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请!5个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指南

火行 2022-12-05


近期,综合整理发布一批次(共计5个开放课题申请机会,供大家申请参考火行(ID:hxgrants)致力于科研与高等教育领域前瞻!

此前布的开放课题申请指南,均可在火行公众号历史中检索。



01、陕西省人工结构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征集2022年度开放基金项目(2022年12月20日截止)

陕西省人工结构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征集2022年度开放基金项目的通知

陕西省人工结构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2021年4月经陕西省科技厅批准筹建,依托单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成员单位为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人工结构功能材料与器件前沿交叉领域研究的重要科研平台。

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鼓励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研究人员与实验室研究团队紧密合作,利用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开展与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相关的科研工作。实验室2022年度开放基金课题申请工作自2022年11月启动,相关信息如下:

一、开放基金申请人资格

申请者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含)以上职称,且非本实验室固定人员;鼓励青年研究人员申请;申请者应具有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经历;所申请课题未获其他渠道资助;已有本实验室在研开放课题未结题者不得重复申请。

二、资助方式

项目申请金额为5 ~ 8万元,分2年执行,起始年限为2023年1月1日~ 2024年12月31日。优先资助立论清晰、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具有科学创新或产业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

三、成果要求

1.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研究取得的论文、专利等成果,归陕西省人工结构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Shaanxi Key Laboratory of Artificially-Structur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Devices)和开放基金资助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共有。

2.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研究取得的论文、专利、奖励、产品等成果,必须在研究成果中注明“陕西省人工结构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of Shaanxi Key Laboratory of Artificially-Structur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Devices ”)及项目编号。

3.开放基金在结题验收时应取得至少1项本指南规定的成果:发表1篇SCI期刊论文;2篇本专业领域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四、申报要求

1.申请人应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2.申请人申请的研究内容已获得其他渠道或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材料中说明资助情况以及与本项目的关系和区别。

3.课题申请获批后,申请人应与重点实验室签订合同书,按合同书约定进行工作。

4.本实验室有权对资助课题的工作进展情况定期进行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改进工作。在规定的课题执行期间,承担者不得无故中断研究工作或延长工作期限。

5.申请人认真填写《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书》,申请书采用统一格式,可邮件联系索取。

6.申请人请于2022年12月20日前,将申请书电子文档发至afmd_lab@163.com[1]。申请书不规范,不予评审;纸质版材料递交时间另行通知。

五、联系方式

联 系 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5929317902

联系邮箱:afmd_lab@163.com[2]

通讯地址:陕西西安市灞桥区长乐东路甲字1号,710051

陕西省人工结构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2022年11月30日   陕西省人工结构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2022年度开放基金项目研究指南

一、资助方向

本年度主要围绕人工结构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理论与设计、隐身与电磁屏蔽材料技术、天线与天线罩技术、微波器件与传感器技术等主题开展申请。申请方向应与如下内容具有关联性。

方向1:人工结构功能材料的理论与设计

面向人工结构功能材料设计的新型基材研究;人工结构功能材料的计算机辅助快速优化设计方法与大规模计算方法研究;人工结构功能材料的制备工艺与测试方法研究;微波/THz/红外频段多物理场耦合智能人工结构功能材料的色散调控理论及新原理功能器件设计。

方向2:隐身与电磁屏蔽材料技术

基于人工结构功能材料的高温隐身材料与结构;基于人工结构功能材料的高功率电磁防护材料;基于人工结构功能材料的多频谱隐身材料与结构;基于人工结构功能材料的新型伪装技术;基于人工结构功能材料的电磁屏蔽材料与电磁兼容技术。

方向3:天线与天线罩技术

基于人工结构功能材料的新型高性能(小型化、低RCS、可重构、滤波、超宽带、共孔径等)天线设计技术;基于人工结构功能材料的隐身天线罩设计技术;基于人工结构功能材料的天线罩电磁波增透技术;射频孔径低RCS腔体布局设计技术、低RCS测试载体设计技术与制造工艺;不可展曲面超材料天线罩制造工艺。

