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授建议将《背影》移除教科书?家长建议删除《荷塘月色》?原因无语

看到一件事,感觉有点无语。

上写时朱自清的《背影》,应该是很多人的深刻记忆,多少人都被这篇朴实无华的文字感动过。

这一篇可以称作是语文课本里的经典之作,主要讲述的朱自清在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时,父亲送他到火车站的场景。

尤其是父亲送到他上车,并给儿子买橘子的场景,不知道成为多少人流泪的一个细节,勾起了多少人的记忆往事,这一篇简单的散文,却将父爱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其中关于父亲给他买橘子的场景至今难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这一场景应该是多少个父亲的缩影吧。

到现在我也依然记得我的父母,一样的送我上车时的情景。

虽然没有给我买橘子,但每次都要陪伴我一起去路上等车,然后一起等待车的到来,在等车的这段时间了,我们彼此沉默五味杂陈。

等到车到了,就会一边盯着车远远的驶过来,一边又嘴里不停的叮嘱着注意安全,到了打电话报平安等。

说实话,小时候还不懂得,甚至还觉得父母有些啰嗦,每次都这样,自己明明都长大了,每次都要送,又不是不知道路。

但现在想起来,却觉得那是一生中宝贵的记忆,是父母对孩子的深沉的爱,全都藏在细节和一件件的小事中,每每想起来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我想也有很多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吧。

朱自清的父亲和万千父母亲一样,舍不得孩子,担心孩子,即使车已经到了,也会尽力的去给孩子最好的,给孩子爱,让人感动。

可就是这样一个给多少人带来感动的文章,却有人建议删除,这个人却还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副教授,叫做丁启阵。

而他这样建议的理由是,认为散文中父亲的行为不雅。

“可是他穿过铁路,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就是这一段人物细节描写,被指出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很不潇洒!

什么?

这位丁副教授称:朱自清的文章,不过是一个身心不健康的小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境界不高。充其量也就是杜甫所说的“翡翠兰苕上”的小品,而不是“鲸鱼碧海中”的大作。


并且还有父亲的行为有可能触犯他人的礼仪,造成火车无法正常行驶,破坏火车站的秩序,影响他人旅行。

对此,网友们纷纷表示:

“读文章就是读意境,读懂这篇文章时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的,表达的感情是什么,而不是像这教授一样上纲上线;

无语,当时的火车站环境和现在根本不一样,那时候穿越铁路到站台是正常的事,拿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当时的标准,简直是笑话。从小学老师就教育我们,读文章要读整体,理解文章的意境,因为每个人写一篇文章都是带有各种心情去写的;

何为雅?什么是真正的雅?什么又是俗不可耐,什么又是平凡而伟大?不在于穿着或行动方式,在于是否真心有感情。若是真心真感情且是好心意的,都是雅;

照这么说,岳飞纹身不雅,删除;鲁迅在桌子上刻字不雅,删除;李白喝酒容易影响孩子,删除,这些都删除吗?是不是想太多了?”

从评论中就可以看到,大家都不赞同副教授的建议,甚至很气愤。

而且很多人都表示,《背影》这篇文章给予了自己太多,感受到父爱,也是从那一刻,更加懂得父亲,是最喜欢的,无法取代,还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学到这篇文章,不希望被删除。

《背影》被副教授建议删除,无独有偶,有些家长们建议删除课文《荷塘月色》。

感觉有点不理解这个世界了,到底怎么了?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很优美,清雅自然,看着文字,就感觉像是世外桃源般,让人向往。

但有些家长建议删除的原因是,觉得里面的比喻,会“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

这些建议删除的家长们,他们的眼里觉得这些比喻是不堪入目的,尤其是这八个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容易教坏孩子,让孩子产生不好的联想。

前有副教授建议删除《背影》,后有某些家长们建议删除《荷塘月色》,还偏偏都是朱自清的,都是其他很多人心里清新质朴,给人深刻印象的文章,很不解。

大人们都在质疑,孩子们学的一些文章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但更多人的反应,却也对于有这样想法的人,一记耳光。

如果说一篇文章不好,那为什么还有人称赞?为什么还让人这么的印象深刻?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反驳?

无论对于家长们或者副教授的想法,似乎都有些过于夸大了吧。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想法其实是很不一样的。

比如说:如果说小时候有一个人追你,那你理解的应该就是真的有一个人在后面追着你,是大家互相开心的玩耍,追逐打闹。

如果说等你成年了,有人说追你,这时你可能更多的想到的是有人喜欢你吧。

无论什么样的话语,或者是什么样的文章,文化,都有特定的环境、地点以及年代的不同等。

就比如很多年轻人不理解为什么老人们生活朴素,勤俭节约,你可能会觉得不科学,不卫生等。

但你试着站在老人们的角度上想一想,为什么?他们那时候的生活和现在不能比,之前有多少甚至饿死,啃树皮活过来的,这些都是人这一生中深深的回忆,忘不了,又是经过怎样的勤劳才有这样的生活,不容易,所以那是刻在心里的,就像本能的一样。

再比如经历这场疫情的人,生命里也会有深深的烙印,一辈子都忘不掉,那么将来没经历过的孩子们,是不是看待你的一些想法做法,也是和你看待老人们的做法一样呢?

时代不同,发展不同,自然所表现的文化也不同,就连在古代的每个朝代都是不同的文化规则。

况且对于《背影》《荷塘月色》,个人看来也没什么不好啊。

对此或许就只能以,你的心里想的什么,你就会看到其他的什么,也会觉得你想的那样。

比如一个人吝啬,那么在他眼里,别人也是吝啬的心理,因为你自己对于外面的世界的看法,都是以自己为基准,几乎很多人都这样。

所以没必要。

相比于删除文章,倒不如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引导,虽然现在的孩子有些早熟,但也是和生长环境和父母的做法有关系的。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就像这世界上没有一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孩子们真的没大人想的那么复杂,即使真的有的孩子想到,作为老师,作为家长,不就是来引导孩子的吗?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供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全文完)


推荐阅读:
说说大金链子
中国为什么要花上千亿 建一座不能通车的大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