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与学并进,学与思同行——顺德杏坛东马宁小学邓丽浈教学随笔分享

赵阳云 顺德数学之窗 2022-07-17

2019年10月17日笔者走进了杏坛东马宁小学,期间聆听了陈咏梅校长的报告,在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中有一点印象尤为深刻——让老师们每周写一篇教学随笔,并在各个学科中选出一篇佳作,陈校长亲自在教师会议上作点评。

视导当晚就收到了东马宁小学邓丽浈老师的一篇教学随笔,非常感谢邓老师的热情和无私的分享,让顺德数学之窗的内容更加地充实。

从下面的随笔内容可以看出,邓老师是一位年轻有追求,勇于担当的人;也是一个有想法的人——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敢于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这点很重要;再次邓老师非常谦虚好学,能从课堂学生生成出发,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寻求改变,也许随笔的作用就是如此。

随笔虽然不同于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论述的文章,但它灵活随意、就事而发和灵感捕捉又恰恰是教育者个人对教育教学的理解的沉淀,是一个由经验型到理论型教师转变的一个必由之路。下面我们一起来品读邓丽浈老师的这篇随笔《教与学并进,学与思同行》。

教与学并进,学与思同行

记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教学视导一节公开课

杏坛东马宁小学  邓丽浈

作为只有两年教龄的我,每一次公开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很好地锻炼和提升。1017日我执教一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章《倍数与因数》中“找质数”的内容。上课下来最深的感悟就是——最大的失败也是最大的成功。没有把课展现给备课组成员看的时候,总以为自己己经准备好了,然而上完课回头思考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有那么多的不足。

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1.对表格的再创造

本章概念多(倍数、因数、奇数、偶数、235倍数的特点、质数和合数),内容抽象,而质数与合数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比较困难。基于此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把教材内容中的表格加多了一栏——因数的个数(如图所示),从而突出了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

2. 对教材内容中1”的教学思考

教材内容编写只是找出212的质数和合数,而本人设计的是找出112的质数与合数(如上图所示),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样规定的合理性,是从因数的个数来判定。这样使得学生对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和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由于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材、教师用书中的内容钻研还不够深。预设与实际生成有差别,是否有效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恰恰是体现了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教学智慧。

二.教学过程的思考

1.过程中的反思

整堂课原本的设想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思考,在交流讨论中经历寻找质数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由于担心时间不够,课堂上还是自己讲得比较多,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足够的等待。尤其在处理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时,对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强调不是很好,导致有一些地方,滞留的时间太多,绕了一些弯子,以致练习没有全部完成。

2.努力的方向                                

(1)在上课之前一定要了解透教材,读透教学参考书。厘清教材内容问题串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

(2)在备课中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假设学生这样回答,怎样处理;不这样回答,又该如何处理。

(3)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要让学生自己找方法,自理解。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不能让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

4组织学生活动时,内容要明确,尤其活动规则学生要清晰,在合作之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在交流。

5要善于利用课堂的及时生成资源让课堂更具有生长性。

三.结束语

  要上好一节公开课,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每一次的公开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挑战,也是锻炼提升的机会;每一次公开课我都会从中学习到许多的东西。我享受课堂带给我的快乐与挑战,今后我会不断努力,积极进取,不断的实践,积累经验。

顺德数学之窗致力于数学教学教研,分享教育教学成果,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长按下面的图标就可以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