方向4:微波器件与传感器技术

基于人工结构功能材料的新型微波器件设计技术;基于人工结构功能材料的非互易器件设计技术;基于超表面的电磁辐射智能感知传感器阵列的设计与优化技术。

二、优先资助研究课题

1.新型有源可调控人工电磁表面结构设计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针对人工电磁表面有源动态可调控的发展趋势,开展有源可调控超表面设计与开发研究。研究有源可调超表面的基本设计原理、设计方法,探索高效便捷的有源可调超表面加工制备、实验测试等关键技术。建立一套通用的有源超表面器件开发、控制电路设计的技术路线,为有源动态可调超表面的应用提供基础支撑。

主要技术指标:

(1)工作频率:相对工作带宽40 %;

(2)工作极化:单一线极化,双线极化;

(3)动态调控速度:100 MHz。

2.耐高温PI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隐身性能研究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针对电磁隐身复合材料的耐高温需求,开展聚酰亚胺(Polyimide,PI)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隐身性能研究,结合电磁隐身对复合材料各材料组分电性能的匹配需求,研究多材料体系电磁耦合作用机理,明确多材料体系的复合吸波机理,建立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的电磁隐身性能的设计和优化方法,突破耐高温PI树脂基复合材料电磁隐身性能设计技术的难点,为耐高温结构隐身复合材料研制提供理论指导和设计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耐高温PI树脂基复合材料电磁隐身机理研究,(2)耐高温吸波PI树脂体系设计与组分调控技术研究,(3)耐高温PI树脂基复合材料设计与工程化制备技术研究,(4)耐高温层合结构吸波复合材料平板制备技术研究。

主要技术指标:

(1)垂直反射率,dB:P-L波段门槛值-6,目标值-8;S波段门槛值-9,目标值-12;X波段门槛值-10,目标值-14。

(2)300℃热处理后的性能:室温条件下相应频段垂直反射率平均值保持率不低于80%。

(3)复合材料平板样件尺寸不低于150x150mm,平板厚度≤50mm。

3.用于无线通信空间复用的小型化多波束天线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作为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5G)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多入多出(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MIMO)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其中空间复用技术需要多馈源多波束的设计。与单个天线相比,多波束天线可以增加空间信道,有效利用空间分集提高通信容量。项目针对小型化、大容量和高速率无线通信系统的需求,开展具备连续波束扫描能力的小型化天线阵或小型化多波束天线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受限空间中天线定向性低、不易更新换代、结构系统复杂等难题。

主要技术指标:

(1) 工作频段:Ku;

(2)工作带宽:相对带宽≥15%;

(3)增益:≥11dBi;

(4)平均通道隔离度:≤-15dB;

(5)波束扫描范围:-30°~30°;

(6)口径尺寸:≤3.8×1.5λ2;

4.多元纳米高熵硼化物的制备与红外性能研究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多组元形成的熵稳定材料的性能可以被多组元协同增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高熵硼化物陶瓷的导电率高、化学性能稳定,在红外隐身技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开展高熵硼化物陶瓷的组分设计与合成制备研究,探索物相组成和导电性能随温升的影响规律,优选出耐高温、抗氧化、高性能的硼化物红外隐身材料,为隐身新材料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

主要技术指标:

(1) 高熵硼化物陶瓷耐温性≥1000℃;

(2) 红外反射率在35μm及814μm范围平均可达80%。

5.基于钙钛矿的人工结构设计高性能光电探测器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光电探测技术是现代军事信息装备的重要支撑,可广泛应用于侦察监视、预警探测、电子对抗、红外隐身与反隐身等军事领域。现有光电探测器的光响应频段多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对红外光响应本领弱、反应时间长(毫秒数量级)、探测效能低,严重阻碍了其在红外隐身与反隐身军事领域的实际应用。钙钛矿材料具有易于加工、光吸收系数和光电转换效率较高的特点,在军事光电探测器领域具有巨大应用前景。开展基于钙钛矿材料的高性能电探测器的基础应用研究,探明影响光谱响应的关键因素,揭示性能提高的物理机理,为发展宽光谱、快响应、高性能的光电探测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主要技术指标:

