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由男童偷窥事件所想到的
几次事件的共同点是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无辜被侵犯隐私的女性却被倒打一耙,要求家长道歉并教育好孩子都被看作是“上纲上线”。
出门在外时,为了方便照顾孩子,许多妈妈会选择在上厕所时将年幼的儿子也带进女厕所或其他女性专属空间。然而,近日在这些地点屡次发生的男童偷窥事件使“小男孩应不应该进女厕所”成为了一个热议话题。
据合肥晚报,5月10日,一名约六七岁的男童在女厕所隔间外弯腰偷窥一女子上厕所并做出不雅手势。孩子的母亲拒绝道歉,并多次强调“孩子才多大”,“他又不懂事”。无独有偶,5月13日,微博博主“反正我叫什么不重要”称自己在上海迪士尼的女厕所里遇到一蹲在地上的男性幼童;该男童对着每个隔间挨个偷看,园方与家长均不作为。除女厕所外,试衣间也有类似情况发生。5月23日,微博博主“Mavis_Kwok”称在北京朝阳合生汇歌莉娅女装店内一个有挂钩遮挡的试衣间里被一个约七八岁的男孩闯入偷窥。男孩家长拒绝道歉并表示孩子什么都不懂;店员也纷纷安慰小男孩,甚至在等待警察期间偷偷护送男孩及家长从店后门离开。在警察再三要求之下,男孩妈妈才独自去派出所道歉。
这几次事件的共同点是家长(乃至周围的一些大人)都认为“孩子还小”,并不是带着主观的恶意或者邪念去偷窥, 所以不应该被指责,甚至还理应被原谅。无辜被侵犯了隐私的女性想为自己讨回公道,却被男孩家长和围观群众倒打一耙,要求家长道歉并教育好孩子都被看作是“上纲上线”和“跟孩子较劲”。
小孩子真的没有性别意识吗?
其实,各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儿童在两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性别意识了。他们知道自己的性别是什么,也能够通过大致的特征区分男性和女性。这说明小男孩偷窥女性很可能正是出于对异性的好奇,也就是说,一些家长用于开脱的“孩子还什么都不懂”这一理由并不成立。这些孩子已经有了对性别的初步认识,并不是什么都不懂,只是离“什么都懂了”也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孩子对异性产生好奇是很正常的事,就像他们会对身边的任何事物产生好奇一样,但是如果家长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让这种好奇自由发展,任由孩子随意“探索”,很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性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
如果孩子第一次骂了一句脏话,家长不会因为孩子只是好奇,不带恶意,就不去批评指正,因为说脏话本身就是不文明的。同理,男性偷窥女性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在进行性骚扰和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无论孩子主观上有没有恶意,家长都应该在事情发生后让孩子知道他做错了。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所提出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而刺激可以分为“正强化”(给予奖励,使行为更频繁),“负强化”(去除让人不舒服的事物,使行为更频繁),“正惩罚”(给予让人不舒服的事物,使行为更少见),和“负惩罚”(去除奖励或让人开心的事,使行为更少见)。在孩子的偷窥行为发生之后,如果家长立刻批评孩子,就相当于在实施“正惩罚”——给予孩子他们不喜欢的批评,使他们偷窥的行为变得不那么频繁甚至被杜绝。而如果家长不批评指正孩子的行为,就相当于在实施“负强化”,去除了让孩子不舒服的批评,反而无形中是在鼓励他们继续做错误的事。而随着孩子长大,不良的习惯也会愈加顽固;等到家长终于认为是时候给孩子提供性教育的时候,他们的不良习惯就未必如小时候一样容易纠正了。学龄前小男孩的性骚扰也许只限于女厕所和更衣室里的偷看,但如果不被批评和教育,尝到甜头的他们很可能继续偷窥异性,并在长大后将原本是轻度的性骚扰升级成更严重的行为。
除了在事情发生之后及时阻止与补救,家长更应该做的是防患于未然,即在发现孩子对性和性别产生好奇的时候就开始用适合孩子年龄的语言对孩子进行简单的性教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欧洲性教育标准述评》,性教育最晚在孩子四岁之前就应该开始。两三岁的孩子就可以初步理解男性和女性大致的生理构造以及个人隐私和界限感的重要性了(比如“裸体不可以让别人看”)。与此同时,孩子也应该从小慢慢接触并了解性取向、性别刻板印象等相关的话题。尽早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还能让他们拥有更积极的自我认同和更健康健全的人格。过少或过晚的性教育则会导致孩子对异性的好奇与困惑无法被解答;他们就只能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一些不正确或不正规的方式去了解异性。
