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筑梦者 | 郝玉鸿:我们步伐走得太快,灵魂还在后面
曾经一度,伴随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动辄几十亿投资的高端酒店也快速涌现。当市场逐渐平静,酒店行业也终于有机会放缓脚步思考——酒店之于城市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除了“贵”和“高大上”,酒店的价值与意义在哪里?在千禧一代为主场的时代,新型酒店会像当年出现智能手机一样颠覆从前吗?
”我期待或者说努力的方向,是创造一个像花朵一样美好的事业;但不像钻石或是奢侈品那样地难以接近,而是像清晨路边上的菁菁青草,那么可爱美好。“ ——郝玉鸿
“如果不做建筑师,我就去做记者了。”第一次见郝玉鸿先生,有些意外的是他推荐了“新新闻主义之父”汤姆·沃尔夫的书《从包豪斯到我们的豪斯》给我,作者敢以尖刻而幽默的笔触点评深受追捧的“包豪斯”风格,对此他赞赏有加。我们约在他下榻的酒店进行采访,讲述了浓缩于27年酒店设计、规划和管理经历中的行业体悟。
郝玉鸿
世茂喜达酒店集团技术服务副总裁,商业地产及酒店规划、设计及工程管理专长;逾27年酒店设计、规划及管理相关经验;曾任职万豪、丽致、四季、温德姆等国际酒店集团,并于2011-2016年间,主持万达酒店集团技术服务(规划设计及工程)的创始工作。
职业生涯期间,负责项目遍及大中华区及亚洲、澳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等,成功开业及运行接近300个酒店及商业综合体项目。对于酒店及商业地产全生命周期的设计规划、工程管理、工程运行及运营管理,具有丰富经验及心得。
郝先生毕业于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K. U. Leuven ) 建筑及都市规划设计系 ( A.S.R.O. ),比利时及欧盟建筑师资格,在学期间以“优等成绩” ( Cum Laude ) 获得硕士后硕士(Advanced Master ) 学位
房地产市场正倒逼酒店业趋于理性
我们步伐走得太快,
灵魂还在后面
“我们的步伐走的太快,肉身已经往前走的快看不见了,灵魂却还在后面,我们要做的是把它拉回来一下,等等灵魂。”郝玉鸿说道。
他认为物质文明不代表所有事情,举了个生动的例子:以前一家五口住在20平米小房子里,孩子都能够考上清华、出国留学,现在住在200平米房子里的夫妻却离婚了。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要用上百年时间的发展历程,物质文明正经历着爆发性发展。 在这个前提之下,很多行业包括酒店业,都遭遇了一个关于“为什么”的问题。为了什么去建五星级酒店?也许只是为了追逐爆发式建造的形势。
郝玉鸿分析道,大部分酒店是房地产投资商投资,开发商做酒店的逻辑是:假设我这个酒店投了3个亿,10年以后值30个亿,那是因为地产的价值会升值10倍,3亿变30亿。酒店赚不赚钱投资商无须在乎,就算再不赚钱,10年后把酒店卖掉也赚了几十亿。
因此,投资酒店是否赚钱不再是投资方考量的目标,而是只要有地就做、有机会就做、有指标就做,资产在默默地赚钱。即便酒店经营不善需要每年贴钱,10年顶多贴2个亿,算下来投资方仍然可以稳赚二十几个亿。 之前高速运转周期下的地产环境,让很多行业无暇思考、蜂拥而上。现在房地产市场趋缓,甚至有小幅下滑,“洗牌”阶段对于酒店业而言是一个转折点。
2016 合肥万达文华酒店
新形势下,未来的十年,地产价值将不会再疯涨10倍,从之前“运营不赚钱地产赚钱”的现象转向另外一个现象,或许会让酒店更加自力更生。
“酒店不赚钱为什么去做?现在地产不赚钱,运营也不赚钱,酒店就没有存在价值了,真正有实力能够存活的酒店才会慢慢沉淀。市场正在倒逼酒店业趋于理性。”郝玉鸿如是说。
酒店不只是一个事业,而是一个专业
有编剧有演员,
但没有导演
2019 武汉世茂凡象酒店