(1)光谱响应范围 > 800 nm;

(2)响应时间 < 10 μs;

6.智能调控电磁窗设计技术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针对飞行器电磁窗隐身的实际需求,基于有源器件、石墨烯等优异的调控性能,开展电磁窗内高效透波、电磁窗外高效抑制(反射或吸收)的可调控电磁窗设计技术研究。提出1-2种具有应用价值的可行性设计方案,建立仿真模型,进行初步原理验证。

主要技术指标:

(1)窗口透波频段:相对带宽≥10 %,透波效率≥80 %;

(2)窗口可调范围:≥3个倍频;

(3)窗口外抑制频段:透过率<10 %;

(4)过渡带:相对带宽<10 %;

(5) 极化、角度响应:水平和垂直极化,入射角度≥±45°。

7.多频段共口径天线设计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针对多频段共口径天线的应用要求,基于超材料理论和技术方法(如:采用频率选择表面提高隔离度),开展多频段共口径天线设计技术研究,提出具有使用价值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方案,建立仿真模型、进行原理验证。

主要技术指标:

(1)正常工作在3个频段的共口径微带阵列天线;

(2)分别工作在水平和垂直极化;

(3)3个阵列可以分别实现方位±60°、俯仰±30°扫描;

(4)工作带宽≥30%;

(5)工作频段内驻波VSWR≤2.5。

02、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培育基地(药学) 2022年度开放课题基金申请指南(2022年12月19日截止)

为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原始创新,充分发挥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培育基地(药学)平台资源,鼓励更多实验室以外的研究人员来实验室开展基础领域前沿和创新研究,依据《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法》(鲁科字〔2021〕121号)和《烟台大学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培育基地(药学)开放课题基金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2022年度研究中心培育基地开放课题基金申请指南公布如下:

一、资助对象

1.新结构活性药物的发现、化学合成、分子药理与药物评价及新型高端制剂等方向的基础研究;

2.申报项目符合本年度的资助范围,且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同等条件下优先资助具有潜在重大影响的基础科学研究;

3.申请者须有副高级专业技术以上职称;无高级技术职称的申请者,需有两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

二、资助范围

1.新结构活性药物发现及合成研究,包括并不限于:(1)天然产物的结构确证、优化及机制研究;(2)天然产物的合成方法学研究;(3)基于配体和靶点的药物设计。

2.分子药理与药物评价研究,包括并不限于:(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药理学与药物评价研究;(2)新型抗炎药物分子药理与药物评价研究;(3)心脑血管系统的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研究;(4)抗肿瘤药物的分子药理学与药物评价。

3.新型高端制剂研究:包括并不限于:(1)中药及活性天然产物现代制剂研究;(2)高端制剂研究。

三、资助方式

2022年度拟资助开放课题项目总数不超过5项,申请人所在单位为烟台大学的项目资助不超过1项。资助金额为2-5万元,资助期限为二年。开放课题基金经费主要用于项目研究所需的实验材料费、测试加工费等。

开放课题基金使用须符合烟台大学财务管理制度,报销单经项目负责人签字,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审核签字后,由烟台大学财务处报销。

四、申请程序

凡申请本年度开放课题基金者须填写《烟台大学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培育基地(药学)开放课题基金申请书》,并使用A4纸双面打印并于左侧平装成册。自指南发布之日起开始受理申请,请将申报材料一式3份寄/送至培育基地办公室,电子版请以附件方式发送至liuhuili_1985@163.com[1]。申报材料递交的截止时间为2022年12月19日。

申请项目由培育基地组织专家评审,经中心学术委员会审议、中心主任审核后批准纳入资助计划。审批结果将以网上公布和电子邮件形式通知申请人。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慧丽 电话:0535-6903046

通讯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清泉路30号烟台大学药学院,264005


03、2022年煤清洁转化与高值化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2022年12月20日截止)

