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学新声,华附雅韵

华师附中 唐儒雅 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 2022-05-22




南京

第二十届金陵文脉国学夏令营


7.25→7.31


01

#游学之学 · 关于金陵,关于国学


读 论 语

学 做 人


辛 意 云


辛意云教授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授了他对《论语》中经典句子的理解。

教授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情有独钟。在“学而时习之”中,“学”即是“觉”,他认为人的生命从“生命的自我觉醒”开始,希望我们在此时能够觉醒,懂得为何而学习,为何而孝顺,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感悟生命中的大智慧。

超级喜欢辛老师!他讲得超棒!而且肢体语言相当丰富!虽然很困,可是我记笔记得超级认真!

得知他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了,很佩服他的精神啊,也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像他一样为人类的文化事业贡献一生。

——王沛





国 学 在 今 天 的 意 义


傅 可 畅

傅可畅教授引用了各种人们熟知的历史事件,以史为鉴,告诉我们学习国学是为了学习做人,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让自己由内而外地变强大。

他提倡做学问需精通,专精一事,持之以恒才会有收获。

“何为国学这一问题其实早存于心,深究下去又始终得不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概括地说,便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罢。这一兴起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具有时代性的词汇,而今仍常常使用,说到底是国人还未彻底重拾起来自传统文化的自信与信念。百年来中国经历政治、经济、文化三重革命,民族解放、求富求强已有所建树,而精神状态却普遍虚无,人心不安。我们所求的,该是以王道为理想的互尊互信互爱的社会。而探求国学,探索世道,从修身为人开始。

——卢上一

●●●●●●




南 京 建 都 在 中 国 文 化 史 上 的 地 位


徐 兴 无


讲座分为四大部分:六朝都会、中国建都大势、历代建都、南京的文化价值。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通过徐兴无教授的风趣讲解,我们有了各自的思考。

与其说南京建都大势,不如纵观全局,以南北政权作对比,会发现二者各有千秋。

北方王朝之所以政权稳固,主要在于吸收南方早期淳朴文化,并非文明到极致后滋生的腐朽物欲,反倒是蕴含野蛮保留的自然简单。

少数民族政权渴望学习中原文化,原因在于统治者始终坚守文化认同感高于政治认同感的信条,以康熙拜明孝陵为例,此举意在表现他极力融入汉文化,接纳南方文化。能建都后长久稳固政权,靠的不仅有治理之智慧,还有人口之多寡,汉族能在上下五千年之间占据大多数统治地位,缘在于此。

——文皓薇











六 朝 文 化 与 南 京


程 章 灿


程章灿教授引经据典,别开生面。

龙盘虎踞,千年王者气象。

白鹭青天,一座诗意古城。

玄武居北,秦淮藏龙。

黄旗紫盖,佳气葱葱。

遥想千古苍茫,江表王气,运于东南。

埋璧与沈河,志怪与传说,山川骨相,

终究是六朝建都的政治需要。

——卢上一

红 楼 梦

与 南 京


苗 怀 明

●●●●●●


苗怀明教授巧妙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别开生面地讲解了《红楼梦》与南京的渊源。

教授重点介绍了曹雪芹与曹家的家族发展演变,紧接着从曹雪芹对南京怀有的深厚感情,分析《红楼梦》中所出现的诸多与金陵有关的意象。

正如教授所言:“南京是《红楼梦》的故乡,是孕育《红楼梦》的摇篮。”

他半带开玩笑的方式挺适合我这种没怎么读过《红楼梦的人听懂课。

他用巧妙的方式论证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并批判了南京对红学理解的偏颇,使我收获良多。

——周赞陈





清 代 南 京的 书 院 与文 化 生 态


徐 雁 平

徐雁平教授为我们梳理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脉络与地域分布,紧接着介绍了一些书院和书院小史,其中重点说明了清代时期的南京书院。对书院的办学规模、学术文化、薪资待遇等情况进行了系统而又详细的考证研究。

在教授的娓娓道来下,我们对古代书院的了解从无到有。书院精神和书院教育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也需要我们后人的传承与发扬。

或许就像我们现在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坐在这礼堂内,没有任何功利性目的。

我们是为了精神而来,为了这在精神上共鸣的涵养。

――汪律

●●●●●●

教 师 代 表 观 摩 课


姚文老师从根据字形猜测其本义、由词的本义推导出词的引申义、由词义了解其发展演变三方面揭开了词义的前世今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汉字的趣味。

