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版画大展之——印刷图像的出版起源与中外摇篮本插图书籍
2022
第五届中国版画大展
THE 5th CHINESE PRINTMAKING EXHIBITION
图像的旅行/
版画与出版艺术文献展
The Journey of Image /
Printmaking and Publishing Art Documengtary Exhibition
展览时间 Exhibition Dates:
2022.12.31-2023.02.13
展览地点 Exhibition Place:
中国版画博物馆3号展厅
Exhibition Hall 3, China Printmaking Museum
东汉龙纹画像砖,砖出浙江省绍兴市上虞
雕刻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纸张和印刷机发明前的原始印刷业同样古老,其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利用圆柱形印章在泥板上滚压制造复制图像。
中国人在汉代大量进行石刻砖刻,它们同样称为图像转印的母版。尽管并非有意设计,但拓片仍可被视为一种早期的版画形式,这种轻盈的复制图像让笨重和不可移动的画像砖石得以在社会中公开、流传,这可能是图画最早的出版形式。
本次展览展出了中国版画博物馆藏汉晋画像砖10件,画像砖拓片10件。镂刻图案有凤纹、龙纹、鱼纹以及人面纹等,在艺术表现上尚处于稚拙的阶段,但形象塑造简洁概括,构图对称均衡,线刻具有独特的金石韵味。
制“版”技术在中国有非常久远的发展历史,甚至可以溯源到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陶土上的刻画活动。殷商时期的龟甲、兽骨、青铜器,汉代的印玺、肖形印、画像砖石等器物上的文字和纹样雕刻,这种用坚硬的锐器凿刻图案的经验,与古代版画的发明不无关系。
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原是有装饰性图案或雕刻的建筑用砖,形制多样,题材广泛,主题丰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大的价值。由于其镂刻与拓印效果与版画相似,曾被称为“最古的大型版画”。
鲁迅曾指出: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唐人线画,流动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1935年9月9日寄李桦信)可见,画像砖石的镌刻方法,对我国版画的创作依然有借鉴的作用。在丰富中国版画的语言形式,体现民族风格和审美特征上是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
通过汉代画像砖石拓片的流传,这种最早的出版形式和版画的雏形,今天的我们得以从轻盈的宣纸上感受汉代的深沉雄大,走进汉代图像表现的世界。
《纽伦堡编年史》散页丨赫尔曼·谢德丨1493年
《三才图会》散页丨王圻,王思义(明)
“书”(book)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印刷相关的中国“书”中,最早的是手卷形式,而非册装。在敦煌发现的《金刚经》(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就是早期的重要例证,其卷首装订了一件木刻图画《祗树给孤独园》。直至宋代早期,这样的形式依然流行。西方最早的印刷图书出现在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早期,主要是册装形式,由于刊载了大量图画而立即受到公众和市场的欢迎,最初的这类图书被称为“摇篮本”。
《纽伦堡编年史》是15世纪最为畅销的一部插图版摇篮本。
在西方印刷史上,摇篮本(拉丁文 incunabula,意为“摇篮”或“襁褓”)专指1450-1455年《古腾堡圣经》印制的年代至 1500年12月31日期间,使用金属活字印刷术出版的书籍、小册子等印刷品。
《纽伦堡编年史》由15世纪德国人文学者、医生兼藏书家哈特曼•舍德尔(Hartmann Schedel)编著。舍德尔依据圣经纪年,将世界历史划分为七个时期,记录了从“创世纪”到15世纪90年代的历史,并以圣经为框架,讲述人类的历史故事,穿插皇家族谱、自然灾害及部分西方重要城市的历史,辅以人物肖像和城市地图等。
早期摇篮本还没有题名页的概念。拉丁学者通常将此书拉丁文版首页的《编年史之书》作为该书的名称;德文版取舍德尔之名,称其为《舍德尔世界历史》;英文版则根据出版地将其命名为《纽伦堡编年史》。
15世纪末的纽伦堡是德国贸易和手工业中心,也是人文主义重镇。这座被马丁•路德称为“德意志耳目”的城市,印刷业的起步却略显滞后。1470年纽伦堡的印刷商安东•科贝格(Anton Koberger)才刚开始创立第一间印刷工坊。1480年,印厂规模扩大,成为德国最大的印刷工坊,盛时一天要启动24台印刷机,百余名排字工、印刷工和助理参与书籍制作。与此同时,科贝格开始与纽伦堡最负盛名的插画家米夏埃尔•沃尔格穆特(Michael Wohlgemut)展开合作,二人合作出品了摇篮本的传世经典——《纽伦堡编年史》。
沃尔格穆特是丢勒的老师,在创作和印制《纽伦堡编年史》的时候,丢勒正在跟随沃尔格穆特学习绘画和版画印制。
该书拉丁文版于1493年7月12日初版,同年12月23日出版德文版,两版插画均由沃尔格穆特父子完成,交由科贝格印刷。
据估计,当时出版了约1400—1500册拉丁文版及700—1000册德文版,堪为15世纪最为畅销的摇篮本。该书体现了早期印刷品精良的插图排版技艺,富有质感的画面让枯燥的文字变得更为易懂。这部15世纪最为繁复和精致的插图摇篮本,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插图业的发展,在西方印刷史上亦具有划时代意义。
中国版画博物馆现在展出的《纽伦堡编年史》散页由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康剑飞先生提供。
《三才图会》又名《三才图说》,是由明代王圻及其子王思义编撰的百科式图录类书。于1607年完成编辑,并在1609年出版。刊成后流传甚广,影响极大。
所谓“三才”,《三字经》中有“三才者,天地人”之说。王圻正是以论述天、地、人关系的“三才”理论为思想,将庞博的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科学的编排,同时,他重视图像的客观性、写实性和实用性,并通过版画插图书籍这一有效的传播载体,达到教民识万物,知礼数的教化作用。
全书分14类,依次为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文史、人事、仪器、珍宝、衣服、鸟兽、草木,集历代诸家书中有关天地诸物图像为一书。“图绘以勒之于先,论话以缀之于后”,在事实上做到以图像为主,兼有图文互证,是中国古代一部前所未有,内容全面的图像式的百科全书,开创了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的类书编撰模式。为后世的类书编撰留下了经典范式,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丰富、直观、详实的文献资料。
此书刻成于明万历年间,正值我国版画发展的黄金时代。市民阶级兴起,文化消费需求加大,带动出版业的迅猛发展,版画插图成为出版商与书商招徕顾客和互相竞争的一大促销手段。插图书籍的商品化也促使绘刻技艺不断提高,涌现了一批从事雕版的专门人才,徽州和金陵刻工的作品在当时享有盛誉,但《三才图会》因卷帙巨大,图像繁多,绘刻亦有粗细不同。
本次展览中展出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三才图会》及部分插图。
入馆前需提前预约,
关注“观澜版画”公众号,
点击菜单栏右下角“预约”,
欢迎大家前来观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