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6个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指南
近期,综合整理发布一批次(共计6个)开放课题申请机会,供大家申请参考:火行致力于科研与高等教育领域前瞻!
此前,已多次发布开放课题的申请机会(可在火行公众号历史中检索)!
01、“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22年度开放课题研究基金申请(2022年11月8日截止)
为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根据研究方向与发展规划,特设立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简称“国合中心”)开放课题研究基金,请有意申报者积极申报,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1.申请者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不具有前述条件的申请者须由2位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予以推荐方可申请,在资助领域内应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并有望在资助期限内产生可预见的研究成果。
2.开放课题研究内容应与国合中心研究方向一致,以农林生物质资源作为研究对象。
3.接受国内外学者申请,优先资助自带项目和经费来实验室工作的科研人员,但外单位申请的项目须有西南林业大学相关科研人员的参与,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4.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l项开放课题,课题组成员不能同时参加2个及以上项目的申请。
5.申请人应征得所在单位或部门同意,申请手续完备,所需资料真实齐全。
6.申请人须承诺与本项目有关的论文发表时作者单位标注“本研究得到了西南林业大学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编号xxx)”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资助(D21027)”,或“The study (No. xxx) was suppor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Joint Research Center for Biomass Materials,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and “Supported by the 111 Project(D21027)”。发表的论文须为中外科学家联合署名发表,仅为国内作者和单位均不认可。
二、资助额度
每项课题资助金额为1~3万元,研究期限为2~3年。
三、申报流程
1.仔细阅读《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管理办法》(附件3)和《2022年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研究基金申请指南》(附件2),填写并递交《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研究基金申请书》(附件1)。
2.申报截止日期:2022年11月8日。
3.申请书提交:申报阶段按要求将电子版申报材料发送至下列电子邮箱即可,待获批后再提交签字版纸质申请书3份。
四、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曹明 老师
邮寄地址:昆明市盘龙区白龙寺300号
邮 编:650224
联系电话:13354628449,0871-63864051
邮箱地址:swfubiomass@163.com[1]
附件:
1: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申请书
2: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3: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管理办法
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022年11月01日
附件: 2022年“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研究基金申请指南
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合中心”)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依托,同时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国合中心立足于我国西南及南亚东南亚地区丰富的林业生物质资源,面向生物资源的国家战略、世界科技前沿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围绕生物质资源高效高值化利用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一、开放课题资助方向
以农林生物质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的项目均可申报。
二、资助额度
资助科研或研发项目,每项课题资助经费1~3万元,研究期限为2~3年。
三、申报条件
1.申请者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不具有前述条件的申请者需由两位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予以推荐方可申请。
2.开放课题研究内容应与实验室研究方向一致,申请者在资助领域内应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3.接受国内外学者申请,优先资助自带项目和经费来国合中心工作的科研人员,但外单位申请的项目须有西南林业大学相关科研人员的参与、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4.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l项开放课题,课题组成员不能同时参加2个以上项目的申请。
四、项目申请和管理
1.填写并递交《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研究基金申请书》,请看附件1。