作为当代中学生,不求深究,我们也有必要学些说文解字的基本知识,从而更为透彻地感受汉字鲜活的生命力。


张志强老师提出:“咏古诗特点,用两个字形容便是——兴亡”,进而分析金陵怀古诗中的那首歌曲(《后庭花》)、那只燕子(王谢堂前燕)、那轮缓缓升起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和那座被江潮拍打下的寂寞孤城。

从他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这些咏古诗虽大多用了重复的意象,看似千篇一律,实际显露出来的情感却不尽相同。

最后,他谈到:“诗人们积极入世、弘毅自强、克己复礼、心忧天下的情怀,正是他们不怕被埋没、坚持用同样的意象写怀古诗的动力所在。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我们,也应早早担负起这一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营 员 联 欢 晚 会



各校各展风采,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如诗歌朗诵、诗词翻唱、多幕式话剧等。我校学生亦不居下风,精心准备的作品《易安,乱世中的美神》风格独特,最终我校学生们稳定发挥,表演圆满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作品《易安,乱世中的美神》以表演剧的形式,向观众呈现了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曲折的一生。本作品由我校学生自主编剧、导演、配乐,营员间互相商量、监督,互帮互助。最终,打造出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培养了华附学子相互交流、自主研习的能力。

02

游学之游 · 金紫王气,陵藏古情#

第一站

六朝博物馆


流云叆叇,柳扶清风,

翰墨挥洒,酒酣恣肆。

超然建安风骨,

潇洒六朝文章。

行走于六朝博物馆,

竹影斑斓间,

追寻六朝文人墨客的浮袖余芳。

碑文字迹隽永,

锦帛丹青秀丽,

一段风流自蕴于神骨。 

第二站

吴敬梓故居


寒冷冬夜,

与好友二三“绕城暖足”,

是吴敬梓的坚韧,

是后人眼中的别样浪漫。

第三站

江南贡院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由江南贡院的布局及重要性,

由二十六岁的二甲第二十九名进士写成的台阁体考卷,

可以窥到一千三百年间,

科举制度的庞大影响力。

第四站

中山陵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孙中山先生安眠于南京逾近九十载。

此地承载君志所向,

似有理想菁照,

无惧阴霾。

山川汇聚凝万古豪情,

中山陵之气魄承逸仙之远志,

孑立山林。

第五站

明孝陵


应天府成洪武治,

燕云州明中华主。

出身钟离孤庄村,

步步为营,

久久为功。

当年雄心,

倥偬筹谋为一朝青云,

如今黄土一抔。

第六站

台城


千年风尘,

抛却了史书绝笔,

模糊了城墙古迹。

不知将士登临远眺,

负家国重担,

是否也有心绪赏“亭枕碧流濯皓月”之境?

水光浮落照,

纷纷扰扰,

风烟已倦。

第七站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缅怀无辜的死难者,

铭记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

缓步前行,

看着一尊尊不同主题的各类铜像,

看着衣衫褴褛的百姓惊惶无助的悲惨,

仿佛看见了1937年,

那场给中华民族带来毁灭性灾难和屈辱的侵略战争,

看见了手无寸铁的百姓浓重得要凝为实质的恐惧。

纪念馆外,和平大钟长鸣——

暴力只能带来无尽的苦难,

和平才是永恒追求的的话题!

第八站

甘熙宅第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现被开发为南京民俗博物馆。

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162间,但民居则不过 "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

第九站

南京博物馆


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

石器,玉器,青铜器,金银器,陶器,瓷器到近代书画作品,每一件文物,无不感慨其制作之精美,技艺之高超,也深深被古代人民的智慧所折服。

灯光直射之下,一件件文物静静地躺在那儿,向来往的人们诉说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展示着那时的社会景象。

聆听王志龙老师借古城市复原图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特点,聆听李鸿良老师出演的《红梨记·醉皂》……品一壶清茶,约三两好友,看一场好戏,细品民国时期的悠闲生活……

第十站

总统府

东南大学

福昌饭店

南京大学

先锋书店


青砖黛瓦,一步一景,流转江南清雅,又蕴国府盛势。

总统府宏大不失雅致,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


“先锋”之美并不在于宏大抑或震撼,而是更加走心。地下的环境,让它隔绝了城市的喧嚣,弥散的轻盈音乐融进了空气里,伴着满堂书籍的淡淡墨香,被读书人贪婪地呼吸着。

一对黑色的十字架,让整个书店显得格外圣洁,书籍似乎变成了一种恩赐;一条条长凳,仿佛是一叶叶扁舟,让每一个读书人畅游在这书的海洋;一本本书陈列其中,如同一个个精灵在等待着读者去找寻。

