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稍快的行板,稍慢的生活:和孩子一起找到各自的节奏

Sean Li FT有教无类 2020-09-01


开学季,家长们又进入了高速运转的节奏中,带着孩子穿梭于学校、家庭和各类校外培训机构之间。期盼孩子能快点学习,快点进步。但快节奏意味着高效率、高质量吗?李静撰稿称,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找到各自的生活节奏,相互共生,如同一首交响乐,彼此懂得配合与呼应。



作者 | 李静全文共2695个字。


编者按

作为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努力学习的父亲,作者希望分享和中学生女儿之间的家庭教育,以及日常相处的感悟和惊喜。本文为“陪伴成长”系列第十篇。


新的学期,女儿如愿迎来了她小小中学生的生活。周末女儿上完琴课回来,房间断断续续地传出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的琴声,虽不连贯,但声音的节奏也是有模有样。好奇的我推开女儿的房间,发现小家伙正抱着大提琴一句一句地在啃着乐谱进行试奏。


“这是老师新给你的乐谱?”我惊喜地问道。


“是啊。可难啦。我还在找节奏呢。”女儿略有骄傲地回答道。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命运交响曲》,而其第二乐章Andante con moto,用英文表述是“slowly,but with motion”,译成中文就是“稍快的行板”。女儿练习的是第二乐章第一变奏曲大提琴演奏部分。


谈到这里,我想先就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暑期安排和各位亲爱的读者做一个汇报,经过小家伙努力的坚持和爸爸妈妈适时的鼓励,四项目标已全部顺利完成。当初制定目标时,身边很多朋友都问我,为什么要给11岁的孩子啃《悲惨世界》这样的原著大部头书(暑期目标的第二项)。虽然我陆陆续续地分享了很多琐碎的感受,但阅读这样的大部头书,更多是希望女儿能够学会生活地慢一点,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女儿作为一个成长期的少年,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是其天性,但如何懂得定下心来学会“慢”,是需要靠时间慢慢去磨出来的。如果这个“慢”一定要有一个参照,我理解应是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二乐章分为两个变奏曲主题,尤以第一主题更为贴切。乐曲在大提琴和中提琴奏出的旋律中穿梭着低音提琴的简单拨弦,让整个音乐主题抒情、安详和充满沉思。



但是,自本世纪初,社会如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在《世界是平的》书中所预言,大人和孩子仿佛都陷入了“快点,快点”的节奏中,穿梭于工作、学校、家庭和各类校外培训机构之间,似乎只有有了速度,才能让所有人合得上拍,才能产生效率。在貌似高效繁荣的社会运转背后,是否真的如大家所愿,所有人都寻找到了幸福和快乐呢?这其中,孩子的教育安排似乎走得尤其着急。


尼采在其《教育何为?》一书中,认为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哲学的悟性、正确的艺术感觉和古典人文的修养。具体来说,哲学的悟性,就是教育要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思考加以保护和引导,而不是将其扼杀;正确的艺术感觉,书中所谈的是语言艺术,是要让学生受到严格的语言训练,而正确的艺术感觉正是语言训练第一要培养的东西;古典人文的修养,对学生来讲就是要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和对写作的严格语言训练。


这样的内涵总结真好,但面对当下教育功利化的环境,如果我们既想实现这样的教育呼唤,又想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去迎接一个更好的未来,身为父母的我们,到底该怎样做好孩子教育的安排呢?笔者以为,先谈好生活,再去谈教育。谈生活,陪伴孩子一同找到适合的生活节奏才是关键,有了一家人能够“共情”的生活节奏,教育这件事才能很好地进行传递。