2.国合中心学术委员会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根据“公平公正、择优支持”的原则,确定资助项目和金额。
3.申请者接到资助批准通知后,在规定时间内将合同任务书签字盖章后报送至国合中心,逾期按自动放弃处理。
4.开放课题按合同应向国合中心提交项目进展年度报告和结题报告。结题后,须提交论文单行本及相关成果佐证材料,由国合中心存档。
5.获批的开放课题资助项目须按照《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研究基金管理办法》(附件3)的要求执行。每项资助项目成果须与国外科学家联合署名发表,仅为国内作者和单位均不认可。发表的论文基金标注格式为“本研究得到了西南林业大学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编号xxx)”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资助(D21027)”,或“The study (No. xxx) was suppor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Joint Research Center for Biomass Materials,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and “Supported by the 111 Project(D21027)”。
6.申报截止日期为2022年11月8日,申请者提交申请书后,由国合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国合中心学术委员会进行终审,获批项目于11月份内公示,并于次年1月份开始执行。
五、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曹明 老师
邮寄地址:昆明市盘龙区白龙寺300号
邮 编:650224
联系电话:13354628449,0871-63864051
邮箱地址:swfubiomass@163.com
02、2022年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申报指南(2022年11月114日截止)
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原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2021年12月经优化整合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管理,依托法人单位河南工业大学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本中心重点以粮食深加工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宗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开展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关键工艺研究、关键装备研制和重要新产品开发,突破粮食深加工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装备制约。
为了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强联合、促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鼓励粮食科技领域科研人员联合开展前沿和创新研究,提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开放共享程度,扩大中心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国家粮食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依据国家部委及河南省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建设方针和运行机制,现面向社会发布2022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欢迎相关单位科研人员踊跃申报。具体如下:
一、课题申报对象
1.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经所在单位同意后均可提出申请。
2.1982年7月1日后出生优先资助青年基金项目,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不设年龄限制。
3.申请人必须是实际主持并从事所申请项目的负责人,申请人最多同时提出一项项目申请,项目执行期限不超过三年;申请人及其合作者的工作时间必须有可靠保证;已承担在研开放课题、尚未结题的开放课题负责人不能提交新的申请。
二、课题申请时间
2022年度申请书受理截止日期为2022年11月15日(以当地邮戳为准),电子版以2022年11月14日24点截止。
三、2022年度重点资助方向
1.小麦/玉米/稻谷/油料加工新理论与新技术及控制
2.粮食中危害因子高效防控关键技术及成品粮保质保鲜
3.杂粮及全谷物活性成分与人体健康
4.粮食生物技术与功能性食品关键技术
5.粮食及副产物绿色催化和生物转化高效利用
6.粮食资源高值化梯次利用理论与技术
7.植物蛋白增值化关键技术
8.脂质的分子结构与其营养及物理特性及抗氧化
9.未来食品科技创新
四、课题申报须知
1.申请人下载课题申请书(附件1)后,根据本年度重点资助方向,按要求填写申请书,经所在单位盖章后,一式三份寄交学科依托平台依托单位,同时发送电子版至指定邮箱。
2.课题研究期限:2年(2022.12-2024.12)。
3.课题类型:重点项目(资助金额10-20万元)、一般项目(资助金额5-10万元)、青年基金项目(资助金额3-6万)。
4.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收到开放课题申请书后经中心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择优资助。
5.项目批准后申请人必须与项目设立单位签订合同,确保研究任务的完成。
6.开放课题完成后,项目负责人需提交《开放课题总结报告》,并完成开放课题绩效考核指标。
五、项目管理及成果归属
1.开放课题承担者应在第一年年底提交阶段总结,对于无阶段总结、未按计划进行课题研究者,项目设立单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有权调整课题资助额度或中止课题资助。第二年年终课题结束时,应完成任务书所列的考核指标,并提交课题总结报告与研究成果附件。
