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忽左忽右201|与郭建龙漫谈唐玄宗与开天盛世的崩溃

忽友功德箱 忽左忽右Leftright 2022-10-07



本期介绍
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不仅改变了唐朝,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盛唐的美誉之下掩藏的是一个低效率的政府治理模式?一贯好大喜功的玄宗为何能在开元时代休养生息?相比起开元时代的贤臣集团,天宝朝的李林甫才是玄宗最满意的宰相人选,这是为何?唐代的兵制与财政是如何一步步不堪其重的?节度使制度设计的由来是什么?听听历史作家郭建龙在本期节目里的精彩陈述。
如果你对《盛世的崩塌》感兴趣,也欢迎你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背景资料补充

唐击小勃律之战

公元747年(唐天宝六年),唐玄宗敕令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并兼安西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击败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国(今克什米尔西北部)的作战,由于远征路线极其艰险,这次作战被誉为“一次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战役背景吐蕃国王武力迫使小勃律王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地处西域要冲,小勃律的转向使得西域诸国向唐朝进贡的通道被堵死,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不再向唐朝贡。

 

吐蕃在巴罗吉尔山口下的连云堡建立了前哨基地,以便控制瓦罕谷地,甚至进一步控制帕米尔地区,入侵南疆。唐玄宗曾派“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并河西节度使夫蒙灵察累讨之”,结果“安西都护三讨之无功”,玄宗震怒,于是天宝六年,唐玄宗敕令高仙芝征讨小勃律。


战役过程

天宝六年三月,高仙芝率领军队用时百天,远征西域的小勃律国。


“从新疆的库车出发,用了三十五天行军到疏勒(现喀什),又花了二十天,穿过昆仑山脉西部的高峰慕士塔格,来到了唐代驻军的最西戍所——葱岭守捉(可能位于现塔什库尔干)。从葱岭守捉出发,唐军又花了二十多天,来到了现在的帕米尔河地区(唐代称为播密川),又二十多天后,到达一个叫作五识匿国(现塔吉克斯坦舒格‍楠)的地方,位于特勒满川(现在的阿姆河)。”

在特勒满川,高仙芝兵分三路,北路军从帕米尔河直插瓦罕谷地,东路军沿着瓦罕河行进,西路军从阿富汗巴达克山地区前进,七月十三日,三路大军准时在连云堡会合。由于堡垒在对岸,高仙芝选择在清晨河水流量最小时渡河,并攻下堡垒。

 

连云堡只是吐蕃设置的前哨,高仙芝继续带队前行。要前往小勃律国的核心地带,必须翻越海拔四千六百多米的坦驹岭,坦驹岭山口南面的下山路全是冰雪覆盖的陡峭山路。为了稳定军心,高仙芝派20人小队先行下山,佯装小勃律人迎降。从山口下至亚辛谷地后,唐军一面前往阿弩越城,招降小勃律国王,一面砍断吐蕃增援小勃律的路径,获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这场盛唐时期的战役彰显了唐朝国力的极盛,高仙芝获得了来自玄宗的丰厚赏赐,被封为安西四镇节度使。


 怛罗斯战役
天宝九年,据史书记载,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本已请求投降,与唐朝言和,但高仙芝违背承诺,攻占石国,在城内烧杀掳掠,抢夺了大量财富。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高仙芝将已成俘虏的石国国王献于阙下斩首。侥幸逃走的石国王子向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王朝,时称黑衣大食)求救。高仙芝先发制人,率领联军三万人,其中三分之一为西域葛逻禄及拔汗那国的军卒,越过帕米尔,进攻大食,并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地区附近)与人数众多(至少10万人)的阿拉伯帝国军队相遇。
战斗胶着拉锯了五天,由于大唐联军的葛逻禄部倒向大食,唐军败退,几乎全军覆没。怛罗斯战役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王朝,唐朝和阿拉伯帝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发生的大规模冲突。 

聚敛集团和贤相集团

图|唐玄宗画像


武后时代,武则天为对抗太宗时代遗留的氏族名臣,使用科举制从寒门提拔官员,大量人才通过科举进入朝政,其中包括开元时期得到重用的多位贤相。

 

开元初期,玄宗为稳固朝政,帮助民间休养生息,任用了一批有操守的贤相,例如姚崇、宋璟、张说,他们懂得照顾民间、发展经济,促成了开元早期的繁荣景象。

 

贤相集团赞成减少政府对民间的干预,尽量降低税收,但主要以削减官僚机构、减少军事行动为主要方式来节省开支,不愿通过加大对民间的盘剥来增加财政收入,这同时也是贤相集团的缺点。

 

随着国家度过了休养生息的开元早期,玄宗开始加大对外战争的力度,但战争军费入不敷出,玄宗不断寻找能为他增加大量财政收入的人,聚敛之臣宇文融的出现满足了他的需求。

 

宇文融以极高的执行力统计民间逃户和瞒田的情况,扩大了收税范围,玄宗重用宇文融,随着皇帝增加收入的欲望逐步增强,聚敛之臣逐渐增多,聚敛集团逐渐超越贤相集团,把控了朝政。

 

聚敛集团以李林甫、杨国忠为代表,行政效率高,能够满足皇帝的财政需求和军事欲望,但也对民间造成了大量干扰。聚敛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巩固权力、排除异己的现象普遍。


参考资料
《盛世的崩塌:盛唐与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战争与诗》,郭建龙,天地出版社

 