首先,每天要让孩子有充分支配的时间,有机会能慢下来。女儿每天早上6点起床,7点半前必须到学校,下午放学到家也要在晚上6点多,各项安排也是满满当当的,要说不抓紧点时间,做事不快点,肯定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和她约定每天晚上9点以后的时间由她自己去支配,但10点半前一定要上床休息。在这段时间里,我和妈妈都不能打扰她,除了iPad上的游戏,她可以阅读,可以做手工,也可以听听音乐,甚至是去发发呆等。同时,这个时间也是我和妈妈的静心时间,我们希望一家人能够彼此相互影响,各自能够慢慢地静下来,都有机会在各自独处的空间和时间里,面对自己,聆听自己的内心感受。而这样片刻的宁静,以自己的个人体验来看,恰是我们每个人能够去梳理内心经验的机会。



其次,要懂得,生活的快不是一味地和时间竞赛。事情多,并不可怕,怕的是不做好计划安排,事事被追着走。如我前几篇文章中谈到在现在教育过程中出现学校鼓励超前学习,家长们试图让孩子样样都去尝试,把每一项学习都和功利性目标挂上钩等现象,这些无不是家长们因为身边人的“快”,而不自觉地在孩子教育安排上怠于思考,陷入了随波逐流的状态。这样“快”让人每天都觉得日子转瞬即逝,今日很快成为了昨日,自然也很难有时间慢下来去质疑,这样与时间赛跑的“快”到底是否真的适合自己。真正的生活应像交响乐章一样,只有懂得节奏的变化,乐章才有可能被谱写成好的音乐,生活才有可能是幸福快乐的。考虑学校的课业负担、自己的练琴、运动等安排,女儿的时间不可谓不紧张。因此,每天晚饭前后,妈妈和我总是花些时间和女儿回顾当天的学校生活,讨论怎么把时间安排地更好些,比如,建议因为每天有2个小时的搭乘地铁时间,那么利用这个碎片时间去听听晚上要练习的曲目录音,或翻看白天整理的单词笔记,同时在学校时,尽量把功课都完成后再回家,避开地铁的晚高峰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建议。事情计划在前面,即便身体上很忙碌,但心态却是慢的、稳的。


最后,要鼓励孩子勇于试错,呵护孩子的自主性。开学第一周,周五下午时收到了女儿要求晚回来的短信,说想把所有功课完成后再回家。妈妈和我刚开始都有些不放心。毕竟让女儿自己乘1个小时的地铁从浦东到浦西,中间还有换乘,对11岁的孩子来讲已经有点冒险,现在还要晚点回家… …妈妈和我商量后回复了女儿的要求,如果晚上9点前不能功课还不能完成,就一定要电话爸爸妈妈,留在学校等我们来接。晚上8点多,女儿到家后,跟我们说功课大部分都已完成,但还剩了一点要带回家做,因为学校周末同学少,7点以后,教室里就剩她一个人,感觉有点害怕,所以就赶紧收拾好书包回来了。妈妈和我听到女儿的解释后一边笑,一边赞扬她做得好。女儿的行为让妈妈和我都感受到了她能主动安排自己的时间,当发现原先的安排在执行中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去修正,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开学的第一个周末,因为大部分功课已经完成,女儿过得非常轻松。本来,生活中的事情就没有固定的答案,如果孩子愿意主动去尝试,努力在过程中去思考,那为什么不把属于她的成长过程留给她自己去安排完成呢?这样安排出来的生活节奏怎么不能让人感到愉快和美好呢?


如何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各自找到彼此的生活节奏,相互共生,既不是一味的迁就,也不是一定非要以谁为家庭生活的主导,就如同一首交响乐,不同的乐器演奏者在发出各自声部声音的同时,彼此之间又懂得节奏的配合和强弱的呼应。这样的音乐是和谐的,这样的家庭生活一定也是美好的。


稍快的行板,让我们在陪伴成长过程中,有快有慢,有停顿有思考,这样的节奏才能让彼此重新找回做人的价值和意义。这也许就是我们应找寻的教育本义。


本文作者系育合教育和小巴哥少儿公益创始人。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推荐阅读

我为什么要帮女儿学大提琴?

01-11 特稿

我为什么要鼓励女儿当一次主角?

07-09 特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