2.项目完成后,需经项目设立单位开放课题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学术委员会审议确认,结项。逾期无故未按照任务书约定考核指标完成者,将追回课题资助资金。
3.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第一单位署名应为“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英文名称: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Wheat and Corn Further Processing),并注明受“河南工业大学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资助课题(编号)”(英文名称:Supported by the Open Project Program of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Wheat and Corn Further Processing,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o.)。第一单位署名非项目资助单位,未标注项目批准号的,结题验收时不计入成果。项目研究成果包括通过开放基金项目研究形成的论文、专著、专利以及鉴定、获奖、项目推广(转让)或应用等。
4.结题考核要求
(1)重点项目负责人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食品及相关学科JCR3区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JCR2区及以上期刊不少于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2)一般项目负责人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食品及相关学科JCR3区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JCR2区及以上期刊不少于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
(3)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食品及相关学科JCR3区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1篇(影响因子3.0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
5.项目详细管理办法参见《河南工业大学科研平台开放课题管理办法》。
六、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1.邮寄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莲花街100号 河南工业大学8号楼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办公室,邮编:450001
2.联系人:杜艳
联系电话:18623716257,0371-67758029
E-mail: yandu@haut.edu.cn
03、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申请指南(2023年)(2022年11月20日截止)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致力于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基础理论和基础性工作研究,为我国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保障技术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行前瞻性理论技术储备。为了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管理运行机制设置开放课题,支持与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相关的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一、 主导思想
1.申请课题应围绕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领域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2.课题研究工作应具有国际前瞻性和创新性,鼓励人工智能、物联网及新一代信息通信等先进技术方法在轨道交通中的相关应用研究,并重点资助智能铁路研究方向。3.研究内容应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研究目标和预期研究成果应明确。
二、 资助方向
1.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基础理论与方法 列车运行全息感知方法 自主运行控制基础理论和方法 自主运行安全保障 自主运行调度方法 人工智能安全评价等轨道交通基础理论与方法2.轨道交通流分析与控制理论 基于人工智能的轨道交通动态调度优化方法 面向轨道交通自主运行的不确定决策方法 面向轨道交通自主运行的智能计算方法 轨道交通网络多制式协同智能调度方法3.轨道交通安全保障与运输组织理论及关键技术 基于模型的系统安全分析建模方法 列车多模态复合故障诊断方法 轨道交通自洽式能量收集方法 列车健康运维数字孪生构建方法 开放移动环境下雷视融合目标检测方法 轨道交通突发事件演变建模方法 应急处置方案自动生成及评估方法 面向人工智能系统风险的测试评估技术4.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分析与集成 轨道交通自主运行控制关键技术与方法 基于AI的列车安全防护保障及评估方法 列车自主感知和定位技术与方法 高速列车群协同控制方法 系统高安全设计及自修复方法5.轨道交通专用移动通信理论与关键技术 面向轨道交通的多域协同可信网络构建方法 轨道交通物联网海量高可靠接入技术与方法
三、 申请要求
1.申请资格
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申报者在相关领域有较好的研究积累。申报者具有副教授以上技术职称和已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申报者所在单位具有良好的研究条件。
1.申请和审批程序
