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推荐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虞建华等著:《“非常”事件与美国历史小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思飞学术 Author 虞建华 等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历史小说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虚构特权、多义性、话语间性等独特属性来评说历史,使虚构叙事与历史叙事并置、交叠,从而生成巨大的闸释空间。
重写“非常”事件的历史小说,是美国种族、阶级、宗教矛盾激化的产物。作家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在选材上具有针对性、在思想上具有颠覆性、在呈现方式上具有多元性,提供了“另眼”观察美国政治和民族道德体系的核心价值问题的渠道。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呈现出历史转向,包含了更多的文化政治关怀,走向空间性和对话性的历史。
在这样的大潮流中,本书将美国重新放回历史语境中细细品读,引向对美国的建国理想、民族精神、政治信仰等意识形态重大方面的再思考和新认识,试图通过互文解读,讨论作家如何参与历史建构,并在这样的建构中凸显文学的意识形态批判功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NEW BOOK
“非常”事件与美国历史小说
——小说再现与意识形态批判研究(上、下卷)
ISBN:978-7-5446-6985-6
出版时间:2024-01
作者:虞建华 等著
定价:258.00元(精装本)
扫码购买,支付之前填写Email电子邮箱、抬头和税号。如有多笔订单均需上述方式粘贴,谢谢合作!
小说、历史与小说的历史批判
绪
论
/ 虞建华
不管是口承的还是书写的,人类早期文化中对过去记录和叙述的经典作品,都以“诗史合一”为特征,最典型的是“史诗”。中国早期历史著作《春秋》和《史记》也一直被视作文学经典,“师范亿载,规模万古”。最早的小说脱胎于历史。自古以来,文学与历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学记载历史,历史赋予文学以主题和内涵。当代著名美国作家埃德加·劳伦斯·多克托罗(Edgar Lawrence Doctorow)仍然强调史、诗两者的关联,说:“历史是一种我们生存于其中的小说,小说是一种或然历史,或者也许可称之为超历史,这个历史的书写材料远比历史学家所能涉及的更加广博浩大,更加丰富多彩。”(Doctorow,1983:25)
......
美国是特殊历史的产物。不同时期的美国小说都表现出了对历史的特别关注,尤其是在新历史主义等当代批评实践的影响下,历史小说的创作和研究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局面,小说化的个人小叙事向代表权力话语的宏大叙事频频发起挑战。虽然小说叙事具有虚构性,但这种虚构是作家们平等参与历史言说的筹码。他们通过虚构叙事打破线性历史叙事的一言堂,表达不同声音, 提供不同视角和历史画卷的多侧面,尤其是浓墨重彩地凸显宏大历史叙事中被掩盖、被淡化、被剪辑的成分。这样,小说家们运用自己的方式对历史构图进行了重描,把读者引向更鲜活、更具体、更生动的历史再认识。
小说书写和历史书写一样,都利用了某些支配性原则,都隐含着权力关系和权力本质。尤其是在美国历史中,官方叙事充分利用语言的统治力量,对中心权力的合法性“自圆其说”;而美国作家则通过颠覆性的小说再现,利用语言的解放力量,以虚构叙事对抗历史叙事,以微观叙事对抗宏大叙事,以个人叙事对抗总体叙事,从而解构中心,解构神话。这种介入书写具有平衡和扶正历史的政治意义,是作家参与历史重构的举措。本项研究选定的“非常”事件,基本都是美国种族和阶级矛盾激化、保守和进步观念对立的产物,而再现这些事件的小说“另眼看历史”,在选材上具有针对性、在思想上具有颠覆性、在呈现方式上具有多元性,有助于揭示历史沿袭过程中美国政治、文化生态的构成要素和发展变化。
既然历史由人书写,对书写者进行塑形和“规范”的意识形态,必然是重要的潜在影响因子。在当代西方学界,历史讨论的关注中心已然从历史的真实性问题转向了话语主体——是谁主宰言说,历史言说又是以何种方式得以呈现的?也就是说,历史与小说两种叙事曾经的关键区别,即真实与虚构,让位于两者共享的核心关注:“由谁书写”和“如何书写”。一方面,历史书写不再被认为是史料的客观陈列和阐释;另一方面,小说化的历史陈述被接受为历史建构的另一种模式。由此,小说家也参与了争夺历史阐释权的文化斗争。在对历史与小说重新界定之后,人们发现,历史学家和小说家从事的工作本质上大同小异,反映的是书写者自身的意识形态。
因此,作家在小说中对历史的重新表述,是一种介入性的书写,具有平衡和扶正历史的政治意义,而“新历史主义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性”(陈娇华,2015:40)。“这种文本化与超语境化之间的张力,可以引出对象文本之内和之外的新洞见——文本所深深卷入其中并将其独特的创造性融入其内的政治的、历史的、生平的现实。”(Felman&Laub,1992:xv)正是抱着对“新洞见”的期待,本书各章试图重建历史语境,将小说化的历史置入其中进行解析, 同时让散落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非常事件”形成呼应,证明这些“非常事件”不是偶然事件,也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更大层面社会、政治、文化、法律组图的构成部分。这些历史小说揭示了“完整”“连贯”“统一”的美国政治神话的虚构性,显现了其权力逻辑运作下的非理性、随意性和功利性。与美国历史叙事的亮丽色彩不同,小说家笔下重绘的美国历史图卷,其基调变得灰暗阴沉,但画面细节则异常丰富生动。