03

游学之感 ·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学夏令营接近尾声之际,王沛、文皓薇两位同学代表我校进行心得交流,从对南京历史我们的思考和我们在夏令营践行的研究性学习两方面分享夏令营心得感想。

对南京历史我们的思考


走在夫子庙的街头,不由地像朱自清先生说的那样,去揣摩,去凭吊,去悠然遐想。步行街上有小吃店,有礼品店,街上行人穿古装,行古礼,在江南贡院探科举制,察大国气度。

一天的繁华热闹过后归于平静,白天的场景像走马灯一样在脑海里重播,一个现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绵延了上千年的科举文化,如今被肯德基必胜客包围,那些慕江南贡院、乌衣巷和夫子庙之美名而来的游人们在这里体会到的会是什么?当逐渐式微的传统文化遇上占据主流的现代文明的冲击时,该如何去平衡两者的关系?行走在夫子庙街头是否会感到时空的错乱,不知今是何世?穿古风衣服是否就是一种合格的文化传承呢?古有文人雅士就玉树歌发出兴亡之叹,现今的我们,是否也该就后庭遗歌该如何在当代吟唱作一些思考呢?

夫子庙应该是供天下志士去感悟历史兴亡,揣摩科举文化的地方,而绝不该是个大熔炉。正如昨天张老师的谆谆教诲,国学活动不该只是表演。时时牢记博大精深的金陵文化该是全中国的瑰宝,该由你我踏踏实实地潜心修行,虔诚弘扬。冯骥才先生也曾说过:我们一定要踏下心来,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实做。南京文化的建设也应该落到实处去。

北京十二中学生代表交流心得

北师大二附中关于“女性与文脉”的分享

我们在夏令营践行的研究性学习


开营前,我们开展了培训研讨会,反复推敲与修改国学节目,精心梳理与设计国学汇报成果。

我们聆听讲座,同时融合游学经历,品悟生命自我觉醒习读书做人之道、国学在今日意义。提炼讲座关键词、记录重点,游学中体会思考。面对遥远的六朝,看出土文物,站上明城墙,驻乌衣巷口,南京城的兴亡感浮上心头,思如泉涌。

我们在讲座中学习,在行走中记录。除了常规笔记记录,带队老师指导我们学会用一个主题统筹全天的学习。如第五日:金紫王气,陵藏古情。落于笔下,显于美篇。我们会在队内交流学习,寻找团队共性与个性,讨论完善。最终在美篇上图文并茂呈现每日所思所学。

在互动中成长,在领队角色中思考。由老师指导,每个成员轮流担任当天值日领队,发布当日行程,聚拢召集,温馨提示。我们汇总每日所思,凝炼思想集萃,提升国学素养与综合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与讲解员探讨不解之处,与队友交流分享,在带队老师的串解下,打通教材与历史的任督二脉。如此,思考即成为一件众乐乐的事情。参观博物馆,感受展馆艺术风格变化;追溯历史渊源,征询讲解员相关史料,把握思考方向的准确性。

李仲秋先生总结

总结

本次夏令营收获颇丰,我们将秉承华南师大附中夏令营优秀传统,将营员各自的主题研究论文整理成册,分享领悟,同时把在夏令营中所学的知行合一理念投入国学社建设实践中。

“厚德载物,刚健文明。”南京,如若谦谦君子,厚实和顺,容载万物,历经沧桑,刚强矫健,生生不息。

有幸聆听于此,更有幸游走于此!

刘长铭先生在闭幕式上致辞


闭营仪式


上:大咖嘉宾亮相


下:刘长铭先生给

文老师、张志强

老师证书


闭营仪式


上:刘长铭先生给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颁发证书


下:葛军校长代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完成授旗仪式

    一个城市必然要通过一些节点或者驿站,让身处其中的人们看得到城市的年轮,城市的成长和蓝图。

    有记忆才叫有底蕴,有年轮才叫有格调,有个性才算有趣味,有开放包容才有丰富和满足,我们从而体味出城市的教养、品味与气质。


    南京这一六朝古都,正是如此!

——唐儒雅

上:有幸与辛意云先生合影留念

中:我校学生合影留念

下:各位营员在营旗上签名留念

以国学社社长卢上一之词收尾。

王老师点评:和六朝文风很配!

致歉

由于未进行认真核实,造成早上发出的文章中傅可畅教授、徐兴无教授二位的照片有误,原文已删除,在此特向二位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南师附中等致以深深的歉意!

编辑:唐儒雅

点“阅读原文”

有唐儒雅同学精心制作的小视频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