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商事信托法律构造

2017-06-22 天南剑客

摘要:商事信托作为商事组织的一种形式,运用传统信托运作方式中所有权形式分割,责任与利益分离,受托人责任与风险承担来实现商事组织的灵活融资经营和受益人的信托收益。

  商事信托得益于信托的资产分割功能,使商事组织享有独立于信托所有人及其管理人的资产,得以自己名义经营管理、与第三人进行交易,产生独立的法律关系,承担独立法律责任,理应具有商事信托之独立法律主体地位,此乃我国商事信托发展和商事组织法之规范方向。

  关键词: 商事信托;商事组织;资产分割

  一、商事信托的发展及界定

  (一)从传统信托到商事信托

  信托的起源,是基于规避封建制度对土地转让、土地变动的限制和税费而产生的“用益”制度,在英国存在和发展的最初两个世纪里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受让人(受托人)为受益人持有土地,在法律上并不能获得执行。

  起初,“用益”对于受托人而言,只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后受到衡平法院大法官的支持,受让人取得了财产法定所有人的身份,而受益人通过衡平法院施加给受托人的衡平义务,获得了用益制度下衡平法上的受益权利,进而演变成现代信托制度。

  传统信托的所有权分割方式是将责任和利益分离,享有名义上所有权的受托人担负随所有权而产生的信托财产范围内的责任和风险,受益人则享有信托利益。

  这同现代商业社会中的公司制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兼之具有避免双重征税的优势,在英美法系国家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商事领域。

  而在大陆法系,信托制度亦通常作为商事活动的一种灵活机制得以广泛应用。

  (二)商事信托的界定及范围

  商事信托是信托制度从土地等家庭财产管理转向商事领域的结果。

  最早商业信托产生于美国麻萨诸塞州,在1910~1925年间,信托发起人为募集资金目的,由受托人将受益人(投资人)权益均等分割为可转让证券份额,受益人交付资金获得该种证券份额行使信托利益分配请求权,受托人则将募集到的资金用于不动产开发。

  与传统民事信托不同,商事信托是以信托运作方式实现商业组织投资经营的目的,具有积极经营管理财产以获得收益的显著特点。

  相同之处是商事信托与传统信托一样具有灵活性而符合方便运用之目的。

  早期的商事信托作为有效法律活动被用来进行交易或经营。

  随后,商事信托不断向新的领域拓展应用,如共同基金、证券化信托、不动产投资信托,甚至知识产权信托等各种商事信托形态,它们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具备信托和商业组织经营的共同特征。

  商事信托的现代应用相当宽泛,在美国,共同基金和退休基金为商事信托最常见两种基本形态。

  此外,不动产投资信托、金融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信托以及各种信托契据都可归入商事信托范畴。

  而大陆法系国家,大多采用证券投资基金形式。

  如日本以证券投资信托契约为核心的证券投资基金;我国台湾地区则开展了金钱信托、不动产信托、有价证券信托、金钱债权以及担保物权信托等项目。

  我国自2001年颁布信托法以来,也展开了证券投资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商事信托业务。

  二、商事信托的运行基础——信托的基本构造

  (一)信托的财产法解析

  传统信托中,委托人从转让中不获得任何补偿,通常并不保留剩余财产索取权;而商事信托中委托人通过投资于信托获得受益凭证并据此进行收益,并几乎都保留了剩余财产索取权。

  传统信托认为一项信托的成立是以委托人向受托人移转特定财产为特征,从而分割出独立于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个人财产的信托财产,信托财产的归属权问题当是财产法调整的范畴,财产法便具有了对信托进行调整的意义。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3年第2期2013年第2期(总第182期)陈果:商事信托法律构造研究

  信托设立的目的是受益权,虽然对受益权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是债权还是物权的争议,但受益权在相当大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对物权的特征,这在受益人追踪权表现得尤为突出。