文化政治理论家爱德华 · 萨义德(Edward Said)在谈到社会话语生产中意识形态的限定作用时指出:“每个社会、每个官方传统都保卫自己规范化的叙事免受干扰,……美国尤其如此,美国对公众话语实施更多的监控,更急切地将自己呈现为一个没有缺陷的国家,更紧抱着铁幕围箍的、清白成功的主流叙事。”(Said,1994:314)而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则强调, 作家与政客不同,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承担仗义执言,教育民众的使命:“作家的古老任务并没有改变,他有责任揭露我们的许多可叹的过失和失败,有责任为了获得改善而将我们的愚昧而又危险的梦想挖掘出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转引自宋兆霖,1998:426)当美国官方叙事对历史进行大面积漂白和彩绘,抹除歧视、迫害和其他非正义举措时,美国作家们承担起了重新记忆、重新书写历史的责任,对被修正的官方历史进行再修正。这些历史小说因此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政治意义。
节选自pp1,13—15
虞建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曾任教育部英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等兼职;出版《新西兰文学史》《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英语短篇小说教程》《美国文学大辞典》等9部专著和《五号屠场》等7部译著;曾获国务院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本书撰写及人员分工
扫码购买,支付之前填写Email电子邮箱、抬头和税号。如有多笔订单均需上述方式粘贴,谢谢合作!
本书章节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上卷:非常历史事件的文学重构与解读
绪论
小说、历史与小说的历史批判
第一章
西进之路:殖民者与印第安人
——马利亚斯大屠杀与韦尔奇的《愚弄鸦族》
第二章
建国构想:利益与权责
——谢斯起义与贝拉米的《斯多克布里奇的公爵》
第三章
扩张兼并:“天命论”与边地冲突
——阿拉莫围困事件与哈里根的《阿拉莫之门》
第四章
种族压迫:奴隶反叛与镇压
——奈特·特纳起义与斯泰伦的《奈特·特纳的自白》
第五章
废奴义举:官方历史与小说的多重书写
——约翰·布朗起义与四部当代历史小说
第六章
法外暴力:监禁与虐囚
——安德森维尔虐囚事件与坎特的《安德森维尔》
第七章
财富图谱:垄断资本与权力操控
——密瑟尔·斯劳事件与诺里斯的《章鱼》
第八章
倾斜的天平:劳工运动与阶级根源
——草场街事件与杜伯曼的《草场街》
第九章
平民屠杀:战争正义与道德正义
——德累斯顿轰炸与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
第十章
肮脏的秘密:越战暴行与真相掩盖
——美莱村屠杀与奥布赖恩的《林中湖》
第十一章
公信力丧失:阴谋论与质疑者
——肯尼迪遇刺事件与德里罗的《天秤星座》
第十二章
新纪元阴云:强权政治与恐怖袭击
——恐怖袭击与两部“9·11”小说
下卷:非常法令与法案的文学演绎与重审
第十三章
殖民地政治:宗教审判与迫害
——塞勒姆审巫案与三部相关小说
第十四章
得寸进尺:法律迷宫与土地蚕食
——美国印第安司法权系列法律与厄德里克的《圆屋》
第十五章
逐出家园:“血泪之路”与印第安保留地
——《印第安人迁移法》与格兰西的“推熊”系列小说
第十六章
制度压迫:逃亡奴隶法与蓄奴罪恶
——加纳弑婴事件与莫里森的《宠儿》
第十七章
法定边缘人:种族歧视与肤色之罪
——斯考茨伯罗审判与两部相关小说
第十八章
政治操纵:“黄祸”恐惧与反华仇华
——排华法案与汤亭亭的《中国佬》
第十九章
种族界线:权力滥用与法律的鞭子
——帕尔帖审判与厄德里克的“北达科他四部曲”
第二十章
杀鸡儆猴:政治司法与权力示威
——萨科/樊塞蒂审判与两部相关小说
第二十一章
新旧交锋:时代转型与法律闹剧
——禁酒令与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第二十二章
最后的抗拒:科学进步与保守主义
——斯哥普斯审判与基德的《猴镇》
第二十三章
冷战思维:麦卡锡主义与法律的扭曲
——罗森堡间谍案与两部当代名著
扫码购买,支付之前填写Email电子邮箱、抬头和税号。如有多笔订单均需上述方式粘贴,谢谢合作!
4月3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75周年校庆活动——《“非常”事件与美国历史小说》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协办。
《“非常”事件与美国历史小说》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结项成果,结项等级为“优秀”。这部著作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为指导,借助后现代政治理论、新历史主义和历史叙事学理论对选定的美国历史小说进行解读,强调小说的历史批判功能,“扶正”历史小说,凸显小说家历史建构参与者的地位。