资助8-10项, 每项课题额度一般为3-6万元,资助周期一般为2年。申请者填写《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并发送Word电子版,提交纸质版一式两份(本人及课题组成员签字并加盖所在单位公章)。依据《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实验室组织相关专家对申请书初审,经实验室确定后,择优资助。获批课题经实验室主任签署批准意见后通知申请者,实验室为每项课题配一名实验室固定人员作为合作者。与获批准者签订课题合同书,课题合同书内容应与申请书保持一致,但可参考专家评审意见进行适当修改。开放课题与访问学者制度相结合,课题负责人一律为本室客座研究人员,要求课题负责人确保到室工作时间。
1.申请时间 2023年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申请截止日期为2022年11 月20日,批准通知时间为2022年12月30日前,执行起始时间是2023年1 月1 日。
四、 考核指标
课题研究应为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预期研究成果主要为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具体指标如下:
(1)在实验室认定的本领域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2篇;
(2)课题启动的第一年需向高水平期刊投稿论文1篇。
五、 课题管理及经费使用
严格按照《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管理办法》执行。课题负责人和协同来访研究生在室工作期间生活津贴从开放课题经费中支出。
六、 联系方式
联系人:马老师 通讯地址: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编:100044 电话:010-51684773
E-mail: hrma@bjtu.edu.cn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一日
04、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开放课题基金申请指南(2022年11月27日截止)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光传输与光网络、光电子器件、光传感与光信号处理、光计算等四个方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实验室依托于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本指南由北京大学实验区设立。实验室设有面向海内外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大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开放课题基金,旨在吸引和资助海内外学者,开展新型光通信系统与网络、光电子器件、光传感、光计算原理与应用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促进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诚邀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通过承担开放课题来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实验室将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定资助课题。
一、资助课题
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有关管理条例、规定以及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优先资助以下研究课题。
1.光传输与网络研究:
a. 新型光纤及传输
b. 光纤与无线融合
c. 光互连
d. 空间光通信
e. 量子通信与网络
f. 新型动态灵活光网络体系架构
g. 新型光交换机制
h. 新型光接入网
i. 数据中心或超算光互连网络
1.光电子器件研究:
a. 硅基集成光网络与系统功能器件
b. 微纳结构有源无源器件
c. 光频梳
d. 集成微波光子器件
e. 拓扑光子学、非厄密光子学等新型光子学原理及器件
f. 面向量子信息技术的量子光学器件
1.光传感、探测与光信号处理研究:
a. 新型光传感、探测原理及应用
b. 新型光信号处理机制及应用
c. 基于光子结构的传感、探测系统及应用
d. 生物成像,无创生物光检测
1.光计算原理与应用:
a. 新型光计算机制及应用
b. 大规模可编程光电子集成回路
c. 高性能加速计算系统
d. 光域实时信息感测与处理单元
e. 光子神经拟态计算网络
请申请者根据上述四个研究方向(内容不限于以上所列),自拟课题名称提出申请,鼓励提出原创性新课题申请,鼓励学科交叉。
二、 课题申请
1、开放课题主要资助对象为海内外学者,鼓励来本实验室从事短期研究工作。
2、凡申请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应符合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对具有重大意义、处于学科前沿的研究课题、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本实验室将优先予以资助。
3、开放课题每项申请金额为4-15万元,研究期限为2年,起止时间为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
4、申请时只需递交申请书的电子版本,发至:lili_15@pku.edu.cn。评审通过并获得资助的,再填写并邮寄纸版任务书。
5、下列人员不得作为课题负责人提出申请,但可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研究:
—在读(含在职)研究生;
—已离退休的科研人员;
—申请单位的兼职科研人员;
—申请时已是“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固定人员(固定人员只能合作,不能加入课题组)。
三、课题管理
1、本实验室将组织对开放课题申请进行评审,评审结果由本实验室及时通知申请者,申请者在收到批准资助通知后,应按批准金额、研究年限和评审意见,签订课题任务书。
2、课题在进行中,每年12月31日前向本实验室提交年度工作报告,课题结束时,向实验室提交课题总结报告及相关成果。
3、研究成果或论文发表时,须注明受“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英文表述: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Networks, China)。