  受托人违背信托条款规定处分信托财产,受益人除选择损害赔偿之外,还可从非善意交易方追及该信托财产或者其转化形态。

  二者只能择一行使。

  这在大陆法系被称之为“超级所有权”。

  当然这种超级所有权也会受到善意第三人的阻断。

  同样,“物权的追及效力并不是绝对的,要受到善意取得制度的限制”。

  因此,受益人追踪权在法律效力上同物权追及性大致相当。

  (二)信托的合同法解析

  从合同法角度,投资人购买发起人所设立的信托权益可转让基金份额是商事信托设立的基本模式,所以投资人与发起人之间法律关系的基础是双方基于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合同关系。

  传统信托中的意定信托与之相吻合。

  信托是合同还是财产至今仍是一个争议。

  合同论者更认为合同的解释学说源自于信托的两个本质性特征:信托人和受托人出于自愿,这就使得信托和合同一样是合意的法律关系;另一合同性质的特征在于从本质上而言,所有的信托法都是默示性质的,即当事人可以选择不适用的法律规则。

  信托法规则仅仅在信托文件没有规定相反条款的情况下才得以适用。

  这两种特征,合意和当事人自治,正是合同法的决定性特征。

  进而有学者认为,信托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关系与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在功能上并无本质的差别。

  (三)信托制度的组织法分析

  某种意义而言,信托法乃着眼于信托三方当事人及其与第三人关系的安排,这种关注已经脱离了单纯的信托财产法的性质问题,合同法也不能完全对信托制度进行解释。

  因为,单纯的合同法不能完全实现信托的功能。

  信托法的最重要功能不仅在于通过默示的合同规则对信托的委托人、受托人、受让人三方进行有序安排,更在于对上述关系人之间以及与他们交易的第三人之间内、外部关系进行有序安排,这些法律关系,无法简单通过合同手段来进行安排。

  有关信托究竟是财产还是属于合同的激辩亦未产生定论,有学者提出,信托法横跨财产法和合同法两个领域,而且兼具组织法的性质。

  因此,信托法对当事人及第三人法律关系的关注,显现出信托不再局限于财产权利的特征,同样,单纯的合同法也解决不了信托的内外部法律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信托制度已经具备了商事组织的特征。

  信托法的信托财产独立性设计,使信托内部的三方主要当事人能够将信托财产独立分割出来。

  理论上,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可以与各自的债权人签订就信托财产不得追索的合同,但这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而明确的资产分割正是企业组织安排与单一合同安排的本质性区别,也正是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所探讨的企业何以存在的根本原因——节约成本。

  三、商事信托的组织化构造

  商事信托与公司相比,具有显著的相似性,如信托的财产和债权人的关系,与公司的财产和债权人的关系相同;公司经理人的债权人不能向公司的财产求偿,受托人的债权人也不能向信托财产求偿;以及就公司受益人(股东)负有限责任,信托的受益人也是一样。

  但二者在内外部法律关系上有很大差别,相较于公司,对信托的法律强制性规范更少,不需要采取一般商事公司所采取的内部管理结构,信托的设计就足以满足商事信托运作的基本要求。

  (一)商事信托的内部构造和资产分割功能

  1.商事信托的内部结构。

  商事组织的内部结构包括商事组织内部机构的设置以及主要内部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设计。

  商事信托不要求具备完备的内部组织机构,通常依照信托契约委托专业机构代为管理。

  在管理权限上,商事信托管理人——受托人的职能受信托条款限制,不具有类似公司管理层在管理公司事务时的巨大权限。

  从所有权人利益的实现来看,商事信托由于委托人同受益人身份合一,除了投资人之外,并无第三方剩余权利投资人,如需更高的回报,通过订立合同规定受托人的投资义务即可。

  商事信托中形式上的投资人和受托人两种主体类型(投资人和受托人)实质表征了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这三种不同的主体形态。

  商事信托作为商事组织的一种形式,同具有成熟内部组织结构的公司形态而言,其组织化程度显然较低,但仍有制度化的设计,如商事信托中委托人通过信托契约对受托人进行约束、受托人的信义义务的施加、受益人大会所体现的受益人权益等机制的设计,旨在解决商事组织中所不可避免的代理人成本问题。

