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梦如幻看大千——泼彩山水

2017-09-10 国风艺术在线


   

特别提示

喜欢本文的朋友可在微信里搜索“国风艺术在线”并予以“关注”,即可在“查看历史消息”中获得到更多赏心悦目的资料。

        泼彩法是种以泼墨法为基础,借用工笔花鸟画的“撞水”、“撞色”二法,并从西画中吸取营养而创造出来的新技法。张大千、刘海粟是我国泼彩法造诣最高的大师。

         谢稚柳先生认为张大千的泼彩有很深的传统渊源,并将其置于中国的古今序列中,同时表示自己也是学大千的,这条脉络是清晰的。张大千也常常表示"我并不是发明了什么新画法,也是古人用过的。只是后来大家不用了,我再用出来而已。"这表明张对自己的路径和位置是十分明白的。如果完全视之为自谦之语,反而是对张的清醒的自我认识的误读。但刘海粟的"泼彩"却并不是这条脉络上的,刘本人对这一点也极为自觉,云是自创,是自信而非好胜。

         刘、张"泼彩绘画"的类型之别源自三个方面的不同:一是他们的艺术历程不同。简言之,刘中西兼能,而张是传统画法的集大成者。

         二是触发他们产生这一创新的原因不同。张大千开始画"泼彩"是在巴西时期,傅先生认为是由以下三个原因触发的:1、眼疾为主要近因;2、西方当代艺术的接触与刺激;3、自我求变的精神与知友的激发。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动因还是为了寻求生存发展的空间:"五十岁以后,在西方国家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尤其是他曾有意打开西方的艺术市场。故也存有迎合西方艺术潮流的心理。"对刘海粟来说,这只是他在艺术上一贯坚持的"中西融合"之路水到渠成的结果。

时间上是在文革后期,与张大千在巴西的转型可以说是基本同期的。


1965年作 瑞士道中一金波翠岭


1966年作 黄山绝顶


1967年作 碧峰古寺


1967年作 幽岚深谷


1969年作 溪流交响


1973年作 春山积翠


1978年作 题松图


1967年作 秋山飞瀑


1967年作 春山烟树


1965年作 溪桥晚色


1965年作 峡谷飞泉


1967年作 古寺悬泉


1967年作 烟云放棹


碧峯萧寺


春山匹练图


泼彩山水


桃花源


玉山小景



高岩飞瀑



1965年作 春山图


1967年作 山色空蒙


1968年作 泼彩青绿山水图


1969年作 翠峦丹叶


1973年作 晚帆 镜心


1976年作 翠山溪流


苍山清泉


寒山清泉


茂林幽居图


秋湖佳境


山色空濛


云山春树


1967年作 山居图


1968年作 秋山岚翠


1968年作 幽谷清霞


1970年作 春山晓色



1975年作 寒泉风雨


1975年作 深山幽居


1978年作 碧山白云


1979年作 春山云起


1980年作 水竹居


爱痕湖小景


湖山晚色


江南春


金碧山水图


神木老人


水竹幽居


夕阳红满山


烟雨姑苏


云雨巫山


云蒸霞蔚




学习临摹书画的绝佳资料


【欢迎文末留言】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国风艺术在线”获取更多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