2023年度课题申请截止受理日期为2022年11月27日24时。所有拟申请者,请先递交申请书电子版本。评审通过并获得资助的,再按通知要求提交签章任务书。
联系人:李力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编:100871
电话:+8610-62754170;传真:+8610-62751763
电子信箱:lili_15@pku.edu.cn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2022年10月31日
05、贵州省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 2022年度开放课题申报指南(2022年11月16日申请截止)
为了促进贵州省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内外同行进行2022年度开放课题申报,开放课题申请指南如下:
一、支持范围
(一)动态环境下的无人机最优轨迹规划方法研究
(二)贵州民族文化空间智能交互系统研究与应用
(三)少数民族服饰图腾元素识别与艺术研究
(四)自然场景下高清图像的抠图技术研究
(五)面向智能交互系统的脑电信号解码研究
(六)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语音语料库构建研究
二、申报要求
(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操守。
(二)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三)具有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基础。
(四)具有法人资质依托单位,原则上不接受自然人申请。
(五)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申请开放基金课题,必须提供至少两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的推荐意见。
(六)学术思想新颖,立论依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完整,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可行。
(七)申请者可与重点实验室副教授以上或中级职称(硕士以上学位)的研究人员组成合作课题。
(八)本次开放课题资助不超过5项,支持经费每项2万元,项目实施周期为1-2年。
三、申报流程
(一)申请书需一式三份(A4纸双面打印、纸质封面平装),由申请人撰写并在申请书上签字,经所在单位同意加盖单位公章,申请者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二)申请书请于截止日期前送或邮寄(以邮戳为准)到重点实验室,联系人:冯老师,电话:18798085515,并将申请书的电子版发至邮箱402875666@qq.com[1]。
(三)申报截止日期:2022年11月16日,逾期不予受理。
四、注意事项
(一)保证课题研究成果的产出及其创新性,每项课题至少应完成以下产出:以“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高水平(SCI二区或以上)论文1篇或北大核心2篇。
(二)课题无法按期完成,或因其它原因要求更改研究内容或中断研究,课题负责人必须及时提出书面申请,说明原因,经依托单位审核后报实验室审批,在此期间课题经费暂停使用。
(三)开放基金课题负责人及成员应严格遵守科研道德规范,严肃认真地进行研究工作,严禁伪造实验数据,严禁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或科研成果,如有违规,实验室将终止课题资助,追回已拨付经费,取消其后续申请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资格,并将相关情况在实验室网站进行公布。
(四)开放课题研究发表的论文、专利、研究报告须署名贵州省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为完成单位。且该成果归实验室、实验室依托单位和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共同拥有。
(五)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六)对上述各项的解释权归贵州省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通讯地址:贵州省花溪区贵州民族大学大学城校区A11栋。
邮编:550025
联系人:冯老师
联系电话:18798085515
06、智慧长江与水电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开放研究基金申请指南(2022年11月20日申请截止)
为加强智慧长江与水电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对外合作和学术交流,广泛吸引实验室外部力量参与智慧长江与水电科学研究,共同推动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依据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设立了智慧长江与水电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现发布2022年度申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热忱欢迎和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积极申请。
一、资助范围
本年度主要针对以下五个方向的研究内容予以支持,分为“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
方向一:水电能源系统大数据集成
(1)基于低代码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多源异构水电能源数据治理领域的研究应用
对长江上游流域水电能源多源异构数据实现数据治理的智能化、自动化。聚焦数据规范、数据质量、数据安全,通过智能化强化元数据管理、主数据管理。构建相关规范、流程、标准,满足电力行业应用需求。
(2)通用预报调度模型评估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应用
通用模型在数字孪生相关系统中进行集成,因业务不同,模型边界及模型输出有较大差异。模型运行效率,模型通用化标准化复杂度各异,需要建立通用模型的评估方法为通用模型的深化应用及集成提供重要依据。
