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大语文”,我有大实话要说

莫愁 土味魔都妈 2022-03-28

作者:莫愁
做过10年记者
去过很多奇怪的场合
生活近10个城市
走过几百个乡镇
家有数千册绘本



大家好,我是小土的小伙伴莫愁,因为拿的是文学类学位,又做过十年新华社政文记者,对大语文这个主题,我是很有兴趣的。

之前写过:我的高考语文是回不去了,孩子的还能抢救一下

大语文这个词,最近几年越来越火。越火,大家就越茫然,过来问询的人也很多:
到底什么是大语文
大语文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语文越来越重要,可是怎么做才对呢?
我要给孩子报个大语文的班吗?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翻看了政策、著述,还特意咨询了一线名师,尝试追根溯源的分析,帮大家避坑。



01

大语文这个概念是怎么诞生的呢?

如果只论大不大,那大语文不仅不是个新鲜事,还是个老得不能再老的事。

从公元606年隋炀帝开科考,到1904年废除科举考试,这漫长的1300年时间里,语文是中国人才选拔的第一学科,也是唯一学科。

还能有比这更大的语文吗?


到晚清“癸卯学制”,语文剥离开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内涵才开始收窄。百年来,围绕语文学科的课程本质,一直存在争议。

近年来,我们常听到大语文这个理念,来自商业机构的推广。最常见的一个说法是:窦昕(也就是网传的窦神)是大语文理念的创始人。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据我查证,上世纪80年代初,河北省特级教师张孝纯,就在邢台八中成立了大语文教育教改实验点,提倡语文贴近生活。之后,也一直有学者和一线教师,提倡和实践各自心目中的大语文

但我也不能就此论断是窦昕抢了人家的名号,因为虽然都叫“大语文”,但理念和主张,却不是一回事。只能说传统语文教育实在是太差劲了,用今天的互联网用语就是,每个环节都值得重新做一遍,大家各自的创新点不一样。

窦昕所提倡的大语文是什么样呢?
在他的著书里,他的观点的是:
提倡学语文必须重新重视文学的作用, 
提倡要学好语文必须首先以文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文学史观,
然后对经典文学进行概览并选取部分精读。
同时强调海量积累与定向运用,使得输入能影响输出,所学能化为所用。


这个观点对不对呢?
很合理。因为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重视工具性和思想性,但是“人文性”不够,重视文学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这并不是语文的全貌。关于语文学习,只有一个真正有政策约束力的标准,那就是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


02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



所以,一定要厘清一点:
“大语文”并不是一个官方概念,也不是一个有学术共识的教育理念。


大家知道了这一点,可以先把悬起来的心稍微放一放:
不是一个课程标榜了自己是大语文,就是好的语文;
也不是孩子必须上大语文课,才算是跟上了脚步。

之所以我们觉得今天的语文有了很大变化,转折点是2011年新课标的提出和实施。大语文的概念在某些地方贴合了新课标的要求,但他们并不等同。


03

那么,新课标提倡的语文教育是什么?
新课标明确,语文教育包括四个部分: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我这么说大家可能觉得有些空洞。我举个例子,大家或许能够理解。

我现在都记得我小时候学语文:
《望庐山瀑布》要说是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我的叔叔于勒》要说是批判资本主义的腐朽和虚伪。
《红楼梦》选读林黛玉进贾府那段,要说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人的压迫。
……

我真的是百思不得其解。
小小的脑袋充满了困惑。
我相信我不是一个人,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
为什么我就是没感受到,是我智商有问题吗?

要说写作文,就必写《我的妈妈》。我们的妈妈,明明是一个丰富和立体形象,但在我们的笔下,我们都共同有一个妈妈:给我送伞却永远只记得带一把伞,自己淋雨生病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跟当时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04

新中国建国以后,我们的教育学习的是苏联,上课的步骤比较机械。


1953年,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做了变式——《红领巾》教学法,把语文教学分为启发工作、阅读课文、读后谈话、逐段阅读分析、编写段落大意、复习阅读、复述和创造性讲述、结束谈话八个环节。这种方式有进步,同样也存在明显的局限。

此后又经历了:“大跃进”期间,推翻语文教材,用《人民日报》社论代替;“文革”中取消语文课,用政文课和革命文艺课取代;“文革”后矫枉过正,只看重语文的工具性,要放弃人文性……种种折腾。

直到90年代,语文教学就变成了我们所体验的那个样子。词语注释,生字生词、默写、讲解知识点,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反复习答题技巧。

语文教育远离现实生活
阅读局限于课本
试题一个模子
写作充满套路。

加上过多地强调价值观的问题,搞过度解读和升华,就是生拉硬拽的感觉。

这样的教育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我们都接受过这样教育,到现在是不是明显感觉到: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语文总是觉得不够用?
汇报工作的时候,有时候会词不达意,说不清重点;
阅读严肃读物,静不下心,读不进去,搞不懂意思;
日常的文字往来别说有文采了,连文从字顺也挺费劲的;
文学修养也匮乏,
传统文化还不如隔壁日本记得我们的青山一道同云雨


回到开头,对比新课标,我们当年的语文教育是勉强完成了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个要求,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基本上是没有的。

