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过程的戏剧教育:使孩子成为自己
在中国,许多人对于将戏剧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感到陌生,但其实戏剧教育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发展—尤其是社交情感能力的发展,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 | 子舒
全文共3588个字。
戏剧教育的价值在于勇于尝试
提到戏剧教育,很多人的反应是,“戏剧教育,是读莎士比亚吗?还是去剧院里当演员?那是否离我太遥远?我并没有向戏剧表演发展的打算”。事实上,戏剧教育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所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剧教育提供了扮演不同角色的自由与模拟人生的可能性。在此过程中,学员收获自信的表达,释放的个性,临场应变能力,并增强沟通合作、创造力等个人软实力。因此,戏剧教育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发展—尤其是社交情感能力的发展,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北美、欧洲的许多学校每年会举办一场戏剧表演,老师尽力帮助每位学生表达自己;在中国,许多人对于将戏剧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感到陌生,并且容易把戏剧教育等同于学习戏剧表演。
国内相对常见的校园戏剧是这样的,文艺老师或者学生干部当“导演”,一组人马对照剧本、台词一遍遍排练,直到演出当天将一出戏完美呈现。理想情况下,演员演技出众,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戏剧冲突扣人心弦,全场演出天衣无缝,最终大获好评。相关老师、学生、家长都倍感自豪。
笔者想到自己在中学时代一场失败的英文音乐剧。为了让班级参加校园戏剧节,我用英文重写了《新十二生肖》的剧本,从班级同学里找了十二位演员,每天抽出自习课的时间组织同学们排练。到演出前夕,班主任观摩后也觉得看起来“很流畅、有趣、有机会拿奖”。可到了演出当天快上场时,在舞台的后台,我才意识到只有两个手持麦克风。应该要事先录音,可是没有人告诉我这件事。最终演出时,台上演员的对白由于没有麦克,被嘈杂的背景声和嗡嗡的观众议论声淹没。全程只能看见演员们不明所以的动作,却听不见台词,只有钢琴(钢琴上方有麦克)突兀的伴奏。
按照常见标准来看,这真是场搞砸了的演出,每日排练付出的心血也白费了。可是,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没有成长和收获吗?改编英文剧本发挥了创造力和语言能力,组织同学排练锻炼了领袖力,而协调配乐、道具等剧务则练习了统筹能力。最终犯的错误——对台词录音的疏忽——确实严重影响了演出效果,但这也让我学到了“百密不如一疏”这一课。
在专业艺术表演的场景中,观众往往希望一场演出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可是,在教育场景中,戏剧的目的仍然是呈上一场完美无误的演出吗?泓洋国际旗下教育品牌Broadway Academy传媒总监Ava Chou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戏剧教育不在于追求正确的标准答案,或是一场让家长老师有面子的完美演出;戏剧教育的价值在于勇于尝试,在这个过程中练习做决定、解决问题、社交合作,收获自信,塑造性格,发掘自己的独特个性。
Ava介绍道,她所在的公司将百老汇剧目从纽约引入中国后,尝试从青少年开始培养音乐剧欣赏能力,并与纽约iTheatrics戏剧教育机构、美国夏洛特儿童剧院合作,邀请他们的音乐总监、艺术指导等老师,在上海、天津、宁波举办音乐剧夏令营。在落地过程中,戏剧老师们发现中国孩子的一大特点是追求正确的标准答案,给自己压力很大,渴望完美的表现。他们担心自己的声音不够好听,姿势不够到位,勤奋地背着台词,一遍遍对着稿子朗诵,却不敢抬起头直视老师和同学。Ava Chou对此表示理解,“孩子们习惯性地在环境中寻找标准答案,害怕在一群人面前表现自己,非常害怕在同学面前出错、丢脸。” 针对这个问题,他们花了三天时间创造使孩子们感到心理上安全的空间。这很大程度上关乎心态的转变,比如,但凡有孩子尝试了,就会有掌声,无论表现如何。“重点并不在于表演是否正确,而在于他/她尝试了,突破了障碍,没有再害怕,这份勇敢就值得庆贺。”半周之后,学员们逐渐开始抬起头看着老师和同学,勇敢地表达自己,并能接受出错,也更多地倾听他人在表达什么,彼此配合着一起表演。
戏剧教育帮助孩子释放自己的个性
在敢于表达自己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个性也逐渐释放出来。老师也引导孩子们意识到,虽然音乐剧中有设定好的情节、人物关系、对白,但是场景的展开、人物的塑造,都可以按照学员自身的性格特点来发挥。就像一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样的角色,每位学员会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并对语调、动作、表情、步伐做出不同的选择,将自身个性通过角色充满张力得展现出来。有个男孩子,他幽默风趣聪明,但最开始他被传统的对戏剧表演的预设给束缚住了——他不认为自己够格成为一名演员。可是一旦当他意识到,重点不在于“完美”、“达标”,而在于展示出自己的个性,他表演了一场独白,在聚光灯下酣畅淋漓地做自己,赋予角色生命力。