(3)流域组成要素模块化及拓扑结构可视化研究
流域拓扑结构是流域水文预报、河道水动力学演进、水库群模拟计算等模型算法的必要输入。研究探索流域组成要素模块化建模方法,结合WebGIS、HTML5等新兴技术实现流域拓扑结构可视化,构建通用化程度高、可交互性强的流域拓扑结构可视化开发平台。
(4)数字孪生体系下的水电能源系统模型耦合应用研究
构建统一的模型复杂度标准,构建覆盖水电能源系统全流程的模型元数据,梳理不同业务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为数字孪生体数字流域系统开发提供支撑。
方向二:变化环境下流域气象水文智慧预报预测
(一)聚焦生产
(1)水文预报累积误差修正关键技术研究
流域水循环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对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使得水文预报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不确定性,进而导致水文预报误差的产生。长江上游流域河流水系复杂,水文预报误差从上游至下游的演进过程中被不断传播和累积,从而降低了水文预报精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识别长江上游流域水文预报累积误差的主要来源,理清水文预报累积误差的演变规律和产生机制,提出水文预报累积误差的量化和修正方法。
(二)技术探索
(1)物理机制与深度学习耦合的水文预报模型研究
深度学习模型展现出了优于传统水文模型的预测性能,但模型中物理机制的不明确使预报人员难以在实际预报作业中信任并使用这类模型。研发一种既能提供和深度学习相当的预测性能,又能提供物理机制解释的耦合模型,对进一步丰富水文预报手段,提高预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提出耦合模型的方法和模型具体结构;通过和其他常用物理机制模型或深度学习模型的预测比较,验证模型性能;指出模型计算过程如何与水文过程对应,给出物理机制解释。
(2)基于机器学习的数值预报产品后处理研究
降雨、气温、风速等是数值预报产品的重要输出变量,然而,相关产品不可避免存在误差,且预见期越长预报误差一般越大。为减小预报误差的影响,开展降雨、气温、风速等是数值预报产品后处理研究非常必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多模式数值预报数据收集、整理及清洗,基于机器学习的多模式预报结果误差校正等。
(3)全球气候模式产品在长江流域的动力降尺度方法研究
预估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对提高流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通过动力降尺度方法可以获得全套气候变化信息,该方法已成为获取未来区域高分辨率气候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比分析不同的参数化方案,制定适合长江上游的气候模型参数化方案;在全球气候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动力降尺度手段进行长江上游流域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研究。
(4)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源预报降雨数据融合研究
深度学习已经被应用于气象预报研究中,并展示出了较好的增强预报能力的潜力,由于其较强的自动挖掘非线性规律能力,其适用于解决多源数据融合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于欧洲、美国、中国、日本等多种模式预报产品,采用深度学习方法融合多种数据,并在模型训练中重视人工经验引入,从而获得更符合实际需求的降雨预报信息。
(5)长江上游强降水数据同化与预报研究
聚焦长江上游区域频发的极端强降水过程,提升长江上游区域强降水预报精度,对于保障长江上游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利用常规观测、雷达观测、卫星观测等多源观测资料,开展高分辨率数据同化和预报研究,提高多源观测资料同化利用率,揭示极端强降水过程的形成机制。
(6)长江流域极端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未来趋势预测
针对长江流域极端气候变化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流域不同地区极端温度事件变化规律的认识,为未来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测奠定理论基础,并为梯级水库调度提供决策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于模式产品、实况观测或遥感数据产品,对模式产品订正评估的基础上,揭示长江流域近60年极端气候(降水和温度)的时空变化及未来60年的预测评估;梳理并建立长江流域极端气候水文时间历史事件库,分析不同类型及时空维度极端事件发生诱因及影响因子,为后期梯级水库在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预测、预警及科学应对方面提供参考与指导。
(7)长江上游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未来趋势预测
开展长江上游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未来趋势预测研究,对于做好流域控制性水库群联合调度,统筹生态安全和能源保供等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分析长江流域水文干旱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流域水文干旱趋势性、突变性、周期性等变化特征,尤其是夏季水文干旱演变特征;从区域角度出发,研究降水、气温、蒸发等气象要素与水文干旱之间的关系,探讨水文干旱和气象干旱的联系;从全球角度出发,利用统计相关等方法研究水文干旱与ENSO事件、大气环流等全球性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探讨全球性大尺度气候变化对水文干旱的影响;针对长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流域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传播的动态变化、降水阈值及驱动力进行研究,为水库调度及计划安排提供科学依据。(注:项目申报内容无需包含上述全部内容,可针对上述单个问题进行研究)