眼睛顺着郝玉鸿手指的方向看向房间里的茶水台,听他讲道:“我刚才在烧水,那个水壶旁边最好有个插座,最好有矿泉水,最好有杯子,最好有茶包,这些陈设都是根据客人的需求跟动作来的。可是我认为很多时候设计师并没有真的从这个角度考虑设计。”
他又指向椅子靠着的墙边,“墙下的踢脚板要几公分?到底是10公分、8公分还是6公分?跟酒店的吸尘器吸头高度有关,它一定要高于吸头,不然会把墙纸撞破。”
2016 芝加哥万达文华酒店
紧接着他又抛出一个问题,“去淋浴间洗澡的话,干净的衣服放哪里?脱下来的脏衣服放哪里?很多诸如此类的小细节都被现在年轻一代设计师忽略了。”
在郝玉鸿心里,酒店不只是一个事业,而是一个专业。专业是有答案的,酒店的陈设根据客人每一个动作设计而来,专业是很多细节的积累。但恰恰有很多年轻设计师没有把专业当成目标,只追求表象的、所谓的专业,例如把红色的墙纸跟绿色的大理石配在一起,为了漂亮把踢脚线设计成2公分等等,最终只是一个照片拍起来简直完美的“网红”酒店。
对于建筑师而言,酒店知识体系相对比较庞大且复杂,甚至要从城市规划开始,涉及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机电设计、智能化设计、标识标牌设计、艺术品设计......一套完整的专业体系,往往会让很多年轻设计师或者建筑师望而却步,止步于搞好配色,甘做网红酒店。
郝玉鸿急切地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又不是发射卫星,又不是做粒子碰撞!这些东西统统能够被解释成知识体系,会两种语言就可以了,一种是汉字,第二种是阿拉伯数字。”
他上学的年代对建筑师的培养严苛到不可思议,通常要把一张A0的纸,画成1公分的小格子,每个格子中间隔0.5公分,画完之后要在格子里面写满字,这就是对画图能力的训练。
当我们提到最近江一燕获建筑大奖的这则新闻时,郝玉鸿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去解释,建筑的专业为什么不只是花好月圆的娱乐新闻。
他认为大家不买账的症结点在于,江一燕触碰到建筑师的敏感神经,她太小看建筑专业了,而专业并不如她(也许是“那一群”人)认知的那么轻浮;建筑专业是很严肃的、科学的、有答案的。再好的想法、再大的设计梦想,一个人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梳理、训练和经验积累,一切设计都不可能跃然纸上,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
郝玉鸿把业主方比作“酒店”这部戏的导演,认为业主方的专业程度尤其重要,“有编剧有演员但没有导演。”是他总结的行业困境。往往有一流的建筑师、一流的投资却做不出世界一流的项目,这就在于“导演”的重要性。
业主作为指挥方,团队里应该有管理专业人士的人,从专业角度合理调度安排,更高效地获得更多收益,从而避免对资源的浪费。 即便业主方并非专业,也要有相信专业的意识,请专业团队进行管理,多花200万预算节省的可能是2亿“智商税”。
把人的角色放在第一位
我们其实太把这些当一回事,
反而忽略了人性关怀
建筑是一个围绕着“人”的专业,所有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做服务,要把人的角色放在第一位考量,这关乎态度问题。 郝玉鸿直言,扎哈·哈迪德位于南京的作品青奥中心,从无人机的角度去看精妙绝伦,而当人走进建筑内部,就像被抽离一般无所适从。
2019 厦门世茂凡象酒店
他认为设计不是强调当下的画面,而是为“人”设计,并不是为老板等等某些身份而设计,也不是为了项目而设计,这个“人”就是广义上的人类。
或许可以通过留白的手法,给若干年后的建筑,留出使用者与空间对话的互动痕迹,以及自然生长的空间。现在很多所谓“好的”设计,往往做得太多太满,但是内容又相对贫乏。
酒店业亦是如此,人性关怀远比硬件设施重要得多。郝玉鸿认为服务好的平价酒店并不见得比投资大、收费高的星级酒店体验感差。
2019年11月他去延安学习,住在一个很普通的酒店,吃早饭时同事讲这家酒店太棒了,他诧异问为什么,明明是很普通的酒店。
同事说,当晚住下已经深夜了,进门把衣服什么脱了就睡了,第二天晚上回来后竟然发现他的内衣裤、袜子都被洗好、晾好,乱丢的衣服也被好好地挂起来。
