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态逆熵》直播访谈节目第一期,以生态设计与自然教育推动生态可持续

吴道源、许义兴 国际生态社区联盟 2023-02-15

本文约17027字数,阅读时间约40分钟,文末可扫码听音频。


《生态逆熵》栏目节目源起于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回应,试图通过人物访谈的形式,持续对话来自世界生态领域的不同专家、学者、创业者、投资人、设计师、艺术家、教育者、环保公益人士…从哲学、艺术、科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不同纬度,剖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从不同视角呈现更多维的画面,探寻中国生态可持续的未来图景和全球生态的多维镜像。栏目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构建,倡导自然生态、产业生态、人文生态的可持续生活和社会创新、组织变革及商业向善。

 

主持人:苏三

非常感谢大家今天能够来到《生态逆熵》的直播访谈节目现场,虽然我们是在微信群里做直播,不过在这样的一个疫情时期,大家也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了,也是最好的方式。


看到这个节目可能会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叫生态逆熵?作为栏目的主持人和策划,我简单分享一下栏目名称的由来。很多人可能都知道,熵这个概念,熵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上叫熵增定律。它主要指的是什么呢?她解释了一切事物都是从有序趋向无序,也就是说我们就算整个宇宙也是从有序走向无序的,所以它是一个宇宙规律。我们现在生存的世界,生态环境也在走向无序,所以我们才面临着很多的生态危机。之所以叫逆熵,我是希望我们所有的伙伴们在聚合力量之后能够逆转熵的熵增定律,从无序进一步走向有序,这也就是我们节目名称的一个由来。


《生态逆熵》直播访谈节目会从2020年3月开播,每月4期,每月算一季,今年是从3月份开始到12月结束,基本会在每周五的晚上19:30-21:00时段,访谈的时长大概一个小时,互动时间半个小时。今天3月7号是周六,一个特别的日子,为什么说特别?因为今天是国际生态社区联盟一周年的日子,在国际生态社区联盟一周岁的日子里,我们当然要请联盟的创始发起人吴道源老师来为我们分享。同时今天我们还邀请到了许义兴老师,一位在中国非常前沿的生态整全设计的设计师,为我们带来他们非常经典的案例和重要的历程分享。

下面我们就有请吴道源老师来为我们分享国际生态社区联盟一周年的回顾,同时也展望未来。有请吴道源老师。


 分享嘉宾:吴道源

吴道源分享全文:

谢各位朋友们今天能够聚在这里,也感谢主持人苏三,我作为代表给国际生态社区联盟做一个回顾,也给予一个展望。昨天在社企十三邀的群里面,关于这方面我也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

国际生态社区联盟是在去年的3月6日,就是在去年的昨天中午,我们才最终确定要毅然决然的举起联盟这杆旗。因为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推动生态社区的发展,也一直希望能够有一个聚合力量的平台,让在各个领域的生态社区伙伴们能聚在一起。这些年也期待着哪位老师带着我们往前走,因为有很多的老师和伙伴在推动生态社区,很多都比我们做得更好!当时我内心对发起联盟这件事是忐忑的,因为举这杆旗真的很重,而且一旦举起来就一定要扛下去。3月6日的中午在刘玄奇的鼓励下做出了这个决定,3月7日我们就在西木学堂发起了联盟成立的活动,所以到今天整整一年过去。去年到今年我们做了一点小小的成绩,今天有机会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今天分享的第1页我们一岁了,联盟的logo是一棵树,我们希望联盟就像这棵树一样,每一片树叶都是我们联盟的成员,我们会聚在一起,今天可能还是一棵小树苗,未来我们希望他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在logo后面的背景图有很多个小的logo,都是联盟最大的支持者,代表了他们在幕后默默的支持才会有生态社区联盟这棵树茁壮的成长。今天3月7日作为纪念,下午我在小区的院子里又种下了三棵小树。

国际生态社区联盟简称WEA是为了响应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我们中国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大家都知道两山理论,都知道水、食物、环境的巨大生态危机,但有时候也会觉得离我们有点遥远,但这一次的疫情让全国人民从上到下都在觉醒,从这方面来说倒是一个好的事情,加快了我们对生态意识的提升。

在整个大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们经常会疑惑什么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具体是些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太过宏大,就像我刚才说的比较遥远。这些年我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其实生态社区的建设是最关乎于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关乎于我们之间能够建立一个什么样和谐的环境。就像一个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生态社区就是生态文明的最小细胞。如果我们每个人建设好了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也就是说做好了我们每一个自己,其实就为国家以及人类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上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我们虽然做不了宏大的生态文明的事情,但实际上我们脚踏实地的过好了自己的日子,也就是习主席说的“人们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些年在生态社区的推动中,我发现生态社区的构建其实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他是需要从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和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去构建和谐共生的一个有机体。如果没有一个联盟网络,就无法整全的去构建多维度的生态社区的各个模块。同时我们很多生态人又都在孤独的推动生态社区的生活实践,比如生态农人等,包括等一下分享的许义兴老师,之前在生态社区探索的路上也做得很辛苦。这几年来我们走到了一起,共同推动生态的创新设计,现在我们合在起来就越来越有力量。因此我们必须要构建一个在中国语境下的生态社区网络,我们才能够让大家连成一个不分彼此整体,我们没有谁是中心,在这张网上我们都是网上的一个节点。这时我们才能够共同去构建一个幸福的生态社区,并且能够真正的弘扬我们民族在2000多年前老祖宗留下的思想——道法自然;我们传统文化里面的天人合一等,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我们对生态的理解,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通过我们自己的语境和体系向全球发声,分享我们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在生态社区的幸福生活上的经验。

