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北斗+2!

9月19日9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发射第59、60颗北斗导航卫星这组卫星属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后发射的第二组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接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次发射的两颗卫星,将在确保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精稳运行的基础上,开展下一代北斗系统新技术试验试用。与前期中圆地球轨道(MEO)组网卫星相比,这组卫星升级了星载原子钟配置,搭载了新型星间链路终端,入网工作后,将进一步提升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靠性及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等服务性能,在支撑北斗系统稳定运行和北斗规模应用的同时,将为下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技术升级进行相关试验。下一步,我国将加快推动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发展,加大对不依赖卫星的多种定位导航授时手段的技术攻关。2035年前,我国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从天边到身边

北斗应用与你息息相关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今年5月发布的《2024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值超5300亿元

白皮书显示,2023年以来,北斗系统加速融入电力、交通运输、农业、通信等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逐步形成深度应用、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当前国家正在加快推进北斗的规模化应用。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表示,当前北斗基础产品供应链稳定,芯片、模块、天线等系列基础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性价比持续提升,已经实现亿级量产规模,有力支撑了自主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健发展。

记者也注意到,北斗系统不仅全面赋能国家多个行业领域,它也融入了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智慧出行、共享经济等多种生活场景均得到广泛应用。01:47

白皮书显示,2023年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超过4亿台,其中具有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76亿台。随着卫星导航设备出货量的持续增长,进一步激活了国内位置服务市场发展,国内多个导航地图供应商正式切换为北斗优先定位,日均使用量已超过6000亿次。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常务副会长 新闻发言人 赵继成:除智能手机外,部分款型的国产新能源汽车也具备了北斗定位或短报文通信功能。基于北斗高精度的车道级导航功能已覆盖全国超过100座城市的普通道路,可在车道指引、隧道导航、事故预警等方面实现车道级导航功能。

据了解,2023年北斗在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涉及大众生活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中不断发力。比如“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国家进一步推进“北斗+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并确定北京、上海、广州等16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 于贤成: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北斗所产生的精准时间、空间、数据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北斗应用与产业化发展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北斗系统已经在行业应用和大众应用等方面打造出了很多时空信息的应用场景,创新出越来越多的时空服务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数字化水平。

我国基本形成北斗融合应用体系

白皮书还显示,我国基本形成北斗融合应用体系,加快推动各领域产业数字化进程,助力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轨服务的北斗卫星达到40多颗,空间和地面基础设施均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能力,基本形成北斗融合应用体系,产业应用初具规模。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 于贤成: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发布了一些支持和鼓励北斗应用北斗发展的政策,下一步由中央和地方结合起来,使北斗产业步入一个发展的快车道。

不仅在国内,北斗系统已经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面向亿级以上用户提供服务。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智慧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解决方案已经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等地区得到应用。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 于贤成:目前这个北斗系统已经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北斗技术已经进入民航、海事、移动通信、测量、测绘、航空航天、全球搜救等领域10余个国际组织相关标准,北斗产品技术和服务得到了更多国际用户的认可。

30年,北斗这样走过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自1994年北斗一号系统工程立项至今,中国北斗的发展,是一条各方力量同舟共济、携手拼搏,共同走出的非凡之旅。

率先“吃螃蟹”的北斗一号

早在北斗工程诞生之前,我国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立项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灯塔计划”,虽然最终因技术方向转型、财力有限等原因终止,但它却如同黑夜中的明灯,以十余年的设计和研制,为五院积累了宝贵的工程经验。

精益求精的北斗人 航天五院供图

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经过大量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双星定位系统概念逐步明晰。

接下来是一步跨到全球组网,还是分阶段走?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最终,“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被确定下来,“三步走”的北斗之路由此铺开。

1993年初,五院提出卫星总体方案,初步确定了卫星技术状态和总体技术指标。次年北斗一号系统工程立项,研制工作全面展开。

然而,在当时国外技术封锁、国内部件厂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北斗一号研制只能在摸索中起步。据五院北斗一号总设计师范本尧院士回忆,北斗一号的国产化是从太阳帆板做起。“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他说。

在此后的国产化攻关中,不论是东方红三号平台的横空出世,还是影响长寿命的关键部件,以李祖洪总指挥、范本尧总设计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逐一攻克难关,终于在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同时,在此过程中积累的建设和应用实践经验,以及迅速成长的北斗研制队伍,为后续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北斗二号在激情岁月中成长

1999年,五院在全力研制北斗一号卫星的同时,开始了对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论证。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

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地球同步轨道)/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多项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二号的8年研制,是让北斗人难忘的激情岁月。2007年,首颗北斗二号卫星迎来研制攻关的关键时刻。根据国际电联的频率申请规则,有限的频率资源过期作废。研制队伍争分夺秒完成了所有前期研制,进驻发射场后又大干3天体力活,搬设备、扛机柜、布电缆,没有片刻喘息,紧接着又是200小时不间断的加电测试。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院士、型号老总和技术人员一起排班,共同战胜种种考验。不少队员因为水土不服和过度疲劳而拉肚子、发烧,总设计师谢军3次晕倒……2007年4月16日,首颗北斗二号卫星发射2天后,传回了清晰的信号,使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具备了获得空间频率资源的资格。此时,频率有效时间仅剩不到4小时。

此后数年,北斗二号卫星发射连战连捷。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北斗三号开启创新发展新征程

在北斗二号正式提供区域导航定位服务前,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的论证验证工作已拉开序幕,确定了建设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目标。自此,北斗开启了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建设高性能、高可靠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科技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相对于北斗二号区域系统,北斗三号服务区域将扩展至全球,同时实现下行导航信号升级与改造等关键技术突破,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北斗三号

北斗三号系统建设既是对北斗区域系统的完善与升级,更是聚焦世界一流卫星导航系统的攀登与跨越。系统建成后性能与GPS相当,将使我国卫星导航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2009年12月起,北斗三号研制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专家带领下加速冲刺,于2018年成功实现一年19星发射,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不仅提出了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还研发、建立了器部件国产化从研制、验证到应用的一体化体系,彻底打破了核心器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今日之北斗,已取得史诗般的进步和成就。“三步走”的战略路径,从“梦想在望”变成“梦想在握”。


来源丨四川观察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科技日报编辑丨王夏责编丨易思岚审核丨杨迪

往期推荐

1. “中国象棋第一人”王天一,终身禁赛!

2. 中国投下赞成票!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重要决议

3. 教育局深夜通报:学校管理制度不合理,负责人深刻检查!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请关注四川观察sctv视频号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四川观察sctv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