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忽左忽右189 | 六十天环游世界:一次封控时期的全球之旅

忽友功德箱 忽左忽右Leftright 2022-07-31

点击蓝字  关注忽左忽右」 



六十天环游世界:一次封控时期的全球之旅


以下是本期内容节选,预计阅读15分钟


美式公路旅行的魅力

 

程衍樑

那美式公路旅行最大的魅力到底在哪?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开车其实挺无聊的,很容易打瞌睡。

 

李亚楠

我是一个摄影师,平常出去玩不会去一些特别著名的旅游景点,因为我觉得它们在照片里会呈现出一种过于具象的表现。我更喜欢那些贴近美国六七十年代摄影大师的拍摄方式,他们是从一些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拍摄新地形、新风景和新色彩,让你冷不丁地觉得,哇,这个东西被他们拍出来怎么这么不一样,这是他们阐述美式生活的表现。

 

我在开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这种视觉元素,很好看,体验也蛮好的。因为城里面的酒店一般都比较贵,开车就可以住一些很便宜的郊区汽车旅馆。你可以随意把车扔在一个汽车旅馆的门口,它们都是免费停车。

 

而且美国开车的成本确实很低。尤其像中部的一些州,加油真的很便宜。俄乌战争爆发以前,在中间那些州,例如俄亥俄州,油都没有超过3美元/加仑的,合人民币可能一升油才四五块钱,真的很便宜。

 

我记得很清楚,我从芝加哥开车直接开到东南角的海岸线,那天走了1000多公里,用了两箱油,一箱油20美元,然后我路上还买了点吃的喝的,加起来一共60多美元,才三百多人民币。我换算了一下,1000多公里差不多是北京到上海的路程了,1300公里左右。如果走高速公路,光油钱和过路费加起来可能就得1400元左右,再加上路上吃吃喝喝,体力好一天开过去是够的,但如果再包含住宿,可能奔着小两千块钱去了,成本比在美国开车要高很多。

 

美国的整个公路体系都在为公路旅行服务,它有很多免费、便宜、随意、能够停车的观景点,还有很多配套设施,不管是加油站还是汽车旅馆,都很好看。我又很喜欢美式电影里面那种表现,汽车旅馆或者街边的那种Diner(美式餐厅),配色特别鲜艳,里面都是红色的皮质沙发座椅,点一杯可以一直续杯的咖啡,吃一个Pancake,打上齁甜的酱,再点两个煎蛋,这就是在美国特别local的一种生活。

 

程衍樑

对,就特别美式的生活,你可以想起一连串的经典影视作品里的桥段,比如科恩兄弟的那些电影。

 

李亚楠

对对,还包括音乐,就那些特别美国的元素,全都能在公路中体现。其实我在美国的公路旅行都是因为性价比高,开车离开城市,到城市边缘地带寻找一些便宜的汽车旅馆。纽约是完全不需要开车的,开车是给自己添堵,但离开纽约之后,我觉得美式生活都是特别需要车的。



疫情导致作为前殖民地的第三世界国家

对宗主国的回潮

 

李亚楠

摩洛哥疫情以后,感觉虽然大巴扎里面很萧条,就旅游这块很萧条,但是别的生活状态还挺有一种向上走的感觉。

 

我没有什么数据支撑,只是自己的判断,我在摩洛哥逛了十几天,看到的现象是法国影响力的下沉。以前去摩洛哥,在一些好的酒店和高端的消费场所,他们会跟你讲法语,用法语跟你打招呼。就像在印度,高种姓的人之间互相用英语交流,去一些很好的酒店,也能享受到传统的英式服务。在摩洛哥也是这种感觉,第一次去的时候,一些高端的消费场所或者是一些所谓的有层次的地方,它们提供法式服务,但现在就感觉下沉得非常厉害。

 

在我逛了古巴和摩洛哥之后,我都得出了这么个结论。疫情其实对第三世界的这些国家是有很大影响的。在疫情之前,中国制造业其实供应了这些国家的低成本生活,在那儿能买到的很多东西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因为疫情,中国的出口量大幅度削减,好多中国工厂都停掉了,全球物流也时有阻塞。原来低成本的生活不再能被供应,这些国家必须找一些方式去弥补。

 

因为这两个国家过去都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所以有一种很明显的感觉是它们对宗主国的“回头”。摩洛哥对法国的回头,例如我估计是向法国贷了很多款,法国的工程队来摩洛哥做了很多基建,那些基建都带着非常明显的法国设计的影子。

 

以前其实能感觉到,在非洲有很多中国基建的痕迹,但这次在摩洛哥,明显感觉法国基建的痕迹非常重。而且年轻人开始学法语,可能他们觉得,之后去法国是一个更好的出路。在摩洛哥,法国的影响力在逐步渗透,过去那种所谓高层次的法式生活的状态逐步往生活的方方面面下沉。

