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二十大 涪陵教育这十年】④中职教育走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涪陵中职教育十年回顾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涪陵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全面开展教育治理,10年来,涪陵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涪陵教育正以昂扬姿态奋斗在努力建设成渝地区区域性教育中心和重庆市教育强区的征程中。近期,涪陵教育微信公众号推出《献礼二十大,涪陵教育这十年》栏目,报道我区10年来教育取得的显著成绩。本期推出我区中职教育改革发展十年变化。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全区有中职学校6所,在校学生人数达20514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43%,在校学生较十年前增加1727人,增加了9%。
二、办学条件:
十年来,全区中职学校先后投入4.92亿元,完成学校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实训基地和交通技校整体迁建工程,新增校园占地面积22.4万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积14.78万平方米。
三、专业建设:
十年来,全区中职学校新增专业13个,停办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21个,建成市级以上重点、特色和骨干专业14个,建成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7个。中职专业设置从2012年的49个优化到41个,与市区重点产业匹配度达90%。
四、队伍建设:
十年来,全区中职学校引进教师358人,外聘兼职教师1500余人次,全区中职学校教师达924人,其中市级以上名优教师25人,区级名优教师54人。有“双师型”教师320人、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64.4% ,“双师型”教师较2012年增加3.3倍。
五、校企合作:
组建涪陵职教集团和涪陵医药职教集团2个,与区内外287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成校外实训基地180个、校中厂4个、双基地1个,累计开设企业订单培养班160余个、培养学生8000余人;“1+X”证书试点项目达14个,参与试点学生3000余人,合格率93.5%。
六、技能大赛:
连续10年每年举办一届区级职业技能大赛,赛项数量增加到15个专业大类68项,参赛师生年度规模增长到1000余人。十年来,师生累计获市级以上等级奖535项。
七、教育质量
十年来,全区中职学校建成市级优质教学资源2门、市级精品在线课程5门,获市政府教学成果奖6项。28个专业开展中高职衔接“3+4”“3+2”分段人才培养,累计培养学生10000余人。学生参加高职分类考试升入高职院校累计20324人,其中本科821人,专科19503人。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八、经费保障
2012年-2021年,全区中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共投入20.8亿元,年均经费从10648万元增长至29211万元,增加了2.74倍,年均增速为11%。全区国家性财政经费投入的比例从2012年的7.91%提升到10.77%。
九、辐射能力
十年来,累计吸引周边省市和区县近12万名学生来涪接受职业教育,区外学生占比达60%,为重庆市38个区县和云南、贵州、湖北、四川、湖南、青海等15个省市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十、交流合作
与浙江、云南、四川等省市中职学校开展干部交流、专家讲座、教师培训等活动,参与教师3000余人次;与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越南、柬埔寨等20余个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9名泰国学生在涪陵职教中心学习3个月。
十一、社会培训
十年来,全区中职学校面向社会开展驾驶员、餐厅服务员、保育员、心肺复苏急救、电工、汽车维修工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学员15万人次。
zhongzhijiaoyu
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
学校校门
学校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10年,学校从乌江路11号搬迁至太白大道19号,占地面积从30余亩增加至205.8亩。
学校现有学生6000余人,有教职工293人,其中专任教师中拥有研究生学历42人、占比26%,有高级职称59人、占比37%,分别比10年前提升了7.4%、4%;有市级以上名优教师36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3个、涪陵区党员名师工作室1个。有护理、生物制药、医学检验技术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和药剂、康复技术等6个市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教学设备总值3800余万元,实训工位1570个。学校先后与50家医院(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可为2000余名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1+X”证书制度(老年照护、母婴护理)试点院校、重庆市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并启动市级“双优(优质学校、优质专业)”项目建设。
zhongzhijiaoyu
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
学校鸟瞰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育人质量等各个方面均发生巨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绩。
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建有多媒体教室124间、常态化录播室12间、电子阅览室1间、纸质图书阅览室2间,拥有教学用计算机971台、图书8.96万册。