当然我们不仅仅要过好日子,我们还要有生态的产业链,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保障的幸福生活下去。那什么样的产业链是生态的?首先这里面的产业都是环境友好型的,同时又能产生上下游的链条,生态的产业价值到现在也到了爆发的时候了。

50年前,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了工业文明的一个阶段,也就是污染极大的时候。那个时候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污染比我们国家这几年的雾霾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得多。所以那时候开始出现了返土归田运动,嬉皮士运动,很多城市精英开始回归乡村。就像我们这些年的民宿热潮,也是城市的精英开始回归乡村的具体表现。但是大家会发现在同样的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加的幸运。因为在50年前西方国家那些觉醒的城市精英和对生态生活有追求的人只能一点一点的积累,他们只能一锄头一锄头的在乡村去构建,靠20年甚至30年才构建起一个生态社区图雏形,即使这样大部分的也都失败了。而现在互联网已经非常发达,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聚集, 马上5G时代到来后,之前在一线城市忙忙碌碌的工作生活呆在家里就可以完成了,人们可以远离都市更好的在生态社区生活。这次疫情让大家更清晰的看到住在乡间的小院就比住在城市的楼房要舒服的多。城市把我们人和人之间进行了割裂,我们在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互相连接的网,到城市成为了一个一个的笼子,我们住在楼房里,甚至10年都不知道对门姓什么,老死而不相往来,这种生活让我们非常的压抑。这次疫情期间,我每次回城里的房子都会觉得非常的压抑,感觉进电梯就是交叉感染。而我现在住在郊区的一个小院里,我今天还可以种树,这种生活我已经感到很幸福。你看现在我们通过互联网的联系,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我住在乡下,完全可以实现城乡之间无缝的对接,而且沟通效率很高。所以接下来随着5G时代的到来,我们在城乡之间什么场景生活的工作差距会越来越小,但生活幸福指数却会是天壤之别。现在我们的生态创新国际设计中心正在努力的构建开源的生态社区模型和样板项目,未来通过我们提供的整全生态设计服务以及开源的生态社区构建模型,就可以很快的实现我们追求的幸福生态生活了。

接下来向大家汇报联盟从去年3月7日发起以后做了一些什么工作。记得3月6日中午做出这个决定后,我就自己在书房里写下了国际生态社区联盟这几个字,也就是第一张照片的横幅。3月7日那是在中仁思源滕主任的西木学堂这块宝地上发起了国际生态社区联盟。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很重要的是腾主任一直在致力于城市的生态社区构建,他在城市的生态社区方面做了中国文化的大量植入,是我一直非常敬佩的大哥。 

紧接着我们在3月17日,在成都的华道生态社区与社企星球一起共同召开了“成都生态社区发展论坛”。

3月19日,在北京设计之都大厦我们邀请了泰国净土生态社区的净相老师来访,我们在这里做了一次以泰国净土生态社区经验分享为主的沙龙,在这期间又有西厢房、贵州的理想村、酵道孝道、东方朴门、大地之舟、乐土.根态村、世研智库都加入了国际生态社区联盟的发起。

4月13日,我们团队和刘玄奇老师的社企星球团队共同到了北京近郊的辛庄小镇,在辛庄的梅花斋我们共同组织了一次沙龙,推动辛庄生态社区共同体的成立。辛庄位于北京的近郊,是典型的由城市精英回归乡村而自发构建的一个生态社区。辛庄就是因为城市的精英开始向往乡村的生活,但是又离不开城市,他们在城市的近郊找到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处,在这里享受生态生活的同时也带领孩子接受回归自然的教育。他们为了孩子移居,放弃自己原有的城市社会链接。这里有一个人我觉得特别要提到,他叫黄明宇,之前是一个媒体人,最初就是他为了自己孩子接受回归自然的教育,在辛庄做了南山华德福,又因为这所学校聚集了其他后来的家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热爱生态的生活方式。现在辛庄已经一房难求,辛庄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生长的生态社区。但是辛庄缺少什么,我们看到缺少一个共同体。大家都是城市精英,从城市里聚合到乡村的近郊,因为孩子的教育更加凝聚在一起。每一个辛庄的个体都在做生态社区的一部分,都做得很好。比如净公益做的社区垃圾分类环保;墨僧老师做的社区书院等,但是没有一个共同体推动辛庄整体对内和对外的连接和互动,因此我们联盟希望为这个类型的样板贡献一份力量。同时通过辛庄生态社区的自生长构建也可以看出,生态社区形成中很重要的一个内核就是教育,教育不仅可以让人们转变认知和意识,同时教育是真正能够带动家庭迁移并且从新凝聚在一起的连接剂。

4月27日我们再次在中仁思源滕主任的西木生态社区与刘玄奇老师的社企星球一起做了中国社会企业家训练营,在这个训练营里面我第一次分享了生态社区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启发了同学们在生态社区领域的创新创业,从此开始了人才培养,因为中国生态社区的构建更重要的是需要人才,需要更多的人共同来参与。