此时我们再回想,就会发现,这些词并不是空洞的名词,而是实实在影响我们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从这个角度讲,新课标的语文确实比当年的语文“大”了。



05


但并不是一个语文机构,号称自己是“大语文”,那就是对的。

不管这些机构取什么新名字,我们不要看它说什么,要看它做什么。是不是大语文不重要,符不符合新课标才重要。


相对于去研究大语文到底要干什么,不妨大家研究一下“新课标”,这样我们就心里不慌,不会随意被人忽悠了。


举个例子,新课标里明确说,阅读教学中不要“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但有些所谓的大语文培训,价格不便宜,老师天马行空讲,看起来是很好听很好看很渊博,但孩子依然没有亲自去阅读去涵泳,也没有因此对阅读产生兴趣,听完照样一片浮云,不起作用啊。


继续像我们当年那样,把一篇文章肢解,强行分析是行不通的;但老师天马行空,孩子当故事在听,听完不自己去看书,照样也是不对的。不要因为挂着“大语文”的旗号,就要对这些奉若圭皋。

任何脱离了阅读的所谓语文的新理念,全是耍流氓。


06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也疑惑了,那我到底该咋么做呢?

语文教育真的很多细节,每个环节要操心都有不少说的,今天这篇篇幅有限,结合新课标,先大方向说说三个我们家长比较容易落地执行的。

关注我们公号的读者,大部分的孩子可能还在学龄前,还没有上小学,提前知道这些,可以做一些家庭准备。

1.从小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在家里营造阅读的环境和氛围。

新课标提出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课外阅读量,也有具体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变化:过去,我们把教材当作了语文学习的唯一任务和最终目标。再怎么横切竖切,把好端端的一个文章,像做手术一样解剖了,无非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现在反复强调阅读能力,加大课外阅读量,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必须跟上,不然考试阅读题目都读不完。而且以往的语文科目不怎么拉分,好坏的差别不会特别大,但是大家看近年来的中高考题目,语文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拉分王了。

应对办法:

家里要有读书的环境布置。

放孩子绘本童书的专门书架,方便孩子自取,也方便自己坚持给孩子亲子共读。不一定要买昂贵的学习桌,但是宜家几百块的小桌子小凳子买一套不难。有个读书的时间和环境,读书就会变得容易。

说个我自己的教训:我们有一阵住的房子,开一个灯太暗,开两个灯太亮,我顾虑影响孩子视力;看书的茶几孩子老会碰翻,坐沙发上看,男孩子又调皮,在我身上踩来踩去,踩得我一肚子火。

这些细节看起来跟读书无关,但俗话说得好,让人走不远的可能就是脚底的沙子。回想起来,那一阵我跟孩子读书的兴致不高,恰恰就是这个原因,重新布置了读书环境,情况立马改善了。

绘本童书大促真的很便宜,相对于以后上培训班的钱,买绘本的钱真的是小钱。一开始不用追求一定要有教育意义,多么功利化,先让孩子喜上书,知道这是个好东西。逐渐书丰富多样、难度加深,养成每天都要看书的习惯。

一旦读书习惯建立,长大后语文学习就会越来越轻松,反之,不管请什么名师讲,什么新的名目,孩子自己不爱阅读 ,这些都是白瞎。

2.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

新课标专家组组长温儒敏解释,针对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的情况,新课标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明确写上了“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此外,教育部2013年还专门出台了一个《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我仔细看完,要求真的比我们当年高了很多。


所以,字写得不好,不再是我们以前以为的只是个美观问题了,写不好是吃大亏的。

应对方法:从孩子握笔起,就注意这个事。不需要早开始,因为生理条件不具备也没有必要,用筷子吃饭,剪纸做手工,多灵活手指就可以。

到了合适的年龄,不想自己教,交给一个靠谱的练字机构,把字练好,都可能比泛泛上一个所谓的大语文课有收获。

3.格外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

义务教育9年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课标列出部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136篇。

不仅选的文章的篇目上升了,要求背诵的篇目多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的要求也是大幅提升,跟我们过去当个点缀,是完全不一样的,不仅要学,还要文史哲贯通,真正传承传统文化的魅力。


应对方法:趁孩子记忆力好,可以让孩子背一些古诗词。

这一时期,孩子记忆力最好,背诵诗词非常快。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背诵起来。

关于这个,我们之前也写过推文:古诗启蒙,不费钱只费妈......

孩子不理解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孩子的人生阅历决定了,他对诗歌所隐藏的深层感情没能完全理解。首先有这个积累,今后遇到了情景,才会有感悟。

我们公号也制作了75+80首必背古诗词,我接孩子放学的时候存在手机里,打开看两眼,有时候仅仅五分钟的路程,轻轻松松就背了一首。日积月累,趁孩子记忆力最佳的时刻,打好根基。

以上,我只是选了新课标跟我们最直接相关的点分析,其实内涵还很多。回复“新课标”,可以获得新课标原文,还有我们只做的“75+80首必背古诗词”,大家可以自己研究一下。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语文讲习录》,浙江人民出版社
2.《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
3.《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林晖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4. 《红烛于漪》,董少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5.教育部网站




这里有一群因为读书、工作、结婚、生活来到魔都的新上海人。

这个小号分享我们有烟火气的生活。

记得关注!这里有真实惠的讯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