煤清洁转化与高值化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隶属于安徽省科技厅,依托于单位安徽工业大学。该实验室以煤的洁净转化与综合利用为特色,专门从事煤清洁转化与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它以该领域创新性成果、技术的研发和培养相关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立足于高碳资源低碳利用,开展煤炭绿色、高效、低碳、高值化利用研究,为煤炭行业产业升级、促进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持。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支持开展煤清洁转化与低碳利用领域的相关创新性课题研究,欢迎国内外科技人员自由申报开放基金课题。

一、资助领域

煤清洁转化与高值化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要进行低阶煤低碳转化与分级利用应用基础、焦炭质量控制与炼焦工艺系统节能技术、碳基新能源材料制备与高值利用、煤基化产品绿色分离与高值利用技术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开拓以煤为基础的清洁转化和高值化利用的新技术。2022年度开放课题重点支持以下4个相关领域的研究,亦支持具有原创性的自由探索项目:

煤催化转化与分级高效利用: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侧重于煤的资源禀赋,开展煤的高效转化与低碳利用基础研究及技术开发,重点支持开展中低阶煤结构与反应性、煤大分子结构解聚与分级利用、煤低碳转化及其催化技术、煤的温和热解与提质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

焦炭质量控制与炼焦工艺系统节能技术:围绕冶金和焦化行业低碳转型发展,开展炼焦工艺优化与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开发,探索低碳焦化新工艺。该方向重点支持富氢冶炼过程中碳溶反应及其焦炭结构相关性、焦炭热态性能影响因素及其反应机理、焦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非焦煤改质和绿色炼焦新技术的研究。

碳基新能源材料制备与高值利用:研究煤沥青基三维多孔石墨烯的制备、结构及性能;三维多孔石墨烯材料的形成机理;三维多孔石墨烯的结构和组成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三维多孔石墨烯电极材料的储电机理。

煤基化学品绿色合成与高值利用技术:围绕煤基化产品高值化利用,开展新型煤基化学品创制和绿色合成技术、先进煤基材料开发与制备等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重点支持高温煤焦油选择性加氢及其催化技术、焦炉煤气和高炉煤气分离富集与C1合成、基于煤基化产品结构特点的精细化学品与先进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二、申请须知

1)本次开放课题资助强度为2-3万元/项,共资助2-5项,课题期限一般为两年。

2)凡具有讲师和助理研究员以上职称、博士后经历或相应水平的国内学者、博士研究生均可提出申请。请认真填写课题申请书(一式三份),由所在单位的学术管理部门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由课题负责人将签字盖章的《申请书》一式3份及电子版交给实验室管理人员。

3)开放课题支持校内外人员合作进行研究,校外研究人员申报时须与本校研究人员联合申请,校外研究人员担任课题第一负责人,校内研究人员担任课题第二负责人。

4)实验室开放课题由煤清洁转化与高值化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运行专项费中支出,专款专用。课题经费的使用需符合国家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和实验室财务制度,并严格按预算执行。支付与课题直接有关的费用,支出科目主要包括:材料费、分析测试及加工费、发表文章版面费、不形成固定资产的设备购置费、差旅费等。结题验收时需提交经费使用清单。

三、课题考核及研究成果归属

1)开放课题承担者应在第一年年底提交阶段总结,对于无阶段总结、未按计划进行课题研究者,实验室主任有权调整课题资助额度或中止课题资助。第二年年终提交结题总结和研究成果(论文、专著、专利和奖项等)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文件。

2)开放课题相关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应同时署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名称和本实验室名称,并注明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标注课题编号)。如在国内外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应将“煤清洁转化与高值化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或Anhu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Clean Conversion and High Valued Utilization,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写为作者单位之一,并注明本课题为“煤清洁转化与高值化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项目(课题编号),supported by Anhui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Clean Conversion and High Valued Utilization,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o: XXX)”;如申请专利,专利权为申请人单位所有。

四、项目申请截止时间

2022年12月20日

通讯地址:安徽省 马鞍山市马向路新城东区 化工楼,煤清洁转化与高值化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邮编:243032

