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乘风破浪的她丨客家酒娘、特教妈妈、十年亲子公益人,今天的主角是她们仨!

龙华姐妹花 龙华她声音 2023-04-02

















在你身边,一定有着这样优秀的人——

或是坚定向前的奋斗者

或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公益人”
或是颇受街坊邻里夸赞的好妈妈




上周

姐妹花为大家带来了

奋斗系列和家风系列

↓点击回顾:


①乘风破浪的她丨奋斗的她们闪闪发光!龙华这些乘风破浪的姐姐“火”了!~


②乘风破浪的她丨手绘达人、跨界教师、普通好人,走进龙华巾帼的家风故事→


此刻,咱邀花粉朋友一起走进系列三

“百位达人述初心”

共同聆听达人的初心故事~

 


01

Deng Yuedi

邓月娣


让非遗“娣黄酒”

焕发新活力


“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想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客家糯米酒的酒香。”


(向上滑动)

走进位于龙华区大浪街道上岭排新村的邓月娣酿制糯米酒工作室,甜糯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龙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娣黄酒”客家糯米酒酿造技艺传承人邓月娣掀开压在酒缸里的红布和竹筛,原本下缸时雪白的糯米,在加入红曲、酒饼后,经过数十天发酵,已变成红澄澄的酒糟。只见缸中糯米酒色泽棕黄透亮,酒体浓稠,尝上一口,鲜甜爽口、回味悠长。


邓月娣告诉记者,“娣黄酒”的酿制技艺源于大浪街道,展现了地地道道的龙华本土客家文化风采。坚持酿造“娣黄酒”是一种文化传承,想让更多人品尝到客家糯米酒。未来,将把全部精力放在酿酒上,通过不断展示客家糯米酒酿制技艺,推广“娣黄酒”,让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龙华味道”,让非遗“娣黄酒”焕发新活力。


作为土生土长的观澜妹,邓月娣从小受母亲影响,十分熟悉传统黄酒酿造过程,十几岁时便开始跟学着做。1992年从观澜嫁到大浪,善于观察的邓月娣发现两地相隔不远,但酿造的客家糯米酒体却完全不同。在观澜酿造的糯米酒酒体浑浊、酒色偏白,而在大浪酿造的糯米酒酒体清澈、酒色偏黄。带着疑问,细心好学的邓月娣经常请教夫家长辈,与婆婆一起边酿造边研究。


后来,邓月娣听说大浪一带就属同村姐妹谢素梅的糯米酒做得最好,邓月娣便登门拜师。在谢素梅言传身教下,邓月娣酿造技艺更加精进。


众所周知,深圳虽是酒类消费大市,但环境气候并不适合酿造高度烈酒,“娣黄酒”为何能适应?


邓月娣说,大浪一带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2.4度,雨量丰沛,温暖湿润,适合水稻生长,为低度客家糯米酒酿造提供了丰富原料和条件。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娣黄酒”耐放,存放多年不变质。她解释说,“娣黄酒”采用添加干酒(俗称白酒/醇酒)二次发酵的技术,合理促进发酵并适当抑制发酵,保持酒的甜度,增加酒的醇厚度。“常温储存,能够存放多年而不变质,这成了我家糯米酒的独门绝技。”


一入酒门30年。30多年来,邓月娣业余时间里每年酿制的糯米酒超千斤。在邓月娣家中,可看到家传的酿造客家糯米酒的全套工具、器具,包括有蒸糯米用的木质箍桶型蒸笼、晾“酒饭”用的竹编簸箩、碾压“酒饼”用的石臼、筛酒滤酒用的竹编酒篓等等。她把自家天台打造成了一个开阔敞亮的酿酒作坊。


为什么想到把客家糯米酒酿造技艺申报非遗项目?“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想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客家糯米酒的酒香,让他们知道传统手工艺是有温度的。”在土生土长的邓月娣看来,家乡的糯米酒不仅仅是一坛坛普通的酒水,更是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醇厚的酒香里,有一种朴实勤劳的乡土气息。


如今,邓月娣已先后收陈瑞娇、郑伟芳、谢碧珍、陈秀红、邱丽妹、刘娟等为徒,毫无保留地传授“邓月娣”酿造技艺。“我们姐妹要共同努力,让非遗‘娣黄酒’焕发新活力。”她笑言。







02

Xiong Ping

熊萍


二十载践一诺 

大爱助新生


“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


(向上滑动)


深秋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孩子们的脸上,温暖柔和。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上天和他们开了一个无情的玩笑,给了他们一个不健全的身体;这也是一群幸运的孩子,因为他们有位共同的“妈妈”,给予他们最特殊的关爱,为他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


这位“妈妈”叫熊萍,她是深圳市龙华区华阳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创始人。“关爱兴中华,善举托太阳”,是熊萍心中最坚定的信念,也是中心名字的由来。20年来,她深情关爱、细心呵护,帮助1000多名孤儿和残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让那些折翼的天使重获新生,让一个个陷入绝望的家庭重拾希望。


华阳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位于龙华区观澜街道桂花社区,一栋4层楼的建筑并不起眼,从外面看来与普通的幼儿园无异。“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写在一楼院墙上的两句话却格外显眼。


“特殊教育就是爱,爱一切的孩子,爱孩子的一切。”熊萍说,在康复中心训练的孩子,除了听障、视障等常见疾病,还有很多患有先天性脑瘫、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各类先天性疾病,大部分孩子刚送进来的时候病情很严重,生活不能自理,熊萍给学生们系鞋带、擦口水、擤鼻涕、清理大小便、洗澡洗头、缝补衣服……20年来,她对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倾尽爱心。


