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医院病案编码准确率仅为32%?这里有一套智能的完整解决方案
随着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30个DRG试点城市的公布,以及相关政策、文件的发布,病案质量引起了国家政府及医疗机构的重点关注。
那么,目前的病案管理工作都存在哪些问题?病案质量提升工作应如何开展?如何在病案产生的每个环节中加以把控,以做到高效高质量地完成病案管理工作?
编码版本不统一、编码准确率仅32%
近年来,病案数据受到了医院管理者的重点关注,但在开展病案管理的工作中,各家医疗机构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编码版本不统一。通过调查全国29个省份的2640家医疗机构,我们发现:存在11套ICD编码版本,包括5套ICD-10编码版本,6套ICD-9-CM-3编码版本。2019年5月,国家下发了国家临床版2.0,强制全国统一编码版本。
以国家标准版为例,国家标准版ICD-10是最早在除北京、上海、广州之外地区使用的编码版本,是2016年前使用最多最广的版本,涵盖编码22534条。该版本60.5%可直接通过诊断名称结合编码,利用信息化程序实现与国家临床版2.0的转换,39.5%需要编码专家人为干预。可见,编码版本库的转换并非易事。
二、病案质量差、编码正确率低。我们对全国29个省份的100家三级医疗机构的500万份病案首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整体来看,填写不规范的病案占比为4.75%;存在编码问题的病案占比为32.76%。
2012年全国统一改版首页以来,国家对编码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需要结合病历填写的信息越来越多。病案首页的改版、临床医生书写不规范、编码员编码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的信息漏填、错填的现象越来越多。
三、编码工作量大、人才稀缺。调查显示,三级医院院均编码员4人,人月均需处理病案1117例;二级医院院均编码员2人,人均需处理病案908例。(仅统计有编码证的编码员)
从全国范围来看,编码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人才稀缺的现象普遍存在。据专家意见,每位编码员的日整理病案应在30份左右,目前的工作量几乎是理想值的二倍,意味着现有编码员存在一倍的缺口。
病案的质量及编码的正确率直接对DRG分组造成了巨大影响。我们对某三甲医院心血管科2000份病案进行审核和分析,发现:编码填写不规范、编码未合并、编码未加编问题占比20.76%;由于编码问题而产生的DRG分组不当,预测导致亏损1136万元;经过对这2000份病案进行纠错和修正,重新进行DRG分组测算,预测亏损减少了278.6万元。
一方面,编码错误将直接导致DRG入组不当,从而使医疗机构无法获取合理的医保基金;另一方面,有医院为了获得较高权重的DRG分组,扭曲主要诊断选择,一旦被社保查到,将追究医院骗保的行政罚款,有的会连带行政处罚。
病案管理工作该如何进行?
现阶段,要想提升病案管理水平,需借助智能化的工具进行管控,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各版本ICD编码的对标学习系统。全国各地使用编码版本不统一,就像是各地有各地的方言,而我们需要一套用于官方使用的普通话来链接所有的方言,这套“官方语言”国家已经发布,就是国家临床版2.0。在对接到国家临床版2.0的过程中,需要一套各版本ICD编码的对标学习系统,将各版本的编码库与2.0版本进行不断进行比对,最终实现版本的转换。
二、临床习惯用语标化名称术语集、病案首页全字段审核工具、编码审核工具。编码工作量大、编码质量不佳,主要由临床医生书写不规范、编码员数量偏少以及编码员编码经验不足造成。
首先,需要搭建一套临床习惯用语标化名称术语集,架起ICD语言和临床术语之间的桥梁。医生在填写诊断时,填写术语集内的疾病名称;编码员在编码时,可以直接用术语集来对应ICD编码。
其次,针对病案首页的数据,应搭建一套病案首页全字段审核工具,进行首页的完整性审核以及逻辑上的校对。这样一来,在进行卫统4、HQMS等数据上报时,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