电话:13955530691

邮箱:zhicaiw@ahut.edu.cn

联系人:王知彩

04、智能建筑与建筑节能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开放课题(主任基金)申请指南(2022年)(2023年1月10日截止)

“智能建筑与建筑节能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是由安徽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安徽建筑大学,主体设置在安徽建筑大学北校区。实验室面向本省和区域建筑智能化、建筑节能、智慧城市的战略需求,针对智能建筑、智慧城市、建筑节能、建筑物联网和建筑大数据核心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展开研究;围绕理论突破,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选择某些高附加值产品进行转化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自动化系统控制与优化”、“建筑环境感知与智能监测”、“建筑物联网技术”、“建筑节能与绿色能源技术”。根据“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鼓励相关学科的相互结合和集成,热忱欢迎和邀请相关领域的省内外科研人员申请中心的开放课题,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推动我国智能建筑、建筑节能相关事业的发展。

一、本年度资助的领域如下:

1.建筑自动化系统控制与优化

为对安全、健康、高效、节能的建筑自动化系统提供技术支撑,综合计算机、自动化与通信等领域新进展,研究楼宇自动化系统新型架构、建筑自动化系统的运行优化、新型建筑智能化系统平台技术等问题。关注云-边-端架构的建筑运维智能化平台构建框架、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共享与协同计算模型,探索数据驱动的建筑智能化平台系统技术;关注适用于建筑智能化与建筑节能实践的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问题的模型与方法以及适用未来建筑的工程技术研发。

2.建筑环境感知与智能监测

为构造舒适、安全、健康的建筑环境,研究建筑温度、湿度、粉尘、噪音、光照、气体等环境感知与建模问题,以及环境舒适度对人体工作效率的影响。关注面向人体的热舒适感受、基于轻量级可穿戴生理参数检测技术的非均匀热环境实时监控技术;关注建筑能耗监测与节能控制、建筑设备节能管理个性化解决方案。

3.建筑物联网技术

面向建筑设施、建筑空间智慧化运维相关设施、环境、数据的感知、传输、存储、智能处理与决策等需求,研究适用于未来建筑实施的建筑信息智能处理新计算架构以及适用于建筑环境、建筑组设施、人员态势的数据采集、传输、智能信息处理、智慧决策的模型与方法。关注复杂环境下基于“云-边-端”架构的建筑设施与建筑环境态势感知的模型、方法与技术;关注基于“云-边-端”架构和移动网络的建筑设施控制、管理与节能的模型、方法与技术;关注基于建筑设施、建筑空间态势综合感知的建筑设施、建筑空间的运维优化模型、方法与技术;关注建筑空间内人员行为的智能识别;关注建筑物联网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4.建筑节能与绿色能源技术

面向国家“双碳”战略,为实现建筑低碳运行提供支撑技术,研究建筑用能过程预测、建筑负荷柔性化及新型配电系统优化调度问题。关注自然通风、遮阳、太阳能发电、土壤源热泵、光导光纤照明等绿色建筑技术;关注“光储直柔”新型配电系统关键技术;关注建筑全生命期内水、电、气、热能源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数字孪生技术;关注建筑能源管理平台、电能质量监测、建筑负荷预测与优化调度、智能配电技术与装备、建筑能源系统的数字孪生技术;关注面向建筑智慧低碳运行,环境信息处理及数字孪生研究BIM与多传感器融合的建筑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方法、建筑数字孪生的虚实共生理论与方法、知识与数据双驱动的模拟仿真方法以及建筑主动性控制理论与方法;关注数字孪生平台构建及其标准化;关注建筑数字孪生在建筑智慧低碳运行中的典型应用与示范推广。

二、项目的具体要求和规定

1.申请项目预期成果至少满足下面两个条件中的1条:

1)发表SCI、EI收录期刊论文1篇(重点项目2篇,可以发表、录用各1篇);

2)发表CSCD收录论文1篇(重点项目2篇,可以发表、录用各1篇))、EI收录会议论文1篇;

2.需要按年度提交项目进展技术报告;