杜克大学的即兴戏剧教授Jaybird O’Berski在昆明做工作坊时也遇到过一个前后变化很大的男孩。他16岁,来自广州,起初非常害羞胆小,不敢在空间里展示自己的声音和身体。在一周的工作坊后,他变成了声音最响亮的那个,和同伴击掌、开怀大笑,开放、大胆,成为剧场中开朗自信的发光体。开学后,他创办了学校里第一个戏剧社,并成为社长。男孩说,如果不是因为戏剧练习,也许他会一直害羞下去;害羞也没什么不好的,只不过他更想要的是个性的表达、释放。
相关研究也发现了戏剧教育对性格塑造的作用。在一项加拿大青少年戏剧教育的研究中,参与者使用了“自信、开放、观点明确、表达我的感受、控制情绪”等词汇来描述创意戏剧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儿童与戏剧》(Children and Drama)的作者Nellie McCaslin则认为,无论害羞还是大胆的学生,都能借着创意戏剧寻找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方式。不仅如此,英国教育家Dorothy Heathcote认为,在创意戏剧表演过程中,学生可以练习并提升做决定、解决问题等能力。这是因为在真实生活中,我们无法让已经发生的事重演一遍;而创意戏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低风险的空间来模拟真实生活经历。
戏剧能教人应对突发状况
剧作人、演员Dare Norma回顾高中时代的一场考验临场能力的春季表演。在演出开场前,道具全部摔坏了,她和伙伴站在观众面前,除了自己什么都无法借助。在长期的排练中她已经学到了责任感,就像在百老汇人们常说的那样,”the show must go on”,无论如何,都要坚持演下去。她抬头望向伙伴,观察对方的眼神、表情、手势,从这些社交线索(social cues)解读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她开始移动步伐,快走逐渐变为跳跃,再演变为一小段舞蹈,用来弥补由于道具缺失而无法展开的剧情。而她的伙伴也同样时刻解读着她的意图,二人配合默契地完成了一场半即兴的表演。剧场是个特别考验临场反应的地方,因为太多的环节都有可能出错了,必须迅速解决问题。这就像生活中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学生可以通过剧场来提前适应。
Jaybird教授也提到他的一位学生把即兴戏剧的能力迁移到工作中,提升了临场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她在杜克医学院读书的时候参加过我们的即兴戏剧工作坊,毕业后做了急诊室医生,最近还打电话给我,” Jaybird说,“她说,在急诊手术台上充满突发状况、令人崩溃的瞬间,身体的应激反应传递给她一种熟悉的感觉——在即兴戏剧训练时,也是这样每个时刻都是未知的。身处这种情况要怎么做?她对自己说,试试应用即兴的原则,与其感到慌乱、失控,不如对自己说,‘好,这位病人的血压在迅速下降,我对此说’yes, and’, 先接受这个现实,然后迅速想出建设性的下一步。’ 之前即兴戏剧的练习让我能在应激反应时也维持镇定。” 除了医学场景,即兴戏剧也应用在工程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 University)早在2017年就推出了”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即兴课”。工程学院博士项目的主任Edward R. Scheinerman是位怀有即兴表演梦想的数学家。他说,“虽然工程师和科学家被认为更理性,但练习临场反应真的对我们有好处”。这门课的授课教师Michael Hartwell认为,那是因为即兴戏剧不仅能教人应对计划以外的事情,还能赋予人推动事态发展方向的能力。
戏剧导师要能营造安全的环境
不过,戏剧教育发挥出上述作用的前提在于营造安全的环境。就像体育运动需要护具来确保物理安全那样,戏剧教育也需要“护具”来确保心理安全。导师很重要的责任是引导学员共同创造安全的氛围,使人感到,虽然尝试有失败的可能性,但是风险低,不用担心被同伴评判、嘲笑。导师可以使用一系列团队构建技巧,使学员在接纳他人的同时,感到被鼓励、肯定。不然,如果没有这份对彼此的信任,学员们会很难打开自己、自由表达。
因此,戏剧教育中导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在访谈中,从业者不约而同地提到,在以提升个人软实力为目标的戏剧教育界,我国的优秀师资十分匮乏。鉴于这种教育形式的高度体验性(experiential),如果导师自己没有充分感受过安全的心理环境,在练习中会不断纠正“不标准动作”,甚至对学员具有创造性的自由表达加以批判。这样的“戏剧教育”沦于表演的形式,学员或许能学到几个标准化动作、几句台词,但是难以鼓励学生勇敢尝试、释放个性、临场应变;学员甚至可能在表达自己时被嘲讽,有受到伤害的风险。针对这一问题,Ava Chou的解决办法是从百老汇引入专业师资做课程落地,而Jaybird的方案则是定期做师资培训,孵化本土人才。
戏剧教育在中国落地的另一大挑战是家长的期待。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家长往往急于看到一个可展示、可量化的结果;戏剧教育的理念则是在练习过程中逐渐释放孩子天性。当家长预期与课程的教育理念大相径庭,会增加沟通成本,甚至影响教学过程。尽管如此,哪怕已经预见到落地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我们仍然期望戏剧教育可以帮助更多孩子成为独特的自己。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全文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推荐阅读
05-16 特稿
05-08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