5月13-14日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大报告厅举办了“中国首届自然科普教育发展高峰论坛”。这一次的论坛有8位博士生导师级的科学家做了分享,第2天做了自然科普教师培训。这一次活动代表着联盟在推动生态社区发展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自然科普教育行业的贡献。


5月18-19日,在北京设计之都大厦与西木生态社区、社企星球、西厢房等伙伴一起举办了“新兴社会企业发展的峰会”。

为什么好几个活动都会与社会企业的活动这么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因为我们发现生态社区就是社会企业最优质的天然土壤,而社会企业又是未来生态社区运营最好的模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态社区最重要的是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社区里面的很多内内容都是关乎于民生的工程,而社会企业最重点关注的行业也是民生领域。再从西方的生态社区案例来看,比如英国的纷虹生态社区,应该是大家知道的比较有影响力的生态社区,据我了解现在至少有50多家社会企业。而生态社区将来的构建和运营,大家在生态社区里如何有秩序的生活工作,人和人之间是否能够以心印心的互相信任和谐共处,共同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社区,最好的模式也是用社会企业的模式来进行运营和管理。所以说生态社区和社会企业其实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不可分离的彼此。

6月15-17日,联盟到了湖北的西厢房联合乡建机构。西厢房之前也是一个景观设计公司--博客景观设计公司,这几年开始转型做乡村振兴的建设,因为创始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们公司大量的用了传统文化和社会化的平台运营构建方式,过程实践中自然而然的走进了乡村生态社区的构建。我们也因生态社区的共同愿景而走到了一起。这次我们和西厢房共同做了第一次正式的人才培养“生态社区架构师实训营”。这次实训营是由我主导的,邀请了来自全国的七位老师跟我共同完成了这一次实训,在这里再次感谢这些老师,也感谢西厢房的两位王总。

同时在这一次实训营上我发表了《生态社区发展简史》这篇文章,准确的说是我斗胆来写的,因为我自己的功力并不深厚。只是我看到在整个生态社区发展的这几十年,国际国内还没有一本专著来陈述或者是梳理生态社区发展的脉络,我就斗胆写了这么一篇简史,其实更多的是梳理。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想用一些典型案例来呈现第二部分,但是我到目前为止我还只是在目录上架构了这个部分的提纲,并没有落笔书写第2部分。原因就是我感觉案例的收集和落实还不到位,所以还没敢下笔写。上半部分生态社区发展简史的文章链接我随后发到群里,希望大家多给我批评指正。

6月29-30日,联盟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聚集了生态社区架构师实训营最核心的伙伴,以及国内在生态社区推动中愿意凝聚在一起形成共同体的伙伴们,交流了生态社区在各个地区落地的各种技术和思想,大家达成了高度的共识,形成了最紧密的国际生态社区联盟生命共同体,这一次让我们都非常感动。

 

7月9日联盟接待了湖南省郴州市领导的考察交流,因为我们正计划在郴州投资构建一个城市近郊的以文旅为方向的生态社区模型(生态社区形式有千万种,在中国未来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态社区一定是在地化的)。这个项目郴州政府比较重视,这次一行7人来到北京考察,考察路线包含了北京设计之都和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因为人民论坛今年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对生态社区发展也非常重视,我们双方一起在人民论坛做了一个关于郴州生态社区研讨的会议,在这也特别感谢人民论坛的领导对生态社区发展的关心和大力支持。

8月15日我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陈洁和奥兰多女士的专访,这个专访让我有些受宠若惊。专访的起因是因为我前面写的那篇生态社区发展简史,他们看到了这篇文章,然后跟我约的专访。那天德国的生态学者Kosima女士、中国投资协会生态投资专委会的王小炎副会长、苏三女士陪同我一起接受了专访,非常的感谢三位老师。专访内容发表在10月份联合国教科创意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中英文双语杂志上。据奥兰多女士说这本杂志在国外是公开发行,每期都会有陈列在联合国的总部。

9月11日,联盟在北京设计之都大厦四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北京城市设计之都称号,这里是立足中国辐射全球的设计品牌高地)构建了“建筑与生态创新国际设计中心(简称AEDC)”。中心共三千多平米,其中拥有近700平米的生态设计创新平台,这个平台的落成为国际生态社区联盟在中国推动生态社区行业发展奠定了生态设计的基础。而设计之都大厦三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北京市政府在2015年共同成立的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目的是通过创意支持城乡可持续发展。可见从联合国对未来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维度,也认为需要靠创意设计来引领,所以设计创意是未来能够以支持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10月7日,感谢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和北大经管学院邀请,我在北大为同学们做了“生态社区领域的创新创业”课程分享,这是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和北大经管学院共同做的双创项目。我刚接到邀请时既激动又忐忑的,因为以前想上北大这种名校没有上成,现在有机会在北大去跟同学们上课,但是分享以后效果非常好!后来同学们组成了好几个小组去探索生态社区,有的小组还来找到我更深入的交流,让我非常的感动,我在北大这样中国顶尖的校园里播下了生态社区的种子,希望这些种子在未来能够茁壮成长。

10月18日,我来到成都参加了“国际生态社区教育论坛”,这是由国际生态社区联盟与成都的翰笙东篱学堂共同发起的,得到了当地龙泉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史希明老师是翰笙东篱学堂的创始人,这些年他一直在推动以教育为方向的生态社区,也是我非常尊敬的大哥。起因无独有偶,史老师也是为自己女儿的教育开始了生态社区的探索。从女儿一年级开始他就在成都的三圣乡做了翰笙东篱学校,今年孩子上五年级,学校就5岁了,5年来这个学校越做越好,去年被龙泉镇政府邀请到龙泉山去,给了他一块地和原来的一个废弃的希望小学。举办这次的主题论坛活动,我们希望一起推动教育方向的生态社区发展,在成都播下种子。