出席本次新书发布会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岩松,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查明建教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孙玉编审,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梁锡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金衡山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和龙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周敏教授,复旦大学陈靓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廷佺教授等知名专家和学者。
李岩松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祝贺专著的出版。他指出,这部专著的出版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件盛事,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又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建校75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不断传承和彰显外国语言文学的传统特色,近年来,以“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一流外国语大学”为办学目标,深入开展“双一流”建设,确立以“跨、通、融”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目标,积极推进“有组织科研”,鼓励和支持学术研究中的学科交叉与融合,虞建华教授及其项目团队正是“跨、通、融”改革和“有组织科研”的实践者之一。李岩松高度评价虞建华教授在上外多年来治学、研究、培养人才的突出贡献,希望《“非常”事件与美国历史小说》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也期待上海外国语大学能够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促进我国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孙玉代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欢迎与会领导和嘉宾。外教社成立45年来一直坚持学术立社,大力推进学术著作的出版工作。虞建华教授的新书就是外教社重大项目出版工程的一部分。近年来,外教社已出版多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图书,连续三年获多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在教育部主题出版项目上实现了突破。坚持学术出版事业,在提升上外学术声誉之外,更是为了服务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梁锡江高度评价专著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他谈到,虞建华教授是上外标志性的学人,一直以来为上外科研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虞教授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实践贯彻“有组织科研”,不断深入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勇攀学术高峰。
随后,李岩松、查明建、虞建华和孙玉共同为新书揭幕。
虞建华代表作者团队发言。他首先回顾了该书前期准备、资料收集和撰写历程。本书选择了25个“非常”历史事件和法案,结合相关的32部长篇小说,进行“捉对”比较研究,以文学解读为重点,进行历史的、政治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阐释,把小说家的书写当作“另类历史”,比照官方历史叙事,互文解读作家对美国历史揭示性、修正性的“重写”。他提出,这是第一部从小说解读的视角重新认识美国历史的著作。美国是个特殊历史形塑的国家,文学对其历史的批判性呈现,因此也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具有历史学意义,也具有当下意义。
查明建回顾了上外外国文学研究代代传承的精神。他认为,虞建华教授是上外杰出的榜样,无论是作为教师、学者还是翻译家,均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他认为该著作既是美国文学史研究的新突破、新创获,呈现了文学的力量和人道主义精神,也是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新范例和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典范,提供了对文学形式功能的新认识。
刘建军指出,这部新著是虞建华教授在长期研究历史和美国文学关系的基础上集大成式的产物。他认为,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一直是和美国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以“历史事件”的角度切入对美国文学的研究,抓住了美国文学研究的核心要素。美国文学的自由精神以“拓殖”为内核,美国文学特性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且呈现出“暴力”美学特色。他评价这部著作对未来的文学研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一部经过深刻探索、具有独特见解的好书。
