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78名中外院士、3010名英才携宝而来,苏州凭啥这么讨科学家欢心?

倪方方 盛峥 北京西路瞭望 2021-09-28

7月14日,苏州市、南京大学共建太湖科学城环南大科创圈消息一经传出,引发多方关注。苏州与南京大学将在太湖科学城核心区合力擘画推动环南大科创圈建设,加快形成以南大苏州校区为“内核”的科创研发集群,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成果转化中心。


苏州偏爱名校优才,由来已久。就在三天前,2021年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暨第二届“苏州科学家日”活动落幕。78名两院院士及海外院士参加,3010名人才嘉宾携带3139个项目赴约苏州,“苏州,我为你而来”的“表白”很响亮。



截至目前,本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已签约项目1806个,其中创业投资项目1675个、创新合作项目131个,院士项目46个,签约项目数量同比增长14.23%,创历史新高。



01 “在大有可为的苏州大展作为”


“苏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成就人才。”在7月10日活动开幕式上,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这样说。


这句话,既在向广大人才释放招揽诚意,又喊出一座城市人才发展的十足底气。


苏州的底气源自深厚的历史底蕴。2500多年的苏州史,就是一部人才史。历史上,苏州先贤辈出,伍子胥、孙武、白居易、范仲淹、顾炎武……这片土地走出60名状元,是著名的状元之乡。近代以来,苏州产生章太炎、叶圣陶、贝聿铭、李政道、吴健雄等大家,更涌现王淦昌、王大珩、程开甲、杨嘉墀等135名院士,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苏州的底气还来自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澎湃的创新动能。去年,苏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跨上2万亿元新台阶,位列全国第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跃居全国第四,规上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国前三,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第四。高新技术产业已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从状元故里到院士之乡,再到如今的创新之城,时代在变,苏州崇尚科学、求贤若渴的传统不变。这些年,苏州把人才作为苏州最宝贵的资源、最核心的竞争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从去年起,苏州把每年的7月10日定为“苏州科学家日”,进一步向全世界宣示苏州对广大人才的重视、珍惜和尊敬。


7月10日,在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暨第二届“苏州科学家日”活动嘉宾名单上,“瞭望君”看到一连串闪闪发光的名字:


比如,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乔杰;


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学础、王志新、薛永祺、唐叔贤、郑兰荪、郑有炓、朱日祥、柴之芳、金亚秋、郝跃、周成虎、徐红星、徐春明,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崇祺、陈君石、谭建荣,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杨军,日本工程院院士李颉,欧洲科学院院士张金龙、时玉舫、过敏意……


他们的名字关联着一项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标注着一个个“从无到有”的发现、从“0到1”的突破。



礼邀重量级科学家,本身就传达出苏州对科技创新精神的孜孜以求,对集聚更多科创人才的向往与期待。


人才引擎轰鸣,是一座创新之城的天然使命。近年来,苏州掀起一波又一波“高校攻势”,牵手百年名校南京大学共建南大苏州校区,和东南大学合作共建东大苏州校区,与河海大学共建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苏州研究生院,与南京医科大学、山东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华中师范大学全面合作……面向技术和产业前沿,重量级高校接踵而至。就在7月9日,苏州市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将聚焦共建清华-苏州创新联合体、实施创新引领行动,展开全面深入合作。


人才向往的城市,是一座充满希望的城市。根据最近公布的“七人普”数据,苏州常住人口达1275万人,十年增加229万人,常住人口总量、增量均居长三角第2。市人才总量达321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超30万人。去年,苏州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并连续9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人才汇聚,也激发苏州两万亿之上开新局。许昆林透露,今年以来,苏州发展态势更加强劲,上半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97万亿元、增长26.5%,预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03.9亿元、增长1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0亿元、增长26%。


当前,苏州正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肩负“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历史机遇,正在加快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我们诚挚地邀请各路英才来苏州施展抱负、成就梦想,在大有可为的苏州大展作为!“许昆林现场发出邀约。




02 从“工程师时代”奔向“科学家时代”


满城尽是科学家,是苏州迈向“科学家时代”的一个缩影。今年初,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推动苏州产业由“工程师时代”迈向“科学家时代”。相比“工程师时代”技术与产业的天然联系,“科学家时代”既要围绕产业链创新布局,升级资源配置,还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科学家干好“从0到1”的事,从而促进产业孵化和工业应用,干好“从1到100”的事。


时代的跨越,考量的是一座城市的战略眼光和创新魄力。


改革开放之初,苏州利用毗邻上海的优势,想方设法到上海聘请专业技术人才。每到周末,一批工程师从上海到苏州进行技术指导。这些技术人才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星期日工程师”,他们为苏州带来代表上海水平的智力、技术、理念、服务。“工程师时代”,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篇。


而今,GDP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规上工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苏州已然成为世界最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拥有35个工业大类,167个工业中类和491个工业小类。这座城市生长着16万家工业企业、近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全球一流的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



