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论唯物辩证法在《资本论》中的体现

2017-06-23 天南剑客

摘 要:早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充分展现了他的研究方法即唯物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是从商品开始的,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简单的经济范畴,又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一般的概括和社会矛盾规律的揭示。马克思将辩证法贯穿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运用从抽象到具体、归纳演绎、否定之否定的方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资本;商品;辩证法 

一、马克思对辩证法的发展 
  辩证法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中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希腊的辩证法;传统基督教神学的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于芝诺和苏格拉底而言,辩证法是借助于提问和回答来讨论问题的一种辩论艺术。而在后来的传统基督教神学中,辩证法则是包含着否定的观念来确定上帝的存在。到了黑格尔这里,他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哲学思想,建立起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对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做了回答。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人的头脑所反映的并变成思维形式的物质世界。与黑格尔不同的是,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从现实的人、现实世界出发,是历史唯物的,把握世界和全部人类生活矛盾规律的世界观。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从现实的生产、活动的主体以生产条件出发,去把握世界和社会运动的内在规律:生活实践不只是道德实践,而且蕴含着人、人的世界、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部范畴。他以现实实践及其历史发展来阐明思维把握存在的概念运动,从现实出发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科学理解为终结,揭示人与世界之间矛盾关系,对思维与存在、一般与个别、人与世界之间的否定性统一的辩证理解,认识人类生活矛盾运动的规律。马克思的辩证法的立足点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过程的内在矛盾,这些矛盾展开过程表现为辩证的客观历史规律。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 
  《资本论》第一卷论述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从封建主义中诞生的一章,是马克思辩证方法的优秀例证。“我的辩证方法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他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人脑的活动过程,即他以‘理念’的名义而且甚至把它转化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世界的创造主,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的外部的现象形式。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人的头脑所反映的并变成思维形式的物质世界。”[1] 
  1.《商品》篇“具体”到“抽象” 
  从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着眼,对近代以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理论观点进行充分的吸收和借鉴,并与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结合起来,运用这些方法和现实的工人阶级的价值取向,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经济学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借助对商品的分析综合考察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并把两者结合起来辩证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揭示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和剩余价值的源泉。通过对商品的研究得出商品的两重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进一步推出劳动的两重性,得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问题,首先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次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差异;其三,个体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转化过程。两者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逐步演化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商品的价值规律不是基于竞争和供求矛盾的规律而是根源于其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和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一定所有制的结果,雇佣劳动所演变导致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无法消解的。剩余价值规律是私有制无法消除的。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流通以及再生产,都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平均利润的割裂。商品经济的社会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和束缚必然进一步深化。由此得出无产阶级革命是社会历史的必然趋势和结果,说明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是以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为评价标准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不是没有现实基础的,共产主义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2.发现价值的两种形式――归纳和演绎 
  在对商品二因素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的观点。这种在整个人类社会生产过程中是一致的,而在人类群体之间却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差异和斗争,社会发展越来越畸形,马克思得出具体劳动生产具体的使用价值,而商品的一般价值形式是以抽象劳动为基础进行概括的。“我们采用这种方法,是从历史上和实际上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初的和最简单的关系出发,因而在这里是从我们所遇到的最初的经济关系出发,我们来分析这种关系。既然这是一种关系,这就表示其中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我们分别考察每一个方面;由此得出它们相互关联的性质,它们的相互作用。”[2] 
  在研究相对价值的过程中,将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做了着重的论述和分析,随后结合“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的考察,从而研究得出了价值形式两极的本质特征。依据此本质特征,马克思的研究又深入到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之中,进而深入阐释和分析了货币的产生。此外,马克思还考察了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和价值形式分析,深入阐释了商品价值关系。他认为,商品价值关系表现了商品所有者之间彼此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最后,马克思叙述和阐释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对其运行起支配作用的客观规律以及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先是分析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商品交换这一不可回避的现象。通过对这一要素的分析,揭示了现代世界的一切矛盾的胚芽。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一特殊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且货币具有购买劳动力商品的特殊功能,从而使得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由此进入马克思的研究视野。其研究进程是从对一般的劳动过程到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这一“一般――特殊”的过程。 
  3.资本主义有机体――否定之否定的运用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因素,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含义,这一规律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发展进程中。它具体表现由事物的不同性质所决定,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具体形式和事物所处的具体的环境条件所决定,由事物发展过程的性质所决定。马克思认为,这一规律体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阐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32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为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提供了科学指导。 
  三、《资本论》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1.国内理论界对《资本论》研究方法的争议 
  20世纪60年代,有的学者认为《资本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辩证法,而非抽象,不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或其他什么方法;他们认为在辩证逻辑中,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有很大局限性和片面性。还有人认为《资本论》的方法就是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当然是《资本论》的根本研究方法。辩证法关于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一般规律,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资本论》理论体系中的辩证法,是资本主义物质生活过程中的客观辩证法在观念上的正确反映。一般来说,科学研究是在以辩证法一般原理的指导下去探寻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要研究《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就应该研究唯物辩证法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资本论》中的具体应用。这样,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3]239。 
  2.《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篇的内在联系 
  《资本论》所要揭示和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最终目的是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需要用科学的抽象来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中揭示生产方式的其本质和发展规律。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一般关系的研究到具体关系的研究,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过程,全面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发展形式,探求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1] 
  《资本论》第一卷正是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尤其是第一篇,说明了商品货币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孕育的矛盾,揭示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秘密是由于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不但能够生产自身的等价物,且能够创造剩余价值,资本的本质就是牟取剩余价值。此后,马克思通过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具体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于无偿榨取剩余价值。马克思就是这样将唯物辩证法具体贯彻到认识论中,运用科学的抽象法,从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这一本质方面人手,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必然性及其历史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使第一卷自成体系。 
  3.《商品》篇唯物辩证法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入手,探寻了价值和货币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发达的商品流通与劳动力的买和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历史前提和条件。“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3]167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入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一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维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邱泰如.应如何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的生产方式[J].当代经济研究,2001(1):32-34. 
  [5]张素芳.论《资本论》的方法[J].学习与探索,2002(4). 
  [6]邱泰如.论《资本论》的方法[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