李维屏称赞这部著作是凝聚多年心血之作,堪称当前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标志性成果。它彰显了以历史为经、以事件为纬、以意识形态批评为核心的研究特色,为美国文学研究开辟了新路径,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上的借鉴。李维屏强调,文学研究不应局限于形式审美研究,应该倡导大文学研究。这部著作为今后以重大事件为抓手的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研究开了先河,同时也是虞教授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果的体现。
彭青龙评价这部著作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跨学科学术精品”。他指出,历史小说是人类社会的艺术宝库,美国是创作历史小说的重要国度。首先,这部著作对发生在美国的“非常”事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分析和论述了美国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种族矛盾,为洞悉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本质、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态的演变提供了参考。其次,它对美国具有影响力的历史小说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和阐释,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小说的艺术内涵。最后,它对美国小说的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具有方法论的启发式意义。
金衡山以“诗、史、思的大浪淘沙”为题作了分享。他认为,这部著作诗史印证,文史互构,思诗同生,展生活之实,刻历史之在,修观念之新,抒批判之念。同时,它融近年来理论更新、研究视角变化、文本细读重回、文化解读深化等趋势于一体,有助于重新认识美国文学和历史的关系。虞建华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也彰显了学术研究应有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在重回与重现历史,更是在总结历史教训和复活人性中的闪光之处。
朱振武回忆了和虞建华教授多年来的交往,他以“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评判一个人文学者?”为题展开论述,认为“不应该看他得到了什么荣誉或奖项,而应该看他给予、奉献、带来了、留下了什么,在社会和学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虞建华教授得到了外语学者所能获得的各类荣誉,但这并非刻意追求的结果,虞教授更令人敬佩不已的地方在于他对人才的培养,敢于挑战填补学术空白的勇气,其学问、人格、境界都值得后辈学习。
周敏深情回顾了自己参与撰写的历程。她提到,这部著作是从总体性思维出发的“批判的文学史”,它以文学为本,以历史为基,兼具中国视角和世界视野, 在方法论上极具启发意义。它所展示的美国小说对历史上那些“非常”事件,特别是对悲剧性、灾难性事件的美学再现,对中国读者和研究者来说,构成了极具说服力的“他山之石”。
陈靓从个人从事的印第安文学研究出发评价这部著作。他认为,这部著作以“叙事”为切入点,探寻文本与历史的关联与互动,梳理历史和文本中的变量,实现了历史与文本的交互审视,堪称为新历史主义研究的典范之作。这部著作展示了更为客观全面的历史进程,构建了文学和历史平等、互动的研究架构。从区域国别的视角来看,该成果也是推动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实践。
张廷佺作为项目组成员,分享了他参与撰写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他提出,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微妙而有趣,文学的丰富性可以呈现历史的复杂性。本研究既关注文学的自律,更关注文学的他律,将文学从自我封闭的疆界中解救出来,主张不应将自身孤立于作品之中,而是“走出文本”,进入文学与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的关联性研究的广阔天地。在虞建华教授的主持下,项目组成员精益求精,细读文本,勤读历史,推出了这样一部具有原创性、开拓性、代表国家水平的精品成果。
会议上半场由外教社学术部主任孙静编审主持,她代表外教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期待与各位学者们携手共进,争创优质项目,加大品牌优势,为学科建设和学术繁荣出力。
在自由发言环节,上海大学曾桂娥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弋璇副研究员作为撰写者,回顾了撰写经历,形容整个过程是“十年磨一剑”。她们都感慨于虞建华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科研的悉心指导,感谢虞教授作为领路人对学生的提携和支持,赞扬虞教授为美国文学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构建做出的巨大贡献。
会议下半场由张和龙主持。
最后,虞建华对本次新书发布会进行总结。他再次表示,这部著作是团队精诚合作的结果,“书已经出版了不能再改,但思考的过程还在继续,将继续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