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漂浮着的远去的岁月
转自上海弄堂往事
弄堂里的弹格路,是一块块零碎的记忆。张家来了亲戚,小伙伴们都注视着陌生的来人。
“爆炒米花啊——”的声音想起,着急的回家,哀求母亲能够答应,从米缸里舀几罐米去。快要爆好了,赶快捂起耳朵,迎接空气里弥漫着的飘香。
“修阳伞——”,已经成了记忆里经典的吆喝。
弄堂口再也见不到补碗的场景了。一枚枚钉子,像钦书钉的钉子整齐的钉在碗的裂缝上,裂缝两旁钻着小孔,佩服手艺人的手艺。也是那时艰苦岁月的见证。
翻修棕绑床。记忆中最早坑蒙百姓的行业。20,30年多年前,弄堂里有人家被翻修棕绑床的游走不法手艺人讹诈数千的金钱,新闻里也时有报道。
“磨剪子了,戗菜刀”是样板戏《红灯记》里著名的台词,我们小时候都会吆喝几声。
木工的木头手钻。我们站在一旁,可以看上半天。木桶做好了,匠人会用水装进木桶里试一试,会不会漏水。
家里的铝锅,铜雕(烧水壶)的底用薄了,会请修锅匠换底。锅底一寸处换掉,连接也是一门技术活。有些锅底,会连接两次。
弹棉花。过去走街串巷,现在有少量的固定门面还有弹棉花的。我们学校大门对面现在还有一家,老板是浙江余姚人。杨梅上市季节,他会从乡下批些杨梅来卖。
竹篾匠。现在有些地方,他们成了高端的艺术品手艺人了。
儿时的甜香。
剃头的椅子,也让人怀念。
很漂亮的竹篱笆,让人怀念。这是最美的围墙,是最人性化的作品。
生活就是艺术。
曾经的岁月,离不开的各种票证。
水筹,浴室筹子,现代的文物。
上海牌手表,结婚时的一个大件。凭票供应。
这些并不是啤酒的商标,而是我们情感岁月的标贴。
一种香烟牌子就是一段记忆。烟票对于不吸烟的人家,最常见的用途,就是换鸡蛋。
什么都凭票,能够搞到这些票证的人,是那时有本事的人。
订牛奶也不易,很多要凭医院的证明。这个奶瓶是那时的固定样式,写就了一段历史。
这个火油炉也是那时的标志。
公交车月票,学生3元,成人6月。可以周游上海。
坐轮渡,也是开心的事情,有时候来回坐,不下船,可以省去买轮渡筹码的钱。天热的时候,在轮渡上乘凉。
那时的孩子没有娱乐,捡拾搜集车票是一种乐趣。捡到大额的郊区票很可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我们还搜集轮船票,火车票。上面的“汽五”“电二”字样,对于我们,有着一种特殊的感受与情愫,无法言表。
“毛泽东”三个字,我那时不知道模仿了多少遍。
警察岗亭是一个时代的标志,隆昌路杨树浦路口有一只岗亭,废弃前,我们常爬上去玩。三轮小摩托是后来有的,还有环卫工人的扫地车。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
小编互莲个人微信
防止失联,朋友圈更精彩!
注意因为每个个人微信好友数有限制,
所以无名,互莲,互莲2等只要加其一即可,留出位置给新朋友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