11月15日,我们和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北京设计之都发展有限公司、存实智库联合发起的设计入乡公益行动正式启动了。该行动倡导动员行业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和青年设计师去为乡村做一个公益设计承诺,通过这个承诺的行动带动更多的青年设计师支持国家的乡村振兴。中国的生态社区最广大的土壤就是在乡村,这样我们有机会引导和培养更多的生态设计人才去引领中国的乡村振兴在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1月的16日,非常荣幸的受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促进会的邀请,参加了中国生态文明十堰年会,并在生态设计的分论坛做了分享。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促进会的上级单位是生态环境部,是2011年成立的国家一级协会。

会议结束以后,我们进一步跟研促会沟通成立生态社区的研究院。因为我们联盟3月7日成立,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户口的,大家知道我们在中国成立一个这样的联盟去注册还是比较困难的,我们需要研促会这样的组织带领我们,现在正在构建的过程中。今年的生态文明大会计划是10月份在江西的南昌召开,我们现在也在积极的准备中,我们希望会议召开的时候能在江西做一些务实的事情,同时通过这几个月的紧密筹备,能够把研究院正式落成,这样联盟就跟研究院合一了。

11月26日我参加了长江双创二期的同学毕业礼,长江双创是从务实的角度公益的培养各个行业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我非常有幸的受长江双创邀请作为长期导师,分享生态社区领域的创新创业,不断的推动生态社区领域人才的培养。

12月6日受凤凰网的邀请,参加了凤凰房产年度会议。在文旅产业分论坛里我做了一个分享,主题是“文旅产业的源动力是生态可持续社区”。

12月30-31日,在北京设计之都大厦,我们隆重的举办了2020中国建筑与生态设计产业高峰论坛。在这次会议第二天的设计入乡分论坛上我们做了一个很具体重要的事情,就是西藏鲁朗生态文明驿站项目研讨会。这是印心和美丽公约共同发起的一个公益项目,围绕旅游景区的垃圾分类和相关的生态教育开发一个可持续运营的生态文明驿站项目。西藏自治区政府非常的支持,在鲁朗国际旅游小镇,318国道必经的一个观景台给了我们一小块地,希望我们能做出一个守护地球第三极的生态文明驿站样板,以旅游垃圾分类革命为引导带动中国的旅游业第二次革命。未来这个驿站实现自我造血功能的可持续运营,就可以在全国的各个旅游景区、公园、自然保护地等地方进行复制推广。目前我们已经在设计了,同时也是以开源的方式欢迎各界伙伴加入共同推动。待会儿许义兴老师老师会跟大家具体的分享。

前面我向大家汇报了这一年来走过的路程,在梳理的时候发现还真是做了不少事,回想这一年每天紧张忙碌但内心都是充实而幸福的。在这里介绍给大家一个小程序“i自然世界”从这个名字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是引导热爱自然,回归最本真的生态生活,这个小程序作为联盟的线上平台大家都可以加入,目前数据统计我们在这一年聚集啦近千家联盟的伙伴,为行业培养了至少200人以上的生态社区专业人才,影响了近五万人对生态社区生活的向往,接下来我们这颗小树会更茁壮成长。

我们做这些事情是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联盟的愿景了,联盟就是想连接大家并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世界,联盟的使命是推动生态社区的发展,更具体的价值观我们总结出8个字“明道、笃行、聚力、创新”。也是这8个字,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在内心陪伴着我笃定前行。这件事太过宏大了,绝非我们某个人一己之力可为之,一定是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和在一起才能够通过创新去改变这个世界。共建共享幸福的生态生活。


具体的我们会从以下几个维度去做工作。第一是以创意创新设计去推动行业的变革。我们将用创新设计思维去推动行业变革,引导更多设计创意人才关注并参与到生态可持续设计中来。大家如果想了解这个部分我们具体怎么做的,可以在同修大学社企十三邀栏目里去听昨天我的分享,今天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第二是以科学教育回归真善美,为此印心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孙英宝老师等科普学者共同构建了“印心科普大讲堂”。第三是重塑人文温度的社会信任基石,因为社区构建的最终目的是回归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也是“印心”品牌的内核。第四是重建生态产业的价值链条。

接下来的几张图分别表述了没一点具体会怎么去做。

比如推动方面我们联合发起了设计入乡的千人计划;并在产品设计和社区营造方面具体落实;在生态的教育产品和环境设计上赋能;在深度生态社区的整全设计上研发和培养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在推动过程中已经在做的。

在回归方面,我们是以教育引导人们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主要通过研发、提升和传播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今天其实我们就在做传播,在生态观、生态生活的方式以及科学的自然教育上面去推动。

最终我们要构建的是什么生态社区,仅仅是物理空间的生态社区吗?不是,更重要的是重塑信任!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态最缺少的是信任。在生态社区里面我们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自然生态,其实更重要的是什么?是社会生态、产业生态等更多维度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因为生态社区是一个“有机体”。我们需要从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去思考,我们需要去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区才能是和谐的,才是共生的,才是可持续的,才能是幸福的? 其实最内核的就是信任,所以我创立印心这个品牌,其实讲的以心印心,心心不异,最内核的就是心和心的连接,就是信任。