(8)气候变化条件下长江上游气象水文超长期演化规律研究
气候变化对长江上游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频发,严重威胁梯级水库群的运行和管理,有必要开展气候变化条件驱动下长江上游气象水文超长期演化规律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收集、梳理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不同机构发布的长期气候预测数据,分析长江上游未来降雨、温度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长江上游未来径流演化趋势。
方向三:梯级水库群联合智慧优化调度及风险控制
(一)聚焦生产
(1)三峡水库出库流量给定条件下葛洲坝电站出力计划确定性研究
针对葛洲坝短期出力计划精细化制定问题,研究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道水流传播规律,葛洲坝不同水位、不同出力下流量耗水率变化规律;按照梯级电站电量最优及水位可控原则,在三峡出力过程确定的情况下,编制可实用的计算模型,提高葛洲坝电站出力计划制作精度。
(2)不同条件下的梯级电站耗水率变化规律研究
针对耗水率影响因素较多,一般无法直接计算问题,研究水电站发电流量与电站出力之间的关系,即在给定上游水位、泄洪流量等条件下,考虑机组间出力分配、下游水库或河流对尾水位的顶托等问题,根据发电计划计算发电流量,其变化规律可为解决电站出库流量及库水位变化过程测算等调度实际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3)临界工况下梯级电站精细化调度仿真模拟
针对在梯级电站库水位临近临界水位,出库流量极大或极小,机组运行工况偏向预想出力、振动区下限等临界工况下,梯级电站调度测算精准度不足。拟梳理梯级电站临界工况类型,针对性优化调度模型及各项边界,提出临界工况下梯级电站精细化调度仿真模拟新技术,提升梯级电站风险应对能力。
(二)技术探索
(1)复杂调度条件下长江上游梯级电站关键期多目标调度策略研究
针对长江上游梯级电站来水、发电、检修、生态、市场需求等复杂调度条件,分析调度规律,探究消落期、汛期、蓄水期等关键期防洪-供水(抗旱)-发电-航运-生态等多目标调度策略,为梯级电站联合调度提供可行的调度决策支持。
(2)梯级电站联合调度可行方案域生成与研究
针对梯级电站联合的合理调度方案快速制定,应用新方法新技术,探讨梯级电站联合调度情景自动生成,以及在此情景下的电站可行调度方案集合、边界的构建,为梯级电站调度快速决策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3)梯级电站调度生态效益快速评估技术研究
针对梯级电站缺乏调度生态效益快速评估的现状,研究梯级电站生态调度效益评价指标、生态调度效益快速评估技术方法及模型,并可方便与调度模型系统集成耦合,为调度决策分析提供支撑。
(4)电力市场、风光等新能源对梯级电站调度影响方法及响应策略研究
针对电力市场改革、风光等新能源接入传统大水电调度的现状,分析梳理政策转化对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电站调度的运行影响及响应策略,从顶层设计方面探讨考虑电力市场和新能源的多能互补一体化调度研究框架,为新形势下的梯级电站运行调度提供理论基础。
(5)耦合多尺度预报信息的汛期水库优化调度方法及极端事件响应机制研究
梳理梯级水库预报体系,分析并明晰不同预见期、不同调度场景下梯级水库入库流量预报精度,基于预报精度及中下游防洪形势、需求构建典型应用场景库,提出耦合多尺度预报信息的汛期水库优化调度方法;以梯级水库当前长中短期嵌套预报体系整体水平为基础,针对长江流域极端水文事件,开展梯级水库响应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
方向四: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模拟仿真与智慧决策支持(提交系统和专利的,论文可不作要求)
(一)聚焦生产
(1)三峡-葛洲坝水务计算特征曲线校正及出入库流量计算方法研究
针对目前葛洲坝水头损失计算及出三峡-葛洲坝两坝间出入库不平衡等问题,通过机组运行参数,重新率定葛洲坝机组单机及全厂水头损失曲线;开展三峡-葛洲坝电站出入库流量真值影响因素溯源分析,基于多种曲线校正方法,构建梯级水电站特征曲线校正模型,提高三峡-葛洲坝水务计算合理性。
(2)复杂运行边界制约下梯级电站机组负荷分配/AGC实时优化分配方法研究
针对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电站稳定运行区、投切机控制、分/合母运行、开停机及负荷爬坡、“一厂两站两调”等复杂约束和实际运行限制,结合目前厂内负荷分配、AGC算法和运行情况,提出可实用的电站机组负荷分配/AGC实时优化分配方法,实现指定总出力前提下,适配不同调度场景,提出稳定高效的梯级电站厂内负荷分配机制,固化规则;给出发电计划如何在溪洛渡左、右岸,向家坝电站之间再次分配的规则等。
(二)技术探索
(1)梯级水库调度全过程的调度方案评估指标及方法研究
针对梯级水库调度过程及效果缺乏快速合理评价的现状,开展实用化的梯级电站调度方案事前、事中、事后评估指标及方法研究,为调度方案展示和调度决策提供支撑。
(2)流域梯级调度成果可视化展示应用研究
针对流域梯级调度过程展示手段单一、效果一般,梯级电站间水力电力等调度响应分析不直观等问题,分析整理主流调度系统展示成果,研究实用化的梯级电站调度全景综合展示设计方案、应用案例等,为梯级水库调度方案会商、参观讲解和展示平台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3)梯级电站调度规程数字化研究
针对梯级电站调度规则复杂,调度规程无法自动生成调度方案计算约束等问题,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梯级电站调度规程/规则的实时数字化查询、调度重点关注目标的自动提醒,基于调度规则的调度方案自动生成等方面,提高调度计算智能化程度。
方向五:生态调度及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监测与预警
(1)基于多源遥感的长江流域水情、水环境、水资源量和水库调度参数监测的新技术、新应用研究
针对长江中上游流域无资料区间数据缺失、重要参数监测手段能力不足等问题,开展基于多源遥感的水位、水质、水温、泥沙、水量等水情、水环境参数定量反演方法研究;开展长江源区高精度、长时间序列的雪盖、雪深或雪水当量数据产品生产技术研究;开展长江中上游流域(或重要子流域)的水资源量评估方法和趋势分析研究;开展面向水文建模流域划分、水动力建模等应用需求的高精度DEM数据产品研究;开展面向公司非控区或感兴趣区水库调度运行规则提取新应用研究。此项目研究将为流域环境保护、预报模型改进、水库调度业务精细化研究提供支撑。(注:项目申报内容无需包含上述全部内容,可针对上述单个参数或问题进行研究)