内容节选计阅读14分钟
府兵制和募兵制各有利弊 

郭建龙

唐代的军事系统在结构方面就存在问题。这又可以联系到中国古代的两种军事制度,一个是唐代所采取的府兵制,一个是宋代所采取的募兵制,两种制度各有特点,本身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府兵制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养兵成本更低。平常不打仗的时候,士兵可以种地养活自己,这是府兵制最根本的意义。但府兵制问题在于,士兵光种地,就没有时间去搞军事训练了,所以府兵制的军事战斗力是比较弱的。 相反,募兵制的战斗力很强,天天训练打仗、不管种地。但募兵制的问题在于,养兵成本非常高,你要管士兵的吃喝拉撒,还得管他家人的吃喝拉撒。 随着时间发展,府兵制养兵成本低的优点也会钝化、消失,因为府兵种地缺乏效率,长此以往,府兵既不能打仗,又不能种地,还得靠中央供粮,所以任何采取府兵制时间长了的朝代,都会羡慕募兵制,因为募兵制打仗有效率。
但采取募兵制的朝代,又会羡慕府兵制,因为募兵成本太高了。比如在宋代时,范仲淹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就是把募兵制改为府兵制,他认为唐朝的府兵制好,却没意识到府兵制的问题。
玄宗时期,唐朝的府兵制已经钝化到打仗效率很低的程度,那时也做了一些募兵制的尝试,正好处于两种军事制度交替的状况。我们前面提到的张说,就做了这样一个改革,除了在边境采取息事宁人的政策,他在中央建立起一支军队,彍骑兵。 这其实是一种募兵制的尝试,张说大力裁撤了边境地区的府兵,如果顺着他的思路,会出现一支保卫中央的强有力的军队。如果这支军队能不钝化、一直存在,其实是可以防止安史之乱的,或者说慢慢走上这条路。
但事实上,因为募兵制的养兵成本太高,没有办法做推广,军队本身又会出现钝化,所以在张说的改革之后,我们看到唐朝的军制又滑向了缺乏效率的府兵制,边境上有越来越多的士兵。为了养活边境上的士兵,又必须裁撤中部的士兵,最后形成了军事上的失衡。 

程衍樑

是的,尤其在玄宗朝的安史之乱前后,这种军事上的失衡格外严重。尤其是河北三镇和西北的节度使,手握重兵,可能天下一大半的兵力都在填充东北和西北,中央就显得非常空虚。

这有点类似二、三世纪以后的罗马帝国,面临四面八方的敌人。许多罗马史有关的历史著作都提到过,为什么在戴克里先时代,他要提出“四帝共治”、分割罗马,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应对不同方向的敌人,从莱茵河防线到多瑙河防线,再到伊朗这边的亚洲防线,这其实跟唐朝面临的问题是类似的。

中国古代的“三权分立”:行政、军事、和监察

郭建龙

是的,从凯撒过卢比孔河的时候开始,罗马帝国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中央如何限制地方的独立性。

 中国古代其实一直非常注重这一方面,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三权分立”的体系,这并非西方现在讲的三权分立,而是说中央下面的地方政府分为行政(包括财政)、军事、监察三个条线,三个条线的官员互不隶属,例如地方行政官员负责收税,但收税之后得上交给中央,中央再下拨给地方。

 

地方的军事官员和行政官员互不干涉,他们之上还有一个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军事和行政条线的官吏,但除此之外,监察官员没有别的权利,这种三方面的制衡能够避免地方出现一个过于强大的诸侯。


程衍樑

说回到玄宗时代,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节度使这个制度。我觉得你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你说节度使制度其实一开始是以杨国忠、李林甫为代表的聚敛集团给唐玄宗的一个财政解决方案,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郭建龙

其实不能说是聚敛集团给玄宗的解决方案,因为在聚敛集团上台之前,节度使制度就已经存在了。

 

但它确实是一个财政解决方案。回到我们刚才提到的“三权分立”,行政、军事、监察三个条线互相制衡,可以维持帝国的稳定,但它造成的问题是运营成本过高,节度使的出现就是为了节省这个成本。在某个地方政府,行政权(包括财政权)、军事权、监察权都归到了节度使一个人身上。

 

节度使的好处是,中央不需要再拨钱给地方养兵。行政权落在了节度使手中,他愿意怎么收税就怎么收税,高低都归他,收了税之后用来养自己的兵。节度使也负责任命一部分官员,高适、岑参都受益于这个制度,他们在中央当不了官,就去节度使的幕府里当官。

 

所以节度使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原来的三权分立变成了三权合一,同时授予一个人,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军事财政问题。对皇帝来说,这是一个他当时认为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但在后来,我们会意识到,这又回到了类似罗马帝国的境况,地方权力过大,导致帝国不稳定。本来好不容易将三权分开,地方没这么大的权力,但现在为了解决军事财政问题,突然又设立了这么一个官职,就不得不承受随之而来的代价。
本期嘉宾
郭建龙,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本期提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查看本期豆列

安禄山 / 高仙芝 / 征服小勃律 / 南诏 / 大理 / 怛罗斯之战 / 隋炀帝 / 三征高句丽 / 李林甫 / 杨国忠 / 武则天 / 姚崇 / 张说 / 宋璟 / 汉武帝 / 桑弘羊 / 李林甫 / 张九龄 / 王安石 / 租庸调制 / 府兵制 / 募兵制 / 杜甫 / 冷陉之战 / 契丹 / 范仲淹 / 罗马帝国 / 哥舒翰 / 王忠嗣 / 封常清 / 北魏 / 东西魏 / 节度使 / 三权分立 / 拓跋涛 / 两税法


👂🏻

文稿、排版:谢新月
编辑:禾放 
封面:《明皇幸蜀圖》|李昭道(唐)

大忽左忽右177 | 赵冬梅谈北宋中期的历史转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