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里的经济学:跨期选择
李静:小升初只是孩子教育发展的一个时间点,但父母过高的预期和短视行为,如同经济学跨期理论中对跨期因素的过高折现率,却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潜在的伤害。
作者 | 李静
全文共1883个字
编者按
作为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努力学习的父亲,作者希望分享和小学生女儿之间的家庭教育,以及日常相处的感悟和惊喜。本文为“陪伴成长”系列第六篇。
临近小学五年级学期期末,女儿和很多同龄的小朋友们一样面临着中学的选择。拿着学校发下来的登记表格,看着手机微信里各类小升初的攻略广告,听着身边年龄相仿的孩子家长之间的关切询问和感叹,让人不由地疑惑,小升初这一正常学习阶段的延续难道已经在重要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上比肩国内高考和海外知名大学的申请了吗?
在经济学研究中有一个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 choice)的理论。它是指人们衡量不同时间点做出决策后的成本和收益。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要不要读研究生、将来和谁结婚、结婚后何时要孩子、是租房还是买房等所有这些生活中的重要决定,其中都有很强的跨期因素需要考虑。孩子的教育规划也不能例外。当瞄准藤校的家长面对藤校的一些区域配额潜规则时,开始筹划早早把孩子送出去读中学,期望以非中国区申请者的身份获得一个优先录取资格;当得知特长生能够获得大学录取加分优势时,家长们会连忙把孩子早已捉襟见肘的课外时间里再安排上艺术或体育的课程……这都是跨期因素在影响着我们在孩子教育规划问题上的决策。那么在小升初这样一个教育阶段选择档口,跨期因素的影响当然是常见和重要的。
面对女儿小升初的安排,孩子的妈妈和我也是着实花了一段时间研究和讨论。刚开始的时候,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学校的排名、课程安排、课业负担、对外交流的机会和毕业学生的大学去向等,密密麻麻在纸上罗列了很多,也利用可能的机会在线上和线下进行了一些探校和访谈,尽可能多搜集一点信息来帮助决策。
然而了解越深入,我们就越发现,受限于信息不对称和因素变化的未来不确定性的影响,在我们过高的自身折现率要求下(短视行为影响下),当前阶段因素的考量过程可能是低效的,其结果是不能有代表性的。举个例子,为减少高中生辍学率,某地区颁布了一项法案修正“未满18岁的学生如果辍学,将失去他们的驾照”。法案颁布第一年,当地的辍学率降低了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促使原打算辍学的高中生继续完成学业的原因只是为了不失去驾照。同样,我们在孩子小升初这一问题的决策上很难厘清这些短视行为的影响。与其过分纠结于学校之间的比较,不如多从孩子自身的条件和可能形成的认知发展的角度来考虑。
当妈妈和我有了这样的共识之后,我们把女儿也邀请到小升初的话题讨论中,而且话题的范围从学校的选择,延伸到如何让选择助力女儿未来的发展。在讨论中,我们认为:
首先,未来人生发展,不可能各种技能样样精通,与其把有限的时间平均分配到各种课外补习、练琴、绘画和体育特长培养上,不如踏踏实实地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专长,集中时间让自己的长处更长。那么所选择的学校,其无论在课程设置和课业负担上,应该和自己未来发展的预期相一致,能够在兼顾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女儿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其次,所选学校里的大部分学生和老师应是有着相似的愿景和目标。这如同去登泰山,如果你想登上山顶,你自然会去和与你有着相同登顶目标的小伙伴一同行走。学校也是如此,如果你选择未来考取国内知名大学,那么聚集着优秀学生的国内重点中学可能就符合该选择的方向。
第三,选择的学校应有成熟的教学体系和健全的师资。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将提供给孩子清晰的学习路线,各个阶段的学习抓手和良好的结果预期。一个健全的教师队伍将保证孩子在学校里完成必要的知识技能学习,而不是学校上课划重点、校外找私教的状态。这些都将在提升孩子学习效率的同时,为孩子其他个性化的发展提供可能。
最后,选择学校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窗口和学业窗口的变化。身边一些家长早早地从五年级上学期开始,带着孩子参加各个学校的入学考试。有些明显入学条件和孩子自身的情况相差过大,但还是抱着“不试怎么知道”的心态去参加。这些行为都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因素。如果孩子的心智还未准备好迎接小升初的变化,多一点时间去准备和等待,并不是坏事。
斯蒂芬•茨威格在其《人类群星闪耀时》书中谈到,“没有一个艺术家平日一天二十四小时始终是艺术家的,艺术家创造的重要的一切,总是只在罕有的充满灵感的时刻完成的。”孩子的心智成长有快有慢,小升初只是孩子教育发展的一个时间点,慢一点并不能改变什么。但身为父母,我们过高的预期和短视行为,如同经济学跨期理论中的对跨期因素的过高折现率,却可能对孩子的成长轨迹造成潜在的伤害。
女儿初中将会留在她原来就读学校的中学部继续学习,她很开心能继续和她熟悉的小伙伴做同学,继续在熟悉的老师们的关注下成长。我们尊重女儿的选择。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全文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推荐阅读
04-17 特稿
04-11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