3.项目的管理要求详见附件1《安徽建筑大学科研平台开放课题管理办法(试行)》;申请书详见附件2。

三、其它

1.申请的金额与执行年限:重点项目不超过4万元/项,执行期2年;一般项目不超过2万元/项,执行期2年;

2.申请人若已承担本实验室开放课题,需结题后才能再次申请;

3.本次开放课题项目分为开放课题和主任基金两类,主任基金用于资助校内研究人员(非实验室固定人员)申请的项目,开放课题用于资助校外研究人员申请的项目;

4.申请截止时间:2023年1月10日截止;

5.将申请书通过电子邮件发送zyzhang@ahjzu.edu.cn,并打印一式三份(正反面打印),递交或邮寄至安徽省合肥市金寨南路856号安徽建筑大学北校区教学A楼407室,邮编:230022。联系人:王萍,电话:15256059086;张振亚,电话: 13956042582,0551-63513140

05、自然资源部华南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监测重点实验室2023年度自主研究课题申请指南(2022年12月20日申请截止)

自然资源部华南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监测重点实验室以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和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牵引,紧密结合华南热带亚热带独特的地域特点,聚焦自然资源监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华南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监测的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以华南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监测的理论与方法、陆海自然资源利用与沿海城市群演化的耦合效应、华南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方法为主要研究方向,为建设世界级一流湾区、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促进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自主研究课题申请要求

  自主研究课题主要用于资助与实验室研究方向一致的科研课题,重点支持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旨在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实验室科研水平。

  本自主研究课题申请基本要求如下:

  1、符合《自主研究课题申请指南》资助范围的研究;

  2、学术思想新颖,立论依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近期可取得重要进展。

  3、申请人条件

  1)在实验室发布的《自主研究课题申请指南》范围内,凡本实验室固定人员均可申请本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

  2)申请人必须是课题的实际负责人(含实验室新引进人员,45周以下青年科技人员优先考虑),在拟申请课题的相关领域范围有一定研究基础。

  3)单个自主研究课题的申请人限为1人;申请人同年申请自主研究课题的项数限为1项;已获得资助且未结题者不得申报。

  4)申请人能自觉遵守国家有关科研诚信建设的法律法规、管理办法,无科研学术不端行为,并能根据《自然资源部华南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监测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见附件)执行课题任务,提交科研成果,及时填写年度研究进展报告和课题结题报告。

  二、资助课题选题

  1、耕地细碎化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内容】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景观生态学等方法构建耕地细碎化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广东省耕地细碎化空间分异规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在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各选一个县区划分耕地细碎化整治分区,并为耕地细碎化的土地整治提供建议。

  【成果要求】①项目研究报告一份;②提出一套耕地细碎化评价模型。

  2、耕地“非农化”时空格局与成因分析

  【研究内容】利用遥感等多源数据获取耕地空间分布时序信息,分析广东省耕地非农化的重要特征、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为耕地“非农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成果要求】①项目研究报告一份;②预测广东省耕地“非农化”发展趋势。

  3、耕地种植结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研究内容】运用遥感等多源数据识别耕地农作物种植结构,分析广东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分异特征,揭示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分异的影响机理,在广东省选取典型区域开展验证,为耕地“非粮化”监测提供参考。

  【成果要求】①项目研究报告一份;②揭示耕地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分异的影响机理。

  4、耕地“非粮化”斑块空间形态特征识别与优化调控研究

  【研究内容】以粤北山区为例,从土地利用现状与立地条件、景观格局与位置、耕作距离与通达度、经济梯度与生态安全等方面,研究耕地转非耕农用地斑块的空间形态特征,结合粤北生态发展区的定位,针对耕地“进出平衡”目标,提出不同区位耕地转非耕农用地的恢复建议。

  【成果要求】①项目研究报告一份;②提出一套针对不同区位耕地转非耕农用地的恢复建议。

  5、耕地“进出平衡”背景下耕地流入流出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内容】基于常态化监测图斑等数据,以土地资源配置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为依据,分析耕地流入与流出斑块的时空格局,采用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进一步定量分析影响耕地流出与流入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为耕地“进出平衡”提供参考。

