中心的金融体系。



先进制造业实力超群,一直是苏州最为骄傲的竞争优势,制造业也塑造了这座城市开放创新、务实能拼的精神气质。这一次,苏州雄心勃勃起笔金融业发展大文章,在“瞭望君”看来,这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勇敢“出圈”。“最强地级市”,苏州发展的上限应该远高于此。“跳出地级市思维”,苏州理应有更高追求,而且在战略层面新谋划不断、新动作频出。在以智能化赋能制造业的同时,逐鹿数字经济,布局金融产业,在更多以前不曾想的领域果断出击,苏州正以全新的方式打开未来。


一面是活力蒸腾的经济,一面是历史悠长的文化;一面是改革的前沿,一面是宁静的后院……苏州,这巧夺天工的“双面绣”,倾倒无数人,再“绣”上以梦为马、追星赶月的丝丝彩线,那将是一幅多美的人间美景?



延伸阅读 






江苏51位省管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含多个县(市、区)党政一把手

城事| 空气中都是创新的味道!今天的南京让世界心动

轨道上的长三角更近了!江苏这些轨道交通项目入列国家规划

江苏出台负面清单规范评选评奖,这16个“不得”须注意!

与“动物邻居”共享城市,我们准备好了吗?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倪方方

图片 视觉中国

值班主编 孙巡

编辑 谷雨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