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还是共存,这是个伪命题 | 深论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蓝字关注我哦~
点击关注陈博每日观察,置顶公众号
每日时事的观察与点评 / 干货集中营 / 分享每月精彩瞬间
(图片源于百度 侵删)
文 ▍陈博
面对日益激增的无症状感染者,讨论清零还是共存早已变成了一个伪命题。
今时今日,把死亡清零作为KPI取代阳性清零可能会是一种更凑效的防疫方式。
壹
最近,围绕上海疫情出现了不少的争议,人人都在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其中共存与清零两大阵营的对抗最是激烈。
在各种声音频繁冒出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花时间讨论究竟应该清零还是共存可能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因为疫情这个全球性的大问题实在是太复杂了,在防疫措施上也不应当只有“非黑即白”的判断,而是应该去试着找出一块“中间地带”。
根据第一性原理,当前问题的本质并不是“清零还是共存”,而是如何发挥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通过强大的人员动员、组织能力和制度优势把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因此,我个人建议我们应把死亡清零作为KPI取代阳性清零。
贰
为何要用死亡清零作为KPI 取代阳性清零?
大多数人畏惧新冠,在于它来得突然打得我们措手不及,而且毒性极强一旦阳性就会出现超高的重症率和致死率,所以一开始我们才会把重点放在阳性清零上。但是如今占据主流的变异株是奥密克戎BA.2变异株,传染性虽然大大增强了,但是致死率却远远降低了。
本轮疫情最严重的上海,截止今日阳性感染者尽管已经超过了20万例,但重症仅为1例,重症率为二十万分之一,已经非常低了。把上海疫情作为一个阶段性成果来看,它足以证明阳性和死亡这两个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已经非常弱了,所以关心阳性数量对当前的疫情防控来说似乎已经不是必要选项了。
贰
如何实现死亡清零这一KPI?
想要实现死亡清零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先保障高危人群的安全。目前中国的整体接种情况不错,但更需要保护的老年人接种却不太理想。80岁以上完成基础接种的老年人数量仅为50.7%,还有5200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没有完成基础接种。此外,还有一些患有基础疾病的人和3岁以下的儿童也没有受到疫苗的保护,他们都应该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于这些高危人群而言:第一,疫苗仍然是目前最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尽可能完成全程接种。第二,要对此类人群做充分的防疫指导,提供防疫药品来增强易感人群的体质和免疫力,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潜在的风险。第三,一旦高危人群感染之后,应当为他们开通快速通道,优先得到救治以防带来更多的因病死亡。其他人群在注射了疫苗的基础之上,都会有相较不错的自愈能力,这样想其实疫情已经没有那么可怕了,因为我们已经尽最大可能减少了死亡率。
其次,再倒推一步为了实现死亡清零的KPI,就必须得让进ICU的人数得到控制。
以上海为例,现在只有1例重症,那么这就说明不会出现大量的患者死亡情况。这是否可以说明,我们的防疫政策也可以按照ICU里的患者人数来进行动态调整?
放眼国际现在有很多国家都采取了这种防疫政策。以新加坡为例,最严格的时候他们也谨遵动态清零政策,包括禁止人群聚集、外出堂食、阳性患者隔离14天等等。后来因为新加坡ICU里面的人数在逐渐减少,随之政府也逐步放松了管控的力度,给了部分社会成员一定的流动空间。
新加坡做出这些调整的判断依据就是ICU的患者数量,那么我们也可以根据ICU的占用情况来动态调整防疫措施。ICU占用人数少就说明死亡率不高,相对应的防疫政策就可以适当放松,恢复一部分场所人员的流动。反之如果在执行动态防控之后,反而医疗系统压力增加,那样政策就要重新收紧。
或许通过这样的动态调整,我们就能较好地实现死亡清零这个KPI,同时也能兼顾全体社会人员的流动,既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不受损,也促进经济朝着更有活力的方向去发展。
总体而言,只要ICU里的病人持续减少,那么死亡率就会跟随下降,同时也就意味着防疫取得了成功。那些轻症或无症状患者并不需要我们去过度关注,大部分人都可以在7日左右自愈,这样也能减少医疗挤兑,避免此生伤害发生。
我个人强烈建议,我们应该把防疫工作的焦点转移到死亡清零和ICU的占用情况上。毕竟突然的放开和急速的封闭,都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最佳处理方案,反而说不定这样的“中间方案”才能帮助我们渡这段最艰难的时期。
我们人人都想早日打赢这场与疫情抗争的硬仗,同时也希望上海人民能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更希望防疫政策与时俱进持续更新,未来惠及我们每一个人。
福利来了
往下看有惊喜哦!
重大公告:历经2年的沉淀,我们每日观察已经有两本精选集啦!现在《开云见日——陈博每日观察 精选集(二)》已正式推出,各位粉丝朋友期待拿到我们精心装订的新书吗?
现在只需要后台私信小编,加入粉丝群便可拥有,赶快戳一戳小编行动吧!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就可立刻加入粉丝群~
往期推荐
*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
友媒未经授权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