(2)基于机器学习的三峡水库生态调度参数智能化生成系统研究
基于三峡水库背景驱动的生态水文响应关系,引进人工智能领域先进算法,研究选取适用于典型生态系统过程的生物与非生物动态驱动关系模型及模型评估指标,以典型生态系统过程的关键水文、水质、水环境等指标与生态保护对象指标作为建模对象,构建用于三峡水库智能化生成生态调度参数的模型工具。
(3)长江上游多空间尺度降雨—产沙预报模型研究
基于土壤、植被、产沙模数等细划长江上游子区域,并结合气象数据驱动,构建长江上游多空间尺度降雨—产沙预报模型,旨在预报未控区间的来水来沙,特别是强降雨带下强产沙区的产输沙。
(4)大型水库水温影响机制及优化调控方法研究
针对叠梁门分层取水设施运行调度缺乏科学指导工具的技术瓶颈问题,以长江流域具有水温调控设施的大型水电工程为例,分析自然和工程因素对水库水温影响的物理作用机制,探索通过数据与机理的协同使用,构建预测速度快、预测精度高、预见期长的水库水温高效预测模型,研究提出可指导水温调控设施优化运行的方案建议,为大型水库水温动态调控提供决策支持。
(5)长江上游水库群水量-水质联合调度研究
分析长江中上游干流污染负荷通量及水环境容量变化特征,研究水量-水质综合评估技术;构建长江上游梯级水库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模型,模拟梯级水库不同调度工况下,水库群水量-水质变化趋势,为保障三峡库区及流域水环境安全,掌握流域水环境状态提供理论参考及技术支撑。
(6)三峡库区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及水库运行策略分析
针对三峡库区的非点源污染问题,研究氮磷等非点源污染物流失的诱发因子、变化趋势、发生范围等特点,提出适应性的风险量化评估方法,系统分析库区氮磷污染物流失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识别关键源区,在此基础上,从减缓非点源污染负面影响的角度提出三峡水库的运行策略建议,为提升库区水污染应对能力提供科学支撑。
(7)三峡水库日调节调度的水环境效应评估与生态应用研究
针对三峡水库,研究其日调节调度驱动的库区水位短周期波动特征;揭示水库干支流河口的水流交汇过程,及支流库湾水动力过程对日调节调度的响应规律,利用波-流耦合模型实现水库坝前水位的精准模拟;评估日调节调度对水库关键环境因子的影响,建立水库日调节过程-水位过程-水流过程-水质过程的动态联系,挖掘河道型水库基于日调节调度调控库湾水质、水华的内在潜力。
(8)长江中上游流域库区滑坡涌浪形成机制及其对水库安全运行影响研究
针对长江中上游流域库区滑坡及其引发的涌浪灾害问题,研究水库滑坡的启动和致灾机理,分析其诱发因子、运动规律、涌浪灾害特点和影响范围,揭示水库滑坡涌浪形成机制,量化水库滑坡灾变对水库运行和城镇安全的影响;研究可用于实际生产的水库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预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旨在提高保障公司生产安全和应对流域环境灾害风险能力。
(9)金下梯级开发和三峡水库运行对中华鲟产卵水温影响及调度
分析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的水温需求,模拟分析金沙江下游梯级开发运行以来中华鲟产卵场特征水温变化及其对中华鲟产卵的影响,提出能满足中华鲟产卵需求的梯级水温调度方案。
二、申请要求
1.凡国内外从事实验室相关研究方向的教学、科研人员及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且有固定依托单位的研究人员均可提出项目申请(本实验室依托单位人员除外),均可在《指南》规定的范围内提出资助申请。申请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主持人,不受理自然人提交的项目申请。
2.项目申请、评审立项、考核等程序将按照《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3.拟资助项目分为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两个层次:其中一般项目1420个,每项资助额度为5-10万元,项目研究期限为12年。重点项目2~4个,每项资助额度为15-25万元,且必须与实验室固定人员联合申报,项目研究期限不超过2年(鼓励申报聚焦生产类项目,资助额度可适当倾斜)。
4.每项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至少发表1篇以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或以实验室为通讯作者第一署名单位的SCI/EI检索论文(不包括会议EI)。其中一般项目至少1篇,重点项目至少2篇,署名单位中文格式为“智慧长江与水电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宜昌, 443000)”,英文格式为“Hubei 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Yangtze and Hydroelectric Science, China Yangtze Power Co.,Ltd., Yichang Hubei, 443000”。提交专利的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第一署名单位,其他要求视项目内容在合同内进行增加。
三、申报程序
1.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受理项目申请,截止日期为2022年11月20日。
2.申报单位须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并签署审核意见。
3.申报单位及个人应按相关要求提交项目申请书一式2份(以邮戳日期为准),同时报送电子版文件(包括申请书word版及盖章后的申请书pdf扫描版)。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 : 华小军
电话:13972010150
E-mail : hua_xiaojun@cypc.com.cn
通讯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西坝建设路1号
邮政编码 : 443133
备注:如特定项目模板无法获取,可在“火行”公众号后台咨询获得亦可邮件firegotech@163.com联系索取
声明
请注明火行整理发布;如需发布南请联系:firegotec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