中国人面对“性”这个话题常常是羞于启齿的。许多家长会因为耻感而不对孩子开口谈“性”;这种耻感也使他们下意识地认为孩子还小,还没有性别意识也不应该懂得“性”是什么。大人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忽略在几年前的现象级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当中就有所体现。早在2013年播出的《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中就有过“交换爸爸”的环节——爸爸们需要给不是自己女儿的小女孩洗澡、换衣服并一起睡觉;小女孩们在节目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对于实际上已经开始有了性别意识的小女孩而言,“交换爸爸”会给她们带来混乱的信息,不利于性别意识的形成,也不利于孩子的自我保护。而面对部分观众的批评,节目组却表示是网友“把孩子成人化了”;在接下来的几季节目中,“交换爸爸”的环节还是反复出现,甚至在几年后的第四、第五季引入了素人小女孩和年轻男艺人的“见习父女”组合,并让他们在整季节目中同吃同住。
耻感和对性别意识的忽视甚至会使一些家长反对自己的孩子接受性教育——近些年国内的新闻曾多次报道过家长因为担心“尺度太大”而反对、投诉中小学推行的性教育课程的事件。在荷兰,所有孩子从四岁起都要在学校里接受性教育。除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步一步接触并学习性和性别相关的知识,荷兰中小学的性教育还着重培养孩子对自己和他人性意识(包括性别认同、性取向等个人在性方面的选择)的包容。这样“从娃娃抓起”的性教育是极有成效的——2015年的数据显示,荷兰未成年女性怀孕的概率为所有欧盟国家中最低,仅有1.4%;而在性教育远不如荷兰普及且多是面向中学生的美国,未成年女性的怀孕率几乎是荷兰的四倍。荷兰的性犯罪率也较低:2010年的数据显示,荷兰的强奸率为0.0092%,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
为什么偷窥的总是小男孩?
读者大约已经注意到,本文开头所列出的案例均是小男孩在偷窥女性。那么,为什么总是小男孩在偷窥呢?
首先,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双标(sexual double standards)——女性的“贞洁”在无形当中还影响着她们的名誉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是多谈几次恋爱,女性也会得到更多负面评价,而对于男性来说,“浪子回头”甚至还是一个褒义词。因此出于保护孩子的立场,更多女孩的家长会在女儿小时候就叮嘱她们“男女有别”、“注意隐私”等事项,而一些男孩的家长会本着“反正我的孩子是男孩,怎么样都不吃亏”的想法更加忽视对他们的性教育。
其次,就进入异性厕所的频率而言,男孩进女厕所要远比女孩进男厕所常见,而这往往是源自于父亲在育儿过程当中的缺位。在前文所提到的上海迪士尼的偷窥案例中,男孩的爸爸就是在场的——然而他一直在厕所外面玩手机,并不把看孩子当作自己分内的事。在许多“丧偶式育儿”的家庭中,带孩子都被视为母亲一人的责任;这些母亲在出门时也经常是独自带着孩子,为了孩子的安全只能在如厕时将儿子也带进女厕所。
再者,即使是在较少数的情况下,小女孩被父亲带进了男厕所,父亲一般也会捂着女孩的眼睛再将她带进隔间。这是因为男厕所的小便池都是没有遮挡的,父亲为了避免女儿看到其他男性,就不会让她们待在隔间之外。而女厕所的隔间之外只有洗手池,有的妈妈就会觉得把儿子留在隔间外面也无伤大雅,反而想不到他们会偷看。
类似的事件应该如何避免?
如上文所说,适当的性教育可以满足孩子对异性的探索欲与求知欲,以此减少他们通过偷窥去了解异性的可能。男性家长也应该多在力所能及的时候肩负起带孩子的责任,这样多少能让妈妈们少一些必须带儿子进女厕所的尴尬。如果家长遇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只能让孩子进入专属于异性的卫生间或其他空间,应该事先让孩子明白这是一件迫不得已且下不为例的事,并叮嘱他们不可以随意偷看;空间允许的话,最好把孩子带进厕所或更衣室的隔间亲自看着他们,这样既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孩子的安全,又能保证他们不会侵犯他人的隐私。为了方便独自带异性孩子出门的家长,商场和其它公共场所也可以考虑多设置一些家庭卫生间供幼童和家长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