针对孤独症、言语障碍、脑瘫等案例,她翻阅大量书籍、四处向专家请教、研讨制订康复方案,不知疲倦地对孩子们进行系统的集体教学、感统训练、语言训练、作业治疗、应用行为分析……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孩子们从闭口不言到字句清晰,从饭来张口到生活自理,从情绪失控到学会自我控制并调节情绪。看着孩子们的进步,家长们脸上也有了笑容。


“看着孩子们慢慢康复,长大后生活能够自理,有些还已经开始慢慢融入社会,我特别有成就感。”熊萍还是觉得生活充实而有意义。“现在,只要我一走到康复教室,有些能发音的孩子都会喊我‘妈妈’。”熊萍脸上充满自豪。


熊萍说,她是学幼儿教育的,毕业后在深圳市残联成立的早期干预中心工作。2003年,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干预工作后,熊萍从中心辞职准备改行做幼儿艺术培养。“离开没多久,有3个家长就找上门来了,说孩子在中心天天哭着闹着要找熊老师。”架不住家长们的苦苦哀求,熊萍只好把3个孩子接到家中,继续帮助他们做康复教育。没想到慢慢的,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家长把孩子送过来进行康复训练。


幼儿艺术培养这一行是做不成了,熊萍为此萌生了创办一家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念头,这个想法也得到了父亲熊慕标的大力支持。熊萍告诉记者,父亲双亲早亡,是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帮助下才顺利长大,“他时时教导我们要感恩和回报社会”。


2008年3月,熊萍正式创办了华阳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并取得了市民政局颁发的民办专业性非营利性儿童康复教育服务许可证,也成为市残联认定的可以接受政府资助的儿童康复训练专业机构。


20年来,熊萍和她的团队,用无私的爱和专业技能,悉心培育那些迟开的花朵。她们的无私奉献,也感动了许多市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热心市民和爱心企业被华阳爱心感染,纷纷给华阳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捐赠捐物,教室里的桌椅、沙发、钢琴都是市民和爱心企业捐赠的,“中原地产每年都资助我们15万元的房租,今年已经是他们资助的第八个年头了”。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有近万爱心市民先后前来华阳中心献爱心,该中心收到各类物资和捐款价值上百万元。






03

Liao Zuying

廖足英


十年初心不改,

公益亲子读书会

创造无限价值


“为他人服务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慢慢播种开来,慢慢生根发芽。”



(向上滑动)

累计开展阅读活动上百场、服务人次5000+上、个人志愿服务时长1700+小时、五星服务之星、福城街道茜坑社区“社区好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深圳市彩虹花公益小书房优秀志愿者……一张张薄纸,一本本证书,都是廖足英十年如一日投身公益事业的足迹,源源不断地为这座城市注入光和热。


“一开始,我只是想引导子女,为他们树立一个榜样,没想到时间一长就越发热爱公益了。”面对记者的提问,廖足英侃侃而谈。“我觉得十年的公益生涯,除了引导孩子爱阅读之外,我也变得自信开朗了。”


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廖足英带着小孩参与到了亲子读书会中,生动有趣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她和孩子。因舟车劳顿的关系,最终决定和亲朋一起在家门口成立读书会站点开展活动,随即在深圳市彩虹花公益小书房注册成了一名阅读推广志愿者,利用周日休息时间去展开亲子阅读活动。


 家门口的“读书会”既方便了自己参加,还可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家庭参与进来。于是,廖足英开始了学习和摸索,从如何讲故事、如何写活动方案、做PPT,到如何写活动记录、如何招募等等。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之后她和一家培训机构达成合作,免费为亲子读书的公益活动提供场地,开启了她人生中自己主导和策划的第一场活动。


“当时就吸引了小区的十几位家长和小朋友参与!”廖足英说,原本自己就性格偏内向,加上没有经验,上台的时候非常紧张。但是尽管如此,还是坚持完成了整场活动,并得到了前来参加的家长们的认可和鼓励。


“这些都成为了我的动力,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开展亲子读书会的决心。”廖足英告诉记者,虽然一场活动前前后后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准备课件、照片整理和记录撰写,但是付出后的回报也是欣喜的。这样既还给孩子和自己创造了良好的交友、学习空间,还帮助到了别人,“说起来收获最大的还是自己。”


接下来的几年,在观澜的培训机构、世纪广场的草地上、图书馆、简阅书吧、福城街道文体中心……都频繁地出现过廖足英开展公益的身影。越来越多的妈妈和义工加入到这个志愿者的队伍中来,大家分工合作,把每一场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把业余做成了一种热爱。


“我和我的合作伙伴们从陌生到熟悉,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爱上阅读后,从开始的胆小到后面的落落大方,我觉得付出都是值得的。”廖足英表示,活动开展的越来越得心应手后,同伴们的孩子看着妈妈们忙前忙后时也会学着帮忙分担,这颗为他人服务的种子也在孩子们的心中慢慢播种开来,慢慢生根发芽。


亲子阅读活动作为当今公益的一种,既可以充分地享受亲子时光,让孩子体验阅读的快乐,也能让家长走进了孩子的世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少年强则国强,重视亲子阅读才能培养孩子从小喜欢读书、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廖足英告诉记者,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加入进来,把这份公益传递下去,让孩子从阅读中了解更多知识,树立民族自信,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三位姐姐的故事里

我们一同聆听到了

她们的初心历程



奋斗类

家风类

达人类



在这段时间里

姐妹花与花粉朋友们一同

走进了三类优秀故事




她们在新时代的征途上
一路高歌,一路前行


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龙华的温度
看到了她们对生活的深耕

也看到她们在奋斗中绽放的人生华彩



你身边有哪些优秀的“她”?

你在龙华有怎样的奋斗的足迹?

欢迎花粉朋友在留言区畅谈~




END

来源丨龙华区妇联
编辑丨小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