这些,够了吗?对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城市,对照庞大的经济体量,苏州的创新浓度还不够浓。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企业还面临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现实情况是,这与苏州所肩负的重大使命不匹配。


踏上新征程,当好经济“压舱石”、改革“探路者”、开放“新窗口”、发展“新标杆”,苏州重任在肩,如何加快推动创新驱动,以高质量的增量来带动、改造并优化工业存量,又如何集聚创新资源、打造新兴产业的“强磁场”,备受关注。庞大的产业规模和完备的产业链体系,既是“苏州制造”品牌的底气所在,而要制胜未来,必须有更高更广的战略眼光,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更加强调科技成果的转化。这离不开雄厚的人才资源的支持,离不开产学研体系的强化与巩固。


为此,苏州每天都在积蓄新动能打造新引擎:


最近一年,苏州持续引进中信、商飞、中建、中交建、华为、腾讯、阿里、百度、赛默飞等大型央企、知名外企和头部民企,几乎每天都有重要项目在洽谈、在签约、在落地。


创投资本活跃,全市备案私募基金产品1580只,管理基金总规模超4000亿元。今年以来,境内A股上市企业全国第三,科创板上市企业全国第一。全市32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有20家是领军人才企业。


苏州不断搭建高能级平台载体,建设更优的创新体系的脚步不断加快。拥有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苏州医工所、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等一批重量级研发平台。


苏州获批建设3个国家级平台,其中包括: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


“苏州的目标不是保持地级市第一位,而是应该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从许昆林最近接受央视采访时讲的这句话,“瞭望君”看到了一座城市突破自我登高望远,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深层次问题的雄心与决心。




03 以城之名礼遇人才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谁掌握最新的科学发现成果,谁就能实现技术跨越、占据产业优势地位。令人欣喜的是,在此次创业周上,“瞭望君”看到这样的苏州:


聚焦产业发展方向。紧扣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全球广泛征集优质项目。参会项目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占20.51%、生物医药项目占14.6%、纳米技术项目占6.33%、人工智能项目占8%,航空航天、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领域项目占10.53%。


重点项目落地。苏州首次在开幕式上举行项目签约仪式,促成57个重大创新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额超120亿元。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苏州广发“英雄帖”,启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球人才招聘和揭榜挂帅项目,以3亿元人才资金池和500亿元项目计划总投资,吸引天下英才共同参与重大科研攻关,向全球表达苏州集聚人才、依靠人才的价值追求。


同时,成立科学家企业家苏州协同创新联盟,首批成员80多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沪苏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提升计划启动,沪苏两地企业携手发布新一批技术需求459项,榜单金额超15亿元。



新入选的1个苏州市顶尖人才(团队)、6个姑苏重大创新团队,最高可获得5000万元经费资助;2021年“赢在苏州·创赢未来”国际创客大赛全球总决赛获奖者,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苏州拿出“真金白银”向人才兑现承诺的同时,持续增加吸引创新人才的“筹码”。比如:


持续发布人才新政。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人才国际化”,重磅推出“苏州人才制度改革十五条”“鼓励支持留学人员来苏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姑苏教育人才计划”“姑苏卫生人才计划”等全新政策举措,打破体制机制藩篱,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推出“苏SHOW才”政策一点通平台,不断畅通政策精准传达和快速兑现渠道,实现人才政策“一网通查”、人才计划“一网通报”、人才服务“一网通办”。


持续推动人才评价“信息对等”。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由于各国人才评价体系不对称,海外人才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到中国可能就会“失灵”。面对这一难题,苏州与德国海外商会联盟达成专技人才联合培养和评价合作,共同发布《人才评价证书互认目录》,344项国际职业资格可在苏州比照认定职称,进一步贯通国际人才评价体系。


持续创新人才项目落地模式。目前,苏州共布局海外创客育成中心18家、国内创客育成中心5家,通过“离岸定制培育、国内精准加速、市场化培育”的方式,已有超过百项国际人才项目落地苏州,近期又在爱尔兰、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国内成都,建设新一批育成中心。7月10日活动开幕式上,俄罗斯工程院中国长三角中心、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海外博士后创新中心成立,将成为苏州面向海内外招才引智的新窗口,入驻这些中心的项目和人才享受在苏同等待遇。


创新时代,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对于一座城市而言,科技创新不仅需要集结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更需要营造崇尚科学的氛围、培植创新沃土,让他们放开手脚、尽情施展才华。我们期待苏州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创新之城建设中步履不停做好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



延伸阅读 






零容忍!江苏公布9起高级职称评审弄虚作假典型案例

江苏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查斌仪:学党史传承红色基因 担新责履行金融使命

新华日报报史馆全新开馆,“楷模”雕像同时揭幕

瞭望阁|开创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格局

长三角这一周|蝉鸣仲夏,火力全开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倪方方 盛峥资料来源 新华日报 苏州日报 苏州圆桌值班主编 孙巡

编辑 方思伟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