 

在古巴,可能因为离得比较远,西班牙的痕迹主要体现在基建上,在视觉上不是特别重。我记得有天在哈瓦那,一艘挂着西班牙国旗的帆船进了哈瓦那的港口,几乎全城的人都去欢迎这艘船,排队去参观,港口全是人,当地对西班牙的欢迎程度显而易见。

 

在摩洛哥也一样,普通人现在都会用法语跟你打招呼,简单地说一个“Bonjour!”。卡萨布兰卡有一个很大的清真寺,叫哈桑二世清真寺。那是个很新的清真寺,我记得疫情前是可以进去的,但现在不知道为什么,寺庙完全封闭起来了。哈桑二世清真寺其实是一座伸入海里面的建筑,有一个比较高的台子,跟跳水台似的。因为摩洛哥很热,所以当地的那些阿拉伯小孩就每天在那跳水,我去是为了拍跳水的小孩。


以前我在那看这些孩子跳水时,他们会用阿拉伯语跟你交流,也不管你懂不懂他们的语言。这次我也有被围观,可能因为那边东亚人很少,他们说想让我给他们拍照,然后通过WhatsApp把照片发给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首先问我会不会说法语。你会发现,一个街头青年式的人上来都会问你会不会法语,所以我明显感觉到,在疫情之后,当地人对法国的依赖程度可能变得空前的高。

 

程衍樑

你这个观察真的挺有意思的,如果不是亲自到当地去感受的话,可能很难想象,因为疫情的持续,这些作为前殖民地的第三世界国家出现了一种集体的对宗主国的回潮。

 

李亚楠

对,因为首先没有什么报道,然后也没有什么数据支撑。但是你在这两个国家混一个月,这种心理感受会非常强烈。所以有的时候我觉得,一定要亲自在某个地方才能感觉到不一样的信息。我甚至想多走几个类似的国家,非洲的或者南美洲的,来印证自己的这个想法。

 

而且这可能跟中国的关系还挺大的。疫情之后,中国供应第三世界国家的低成本生活的能力逐步下降,这些国家不得不找到一个新的方式。当然我没什么直接的证据,只是自己的猜测和判断。


 




极端宗教在经济下滑的土耳其

有回头的趋势

 

李亚楠

还有一个现象,我去每个国家都会看他们墙上的涂鸦,因为不同时期的涂鸦会反映出不同的事。我看到现在土耳其街上有明显的logo画着耶路撒冷的金顶清真寺,底下写的文字我用谷歌翻译了一下,大概意思是“Free Jerusalem”(自由耶路撒冷)


我能感觉到,在这些经济下滑的穆斯林国家,有极端宗教回头的趋势。摩洛哥也有,能感觉到经济可能不好了,因为墙上出现了很多用阿拉伯语写的政治宣传语,还有很多logo,从视觉设计上就比较偏极端宗教的风格。

 

有一天我在伊斯坦布尔的加拉塔大桥上拍照,拍博斯普鲁斯海峡。加拉塔大桥上面有个望远镜,当时望远镜旁边站着一个穿黑色罩袍的穆斯林女性,我取的景非常大,拍下全景照片的时候,角落出现了那位女性。


我不知道身后其实有一个当地的中年男性,一直看着我的相机屏幕,我拍完照,那个男的冲上来,气势汹汹地叫我把照片删了,并且说我违法了,他蹦的都是一些单词,但我大概知道他的意思。


我一听,其实是有些生气的。因为我一直觉得,伊斯坦布尔是一个拍摄非常自由的城市,但现在我竟然被严厉制止。我就跟他据理力争,我说你可以报警,把警察叫来,我和你一起跟警察商量这个事。他就一直指着我说土耳其语,我能听出来他的意思大概是偏宗教性质的,因为听起来跟古兰经里面的有些话韵律很像。


在伊斯坦布尔这样的我认为拍摄环境非常自由的城市里,都有普通人来阻止我拍照片,说明极端宗教可能是在回头。在我去之前,就看过一个国内朋友写的跟土耳其货币贬值相关的稿子,里面也提到了,在经济下滑的土耳其,极端宗教有回头的趋势,这也印证了我的现实观察。


 




本期嘉宾

李亚楠,自由摄影师,《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获奖者,iPhone全球摄影大赛ippa获奖者,迪拜哈姆丹全球摄影大赛获奖者,英国皇家摄影协会RPS158届获奖者。


本文插图均来自李亚楠,图文不完全对应。


|||END|||

节目后期:hotair | 制作总监:王若弛
文字整理、排版:谢新月
资料延伸:禾放




苹果播客 | Spotify | 小宇宙App | 网易云音乐
喜马拉雅 | 蜻蜓 FM | 荔枝 FM
央广云听 | 芒果动听 | 阿基米德 | 三联中读
搜索『忽左忽右』订阅收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