这张人才培养的页面是我们去年上半年做的三次培训,下半年在北大经管和长江双创的更多人才培养我们在这里没有表述,我们培养人才就是为了在影响更多的人,只有影响更多的人才可以共同到达彼岸。


最后看到我们如何重建可持续的生态产业价值链,我们需要从金融、生产、技术、教育、消费、研究和传播这六个方面去推动,更为具体的今天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重建是需要方法路径的,我在这里分享这些年探索总结的是必须在设计和教育这两个方法路径上去重建。设计是指整全的设计思维和开源的设计体系;教育是指生态教育、生命教育,但是我们为了不引起歧义所以叫自然教育。这两个路径是在生态文明时代去重构他的最小细胞—“生态文明社区”最重要的双引擎。具体的生态创新设计怎么做,我昨天另一个分享已经说了就不在赘述,今天待会儿许老师会具体的用案例再分享。自然教育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在这里也不展开说了,大家可以下来咨询,印心科普在推动“心”的自然教育。

我们相信,今年在中国应该是生态社区的原年,未来十年是最蓬勃发展的十年,应用场景也不仅仅在乡村振兴,也在城市的社区更新、文化旅游康养等领域都有很广阔的发展。我们如何去构建,需要大家共同的智慧来创造,所以特别的欢迎大家共同积极的参与。我们也希望联盟可以不断的协助成员可持续的发展!这个可持续的发展不仅仅是我们有公益的心,有社会企业模式的想法,而且是我们要有实践的办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共同携手推动每个生态社区产业内容的可持续,推动各类型生态社区的发展和可持续。最后再次感谢大家,让我们一起携手,以心印心,共建共享幸福的生态生活!


苏三:非常感谢吴道源吴老师的精彩分享,国际生态社区联盟从去年3月7号到今年做了非常非常多的事情。吴老师是一位非常勤勉的小蜜蜂,下面我们有请许义兴老师为大家带来生态整全设计助力生态社区的构建。


分享嘉宾:许义兴

许义兴分享全文:

各位生态社区的家人晚上好,非常荣幸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现在也是特殊时期,可能很多人还一直延续宅在家里的生活。我今年春节期间和家人一起去印度旅行,回来基本上也都是宅在家里,也练了很多内功,所以最近也写了一些文章,关于生态社区和一些生态生活方式转变的思想,还有锻炼身体等等!我跟大家语音分享完后,我会把一些相关的资讯发到群里,大家可以更多的交流。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今天可能会讲得快一点,然后有一些资料的文字,大家可以在下面单独的仔细看。

首先我想讲一下深度生态学,深度生态学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它说明了东方的生态智慧对西方的主流思想体系的一种影响。包括我们看到现在比方说西方主要是在欧洲的关于生态社区生态村的运动,在美国有后现代学院等等这种现象,主要是在生态文明的推动,基于对现代化的一种反思。从深度生态学的一些基本的哲学和逻辑上看,我们可以看到它受到东方文明的应该说根本性的影响,它脱离了原来西方哲学里面以人类为中心,或者叫人类中心主义这样一种价值观,而更多的受到中国的道家和印度的佛教影响,当然佛教后来也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的内容。

所以对于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时代背景,我们说生态文明成为中国的一种国家发展战略。最近温铁军老师也在线上跟大家做直播的分享,没有看温铁军老师的分享的同伴、朋友们,可以仔细的去看一下温老师的关于中国建国以来的10次危机,整个世界在工业化到现在的金融资本时代的演变历程。实际上我们面临着双重的危机,一个是我们中国的生产力严重过剩,还有一个是金融资本的严重过剩,这是我们在追随现代化、追求工业化的过程当中自然形成的,它是一个经济的规律,它必然会形成这样的过剩。

这种过剩形成我们现在在国际上,因为我们的经济体量已经变得非常大,我们的工业生产总量已经是全球第一,也是全球工业产业最齐全的国家,同时我们也成为了全球货币量最大的国家,所以中国威胁论也正在成为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现象。所以中国必须走出这样发展的死胡同,要不然我们就无法面对未来的内生矛盾和国际矛盾。所以生态文明转型的战略提出是必然的,是我们解决危机的一种方式。在未来的长期发展上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会成为我们国家乃至会成为中国引领整个世界,或者说引领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当中,不管是意识形态还是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的一种主流。

梳理了这样一个脉络以后,我们就需要树立一种文化自信,乃至中央所提出的一种制度的自信,因为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够区别于西方的市场自由主义、资本自由主义,来一次一次的让中国走出危机。这就需要我们中国的文化复兴,文明的复兴,因为我们在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以来,特别是农耕文明以来形成了一种道法自然的、本身比较稳定的、或者说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现在就是对我们东方的古老智慧,一直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态文明的复兴。


当我们观察生态社区需要做什么的时候,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一个是我们自身的身体的健康,另一个是我们和自然的连接,实现我们身心的连接以及身心和自然的连接,第三是对于我们生命来讲,生命的成长和心灵的成长。



