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多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在公示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在西安这片文化传承丰沛的热土上,文明迭代淬炼出了无数引以为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历史的沉淀,那些曾经被遗忘在角落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底蕴,将其内在的文化自信重新展现在这个时代。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对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进行公示,共有337项入选(新列入198项,扩展139项),在陕西省入选的13项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西安多个非遗项目入选。
与庙宇高堂为邻,以市井烟火为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沿袭千年文化、凝聚古人生存智慧和文化导向的结晶,是我们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此次西安多个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蕴于其中的魅力自是多姿多彩。
01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关中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创造出的古老民居营造技艺之一,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典型的代表为传统四合院模式,房屋有一脊两坡、两面流水的鞍间房和俗称“房子半边盖”的厦子房,其构造和布局表现出其独特的“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特点,还包含着建筑艺术与智慧。
夏可遮荫收雨水、冬春可抵风沙侵。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既延续了北方合院式民居建筑的传统布局,又因地制宜加以改进,建造风格极具关中文化特色又不失实用。
关中民俗博物院
02
吕氏乡约乡仪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关学”代表人物“蓝田四吕”基于乡村安定、乡邻和睦的诉求制定了以道德教化为主的《吕氏乡约》,通过整合社会秩序去恶扬善、彰显正义、淳化风俗、提升道德,以此感化乡里,移风易俗。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它的出现对后世乡村治理产生了较大影响。
吕氏故里·蓝田古道
“蓝田四吕”创制出的《吕氏乡约》,将先贤智慧的结晶化作三千多字的细则,如同一道泉眼,将千年文化化作涓涓清流,流入田间地头。其中,“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这十六个字,成为《吕氏乡约》中的精华。
正如其所言“人之所赖于邻里乡党者,犹身有手足,家有兄弟,善恶利害皆与之同,不可一日而无之。不然,则秦越其视,何与于我哉!”吕氏兄弟希望乡人能够积极响应他们起草的乡约,并提供建议与意见,与他们一道成就里仁之美。
历史资料显示,《吕氏乡约》的影响很大,它不仅在吕氏族里实施,而且还在整个关中地区推广,“关中民俗为之一变”,是优秀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治理的成功实践。
03
陕西快板
陕西快板是陕西省的传统说唱艺术,属于伴以竹板或鼓点等有节奏的语言表达曲艺的形式。民间俗称"谝于板"、"练子嘴"。有些地方,还叫"快板诗"、"快板书",表演方式是按节奏打板表奏,但中间可以加"解说"或散文体"道白"。
陕西快板的题材广泛,表演形式敲板说表,群众喜闻乐见,民间快板艺人村村皆有。
有名的如临潼县农民快板诗人王老九,一生自编自说快板诗一百余篇,出版有《王老九诗选》,发行至国内外;三原县的谢茂恭,自编自说几十年,建国初曾赴朝鲜演出;大荔县的孙伯润、西安市的刘文龙、高陵县的俱志义、张诚等人,都有名作在报刊上发表,未发表的都流传于民间。
04
古琴艺术
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是我国历史渊源最为久远而持续不断的艺术。
流传在古都西安的秦派古琴,其风格和艺术表现有别于其他琴派,它以琴歌吟唱为主,合奏或独奏为辅,琴歌吟唱讲究:和、静、清、远、古、淡、 恬、逸、雅、丽、亮、彩、洁、润、圆、坚、宏、细、流、健、轻、重、迟 速。
图源于西安市古琴协会
秦派古琴艺术由清末张氏家族传承,民国时期张氏家族传人张筱辰常年在西安与陈尧廷(号琴痴、斋号十二古琴人家)交流并传承秦派琴艺,其弟子有周兆颐,周兆颐传胡宝琴,翟川葆师从胡宝琴,在琴歌吟唱得其真传。
图源于南山耕读
05
老孙家羊肉泡馍制作技艺
西安是羊肉泡馍之都,远在先秦时期西安地区就有着"秦人善治羊,秦人善用汤"的饮食传统,其中以老孙家羊肉泡馍最为有名。
老孙家饭庄,始创于清光绪二十四年。主要以经营牛羊肉泡馍、地方风味小吃、西部清真菜肴而享誉,距今已有122年的历史。
经过百余年精心打造和创新前行,先后荣获“中华老字号”“十大特色餐饮品牌”等称号,因泡馍技艺悠久,被列入“陕西十大文化符号”之一,更有“天下第一碗”的美誉。
“西安看兵马俑,吃老孙家羊肉泡馍”,一碗牛羊肉泡馍后台加工15个小时以上,汤、肉、馍,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老孙家的牛羊肉泡馍肉肥而不腻,汤香气四溢闻之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
06
西安贾三灌汤包子制作技艺
贾三灌汤包子是西安的一种地方特色小吃,是西安名头最大、字号最为响亮的西安小吃之一。2020年7月3日,西安贾三汤包入选首批“西安老字号”和“西安名吃”。
贾三灌汤包子是由贾三(原名贾志亮)始创,建立在祖父辈、父辈经营“清真包子”的经验基础之上,贾三灌汤包子以其玲珑剔透、鲜香肉嫩、皮薄筋软、汤醇汁浓、油而不腻,成为了西安古城清真饮食一绝。
赓续文脉,任重道远,传承非遗,刻不容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
近年来,文化底蕴深厚的西安切实做好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突出西安符号,打造全新的非遗体验旅游、研学线路和产品,开启“非遗+旅游”“非遗+研学”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起点,增强文化自信,更好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
古都西安在彰显西安非遗魅力的同时,盛情邀约五湖四海的友人来西安品古都文化,深入体验非遗项目,让古老非遗文化火热“出圈”。
期待你来西安,开启一段非遗演艺、非遗手工艺体验之旅,近距离感受西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非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