  【成果要求】①项目研究报告一份。②为耕地“进出平衡”提供参考建议。

  6、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耕地撂荒驱动因素,构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潜力评价模型,创新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潜力综合评价方法,在广东省选取典型区域开展验证。

  【成果要求】①项目研究报告一份;②构建一套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潜力评价模型。

  7、耕地保护成效分析与研判

  【研究内容】结合最新国土调查数据,分析近年来广东省耕地在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对新时期广东省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进行深入剖析,研判未来趋势。

  【成果要求】①项目研究报告一份;②研判耕地保护的未来趋势。

  三、自主研究课题成果要求

  1、成果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

  (1)研究报告、技术报告、政策文件等;

  (2)标准、规程、规范等;

  (3)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等;

  (4)获奖、软件著作权、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等;

  (5)数据库、软件系统等;

  (6)原始技术档案、数据、记录、图纸、底片等。

  2、成果数量及认定要求,每个自主研究课题在结题验收时至少发表1篇研究论文(SCI/SSCI/EI检索)或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中国自然资源报上发表文章一篇或向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领导提交建议一份。

  结题验收时,研究论文成果必须在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或SCI/SSCI/EI检索)上发表或有录用证明,软件著作权需要提供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专利需要提供授权保护证书/发明专利申请初步审查合格通知书。

  3、自主研究课题的论文成果,完成单位必须署名本实验室(作为第一或第二完成单位),且至少有一篇署名本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其他成果必须署名本实验室(作为第一或第二完成单位)。不符合本规定的,结题验收时不予认定。

  4、自主研究课题的成果(含结题报告),必须严格按下述规定进行唯一或第一标注。未按规定标注的,结题验收时不计入成果。标注位置应在学术论著、鉴定证书、技术资料及其他有效证明材料的封面、或书前扉页、或论文首页或结尾等醒目处。

  论文:中文注明“自然资源部华南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监测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资助(项目编号)”,英文注明“This Research was supported by the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Resources Monitoring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 of South China,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No.)”;

  著作:扉页上应署(或前言中说明)“自然资源部华南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监测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资助(项目编号)”;

  科技评价成果应署:“自然资源部华南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监测重点实验室”为该项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之一。

  5、所提交的成果必须与选题和研究内容相关,且一项成果只能用于一个自主研究课题的验收。

  6、成果鉴定和奖励申报等应先征得实验室同意,在其材料中进行正确地标注,并将复制本送交实验室。

  四、课题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人必须认真填写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申请书》(模板见附件),非标准格式的申请不予受理。

  2、本次自主研究课题拟资助课题不超过4个(不含依托单位承担数量),资助额度为每个5万元;依托单位自主研究课题数量不限,相关经费另行安排。

  3、本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研究周期为1年。

  4、实验室依托广东省地理科学数据中心为自主研究课题实施提供必要的实验数据及相关设施条件,论文等科技成果使用到相关数据应进行标注。

  5、实验室自主基金课题实施先汇交科学数据、再验收项目的机制,在项目验收前3个月内通过广东省地理科学数据中心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完成科学数据汇交,项目验收后产生的科学数据也须汇交。

  6、实验室组织对通过形式审查的课题申请进行专家评审,并根据评审意见提出自主研究课题资助建议方案,提交学术委员会审定。

  五、联系方式

  请申请人于2022年12月20日前将一式三份纸质申请书(双面打印,签字盖章原件)寄送到下列地址: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光谱中路13号,收件人:彭老师,15625089284。

  另外,请同时将与纸质版内容一致的电子版申请书发送到以下邮箱:gdchyjss@126.com[1]。电子版申请书命名要求:自主研究课题申请书+课题名称+课题负责人姓名。

备注:如特定项目模板无法获取,可在“火行”公众号后台咨询获得亦可邮件firegotech@163.com联系索取


声明

请注明火行整理发布;如需发布南请联系:firegotech@163.com
欢迎个人转发朋友圈/群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