  2.商事信托的资产分割功能。

  资产分割简单而言,是指将原本资金需求者持有的金融资产与资产持有者隔离。

  资产分割功能是商事组织极为重要的功能。

  资产分割功能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首先是独立资产组合的指定,该资产属于法律实体并同法律实体的所有人和管理人的个人资产相区分;其次是赋予债权人对法律实体资产的优先权,表现为:债权人对同法律实体运营相关的资产优先于实体所有人的个人债权人对该资产的请求权,即独立的法律实体为其对外法律关系的担保财产,被称之为“积极的资产分割效用”;以及所有人的个人债权人对所有人的个人财产优先于实体债权人的请求权利,被称为“消极的资产分割效用”。

  信托法的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其促进了资产分割,便利不同种类债权人对资产独立的请求。

  尤为重要的是,使得信托财产免受受托人个人债权人的请求。

  从资产分割的角度而言,信托法提供的功能同商业公司所提供的功能几近一致。

  商事信托一旦形成,如同信托一旦设定一样,信托财产即具有独立性的特征,从这点而言,商事信托已经具备了商事组织的基本前提,类似于公司的独立法人资产。

  商事信托与传统信托相比,因委托人与受益人身份的重合,同公司运营理念更具有相似性,再加之实际运营中投资获利的目的,可统一称之为投资人,这正如公司制度股东的投资人身份,受益人则是商事信托设定之后的实际运营过程中投资人身份的体现。

  对于受托人而言,信托法所提供的资产分割功能,使得受托人能够区分处理信托财产的债权人以及受托人自己个人的债权人之法律关系。

  商事信托作为一种商事组织,其积极的资产分割效用体现为信托财产独立于受托人自有财产,受托人垫付的费用及处理信托事务报酬应从信托财产中支付,受托人不对因处理信托事务对第三人所负债务承担个人责任,而由信托财产承担。

  商事信托中身兼委托人和受益人身份的投资人,对商事信托不负担投资额以外的责任。

  当然,商事信托在处理与第三人关系上,相对于公司法偏向于保护第三人利益,其更倾向保护受益人权益,如从受益权的追及力而言,当受托人违背信托条款规定处分信托财产,受益人除选择损害赔偿之外,还可从非善意交易方追及该信托财产。

  (二)商事信托的外部关系

  商事信托以独立信托财产为核心,能够作为独立的法律实体在商业社会中参与交易活动,以自己名义发生与第三人法律关系。

  1.与商事信托进行交易的第三人。

  商事信托运营过程中,受托人代表商事信托行使财产管理、处分职能,为避免相对人受误导,交易过程中,受托人应以明示的方式表明以受托人身份而非以受托人本人身份与第三人交易,信托财产交易所产生的责任仅限于信托财产而不及于受托人的个人财产,受托人就信托财产所负担的非合同责任也仅限于信托财产。

  2.商事信托主要当事人的债权人。

  商事信托乃自益信托的一种,委托人与受益人身份重合,商事信托形成后,委托人与受益人身份集中于受益权凭证持有人。

  商业信托不强调委托人意思的表达,而强调受益人权益的保护。

  (1)受益人的债权人。

  受益人享有信托利益。

  对于受益人的债权人而言,受益人的债务担保财产的范围扩大了。

  受益人可以明示方式在其受益权上为其债权人设置担保权利,亦可以默示的方式将其对信托财产的受益权作为一般性担保财产的范围。

  受益权还可以通过转让的方式进行交易。

  当然,受益权的处分并非不受到限制,如委托人设定信托时以明确条款规定不得转让;受益权属于法律禁止转让的情形,如养老金信托的信托利益。

  无论是在担保的情形,还是在转让的情形下,受益人对信托利益进行处分的行为,会对受托人就信托利益的分配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在受益人破产的情形,以及受益权已经有效转让并通知受托人的情形下,受托人应当向受益人的债权人而非原受益人支付信托利益。

