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部编语文7-9年级上册文言文梳理合集,考试必备 !
已推送文章
部编版语文7-9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部编版语文7-9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部编版语文7-9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试卷部编7-9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7-9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部编版7-9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汇总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部编版7-9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文言文,赶快收藏吧!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四、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成语归类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6.匹夫不可夺志7.富贵浮云8.箪食瓢饮七、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译文: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诫子书》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读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ĕ)
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以”“成”2、古今异义“险”“穷”“去”3、词类活用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四、朗读停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六、背诵课文七、文意理解: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八、积累成语、名句: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狼》
一、文学常识: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1.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
2、古今异义:①股:古义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只增笑耳。今为耳朵。3、词语活用: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②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③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投以骨: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虚词:①之:(1)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久之。(2)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代狼)(3)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狼(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3)屠乃奔倚其下:代指积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积薪(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6)屠自后断其股:代狼
③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2)以刀劈狼首:介词,表示工具,用。
④于:介词,在。例:其一犬坐于前。
⑤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一词多义:(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意暇甚:神情。(2)敌: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盖以诱敌:敌方。(3)前:狼不敢前:向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三、全文翻译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四、用原文回答。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复投之。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1)缀行甚远。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3、狼“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5、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五、内容理解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答: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寓言四则》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4、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杞人忧天》翻译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汇总
《三峡》1.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重点字词【字音】阙处( quē ) 襄陵(xiāng) 绝巘(yǎn) 属引(zhǔ) 沿溯(sù)飞漱(shù) 御风(yù) 猿鸣(yuán)曦月(xī) 素湍(tuān)长啸(xiào) 郦道元(lì) 林寒涧(jiàn)肃 重岩叠嶂(zhàng)【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3)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一词多义】(1)自自峡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 连词,假如,如果(2)绝沿溯阻绝 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高的衷转久绝 动词,消失【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特殊句式】省略句:(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2)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4.重点问题(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短文两篇》1.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2.文章思想内容《答谢中书书》: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3.重点字词【字音】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 未寝(qǐn )相与(yǔ) 遂(suì) 藻(zǎo) 荇(xìng) 竹柏(bǎi) 猿(yuán)【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4)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6)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7)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3)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特殊句式】(1)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2)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4.重点问题(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与朱元思书》1.文学常识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3.重点字词【字音】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鸢飞(yuān) 戾天(lì) 经纶(lún) 窥谷(kuī)【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2)窥谷忘反(通“返”,返回)【古今异义】(1)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2)鸢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3)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一词多义】(1)绝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2)上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3)直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4)百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5)无直视无碍(副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词类活用】(1)负势竞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2)互相轩邈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3)任意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4)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5)横柯上蔽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6)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7)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特殊句式】省略句(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2)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倒装句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4.重点问题(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汇总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2)守巴陵郡。越明年(3),政通人和(4),百废具(5)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7)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8),在洞庭一湖。衔(9)远山,吞(10)长江,浩浩汤汤(11),横无际涯(12);朝晖夕阴(13),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14)也。前人之述备(15)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16),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17)霏霏(18),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19),日星隐曜(20),山岳潜形(2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22);薄暮冥冥(23),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4),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25)明,波澜不惊(26),上下天光,一碧万顷(27);沙鸥翔集(28),锦鳞(29)游泳;岸芷汀兰(30),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31),静影沉璧(32),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33),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34)之心,或异二者之为(35),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6);居庙堂(37)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38)?
【注释】
(1) 范仲淹(989—1052)。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文选自《范文正公文集》。
(2)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3)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及、到。
(4)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5) 具:通“俱”,全,皆。
(6) 制:规模。
(7) 属:通“嘱”,嘱咐,嘱托。
(8) 胜状:胜景,好景色。
(9) 衔:连接。
(10)吞:吞吐。
(11)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汤汤:水流大而急。
(12)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
(“际”“ 涯” 的区别: 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13)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晖:日光。
(14)大观:雄伟景象。
(15)备:详尽。
(16)迁客:降职远调的官吏。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17)淫雨:连绵的雨。
(18)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9)排空:冲向天空。
(20)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辉
(21)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潜:隐没。
(22)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23)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2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25)景:日光。
(26)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 惊:起伏。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27)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万顷:极言其广。
(28)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鸟停息在树上。
(29)锦鳞:美丽的鱼。鳞,代指鱼。(借代)
(30)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芷,香草的一种。
(31)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里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2)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的玉。
(33)宠辱偕忘: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宠:荣耀。偕:一起。
(34)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
(35)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3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
(37)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在朝廷。
(38)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岳阳楼记》相关知识点
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若夫/淫雨霏霏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谪守巴陵郡 谪:贬官
(2)增其旧制 制:规模
(3)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美好
(4)横无际涯 际涯:边际
(5)朝晖夕阴 晖:日光
(6)南极潇湘 极:至、到达
(7)迁客骚人 迁:贬谪、降职
(8)连月不开 开:指天气放晴
(9)日星隐曜 曜:光芒
(10)樯倾楫摧 倾:倒下 摧:折断
(11)薄暮冥冥 冥冥:昏暗
(12)去国怀乡 去:离开 国:指国都
(13)至若春和景明 景:日光
(14)沙鸥翔集 集:停息
(15)锦鳞游泳 鳞:代指鱼
(16)岸芷汀兰 汀:小洲
(17)长烟一空 一:全
(18)宠辱偕忘 宠:荣耀 偕:一起