基于这几种基本的生命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生态社区基本上可以围绕五个维度来构建,第一个是生命,生命衍生社群、社群衍生文化、文化引生生态和生态衍生经济,经济来滋润我们生命的成长,这样它能够形成一个我们中国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从生态社区的这五个维度来构建的话,我们就可以以生命为中心,然后围绕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来逐次地展开生态社区构建,对应国家提出的关于于乡村振兴以及城市更新,与我们的生活所围绕的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精神文明和生活幸福相应的层次来构建我们的生态社区。



对于生命维度来讲,需要构建一个这样的滋养体系,从身体的健康到身心的连接到心灵的成长。每种需求我们对应哪些元素、哪些方法,这样就可以比较清楚的来构建滋养我们的生命成长的体系。



对于生态维度来讲,我们需要能够呈现一种永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一个是我们每个人自身和家庭、社区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能够引领构建的整个族群乃至全人类的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现在在国际上也逐渐在风行各种各样的提倡可持续方式的运动,比方说纯素的素食,慢食运动,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方式,不用化学材料而生产出高质量和高能量食物,文件上都做了比较详细的罗列,也包括我们居住的建筑方式,如何实现用自然材料以及能量自足和物质循环,做垃圾分类、环保酵素、生物堆肥等等实现整个生态环境的无害化,这些都能够非常好的滋养我们的身体和心灵。



从文化上来讲,一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文化,还有我们的民间文化、中医等等,另一种就是符合生态文明价值的新观念新文化,整个文化的构建可以通过一个社区学院来实现。



社群的构建上,首先我们要构建一个生态社区,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也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主要通过相同生命诉求的人群能够形成共识,我们生态社区的起点就是从共识社区开始构建。比方说这次疫情非常明显,从城市的聚集效应导致的各种各样的疫情传播。我们再回看乡村,对于回到乡村的人群来讲,实际上是自然的隔离,通过这种自然的生态资源空间上的隔离,实现了在乡村疫情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


经济维度上,生态社区的原则是自给自足,剩余分享,公平交易。在全球化的危机时代,减少外部依赖的在地经济、本土经济、区域流通就越来越重要。而要自给自足,就需要在社区内形成产业闭环,五个维度生活需求的元素都能够产业化,都是运营内容,生态社区的村民就是运营者,一二三产乃至六次产业融合,相互服务,共享共荣。

我们说世界将迎来一个全球化危机的时代,对于乡村来讲,最重要的是安全,发生任何的公共紧急卫生事件,比方说这次疫情,以及其它的意外事件,我们都可以通过在乡村的这种空间优势来实现,但是在城市的话就比较难。对于城市的生态修复,我们讲以前有乡村的城市化,包括现在三农建设的城镇化,我们也会迎来城市的乡村化或者叫城市的生态化和自然化,我们需要在城市社区里面构建生态社区,让城市能够更加健康,更好的修复生态、环境达到更好的生态平衡。

大家知道在城市里现在公园街区的绿地维护,同样是用化肥、农药,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比乡村的污染更严重。在西方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生态转型运动,或者叫渐进式的生态运动,在中国我们也会迎来这样的城市修复生态运动。所以我们的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我们的生态人或者说新农人,其实我们未来的工作或者说我们未来的天地,并不仅仅是在乡村,城市也大有可为,所以我们应该说中国的具体条件,因为它已经有相当高的城市化程度,同时我们又保留了非常完整的乡村和乡土社会,所以未来是一个三农和城市的发展并行的时代。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两个案例,一个是我们在湖南郴州文旅地产项目里边构建的一个全新的以空心村做为基础的生态社区;另一个是吴老师刚才讲的公益组织美丽公约,在西藏林芝鲁朗的生态文明驿站。郴州的案例是用生态社区的基本体系来直接构建出完整的从构想到实施的过程。围绕五个维度,我们就构建生命、生态、文化、社群和经济,对应五个经济实体或者说运营实体,这样它就可以比较好的有机的组成一个生态社区的整体。



比方说禅养中心,它是对应生命成长的运营单位,主要通过生态或者叫自然疗愈的一些方式来达到身体健康和身心连接,还有心灵成长的作用。对于文化层面,我们就用艺术馆来承载文化发展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文化活动以及学堂,连接各种公益组织来实现。在社群的层次上,我们用原来的空心村改造成精品民宿,然后在原来空心村的空间里,再穿插引入新的建筑元素,特别是自然建筑来形成新的院落和民宿,形成经营的单体。



这样民宿的经营者就是居住在社区的成员,每一个运营的单位里面都是我们的社区成员,这就解决了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矛盾问题,每个人都是运营的主体,每个人都是运营的责任人,每个人都是我们社区的家人,这样就形成了可以说是命运共同体。



生态的内容主要通过,一个是自然教育中心,这是核心,通过自然教育中心来实现对外的自然教育服务和整个社区的生态教育和实践,另一个是大家在整个社区里面自主践行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



最后在经济的层面上,我们是用鲜花餐厅作为主导,鲜花餐厅是最具有经营性质的商业特色最为突出的运营单体,同时和其他所有的比方说自然教育中心、艺术馆、禅养中心、民宿等,有机构成生态社区的经济运营体系。所有的内容形成一种标准,这个标准能够形成一个开源的体系。刚才我在前面分享的这些思维导图,它完整的形成一个开源体系,开源体系对所有的人都是开放的,任何一个伙伴,他有意愿或者说有想法,都可以在开源体系里分享自己的智慧。大家都可以学习,大家都可以共享。



