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干货】“克立讲坛”第四讲:“全球老学”与中国经典译本的哲学意义
2021年12月9日下午,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举办了“克立讲坛”系列学术讲座的四讲,该讲座由南开大学“百青”学术带头人、中国哲学教研室邰谧侠(Misha Tadd)副教授主讲,主题为“‘全球老学’与中国经典译本的哲学意义”。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卢兴教授担任主持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胡翠娥教授担任评议人。讲座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中国哲学教研室单虹泽老师、郑随心老师以及研究生、本科生及线上一百余位听众参与聆听。
邰老师的讲座由《老子》的译本是否具有哲学意义这一问题切入。围绕该问题,他首先辨析了“全球老学”的概念,然后介绍了早期《老子》翻译史,通过一些具体例子去反思译本的哲学意义。接着邰老师解释了《老子》翻译中出现的转译现象,并用思想谱系的观点解释了译本和译本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谈了《老子》翻译中的语内转译和回译现象。
邰谧侠老师首先辨析了“传统老学”与“全球老学”的概念,他指出传统意义上的“老学”主要是指中国历代关于《老子》的注疏和诠释,而“全球老学”的所指涵盖了“传统老学”,并且扩大了传统老学的范围,将汉字文化圈之外的《老子》翻译和阐释也纳入研究视域之中。邰老师指出,《老子》作为一个经典文本,它在历史上的演变具有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是与注者或译者的不同宗教和哲学立场是密不可分的。外国人也基于各种哲学和宗教传统诠释过《老子》,比如天主教、新教、犹太教、唯物主义、神秘主义、自由主义等。
不同语种的《老子》译本封面(左右滑动查看)
邰老师从亚洲和欧洲两方面展开《老子》早期的翻译历史。他以梵文《老子》、西夏语《老子》和满语《老子》三个案例介绍了亚洲早期译本;而对欧洲早期《老子》译本也列举了三个案例予以介绍,分别是元朝范立本的《明心宝鉴》的西班牙译本、出自索隐派 Figurism的《老子》最早的全译本以及1842年由儒莲(Stanislas Julien)完成的第一个正式出版的《老子》译本。
不同《老子》译本产生于不同的思想谱系,邰老师分析了四个译本。第一个是神秘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老子》,如Julius Evola的意大利语译本。第二个是无政府主义的《老子》,如日本人山鹿泰治的世界语译本。第三个是苏联唯物主义的《老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兴顺的译本。最后是嬉皮士的《老子》,是1972年由Gia-fu Feng 和他的妻子 Jane English翻译的英语版本。
关于《老子》的翻译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叫“语内转译”,比如通过阅读很多英语版《老子》,然后自己写出来一个新的英语版《老子》。还有一种有趣的“回译”现象。《老子》的翻译不只有从中国传到国外的现象,也有从国外传到中国的现象,比如Wayne Dyer的《改变思想、改变生活》,苏联杨兴顺的《老子》译本也被翻译成汉语等等。
最后邰老师提醒我们译本也属于《老子》的诠释传统,《老子》是有多样性的,它显示了很多不同哲学的立场,显示了每个注者、译者对老子的特殊的理解。如果我们真的要理解《老子》,我们就不能只局限于汉语世界的《老子》,还应当关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的《老子》译本。
邰老师的讲座视野宏大、深入浅出,使听众们耳目一新、获益匪浅。讲座之后外国语学院的胡翠娥教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对邰老师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胡教授指出,“全球老学”的概念具有创新性、革命性,这不仅是一种名词的更新,伴随它的是一种全新的认知和研究的进步。就目前《老子》的翻译研究而言,尽管吸收了文化转向和社会学转向,但还是多少表现出对如何再现原汁原味的《老子》思想的执着,这固然是《老子》研究和《老子》翻译研究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当面临邰教授所呈现出的数量如此巨大、语言如此多样的译本的时候,再采用文本对照的传统研究方法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胡翠娥教授认为在这样浩瀚的语料库面前,与其执着于去追寻老学的原意,不如去挖掘不同文化如何为老学进行不同的阐释,如何使《老子》哲学成为自己的哲学、宗教和生活指南,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为老学注入了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这也许才是邰谧侠教授全球老学的意义所在。接着同学们争相提问,师生就这讲座内容展开了激烈讨论。讲座结束后师生合影留念,本学期的克立讲坛暂告一段落。
本次讲座是哲学院“克立讲坛”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四讲。“克立讲坛”是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系列学术活动,冠名旨在纪念该学科创始人方克立先生(1938-2020)。该讲坛主要通过专题讲座、学术会议、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围绕当前学界聚焦的前沿热点问题,鼓励师生之间、不同领域研究者之间进行平等深入的探讨,意在突破不同学科领域间的壁垒,搭建兼具互补性和合作性、专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
“克立讲坛”系列学术讲座往期回顾
“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学术讲座往期回顾
【讲座精华】“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第一讲:“夜行”——一种黄老道家的心灵学说与行动方式
文案:马珊珊
排版:张雯姝
编辑:刘心一
责编:张雯姝
审核:邰谧侠
来源:研究生会学术交流部
哲学院融媒体中心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