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干货:全球老学系列讲座第四讲:批判诠释学与中国哲学
众妙之门·全球老学系列讲座第四讲
克立讲坛系列学术讲座第十六讲
Ľubomír Dunaj:批判诠释学与中国哲学
01 到访纪要
全球老学研究中心
2023年11月26日维也纳大学哲学系助教、布拉格捷克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Ľubomír Dunaj博士到访南开大学,期间参观了全球老学特藏,与师生讨论《道德经》的思想以及传播情况。后参观了图书馆并在周恩来总理像前留念。
02 讲座内容
11月27日上午10点,南开大学哲学院全球老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举办了“众妙之门”全球老学系列讲座的第四讲、克立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十六讲,讲座主题为“批判诠释学与中国哲学”。本次讲座由Ľubomír Dunaj博士担任主讲人,南开大学哲学院“全球老学”研究中心主任邰谧侠(Misha Tadd)主持。郑随心助理研究员出席讲座,哲学院学生到场聆听并参与讨论。
Dunaj博士首先介绍了批判诠释学理论形成的背景。在“去殖民化”或“全球化”哲学的趋势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家Hans-Herbert Kögler将社会认知的背景理解问题重构为三个部分,即主体的自我关系、符号前理解以及权力关系形成的社会结构,Kögler融合诠释学与后结构主义观点,形成了第一个系统的“批判诠释学”理论。Dunaj博士表示该理论的特色在于对自我身份的论述,但是其研究方法侧重于社会认知过程中的反身性中介和文化挪用,因而Kögler的研究尚未通过跨文化和比较哲学的方式与其他文明建立对话。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Dunaj博士以捷克哲学家Egon Bondy及其对《道德经》的理解为例,尝试将科格勒的理论与中国哲学对话。Bondy终生侧重于“本体论的明晰”研究,这是建立和谐社会,也是主体获得有意义的生活的先决条件。Bondy认为西方有神论或机械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模型是站不住脚的,随之Bondy转向非西方本体论概念,尤其是佛家和道家思想,他认为这些概念比西方的同类概念更为融贯。Bondy与汉学家Marina Arnogurska合作,将《道德经》翻译成斯洛伐克语。Dunaj博士表示令人遗憾的是在Bondy研究中国哲学后期,他采取了一种与Arnogurska相同的非历史、非语境的实用“功能主义”进路,忽视了中国具体历史环境中的和谐问题,缺失了对主体的自主、反身性作用的论证。
Dunaj博士还以法国哲学家Francois Jullien为例,Jullien认为社会革命之后一定会出现复辟,但是默化(the silent transformation)——类似于中国哲学“道”的观念——以一种无声无息却让人无法抵抗的方式悄然发展。Dunaj博士认为实际上历史揭示了主体在社会认知和行动中的反身性和创造性,Jullien在解构所谓“理性”的过程中消解了主体,将中国哲学思想呈现为固有的无主体的思想。
Dunaj博士进行总结:批判诠释学的创始者科格勒在其著作中很少讨论其理论在其他非西方政治社会关系中的形态,所以说批判诠释学的理论需要跳出西方视角来审视,Dunaj博士表示十分期待日后能与中国哲学传统进一步沟通。
报告结束后邰谧侠副教授对内容做出了高度评价,指出Dunaj博士具有的全球视角是非常有价值的。郑随心老师对报告进行了详实的梳理并对Dunaj博士提到的“全球哲学”背景下第二个轴心时代概念提出问题。李晓盟同学提出中国哲学天人合一观念与古希腊城邦政治观念的差异问题。Dunaj博士对与会老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解答。
03 颁发聘书
报告结束后,邰谧侠主任向Dunaj博士颁发南开大学哲学院“全球老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
来源 :南开大学哲学院全球老学研究中心
文案 :张羽佳
排版 :韩佳慧 赵婧辰
编辑:马可
校对:马可
审核 :郑随心 邰谧侠
哲学院融媒体中心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