就像朴门永续这样的体系来讲,我们在生态社区的实践里也比较多用朴门永续的体系,虽然它起源于澳洲,但也是受道家思想的启发,所以和生态社区这件事就比较类似,它同时也是一个开源体系,全世界所有的朴门实践者都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智慧添加到整个朴门体系里来。



另一个案例是美丽公约在鲁朗的生态文明驿站,美丽公约作为一个在西藏地区做环保回收旅游垃圾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公益组织,这个驿站是进一步提升,在318国道沿线会建设一系列的生态文明驿站,我们和美丽公约合作构建生态文明驿站开源体系。



我们在林芝鲁朗先开始第一步设计建设的尝试,在雪山和湖泊之间,做一个自然建筑,因为自然建筑有生态文明的示范作用。首先用标准化的预制房屋体系来做建筑本身结构和空间的核心,然后实现它外部维护材料和环境的在地化,利用当地的材料和社区成员的发动去建设它的外表,也就说空间核心是用预制的方式,因为当地没有这样的产业,外部的围护方式能够实现在地化和地域文化的呈现。



通过温室实现被动式建筑效能,太阳能风能发电,来实现能源自足,还有雨水收集和循环,温室里面种植植物能够实现一些生态的种植,然后在室外营造一个朴门花园,旅游废弃物也就是由人们产生的旅游垃圾带到生态文明驿站来回收,回收能够获得积分,然后可以换产品,可以获得一些公益的奖励。在这个项目里,我们也试图构建一个公益价值的流通体系,这样每个人在项目里贡献的价值,通过一个公益的方式呈现并且能够相互交换和流通。


最后这张图是在生态文明驿站里面我们构建的体系,从物质到价值能够形成一个大家都可以参与的开源体系,所有人都可以在这个项目里边把自己的特长、智慧贡献出来,所以也欢迎大家参与到这个项目里来,为我们的生态文明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我们也会持续推动生态社区的发展,以及相关的技术研发,欢迎大家关注。非常感恩有这次机会和大家分享,祝福大家平安健康,希望这次疫情能够早日过去,愿大家幸福、健康快乐,谢谢大家。


苏三:感谢许义兴老师从东西方的意识形态、文化、经济脉络的回顾,为大家带来了生态社区整全设计的体系构建模型,以及湖南郴州印心深度生态社区和西藏鲁朗生态文明驿站两个精彩案例,感谢许义兴老师的精彩分享。


补充分享环节:

吴道源:刚才许老师跟大家分享的在鲁朗正在构建的生态文明驿站,也是我们正在推动的一个模块化的生态产品,这些生态产品将来可以复制,但又会有在地化的设计创造。比如说生态文明驿站,其实不仅仅在鲁朗做,接下来在318国道的沿线以及各个旅游景点,未来在全国的旅游景区以及公园其实都是可以做,它主要实现三个功能,第一引导大家把垃圾进行分类的回收;第二是生态教育会植入在里面同时为游客提供等值价值的服务内容;第三是实现志愿者在这里的工作和短暂休息, 

透过这个体系的构建,未来在这个产品不论是政府购买、商业赞助还是公益的性质来呈现,都只是在产品化落地的第一步。而接下来的运营一定要让自己形成可以自我造血的能力,这样才可持续。他其实也是个流量的入口,大家可以通过这里进入每一个环节互动,去参与生态教育体验。总之能够产生自我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的目标。

同时可以向大家预告一下,我们还正在开发者的两个模块化的产品。一个是社区博物馆已经在落地的过程中了。社区博物馆也是在每一个地方都需要在地化的设计来进行结合,就像生态文明驿站一样,我们里面的每一个模块可能大的模块结构是固件,但是到了每个地方建筑的风格和文化内容都是要跟当地去结合的。还有一个产品是自然教育的科普大讲堂,它依托于中科院植物所、动物所和微生物所的科普专家资源做内核支撑,但是每一个模块到了当地都是要结合当地的植物、动物等,所以这也是一个共同构建的过程。

这些产品都需要再设计、再创造和再实现,才能够呈现真正的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未来的生态社区里面也会有很多类似的模块化产品,应用场景也不仅仅在生态社区,他在城市的社区更新、乡村振兴的发展中都有很广阔的市场。我们如何去构建,需要大家共同的智慧来创造,所以特别的欢迎大家来积极的参与。我们也希望联盟可以不断的协助联盟成员可持续的发展!这个可持续的发展不仅仅是我们有公益的心,有社会企业模式的想法,而且是我们要有实践的办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共同携手推动我们自己的可持续,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补充了几句,再次感谢大家。

互动提问环节:

提问1:吴老师有伙伴问如何处理好土地权属或者使用权的问题?

