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自然申请,如何应对自然科学基金“深度结构改革”?

赞科研 火行 2022-11-10

关于2023年国自然申请;火行编辑部特向原火行研究员(陆老师)请教后;在其耐心讲解下,成员周兰老师汇总成文发布;版权归陆老师本人所有。在此,感谢陆老师对于火行的大力支持!

今天谈谈自然科学基金改革洞悉,分享给真诚火友!火行以第三方的角度讲讲新时代背景下,申请人如何面对自然科学基金“深度结构改革”。国自然基金委的改革进度是有时间表的,这几年持续的“改革”动作,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的“基金委”;不得不说,从2018年以来,自然科学科学基金的动作变化非常大,例如:限2项,5篇代表作,杰优扩充,人才项目统筹,科学问题属性,RCC,原创探索;交叉学部设立,青年包干制,科研简历;系统平台化、4个板块设立等;几乎每一年的变化都是非常大的,目前已到了内部结构化的深水区,但不管规则、形式如何变化;下面三个导向与要素,申请人可在常规科研工作中布局把握好;分享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1)强化项目导向今年资助率在强限2项下,部分资助率有所小幅回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仍然在强化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类型的部署力度,对于“国家(战略)需求、产业链急需”引导,继续强化顶层设计。2020年,最高领导人曾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听取意见;其中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对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要抓紧推进;对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要提前部署。对于自然科学基金设立的18类项目本身是一个“金字塔”形的资助体系,面青地项目在“金字塔下层”,资助较多,但总量最大;部分好的成果及申请人可以继续申请重点、重大、创新群体等往上(相当于选拔机制)。不同类型的项目有其自身的定位,同时在申请强化5篇代表作的背景下;国自然申请不能仅仅为单次中标而努力,更需要尽早定位申请脉络,梳理个人科研成长路径;以系统性、沉淀式研究体系作为申请的强有力支撑。

(2)扩宽学科宽度、提倡融合性研究国自然现有学科已经非常庞大,基金委不断的在进行优化学科代码工作,优化后的学科一方面更为前沿,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边际也拓宽不少。同时因为有了交叉学部的设立,(备注:仔细思考交叉学部申请模式)交叉学部来源于传统学部,又根植于传统学部!所以在传统八大学部上的学科优化升级后,注重多学科交叉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从今年开始,板块的资助体系价值开始体现。交叉板块开始明确对外发布专项指南;其已在非集中申请期发布多个专项申请指南,例如申请时不计入限2项!国自然交叉融合板块发布两个专项指南》、《1500万/项!2022年国自然专项“音乐与脑科学”项目指南发布

所以在学科专研的同时也适当提倡融合性研究的“生存空间”。
这样的方案,火行认为对于有复合研究背景或者有志于投入交叉研究的申请人是极其有利的;在一些新兴领域有利于冲破现有学科层固化的局面,这类申请人应该积极争取;合理申报。

(3)重塑基础研究与应用的关系对于基础研究,不再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泾渭分明”或者“厚此薄彼”;在需求的导向下,如何实现基础成果贯通,这将会是大力引导的方案。对于申请国自然有其重要意义!首当其冲的就是四类科学问题属性,尤其是二三类属性的区分与选择应对上;其此前科学问题属性“悟道”的朋友沾了改革的红利(当然目前仍有部分人还未重视);同时很多人以为会选择了属性就是成功,但其实在四类科学问题属性下,选择正确属性只是第一步,如何撰写科学问题属性,如何紧扣选题特征,如何在撰写标书中做到合理的呼应,这些才是内涵。当然受制于相关一些原因,就不详细公开讲解了。

其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转化将在“有组织科研"导向下更加显著。有组织科研的强攻关团队模式;尤其是在坚持“四个面向”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导向下,对于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及应用有较强的激发作用;必然进一步增强基础研究的转化与应用的现实意义;从而实现从基础理论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模式,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祝愿各位成功!

声明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 胡瀚文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欢迎个人转发朋友圈/群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