  在商事信托的情形下,受益权转让受到的限制更少,且由于受益权凭证具有证券的一般性特征,商事受托人根据受益权凭证的表面证据支付信托利益,无需追究其原因行为是否有效。

  商事信托的法律构造及其实践【2】

  【摘要】商事信托作为商事组织形式的一种,依托其所有权的配置方式、信托财产的独立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金融领域。

  在对商事信托的法律构造及治理机制建立了明确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各国均制定了配套的法律体系。

  而反观我国,尽管目前有一法两规,但规定的混乱和和冲突始终制约着信托业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现象亟待改善。

  【关键词】信托;商事信托;商事信托法律体系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古老的信托制度逐渐从传统的民事领域进入了商事领域,并因其特性被以金融业为首的行业所广泛运用。

  本文试图从商事信托的内涵及特性出发,分析它的法律构造及相应的治理机制,并通过对比其在主要国家的实践情况,以期在对商事信托有了更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我国能够更加重视这一新兴商事组织的重要性,尽快规范配套法律体系。

  一、关于商事信托的界定

  (一)商事信托的内涵

  信托起源于中世纪的英国,最初是为了规避当时的封建制度对土地转让、土地变动的限制和税费而产生的制度。

  但在当时的信托设计中,受托人仅作为承受信托财产法律上所有权的人头,实际上并没有管理处分的权利,其唯一的职责是在委托人生前持有土地,死后将土地转移给受益人,信托也因此被视为一种相对消极的财产转移制度设计。

  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封建制度解体,现代工商业社会逐渐形成,传统的信托功能已基本无用之地,取而代之的是在金融领域非常活跃的商事信托。

  从传统信托到商事信托,信托制度的本身也发生了全方位的转变――信托财产从家族土地等泛化的财产形态集中为特殊的金融资产;受托人的管理职责从消极的不动产管理演化为积极的投资组合管理;受托人由早期显达人士变换为机构性受托人;受益人的保护机制从严格规制受托人权限转变为依据信义义务标准来加以制衡。

  现代以来,商事信托以其自身的固有优势,在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国家的金融领域始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英美法系中,商事信托由多种具体信托形式构成,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学界以信托的基础是财产的无偿转让还是有偿转让将商事信托区别于传统信托。

  而在大陆法系,由于信托本身就是移植概念,因此对于商事信托内涵的界定有更加多的讨论,并且就商事信托与传统信托的分界,有目的说、行为说和受托人身份说三种主要理论。

  本文赞同施天涛的观点,即行为说最为合理。

  如果受托人接受信托的行为具有营业性或者以营业为目的,则应视为商事信托;反之则为传统民事信托。

  (二)商事信托的特性

  商事信托的制度优势,使得它能够与现代金融领域的活动相适应,表现出卓越的应用功能。

  本部分将重点阐释商事信托的三个特性,并与公司这另一商事组织形式进行比较。

  其一,商事信托制度相对灵活。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私益信托(即商事信托)是法律规定的最为简单的商业组织形式。

  大陆法系中,信托方式可以合同、遗嘱等形式设立,而在英美法系中,更是仅需有委托人设立信托的意思即可设立信托,而不对设立的形式有任何限制。

  而相应的,各国往往对设立公司设置了一定的实体法和程序法要求,整个过程相对复杂。

  此外,商事信托在运作过程中也比公司要更为便捷。

  其二,商事信托享有税收优惠。

  节税一直是商事信托能够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托制度的灵活性非常适合避免税费和监管。

  以英美法系国家为例,通常以所有权为标准针对信托进行征税。

  按照信托制度的原理,受托人只是信托财产名义上的所有权人,而真正的所有权人是受益人,信托只是委托人和受益人之间单纯的财产输送管道。

  按照税收导管原则,只有受益人才对信托财产负有纳税责任义务,委托人和受托人作为利益的传媒并不负有纳税义务。

  而相对应的,如果采取公司制的形式,则相关主体需要在实体和受益两个层面双重缴税。

  不过,由于商事信托法和公司法的互动,如今税收优惠并不再只是信托的专利了。

  其三,商事信托具有破产隔离功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