这是需要酒店投资20个亿、50个亿才能带给客人的一种感受吗?不见得。这是什么大理石,这是什么水晶,这是什么壁画,这是什么样的设计,我们其实太把这些当一回事,反而忽略了人性关怀,他反思道。
当问道他心中印象最为深刻的酒店时,“一张床,一个水桶,在尼泊尔与北印度交接的伦比尼,五美元一晚。”的回答着实出乎意料。最便宜的酒店却留下最深刻的记忆,这反映了客人住宿时弥足珍贵的心境。
酒店应该是个积极入市的“Hub”
不然的话,
酒店只有吃饭睡觉太无趣了
毕业于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K. U. Leuven)建筑及都市规划设计系的郝玉鸿习惯站在城市高度看待酒店问题,他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酒店像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转接点,不仅仅是睡觉跟吃饭的地方,而应该更积极地跟当地城市做更紧密的连接。
郝玉鸿一边倒茶一边说道:“出差到一个新地方,我最喜欢去是菜市场,为什么?因为菜市场里我能跟当地的人、食物、材料,甚至当地的气味与气息近距离接触,这种连接当地的烟火气能让人对这座城市产生更深的感受,其实我也期待酒店有这样的功能,不然只有吃饭睡觉太无趣了。”
大概二三十年前,品牌酒店都渴望标准化,例如希尔顿酒店,伦敦的跟巴黎、纽约的几乎一模一样。但现在很多品牌逐渐弱化标准化设计,转而凸显在地文化或当地气息,例如洲际集团旗下英迪格酒店,每个地方的酒店设计都不一样。 酒店应该是个平台,可以允许很多不同的活动发生在这里,它就像一个“Hub”,是周边社群的集散地。例如位于北京三里屯的CHAO酒店,住宿以外,它还有展览、酒吧、图书馆等等不同的功能。
他认为曾经的香港九龙城寨是最棒的人造建筑,因为那也是一个有机体。虽然已经分不清建筑师是谁,建筑物仿佛也不存在,但有一群有烟火气、有活力、有生命力的人在跟空间做一些对话。
“为什么我们要这么规矩?为什么你家跟我家不能有更多的连接?为什么人跟社会不能有更多的连接?为什么我们的社区跟社会不能有更多连接?”郝玉鸿心里清楚,九龙城寨当然存在安全消防问题,建筑师也不可能把所有建筑都变成九龙城寨的样子,这只是对建筑的一种反思或者说是一种期待。
未来的酒店也许不是一栋楼
把“活动”当成支配或定义空间的指挥棒
谈及未来酒店的发展,郝玉鸿认为接下来10年甚至20年是千禧一代消费主力,未来的酒店会更开放,人是主角,酒店的硬件和空间只是一个平台,承载着人们想要在此发生的事。例如,大堂为什么不能开会?健身房为什么不能放在一楼?将会有越来越多挑战性的新概念产生。 郝玉鸿提出了一个分散式酒店的概念,餐厅、娱乐、会议、健身等设施不必每家酒店都配备齐全,社区内其他酒店共享这些硬件设施,而客人可以凭借房卡使用。
届时,酒店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栋楼,而像是一组魔方,散落在社区中心周围,也许某个建筑内只有客房,也许街对面是酒店的餐厅和健身房,颠覆酒店原有的架构,功能更加多样化,组合也将更加丰富和自由,事实上,这对资源也是一种循环利用。
这样的未来酒店探索,世茂喜达酒店正在做第一步尝试,今年刚推出的新品牌“凡象”已经落地厦门、武汉及杭州,它在某些意义上取消或者弱化了前台,模糊化了酒店功能空间的定义及界限:把“活动”当成支配或定义空间的指挥棒;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慢慢理解市场、适应市场,甚至带领整个市场。
2019 武汉世茂凡象酒店
END
______
撰文、编辑 | Alyssa
策划、监制 | Kelly
出品 | 新浪地产设计
往期回顾
居然之家携手Boeri 将米兰垂直森林的2.0版在中国落地生根
乐迈携“石晶”新品登陆住博会 打造“NF”展团亲子之家
征稿启事
如果你有好的设计案例或者要表达的观点与评论
欢迎与微信平台上的朋友分享
稿件请发送至
57386917@qq.com
新浪地产设计频道编辑部