最后,编码质量差在全国来看是普遍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搭建一套编码审核工具,对每一条编码进行正误判断以及逻辑审核,对错误的编码进行提示和修改。这样一来,省去了病案抽查的环节,直接变抽查为普查,可以迅速提升工作质量。
三、DRG重点追踪病案智能提示工具。针对编码错误导致的DRG入组不当问题,应在编码审核工具中加入打标签的功能,将需要DRG重点关注的病案加以提示,便于后续再次查看和审核。在DRG工作全面铺开时,可以从容应对。
河北省二院病案科主任,河北省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王炜杰说:“如何用数据展示医院的成绩?如何用数据保障医院的费用?这都是医院管理者所关心的。从医疗大数据的挖掘与应用,到利用大数据对医院进行精细化管理,再到利用大数据提升医院的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都是医院管理者所关注的。当下许多的管理者都在关注数据的应用,而作为数据的管理者——病案人,更应该关注与保证数据的正确性,保证汇入浩瀚数据海洋中的每一条数据都是正确的,从而夯实大数据的基石。而数据的审核则是保证数据正确的有效办法之一,人工与智能的有效结合能让审核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在应用人工智能进行病案质控的过程中,无非要做到三点:安全、高效、高质量,放在首位的则是数据安全!艾登科技在基于多年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与国内上千家医院进行沟通与合作,在不断完善病案首页质量全流程质控平台的过程中,推出一套医院病案管理解决方案,能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高效、高质量地完成病案管理工作,这套方案从以下八大环节进行考量:
1.内网访问,第一要务是保障数据安全。
2.医嘱查漏,用于避免手术/操作漏填,保障手术编码的完整性。
3.智能编码,为临床医生提供符合临床需求的诊断,实现事前编码实时质控。
4.编码审核,可以减少编码审核工作量,提升病案首页内涵质量。
5.首页字段校验,可以保障病案上报高要求。
6.临床沟通,需要统计汇总科室常见问题,用于病案科、质控科与临床科室进行目标性沟通。
7.DRG预分组,用于在质控的同时进行DRG分组,且修改编码之后可以实时再次分组,实施预前掌握DRG分组现状。
8.风险病案排查,需要规避病案编码问题导致的DRG异常入组,保障医院获取DRG医保支付费用真实性。
未来的病案管理工作应做到什么水平?
未来的编码工作,应镶嵌在病历形成的过程中,医生下诊断的同时可以直接附上编码。同时,系统可以对病案首页的字段进行质控,省去之前病历的人工环节质控环节。此外,系统自动给每一份病历打上DRG标签,用于评估核算医保支付。
那么,一定有人要问,有了这样智能的系统,编码员、质控员岂不是要失业?答案恰恰相反,在未来的病案管理工作中,编码员会成为更重要的角色。
北京三院病案统计科主任夏志伟在一次会议发言中提到:“有人说借助于人工智能可以实现自动编码,自动纠错,我相信,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编码的效率,和编码的准确性;但是有人说,编码员就失业了,我不同意,那就更需要编码员了,因为大家对编码的普遍认识提高了,要求必然也提高。编码员不需要做简单的编码翻译了,她要去做更有意义的事,去判读内涵质控,去更精准的表达临床的诊疗过程。”
人们常说人工智能,更多的关注点在“智能”,其实不然。所谓人工智能,最核心和基础的部分恰恰是“人工”,千倍万倍的“人工”才能转化成那一点点的“智能”。同样,无论未来的病案管理工具做到怎样智能化的程度,总会存在无法用工具解决的病历以及问题,而这些才正是需要编码员去关注的。
正是有了这样智能的系统,才能将编码员从病案海洋中解放出来,去关注问题病案,关注风险病案,通过对这些病案进行分析和编码修正,让病案入到合理的DRG分组,从而保障医院获得合理的医保基金赔付,为医院挽回潜在损失。
荐 读
《病案首页全流程质控管理平台》
扫码申请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