项目建设成果丰硕。成功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重庆市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被重庆市教委、市财政局确定为“双优”学校立项建设学校。申报市级骨干专业建设项目16个、市级实训基地5个、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3个。
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师参加市级及以上教学能力大赛、技能大赛获等级奖106个。教师获重庆市政府教学成果奖3个、教研成果奖1个。5名教师获全国十佳美发师等荣誉称号,7名教师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
育人质量显著提升。3949名学生参加高职分类升学考试,上线3890人,上线率98.5%,本科上线693人,占上线人数的17.8%。学生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获等级奖6个、参加市级技能大赛获等级奖313个、参加市级及以上文明风采大赛等综合类比赛获奖2980个。
教育合作更加开放。与泰国黎逸技术学院等5所国外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招收9名泰国进修生到校学习,是重庆市首个开展留学生教育的中职学校。开办了日本国际订单班,与德国、澳大利亚等20余个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
zhongzhijiaoyu
重庆市第二交通技工学校
学校创建于1979年,2017年从老校区迁入新校区,2020年8月升格为重庆交通运输高级技工学校,2022年7月通过技师学院评估验收。
学校现占地面积110亩,校舍面积7.73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1.01万平方米,占地面积、校舍面积、运动场面积较迁校前分别新增68亩、6.9万平方米、0.8万平方米。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教学班从十年前的18个增加到现在的89个,在籍中职学生从932人增加到4262人,教职工人数由55人增加到现在的304人,专业由12个增加到现在的16个专业,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是市级精品专业,船舶专业是市级特色专业。目前,学校与40余家市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成校外实训基地14个,现有实训室77个,工位数4252个。学校年均职业培训人数从十年前的5000人次增加到现在2.5万人次。
学校先后获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内河船员考试(实操评估)基地、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重庆市“五星级”驾校等荣誉称号。连续3年被评为国家“五星级”(A级)内河船员培训机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体系,畅通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学校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扩大贯通培养规模,打开中职学生的成长空间,让中职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10年来,职教中心为高校输送了近4000名合格生源,满足中职学生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打破了向上贯通的“天花板”;为企业培养了5000余名技能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市医药卫生学校新校建设的参与者,10年来,我沐浴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春风,见证了卫校师生的拼搏与奉献,目睹了学校的凤凰涅槃,伴随学校走过了长足进步的10年。10年披荆斩棘,10年繁花似锦,校园环境越来越优美,设备设施越来越完善,教师队伍越来越精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育人质量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价值和社会认同度越来越高。春风化雨,桃李芬芳。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一定会硕果飘香,越办越好。
2013年,学校有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财经商贸、信息技术类双师型教师4名,其中高级1名、中级2名、初级1名,仅占学校专任教师的3.8%。近十年来学校通过“送出去培”“请进来教”“引进来用”等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71名、占学校专任教师的73.20%,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得到迅速提升,为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师资保障。
讲述人:张云萍从教16年,从一线教师、班主任到德育处主任,学校办学更有序,管理更规范,前途更明朗,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这不仅是我校的变化,更是身边职业学校的普遍情况。我校从武术培训、义务教育,发展为职业教育,从“就业为主”转型为“升学与就业并重”的结构模式。学生、家长、社会对职业教育从“管住学生”转变为“管好学生”,从“找个好工作”到“考个好大学”,管理压力从学生行为规范管理转变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压力更大了。作为职业学校管理者,荣誉感和社会地位有了极大的提升。
中考失利,我选择了就读中职,但父母并不支持,在他们眼中,最差的学生才进入职校,毕业以后不好找工作。但我相信在职校也可以变得优秀。现在我是一名学前教育高三学生,入校时,我对歌曲、舞蹈、绘画一窍不通,通过两年的努力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应有的文化知识,还特别在专业能力上下功夫,并参加了各类绘画比赛,获得了不少奖项。现在中职生和普高生一样,都能参加高考,我们赶上职业教育改革的春风,我要珍惜这个改变命运的机遇,全力以赴备战高考。我相信“技能成才,强国有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