(19)把酒临风 把:持、执
(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21)或异二者之为 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百废具兴 “具”同“倶”,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咐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细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古义:景象 今义:观看
(3)越明年
古义:到 今义:跨过(阻碍),跳过
(4)增其旧制
古义:规模 今义:制度
(5)是进亦忧,退亦忧
古义:指“处江湖之远”(或: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指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 今义:后退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替君主担忧。
(5)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2)尤美,望之蔚然(3)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4),有亭翼然(5)临(6)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7)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8)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9)之心而寓(10)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11)开,云归(12)而岩穴暝(13),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14)发而幽香,佳木秀(13)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16)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17),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18),山肴野蔌(19),杂然而前陈(20)者,太守宴也。宴酣(21)之乐,非丝非竹(22),射者中,弈(23)者胜,觥筹交错(24),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25)白发,颓然(26)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27),鸣声上下,游人去(28)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29)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30)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31)谁?庐陵欧阳修也 。
【注释】
(1) 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
(2) 壑:山谷。
(3) 蔚然:茂盛的样子。
(4)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5)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 临:靠近。
(7) 太守自谓: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8) 意:情趣。
(9) 得:领会。
(10)寓:寄托。
(11)霏:雾气。
(12)归:聚拢。
(13)暝:昏暗。
(14)芳:香花。
(15)秀:开花,这里指滋长。
(16)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7)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
(18)洌:清。
(19)山肴野蔌:野味野菜。山肴,野味。蔌,菜蔬。
(20)陈:摆开。(21)酣:尽兴地喝酒。
(22)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23)弈:下棋。
(24)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25)苍颜:脸色苍老。
(26)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27)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28)去:离开。
(29)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30)述:记述。
(31)谓:为,是。
《醉翁亭记》相关知识点
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3)日出而林霏开 霏:弥漫的云气
(4)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5)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
(6)伛偻提携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7)泉香而酒洌 洌:清
(8)山肴野蔌 蔌:菜蔬
(9)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
(10)宴酣之乐 酣:尽兴地喝酒
(11)弈者胜 弈:下棋
(12)觥筹交错 觥:酒杯
(13)峰回路转 回:曲折、回环
(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居高面下
3.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1)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2)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返回)微斯人,吾谁与归(投靠,依附)
(3)乐山水之乐(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乐)
(4)谓太守自谓也(命名)太守谓谁(为,是)
(5)之山之僧曰智仙也(结构助词,的)名之者谁(代词,代指醉翁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4)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名,称呼)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自暗而明、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
崇祯五年(2)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3)矣,余(4)挐(5)一小舟,拥(6)毳衣炉火(7),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10)、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1),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2)拉余同饮。余强饮(13)三大白(14)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5)。及下船,舟子(16)喃喃(17)曰:“莫说相公(18)痴,更有痴似(19)相公者!”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挐(ná)】撑(船)。。
(6)【拥】穿着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9)【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10)【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11)【一芥】一棵小草。【芥】原指小草,文中指像小草一样渺小。
(12)【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3)【强(qiǎng)饮】勉强地喝。强:尽力。
(14)【大白】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指酒杯
(15)【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6)【舟子】船夫。
(17)【喃喃】小声不断地念叨,也可翻译为自言自语。
(18)【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士人的敬称。
(19)【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湖心亭看雪》相关知识点
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断一处)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拥毳衣炉火 拥:裹、围
(2)余拏一小舟 拏:撑(船)
(3)雾凇沆砀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还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余住西湖
古义:人称代词,我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今义:白色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语,下大雪)
(2)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部编版语文7-9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部编版语文7-9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试卷部编7-9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7-9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部编版7-9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汇总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三、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四、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六、成语归类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6.匹夫不可夺志7.富贵浮云8.箪食瓢饮七、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译文: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读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ĕ)
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以”“成”2、古今异义“险”“穷”“去”3、词类活用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四、朗读停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六、背诵课文七、文意理解: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八、积累成语、名句: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一、文学常识: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1.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
2、古今异义:①股:古义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只增笑耳。今为耳朵。3、词语活用: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②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③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投以骨: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虚词:①之:(1)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久之。(2)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代狼)(3)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狼(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3)屠乃奔倚其下:代指积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积薪(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6)屠自后断其股:代狼
③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2)以刀劈狼首:介词,表示工具,用。
④于:介词,在。例:其一犬坐于前。
⑤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一词多义:(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意暇甚:神情。(2)敌: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盖以诱敌:敌方。(3)前:狼不敢前:向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三、全文翻译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四、用原文回答。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复投之。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1)缀行甚远。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3、狼“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5、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五、内容理解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答: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4、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杞人忧天》翻译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汇总
《三峡》1.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重点字词【字音】阙处( quē ) 襄陵(xiāng) 绝巘(yǎn) 属引(zhǔ) 沿溯(sù)飞漱(shù) 御风(yù) 猿鸣(yuán)曦月(xī) 素湍(tuān)长啸(xiào) 郦道元(lì) 林寒涧(jiàn)肃 重岩叠嶂(zhàng)【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3)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一词多义】(1)自自峡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 连词,假如,如果(2)绝沿溯阻绝 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高的衷转久绝 动词,消失【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特殊句式】省略句:(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2)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4.重点问题(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短文两篇》1.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2.文章思想内容《答谢中书书》: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3.重点字词【字音】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 未寝(qǐn )相与(yǔ) 遂(suì) 藻(zǎo) 荇(xìng) 竹柏(bǎi) 猿(yuán)【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4)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6)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7)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3)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特殊句式】(1)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2)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4.重点问题(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汇总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
文章来自网络。以上图文,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扫码关注 部编版语文资源
回复“课内文言文”直接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