吴道源:好的,这位于老师的问题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其实是在中国特别凸显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在前面说为什么在中国的生态社区发展和西方的生态社区发展不一样的地方?西方的土地权属基本上是世袭制,也就是说基本上它的土地是长期所有,所以在拥有土地以后,可以在这里通过10年、20年甚至30年、50年慢慢的去构建。

而在中国所有一个土地权属都只有使用权,即使是现在的商业用地,它也是有一个使用年限的问题,但至少商业用地法律上是受到了保护的。所以在中国如果按照西方那套模式,比如讲学习西方的生态社区构建的方法,自己边学设计边去一个地方慢慢构建,其实是不太现实的。因为你通过一些短期的培训,哪怕是三个月半年也很难达到一个专业的设计水平,更何况在这方面深入研究多年的专业人员,也就是说业余人员去挑战这个专业人员不具备普适性。而作为业余人员,如果你个人愿意花10年到30年当然是可以,但现实是你也许刚做了三五年时间,土地就出现问题了,也许你会发生跟土地所有权的矛盾或者被征用等等的原因,或者你在这里出现的一些经济带来的利好等等,都有可能影响到你不可持续的在这里发展。

这个土地的属性成为了最需要规避的风险,而西方生态社区构建体系的模型基础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说他没有落地的基础。我们刚才徐老师分享了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文旅产业模式生态社区的构建,土地是开发的模式。第二个是公益性质的生态文明驿站,土地是政府划拨的模式,是公益的模式。未来我们乡村振兴或城市更新都是在拥有这些土地的社区发展,新老村民的融合是在土地的基础上合作,而不是被另一方通过资本占有,如果是占有就是资本下乡。资本下乡所带来的资本的对立面,其实是把原来的土地所有者的老百姓转变为了产业工人,是一个二元对立的模型,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型在中国肯定是走不下去的,在全球也走不下去。所以这种资本下乡是不可能构建生态社区的产业模型的,即使是文旅开发的这种模式,将来在这里生活的人,这里的房子也不一定是购卖的,更不是用来炒的,一定是让需要并向往这种生活的人来住的。所以说这里面的产业生态和社会生态的构建是更重要的一部分。在这里可能不能够一句两句话解释清楚,但是我刚才讲的也很清晰的一点就是土地的权属问题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而这个根本问题是什么,是要解决一元融合的问题,而不是二元对立的问题。

提问2:您好,请问印心研发完成了生态社区在城市、乡村、文旅康养等三个不同类型区域的设计、运营模型,我看了网站,文旅康养获得了国际文旅奖,后续有实际的做出来并可持续的运营的案例了吗?

吴道源:刚才这个朋友提到了我们的官网,我们其实需要进一步更新了,上面还是去年的内容。您提的问题特别好,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出来可持续运营的案例了?准确的说还没有。特别是你提到我们文旅这一块郴州的项目获了设计奖,您刚才看到了许老师的案例呈现,确实我们从设计等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但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真正的正式开始。这就又回到了刚才第一个问题,在咱们国家即使是以文旅开发的模式来推动一个生态社区的构建,都有这么长时间的各种变数,更别说像西方10年20年的去构建了,这也是我们到目前为止比较遗憾的地方。所以我们今年开始有一些调整,最重要的是我们开始做小模块化产品,以公益和商业并举的方式做小模块,比如前面提到的生态文明驿站,不仅是一个公益项目,并且这个产品也比较小,总共也就200多平米,但是它又是一个完整的开源的体系。而我们做的公益项目,因为有美丽公约这么大的影响,相信会有更多的各方力量加入进来共同参与。美丽公约的发起人史宁老师是我的好朋友,他跟我提出来这个想法以后我们一拍即合。在这里我也要非常感谢史宁老师这么多年来为了美丽公约呕心沥血做了非常多的工作,现在有这么多的名人为美丽公约去代言都是和他的辛勤付出分不开的。我们这一次的合作简直是完美,通过我们的生态整全设计去构建生态文明驿站这个产品,得到了西藏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会尽快的将这个产品呈现给大家。

还有我们和友成基金会共同发起的设计入乡公益行动,我们在全国要影响数百个大咖级的设计师和数千名青年设计师为乡村做一个公益设计承诺,通过这个承诺之后再把乡村的需求通过互联网返上来,就有设计师来回应了,这时有一些简单的设计可以在线上完成,对于复杂一些的也一定是在设计师的承诺范围,设计师会为了自己的作品去努力付出和实现,当然友成基金会和我们在这期间也会从资金和技术等各方面给予支持。

在中国我们希望联盟可以推动更多模块化的产品尽快的呈现,这也是为什么要建设开源的系统让大家一起来共同参与的原因。如果都是我们公司或者我们去全部做出来了,这只是我们公司的而不是大家,也不是联盟的。那在这里还是一个资本的逻辑,这个也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只是想去引导,我们是先行者,我们是探索者,也可能会成为先驱,但是我们希望我们自己不要成为先烈。我们希望通过走在前面的行动引领和传播,可以努力影响更多的人,包括您在内。也许你能够贡献一个内容模块,另一个人也能贡献一个内容模块,我们大家的内容模块都多了。未来大家的内容模块也好,生态生活也罢,都不仅仅是在某一个地方或局限于某一块土地。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共同去构建我们幸福的生态社区生活,而每一个生态社区可能用的是不同的内容模块,但是她的核心一定是和谐的生态社会。

这样子我们才不会局限于某一个土地或者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政策,这也是我们为之努力和奋斗的方向。虽然现在还没有完整的呈现可参考的案例,既是遗憾同时也是最好的开始,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在从0到1的同行者,而不只是成果出现以后的享受着,这才是我们共同的创造,也是我们做这次活动,包括我们要做系列访谈,去影响更多的人共同来做的最底层的逻辑和我们的愿望。这个回答希望能够让您满意。因为没有看到姓名,所以不知道您怎么称呼,希望能有机会一起携手共进,谢谢!

苏三:感谢所有的伙伴们,后期我们将推出嘉宾的系列分享课程。疫情结束,欢迎大家到北京设计之都大厦来深度沟通!

扫码听音频课程


文章所有图片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