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钟声,惊艳春晚的西安元素
华灯璀璨,万家灯火。作为春节的序曲,春晚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仪式感之一,大概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春晚逐渐成为了大年三十家庭欢聚的温暖陪伴。
提起春晚,不少人耳边都会响起那首《难忘今宵》,这首歌诞生于1984年,音律舒缓、悠扬,词意亲切、邃远,易于贴近观众的心,易于上口传唱,更具催动情感的张力和渗透力,既道出了盛筵将散,深情告别时的真挚祝福,又表达了对来年再相会的无限期盼和良好祝愿。
将近三十年纵横春晚的《难忘今宵》,以其浓厚的情感、深厚的底蕴、优美的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了每年春晚的固定曲目。
其实,除了这首《难忘今宵》,春晚还有一个固定节目,那就是辞旧迎新之时的新年钟声,而这钟声,就来自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景云钟。
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景云钟,从1953年起,就一直静静地“立”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戟门东侧的一个亭子里,供人们瞻仰。
距今1300多年的景云钟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是唯一存世的由皇帝撰文书写、监工铸造的青铜大钟,被称天下第一名钟。它是唐代为景龙观所铸的青铜钟,是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据说,相传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睿宗李旦巡游周至,夜宿行宫,梦见霞光满天,祥云缭绕,以为吉兆,遂下令铸钟以志。因其铸造于景云二年,故被称为景云钟。
景云钟铸工技巧娴熟,雕工精细,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钟声清晰宏亮,音质优美,显示了唐代高超的冶铸技术。
形体庞大,重达6吨,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铜钟之冠。1964年,日本举办世界名钟大赛,历经千年的景云钟依旧发出了清脆浑厚之声,被推选为世界名钟。
后来,央视将现场录制的景云钟钟声,用于年复一年春节联欢晚会除夕之夜辞旧迎新的钟声。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还是全世界现存唯一一个由皇帝御笔撰文,并监工铸造的青铜大钟。
景云钟上的292字铭文,为唐睿宗李旦书写并撰文,也是目前其真迹留存最完整的一件作品。
唐睿宗李旦其笔法融汇了楷、隶、魏、碑等书法的特点,堪称唐代的书法精品。李旦的书法风格一直影响到几百年后的元代赵孟頫,但现存真迹非常少见。
钟上铭文其内容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的来历、景云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钟的赞扬,是研究唐代道教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历经漫漫岁月,景云钟仍能声千年前的盛唐之音,在万家灯火、团圆之时的除夕之夜陪伴着大家。
今年的春晚除了景云钟的钟声,由西安演艺集团战士战旗杂技团等单位共同演出的《万事如意》、《天地英雄》,凭借高难度的动作技巧和高水准的艺术审美,也为亿万华人观众带来了震撼而精彩的呈现。
在多媒体打造的梦幻立体背景下的央视春晚舞台之上,“吊发”技巧演员凭借头发吊着身体凌空而起,仅靠一束头发发力,在高空演绎惊鸿之舞,宛如仙女翱翔于天宫,将艺术绝技展示到极致。
“吊发”起源于中国的杂技艺术,因训练异常艰苦濒临失传,如今在中国仅有5人学习吊发,其中包括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年仅18岁的刘枭。
除了“吊发”演绎,随着优美的音乐,战士战旗杂技团的“吊环”演员犹如自由飞翔的空中精灵,将柔术和高空吊环相结合,用非凡的柔韧性展示了“挂腰竖叉、反向旋转、勾脖劈叉”等高难动作,复杂惊险,吊足了观众的观赏胃口。
金牛贺岁献祥瑞,百花争艳闹新春。今年的春晚虽然在祝福声中已经成为过去,但今年春晚中的西安记忆一直都在。
新年活动指南 |春节文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